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问答汇编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问答汇编

 

  问1:彼所缘的作用是什么?

  答:彼所缘(tadàrammaõa),顾名思义是继续取刚才的速行心所取的所缘作为自己的目标,它的作用是回味刚才的目标。如何理解呢?就好像我们把食物吞下后,回味刚才口中食物的味道。彼所缘属于果报心。

  问2:如果意门心路对象清晰,彼所缘会生起的心路共有十个心路心;如果对象不清晰,也是十个心路心吗?

  答:如果对象清晰,在五门心路称为极大所缘,在意门心路称为清晰所缘。此时,当速行心灭去后可能会有两个称为“彼所缘”的心回味刚才的目标。对于清晰所缘的意门心路,共有十个心路心。如果对象不清晰,意门心路只会生起八个心路心:一个意门转向心和七个速行心,两个彼所缘不会生起。区别在于有无彼所缘的生起。

  有无彼所缘的生起除了所缘是清晰还是不清晰之外,也取决于所缘的性质:如果所缘是概念法,彼所缘不会生起;如果是在色界和无色界天,也不会有彼所缘生起。彼所缘属于欲界心,且只会生起于欲界有情。

  问3:如何区别八欲界大果报心和八善果报无因心呢?

  答:首先,八欲界大果报心都是有因心,八善果报无因心都是无因心。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其次,它们都是果报心。果报心与过去所造的业有关。如果所造的善业很强的话,其果报心也是强的;如果所造的善业很弱,其果报心也弱。大果报心是二因或三因心,这些心比无因心更强有力。

  再次,它们执行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八大果报心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成为欲界善趣的结生心,但在八善果报无因心中,只有舍俱推度心才能成为结生心。因为它是无因心,所以只能投生为先天性聋、盲、哑、痴之人或低等天人。在八善果报无因心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只是执行看、听、嗅、尝、触和领受的作用,它们不能成为结生心。悦俱推度心也不能执行结生的作用。八大果报心在心路中,能执行彼所缘的作用;在离心路中,能执行结生、有分和死心的作用。

  问4:请您重复讲解在初次证得安止者的速行心路中,随顺和种姓是什么意思?

  答:随顺,巴利语 anuloma,意为适合于、按顺序的、顺着来、不对抗。随顺心既随顺前面的欲界心,又随顺后面即将证得的禅那心。它处于中间位置,既不违逆前面,也不违逆后面。

  种姓,巴利语 gotrabhå,或称为更改种姓。在初次证得安止之前的心属于欲界心,在种姓心之后的心属于色界心、无色界心或出世间心,在此中间还必须有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种姓心。犹如把一块石头抛上空中,在石头上升与落下中间还需要有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像种姓心。

  对于广大安止速行心路而言,是由欲界种姓改变为色界种姓,这里的种姓是指心的性质之改变。在出世间安止速行心路或道果速行心路中,当种姓心第一次生起时,不仅仅是心的改变,连身份也改变,之前还是凡夫,之后就是圣者了。

  问 5:请问五门心路的心路心是怎样产生的?

  答:五门心路有许多心路心,具体要看哪一种。五门心路最多可以有十四个心路心,每一个心路心的生起都有不同的因缘。没有因缘,心不可能产生。五门转向心、确定心和七个速行心只有现在因,它们是依处、所缘、眼触(或耳触等)、前生意触和俱生名法。对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领受、推度和彼所缘,因为它们属于果报心,所以除了现在因之外,还有过去因。过去因是:无明、爱、取、行、业;现在因是依处、所缘、眼触(或耳触等)、前生意触和俱生名法。因为有了这些因缘,才会有心的产生。

  问 6:如何提升、加强如理作意?

