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六问 什么叫做慈悲?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第六问 什么叫做慈悲?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叫孝顺慈悲呢?」那先说道:「各种善事都是孝顺慈悲。」那先说:「有四种善事。心意可以依止。」王说道:「什么是心意可以依止的四种善事?」那先说道:「第一是能够看清自身中外内的东西为不净(观身下净);第二是知道欣求乐受中反生苦的原因(观受是苦);第三是知道心的善恶之念是生灭无常(观心无常):第四是知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观法无我):这些便是四种善事。」

  那先说道:「还有四件事情。」 「什么样的四种事情呢?」 「第一是制伏其意念(末生之恶令不生):第二是各种带有恶意的,事情即使知道了也不要存放在心中(已生之恶令断):第三是心中如若有恶事立即驱逐出去,寻求各种善事来正心意(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善令生起):第四是有了善端,便紧紧握住而不放逸出去(已生之善令增长):这便是四事。」那先说:「遝有四件事情,这是自由意志所引起的。」王说道:「这四件事又是指什么呢?」那先说:「第一是除却欲望,第二是精进,第三是制伏心意,第四是思惟专一,这便是我所说的四件事。」

  那先说道:「遝有五件应该效法之事。」 「什么才是五件应该效法的事情呢?」「第一是诚信正法,第二是孝顺慈悲,第三是精进,第四是尽心以善为念,第五是要有智慧,这便是五件应该效法之事。」

  那先说道:「遝有七件事,弃除各种恶念,又叫做七善事:又叫做七觉意。又还有八种道行,也叫做阿垢。总之所有三十七品经,都是以孝顺慈悲作为根本。」

  那先说道:「大凡人身负重任走向远大目标,最终有所成就,都是由於大地的负托而促成的;而世间五谷、树木,虽仰天之中成长,但都是从地中生长出来的。」那先说道:「譬如建筑师,他要设计建筑一座巨大的城池,必然首先度量作城的地基。这些工作完毕之後,方才建造大城。」那先说道:「譬如倡伎,想要在某地表演必然先将场地打扫乾净,扫出一片乾净场地然後开始演唱。佛家弟子追求人生至道,首先学习经文戒律,种下善因,知道世间的辛勤痛苦本质,抛弃各种尘世的恩爱欲求,这样一心系念并努力实践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乃至圆满成就佛果。」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孝顺者?」那先言:「诸善者皆为孝顺。」那先言:「有四善事,心意所止①。」言:「何等四心意所止者?」那先言:「一者自观其身中外内,二者知意苦乐,三者知心善恶,四者知正法,是②为四。」

  那先言:「复有四事。」「何等四?」 「一者制其意,二者诸有恶事不听人心中,三者心中有恶事即出③之,索诸④善;四者其心中有善,制持不放;是为四。」那先言:「复有四事,自在欲所作。」 「何等为四?」 「一者却欲,二者精进,三者制心,四者思惟⑤,是为四。」

  那先言:「复有五效事⑥。」 「何等为五?」 「一者诚信,二者孝顺,三者精进,四者尽心念善,五者智慧,是为五。」

  那先言:「复有七事,弃除诸恶,名为七善,亦名七觉意。复有八种道行,亦名为阿姤者。是凡三十七品经,皆是孝顺为本⑦。」

  那先言:「凡人负金⑧致远,有所成立,皆由地成;世闲五谷、树木,仰天之中,皆由地生。」⑨那先言:「譬若师匠,口面⑩作大城,先度量作基趾⑾巳,乃起城。」那先言:「譬若倡伎⑿欲作先净,扫地乃作。佛弟子求道,先行经戒,作善因,知憨苦,弃诸爱欲,便思念八种道行⒀。」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①止:停留、栖息。

  ②是:指示代词, 二逗些」之意。

  ③出:驱逐出去。

  ④诸:「之於」的合音词。

  ⑤思惟:即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惟,惟一。

  ⑥五效事:五件可以效法的事情。

  ⑦顺为本:此「孝顺」当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孝道观不尽相同。它是把作各种善事看作「孝顺」,实际上乃「慈悲」之意。本义为服从。

  ⑧负金,「别本」作「负重」 。

  ⑨此段称赞「地」之重要,实乃称「孝顺」的重要。後来佛教皆称「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由此可知,此处「孝顺」当「慈悲」解。

  ⑩晶:即「图」字,设计之意。

  ⑾基趾,「别本」作「基址」 。当依别本。

  ⑿倡伎:「别本」译作「伎人」 。约为行走卖唱、杂耍之类的民间艺人,在公共场合表演时,先清扫出一块场地。故「别本」说「除地平,乃作。」

  ⒀八种道行:概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