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二、经序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4日
来源:   作者:衍慈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二、经序

  经序

  佛陀于西土所说一代时教,弟子结集经典,中国诸师大德之译经,再能广为流通。为使次第分明,晋朝的道安法师,把经文分为三个大段,即序文、正宗文和流通文。圆瑛法师更将这三大段,做了个比喻,一部经好比一个人,序文是头,正宗文是五脏六腑,流通文是手脚。《佛说四十二章经》也是一样。经文开始时,说“世尊成道已”至“合掌敬诺,而顺尊来”,这一小段是序文,从第一章至第四十一章,是正宗文,最后第四十二章,则是流通文。以下是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褝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来,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来。”

  经序分有通、别二种。从“世尊成道已”至“而证道果”是通序,每部经之通序都是相同的,目的主要是作为证信,是佛所说,令闻者不会生疑。它包括六个条件,名六种成就,即是法、闻、时、主、处、众。正如现代团体开会,议程列明会议的精神、主持报告者、时间、地点、在场听众等资科,才算有效。佛经也是一样,要六种成就具足,缺一不可。在本经里面,“世尊”是主成就;“成道已”为时成就;“鹿野苑”是处成就;“四谛法轮”是法体成就,法体是指开示的内容;“憍陈如”是闻成就;“等五人”是众成就。

  佛根据众生需要,随机说法,此篇经序从“复有比丘,所说诸疑”至“而顺尊来。”是别序,又名发起序。因为发起因缘不同,诸经内容各异,现将经序略作解释。

  “世尊成道已,”佛有十种称号,世尊是其中之一尊称,表示佛陀是一切世人所共尊重的人物。释迦牟尼佛,以德立名,释迦代表仁慈,牟尼代表寂灭。寂灭是自利,仁慈是利他,生生世世的修行,都以仁慈寂灭为目标,使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道。佛在十九岁时出家,先学外道,次往雪山,苦行六年,至三十岁,于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一刹那间,豁然大悟,“作是思惟”如何能令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快乐?“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陀于是“住大褝定,降诸魔道。”褝者印度名褝那,中文翻译为静虑。静是定,虑是慧。从持戒开始为基础,得到定与慧,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佛陀住于大褝定中,运用戒定慧之力,降伏诸魔外道,成为贤劫一佛宝,示现于世间。

  仁慈的释迦牟尼佛,首先在寂灭道场,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因为在座的根器不对机,听不懂,没有办法接受最上乘法,佛陀惟有“于鹿野苑中”,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四谛说的是苦、集、灭、道。“苦”是世间之果,“集」是世间之因,“灭」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何谓三转四谛法轮?

  第一是“示转法轮”,这是一种示范性的开示,道出“此是苦,有逼迫性”。谈到“苦谛”,数也数不尽,经里有说三苦、六苦、八苦及无量诸苦。举八苦为例,离不开生、老、病、死,此四苦之由来,是因为有个身体,肉体上就有这四相变迁,还有怨憎会苦(冤家碰头)、求不得苦(心愿难成)、爱别离苦(生离死别)和五蕴炽盛苦(身心交迫)。示转法轮是用人生实例来证明,此苦之逼迫性;“集谛”集是由贪瞋痴三毒所招感来之无量苦恼,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故”;“灭谛”是说若把烦恼灭除,便可证寂灭之快乐,故说“此是灭,可证性故”;“道谛”者,说的是从三十七道品起修,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总的来说,就是修戒定慧,故说“此是道,可修性故”。初转法轮,令上根者悟道。

  第二是“劝转法轮”,是用一种劝告性的方法,说明因果报应。世人有这么多苦,都是从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得来的,所以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劝导大家,尤其是中根者,若要离苦,可修四谛法而悟道。

  第三是“证转法轮”,佛陀用自己所走过之路,断集修道,得寂灭之乐,作为证据,引导下根者,也要好好去修,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人生这么多苦,都是自己招感得来的,所以告诉大众,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佛陀实在苦口婆心,这样讲了三次,名三转四谛法轮,是为法宝初现于世。

  “法轮”,表示佛陀之教导,如旋转中的车轮,能辗碎众生一切烦恼,使凡夫成为圣人。此法轮具足佛陀之教化及众生之修行,令修行者破除诸惑,证悟真如。

  “憍陈如等五人”,是佛陀最初所度之弟子,他们与佛有亲属关系,太子初出家时,离开皇宫,其父净饭王曾派此五位亲信去追寻太子,太子为了修行学道,决心不归,五人无以复命,便跟随太子出家。佛陀得道后,履行了当年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之前身)对歌利王(昔日之憍陈如)所发之誓言,用四谛法度化他们,“而证道果。”僧宝从此出现于世间。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会中还有其他比丘,如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心中还有疑问,“求佛进止”,如对苦与乐,常与无常之看法,五戒十善能合圣道否,四谛之理可修证否,能出三界否等等问题,必须请教佛陀,佛陀一连串之开示,被后人汇集成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比丘”是已出家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含有三义:其一是乞士。上乞法食,以诸佛法水来洗涤心灵,增长慧命,去除烦恼;为借假修真,下乞饮食,沿门托钵,以资养色身;与此同时,又给众生种福田。南传佛教如泰国、缅甸,现在还保留着佛世的精神,托钵乞食修苦行,但苦中有乐,这种法乐,金钱实在买不到,人家亦拿不走,这就是智慧啊!其二是破恶。恶者,指身口意三业的种种烦恼,用戒定慧三学,来息灭贪瞋痴,诸恶莫作,直至了生脱死。其三是怖魔。依教奉行佛陀之教诲,多一人学佛,即少一魔民,魔王必然布畏。

  佛陀这位大医王,对众生一切病,都有合适之药方,比丘们及与会听众,一心闻法,如饮甘露,经“世尊教来”开示及教导,都“一一开悟”,法喜充满,所有疑问,都懂得如何去取舍及处理。为了感恩佛陀之教导,“合掌敬诺,而顺尊来”,依教奉行,佛陀所说一一法门精进不放逸。

  叮咛语:

  经序开始说“世尊成道”,此一成道观念,是整个佛教史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哲理。受佛的道法者是比丘,所以先以比丘为榜样,给我们认识到,成佛是从人修成功的,以此来勉励修道人,若要成佛,不能忘却梵行,必须精进修行。

返回目录

-----------------------------------------------------------------------------------------------------------------

更多衍慈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