  答:根据阿毗达摩,错知对象是常、乐、我、净,就是不如理作意;知道世间为无常、苦、无我和不净,就是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就是我们要习惯往好的方向想。平时不要总是从一己之私考虑问题,把自己困在个人思维的小圈圈中,要学会放下自我,多作长远的考虑。

  要提升、加强如理作意,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多生善心,多从法的角度考虑,多从善的角度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少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当我们养成习惯之后,心自然而然能够如理作意。

  由于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培育心、调御心,心就习惯性地往不好的方向想。生起善或不善心的关键,在于是如理作意,还是不如理作意。

  经常不如理作意,就经常会生起不善心,甚至养成坏习惯。经常培育善心,并养成良好习惯,反过来也能提升和强化如理作意。

  习惯是很重要的。做善事要习惯,养成好的性格也要习惯,修行也要成为习惯。养成习惯,自然而然能生起相应的心。刚开始时由于自己的烦恼、习气,可能会有些勉强。但只要经常做,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养成好习惯后,自然就能生起善心,那时候就不会勉强了。

  问 7:若想长期受持八戒,在寺院向尊者求戒一次后,是否每天都要到寺院去求受戒,怎样做才能如法?

  答:有两种受持八戒的方法: 作为时限戒(kàlapariyanta一、sãla)来受持,例如只受持一日一夜。当你们去寺院亲近尊者的时候,向尊者求受八戒。在求受时,用心念或说出只想受一日一夜,那么到第二天明相出现时,八戒就自动失效;二、作为常戒(àpàõakoñika sãla)来受持。只需受过一次,只要不故意违犯其中任何一条,其戒都还有效。

  假如在持戒过程中,由于不小心或没办法破了戒,而你又很想继续持守八戒的话,可以再到寺院请尊者给你授戒,或者在自己家中的佛像前重受也可以。重受时,只需用巴利语把三皈依和八戒文念一遍就可以。

  问 8:如果已经有了禅那,在往生时应该发愿投生到哪里比较好?应该去梵天还是回来做人好呢?哪个地方比较好修行证悟涅槃?应该怎样发愿?是不是在最后一口气时发愿?需要进入禅那吗?

  答:梵天界有梵天界的好处,人间有人间的好处,这要看每个人不同的愿。有人喜欢再投生到人间,有人喜欢投生到欲界天,有人喜欢投生到梵天界。虽然他们的福报差别很大,但每个人的愿不尽相同。

  如果喜欢快乐地修行,可以选择投生到梵天界或欲界天。但投生到天界,修行的时间可能要很漫长。为什么呢?因为在天界可能才几分钟,我们人间已经过去一辈子了。同时,天界太快乐也不适合修行。

  对于发愿,我们可以在做一件善事之前或之后发愿,在遇到强力的可爱所缘时也可以发愿。例如大家有机会去印 度 朝 圣 时 , 可 以 在 布 特 嘎 亚 (Buddhagayà) 的 大 觉 塔(Mahàbodhi Cetiya)或菩提树下发愿,或者有机会去缅甸朝拜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ya)时,在塔下发愿。由于所缘很强,信心也强,发的愿也变得强有力。你可以发愿说:愿我下一生投生到某地成为修行佛法的人(天人)。在临终的时候,这种愿很可能会支助你的某一个即将成熟的善业,使你如愿以偿地投生到那里去。

  当然,要投生到梵天界必须证得禅那。如果想投生为人或天人,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发愿。但只是靠发愿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应的善业。因为必须具足五项条件才能带来结生:无明(avijjà)、爱(taõhà)、取(upàdàna)、行(saïkhàra)、业(kammabhava)。我们发的愿属于无明、爱、取,行和业是所造的业。

  如果在布施之前或之后发愿,这种布施的善业往往会随着你的愿在临终时成熟,使你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想更快地证悟涅槃,在人间会更好。不过,在人间的正法只会愈来愈衰败,这是定法。所以,修行最好是在今生,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来世。

  问9:如果有人出生于好的家庭,且聪明、善良,但却不信佛陀的教法,他是否是二因结生呢?

  答:不一定!我们说二因和三因结生,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有的人出身贫贱家庭或者很蠢,也有可能是三因结生。

  佛陀在世时,伍巴离(Upàli)尊者就出身于贫贱家庭,他是释迦王族的宫廷理发师,最后却成为佛陀的大弟子。又如小般他嘎(Cåëapanthaka),他笨得连一首偈颂都背不会,他的哥哥大般他嘎(Mahàpanthaka)想赶他还俗,但后来他也证得阿拉汉果。能证悟圣道圣果的人都是三因结生者。

  因此,三因结生或二因结生,并非从一个人的聪明或福报来判断。如果你有能力证得禅那,你就是三因结生者。当然,想要知道自己的结生心是哪种心,在修到缘起时,通过辨识过去造了什么业而带来今生的结生就清楚了。

  问 10:有些佛教书籍说,人是在父母交合时结生的。请问尊者,到底人的结生心是发生在哪时呢?

  答:结生心发生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关于这一点,南传上座部和北传说一切有部等部派的解释不同:说一切有部相信有所谓的“中有”之说。 “中当有”看到未来的父母交合时,生起颠倒心,若男缘母,起于男欲;若女缘父,起于女欲。当男精泄至母胎时,便执为己有,于是中有结束,生有开始,名为结生。

  根据上座部佛教,唯有在精卵结合的时候,结生心才生起。也就是说,男女交合之后还要再过好几个小时,甚至两、三天的时间,当卵子受精时,结生心才生起,因为那样的受精卵才能成为结生心执取的对象。所以,新的生命是从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开始的,并不是所谓的“中有”看到父母交合时发生的。

  问 11:请问无色界梵天人是如何结生的?

  答:有三种结生:一、名结生,二、色结生,三、名色结生。无色界梵天人没有色法,他们的结生心也不需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称为“名结生”。无想有情天的众生没有名法,只是“色结生”。除此之外的欲界和色界众生都同时拥有名色法,他们的结生称为“名色结生”。

  问 12:以下几种情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

  请问尊者,当人们在造作这些事情时通常是什么心?第一、一个拥有业果智的佛教徒,非常无奈地请白蚁专家来挽救将被白蚁蛀蚀的屋子,并为它们念咒或佛号,希望能借助咒语或佛号带它们往生善趣,这是不是嗔根心中掺杂着慈悲心?

  答: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请白蚁专家清理白蚁,那是嗔根心。为这些白蚁念咒或念佛,先不论是否有效,只是从这种出发点来说,悲悯被杀死的白蚁也许是慈悲心;但如果只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认为念了咒或佛号就万事大吉,那么这种心多少掺杂着追悔。如果他确实真心悲悯那些白蚁的话,就不会去杀它们。

  问 13:第二、一个妇人来到医院做堕胎手术,这是忧俱嗔恚相应心吗?

  答:是的。

  问 14:第三、拥有定邪见的人认为没有轮回、没有业果,人一旦死后也归于灭尽,这是不是舍俱疑相应痴根心?

  答:这是邪见相应心。如果一个人对三世轮回、业果既非相信,也非不信,这种犹豫不决、半信半疑的心理称为“疑”。如果相信没有轮回、没有业果、没有因果法则,这是“邪见”。

  问 15:一个学生在考试时作弊,这是贪根心还是痴根心?

  答:如果他想要考得好,这是贪根心。如果他怕被老师发现,这是嗔根心。

  问 16:一个很慈悲但不相信业果法则的医生,不忍心看到癌症末期的病人受苦,而建议让病人安乐死,这属于什么心?

  答:这种心夹杂着悲悯。但当他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的时候,则属于嗔根心,因为只有嗔根心才能造成杀。就好像行刑官笑着对刽子手说:“处理犯人时干净利落一点吧!不要让他死得太痛苦。”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怜悯对方,其实只是想要对方死。判断是否杀人的标准并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让对方死,而在于是否有希望让对方死的心。

  问 17:一个慷慨的人时常请朋友喝酒,这是智不相应善心吗?

  答:这不是善心,而是贪根心。

  问 18:一个对业果法则不是很了解的佛教徒,在礼敬佛像时希望佛菩萨保佑他平安或中彩票,这属于什么心?

  答:这是贪根心,夹杂着低劣的智不相应善心。他在礼敬佛像时,可能是智不相应善心,其动机是祈求保佑平安或中彩票,这是贪根心。

  问 19:植物人是否还有命根?如果有,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有分心或还有心路?

  答:如果植物人还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证明他们还有命根;他们还会眨眼、微笑、吃东西,这些时候还有心路;但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时则是落入有分。

  问 20:现代医学根据瞳孔放大、心肺死亡或者脑死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但是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只有在死亡心生起的那一刹那才是真正的死亡。那么,有些在生前曾经签下死后捐赠器官的人,他们当中是否也有在死亡心生起之前,就被医生判定为脑死亡而割下器官的?据说人死后的器官即使割下来,也不能再移植到其他病人的身上,因为该器官已经没有命根了,所以只有在死亡之前割下的器官才能被使用。

  答:没错,一个人只有在死亡心生起的那一刹那才是真正的死亡。现代医学判断死亡的办法有很多标准,各个国家法律、各个医学权威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有的根据心肺死亡、有的根据脑死亡等。但唯有死亡心的生起才决定一个人真的死了。

  有些人确实在死亡心还没有生起之前,器官就被割下来移植到其他病人身上。然而,即使捐献肾脏或其他器官的志愿者还是健康的活人,一旦那些器官被割下来离开原来的身体,即变成时节生色。当它被移植到其他人的体内后,由于受到对方生命体的支助,这个器官又开始运作。

  问 21:我想问关于心脏移植的问题。假如按照您刚才所说的,心脏本来属于业生色,当它从志愿者的体内割离出来时,已经属于时节生色了。如果把它移植到另外一个人的体内后,它还是属于时节生色呢?或者又变回业生色?如果是业生色,怎么可能由一个人的业生色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业生色呢?请尊者解答!

  答:我想补充一下:活人的心脏并非只是业生色,它还包括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一共有四类因生起的色法。当心脏从志愿者的体内割离出来后,它即变成时节生色。当它刚被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时,它只是作为代替旧心脏的工具。只有当新生命体的血液流注进这个新移植的“工具”时,新的心脏才开始运作。这个新移植的心脏就像有效的工具,当它得到包括血液在内的新生命体的支助时,就能像原来的心脏一样继续执行输送血液等工作。

  问 22:许多濒死经验者都有很相似的离体经验报告,他们描述就像灵魂出窍,感觉非常真实,并不像做梦。如果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心理幻象并不恰当,因为他们并非只是个别的案例。请问如何以阿毗达摩来解释这种濒死经验?

  答: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虽然有濒死体验,但只要后来又活过来,说明他的死心还没有生起,还不算真正的死亡。他只是陷入半昏迷状态或深度昏迷状态,而被现代医学判定为死亡。

  根据阿毗达摩,人在临终时会体验到一些境象或影像,这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在争着成熟。这些境象或影像可以分为业、业相和趣相三类。我们尝试以此分析濒死经验:当临终者看到平生所做过的事犹如放电影一般历历在目,这是业;看见一些平生所做之事的片段,这是业相;看见已经去世的亲戚、朋友,这是趣相;看见原野、体验到强烈的光等,这些也是趣相。不过,由于其寿元未尽或者福报未尽的缘故,他又“复活”过来了。

  问 23:若人去世后投生为低级的神,在世的人应如何修功德帮助他们早日投生到善趣呢?

  答:低级的神可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他们也属于善趣。假如人去世后投生到鬼道,而且投生为依他施活命鬼(paradattåpajãvina),这一类鬼才有能力获得人们回向给他们的功德。我们在做善业功德之后,应通过念诵 ßIdaüme ¤àtãnaü hotu, sukhità hontu ¤àtayo.û 来邀请他们随喜我们所做的功德。如果我们今生和过去生的某些亲戚去世后投生为这一类鬼,他们很渴望我们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一旦我们这样念诵时,他们会很高兴。当他们随喜地说出ßSàdhu! Sàdhu! Sàdhu!û 之时,将能减轻甚至脱离其恶趣之苦,早日投生到人天善趣。

  问 24:请问有天人来人间吗?

  答:即使有天人来到人间,我们也是看不到的,除非他们故意显现给我们看。

  问 25:是否有人天生就有阴阳眼,能看到鬼界众生?

  答:是的,有些人会有。不过,阴阳眼并非天眼。有些人前生可能是某一类非人,而他们这一生的果报又比较低劣,所以有时候可以看到某一类非人。借用民间的说法是,一个人阴气重时才会“见鬼”,阳气盛时就看不到。

  问 26:在《清净之道》中讲到,修水遍的禅修者身体可以变成水,然后又变回人,这是什么缘故?心法可以把身体的色法改变为水吗?

  答:我想《清净之道》应该不是这样说的。《清净之道•说神变品》中应该是说:拥有神变通的人可以先入水遍第四禅,出定后决意某个范围内的地成为水,该地即变成水,然后他可以在该地自由出入。在其他人看来,地仍然是地,于是说他跳进地里,或隐没于地中。

  拥有神通的人也可以先入地遍第四禅,出定后决意在空中形成一条道路,他即可以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其他人看不到这条道路,就说这个人在空中飞行。拥有神通的人也可以使光明变成黑暗,使无遮蔽的变成遮蔽,在其他人看来他就隐身不见了。这些都属于神通的范畴。透过神通心可以使物质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问 27:请问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答:南传佛教也叫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因为是从印度往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一带的佛教,故名。北传佛教是从印度往北,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国,再经过丝绸之路往北传播到中国,然后再经中国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的佛教。因为是从印度往北传播,所以称为北传佛教。后来又有一支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到西藏,称为藏传佛教,它也属于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发展早期,即佛灭二百多年就已经传到斯里兰卡和缅甸。北传佛教则是在佛灭五、六百年至一千六百年之间才传到汉地,在佛灭一千年之后才传到藏地。

  因此,南传佛教所接受的是印度早期的佛教;北传佛教所接受的是印度中后期的佛教,以大乘佛教(Mahàyàna)为主。早期佛教比较简单朴素,后期佛教则融合了各种思想,发展出许多新的经典和教义。看过印度佛教史的人就知道,印度本土的佛教是在不断的演变中传播和发展的。

  对于佛陀,南传佛教只尊奉我们的果德玛佛陀(Gotama Buddha)一位,所信仰的只有佛、法、僧三宝。而北传佛教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十方诸佛之说。

  对于佛陀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南传佛教只把果德玛佛陀视为导师,他是教导佛法的人天导师。北传佛教除了认为佛陀是导师之外,还有法、报、化三身之说,如“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认为释迦牟尼是化身佛。

  对于菩萨,南传佛教通常把我们的佛陀在成佛之前、圆满巴拉密期间称为菩萨,或者说现在还有一位菩萨,即未来成佛的美德亚(Metteyya)菩萨。北传佛教除了弥勒菩萨之外,还有很多菩萨,以及罗汉、祖师、金刚等。

  从经典来说,上座部佛教传承在阿首咖王时代(公元前 3 世纪)即已经定型的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解释这些圣典的义注和复注。而北传佛教除了《阿含经》等声闻三藏之外,还有大量的大乘经典。同时,佛教在印度和中国流传的两千五百多年期间,历代祖师大德撰写了很多经论,发展演绎佛陀的教法,形成名目繁多的论典。在数量上,北传经典要比南传多出至少十几倍。

  从见地来说,南传佛教遵循巴利三藏中的教导,以四圣谛、缘起等为根本教义。而北传佛教除了缘起等以外,还有空性、自性、真如、如来藏、唯心、唯识、顿悟、他力等见地。

  从修行方法来说,南传佛教注重八圣道、戒定慧、修止观。而北传佛教多依各宗派而有所不同,例如禅宗的参禅——祖师禅、分灯禅、话头禅等,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等。

  南传佛教的特点是保守;北传佛教的特点是圆融。南传佛教比较强调断除烦恼,最好能够在今生证悟圣道圣果、证悟涅槃。北传佛教比较强调利乐众生;根据每个人所发的愿不同,有人希望明心见性,有人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希望即身成佛,有人希望世世常行菩萨道等。

  当然,无论南传还是北传,大家都是佛教。无论选择哪种传统,我们都应该尊重。如果想佛化生活,可以选择北传佛教;如果想解脱生死,可以选择南传佛教。如果想普度众生,可以选择北传佛教;如果想断除烦恼,南传佛教可以为您提供一条明确的道路!

  问 28:为什么菩萨需要一段固定的时间才能成佛呢?其他圣者,如独觉佛是否也是这样?

  答:有三种菩萨:

  第一、慧优胜菩萨,他需要四个不可数以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

  第二、精进优胜菩萨,他需要八个不可数以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

  第三、信优胜菩萨,他需要十六个不可数以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成就佛果。

  为什么一定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呢?就好像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如果想要提前成熟,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成为独觉佛,也需要积累至少两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的巴拉密。所以,成为独觉佛也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想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需要一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来圆满巴拉密;想成为大弟子也需要十万大劫来圆满巴拉密。想成为普通弟子就不一定,有的甚至只需几生就可以成就。

  问 29:菩萨虽然时时刻刻保持如理作意,但当他过去的不善业果报成熟时,还是会堕落恶趣,如畜生道。若菩萨在临终时心存善念,不是应该投生善趣吗?为何还会投生恶趣呢?

  答:菩萨还会造不善业,毕竟他还没有断除烦恼。只要还没有断尽烦恼,就会造不善业。一旦因缘具足,这些不善业就会成熟。如果恶业在临终时成熟,他将会投生到恶趣。虽然是菩萨,但并非总是在行善,偶而也会作恶。

  例如在过去咖沙巴佛的时代,我们的菩萨投生为一位名叫周帝巴喇(Jotipàla)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名叫喀帝咖拉(Ghañikàra)的陶匠好朋友。这位陶匠是三果不来圣者,他多次邀请周帝巴喇一起去谒见咖沙巴佛陀,但周帝巴喇就是不去。他认为自己是婆罗门,是高等种姓,瞧不起出家人,每次都回答说:“够了,朋友喀帝咖拉,为什么要去见那个秃头沙门呢?”有一次,他俩一起去河里洗澡,洗澡之后,陶匠又去劝周帝巴喇一起去见咖沙巴佛陀,他还是不肯去,还是骂佛陀是秃头沙门。陶匠一把抓住他刚洗好的头发,要他去见佛陀。周帝巴喇很惊讶地想:“哗!真少有,这个低等的陶匠竟敢抓我刚洗好的头发! 于是,”他勉强跟着陶匠去见咖沙巴佛。但是当他听完佛陀说法之后,竟然出家了。

  所以,即使是我们的菩萨遇到上一位佛陀的时候,也曾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轻慢佛陀。这个故事记载在巴利圣典的《中部•陶师经》。

  在没有佛法的时期,菩萨也会在烦恼的驱使下造作各种不善业。只要在生死轮回中,只要还没有断除烦恼,就还会造不善业。

  问 30:当一个人发愿要成为菩萨,他是否还能证得其他的圣果呢?为什么?

  答:如果一个人发愿要成为菩萨,并且曾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那么,他在成佛之前就不可能证悟其他圣道圣果,因为佛陀的授记必定会实现。

  如果一个人只是发愿,但并没有得到佛陀的授记,后来他又觉得轮回确实没有意义而想要早点证悟涅槃的话,他的心还是可以改变的。这种人就有可能证悟圣道圣果。

  然而,一个人只要被佛陀授记将在未来成佛,那他只有到成佛的时候才一起证得所有的道果。也就是当他圆满种种巴拉密之后,才在菩提树下断尽烦恼。他在断尽烦恼之前还是凡夫,还必须不断地积累各种善业,累积巴拉密。菩萨在成佛之前为什么不能证得圣道圣果呢?因为菩萨必须在漫长的生死轮回当中圆满巴拉密。一旦证得圣果,哪怕只是初果,他的未来生命最多也不会超过七次。只用七次轮回的时间根本不足以圆满成佛的巴拉密。另外,假如菩萨在有佛法的时期证得圣果,他就成了那一位佛陀的圣弟子。假如在无佛法的时期成就圣果,他就成为独觉佛。这是违背诸佛定法的!

  所以,曾获得佛陀亲自授记的菩萨不可能在成佛之前证悟任何圣果。

  问 31:要断除一切烦恼才能证初果,是否这样理解?

  答:不能这样理解。断除一切烦恼就已经证悟阿拉汉果了。证初果时,只是断除了邪见、戒禁取及疑,还没有断除一切烦恼。

  问 32:初果圣者应如何进一步修证,才能证悟更高的果位呢?

  答:初果圣者想要证悟更高的道果,应当重复地观照内在、外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名法、色法,或者色、受、想、行、识。他可以从思维智的阶段开始复习,一直到行舍智的阶段;可以用四十行相思维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七随观、十八大观、逐一法观等方法来重复地观照,若他的巴拉密成熟,就能证悟更高的道果。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