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6)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7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6)

 

  宣说所需不惧之六法:实修深义不惧恶念敌;

  观心性义不惧八法敌;修炼法身不惧二取敌;

  无基道用不惧二障敌;实修大乐不惧痛苦敌;

  实修本体不惧希忧敌。具足此等而行成大事。

  宣说修行人所需要的六种不畏惧:一是实修深义者不必畏惧恶念之怨敌。修持共同乘的行者一旦发现自己生起恶念就特别害怕,并立即施予强有力的对治法。而实修密法深义之行者,却可依上师的窍诀将一切恶念直接转为道用。二是在观修心性本义时,不必畏惧世间八法这一怨敌的侵扰,如如安住即可,因以诸法本体一味无别。三是观修法身自性时不必畏惧分别执著之怨敌,就在这样的本性中安住,了认诸法是本来法身的游舞,二取即可融入法界。四是实相本基中无有能所二取之迷乱显现,了知此理将迷现转为道用并安住于法界一味的本性中则不必畏惧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怨敌,证悟诸法实相本空、离根之性,二障都会寂灭在心的本性之中。五是若实修无上密法中所明示的大乐智慧,则不必畏惧世间种种痛苦的怨敌,其性本来清净故。六是实修诸法一味大平等的本体时,不必畏惧苦乐希忧之怨敌,轮涅本体无二故。若能具足此等要诀而行持,则将成办普贤如来果位之大事。

  趋入正法取舍之六法:不依正知行为不如法;

  不舍随顺行善不正规;不依要诀不生暧觉受;

  时机未到不能利他众;不具威力不能遣违缘;

  智悲脱离即生不成佛。是故依要行善极重要。

  趋入正法的修行人应当取舍之法有六种:一是若不依靠正知观察守护自之身口意三门,则行为不会如法。因此我们应当以正知来观照内相续的起心动念与外身肢的举手投足,尽量依教轨正不令散失。二是若不舍弃随顺世间的散漫行为,则不会正规地行持善法,受世俗贪染故,凡所发心承办之事皆是居于某种目的而为之。三是不依靠上师所开示的修行要诀,纵修亦不会生起暖相与觉受。四是在自己修无所证,也就是说没有获得一定的成就相和修证功德,且度化众生的时机亦尚未成熟之时,若踌躇满志而欲大张旗鼓地弘法利生,则是枉费心机。五是在成办自他二利事业的过程中,自己若不具足一定的威慑力,则不能遣除所遭遇的种种违缘。因此我们应当努力修持,增上大悲与智慧等威力,待功德圆满后就能轻而易举地遣除一切违缘。六应了知成佛的根本是智悲大双运,如果智慧脱离大悲,则即生不能成就佛果。如同开启智慧宝藏之钥匙一样,修行不能不依靠要诀,是故我等修行人依要诀行持一切善法是极其重要的。

  断除恶劣之想六种法:上师视为凡夫离加持;

  道友视为怨敌毁誓言;自高自大远离正法道;

  贩卖教言邪命而养活;不修本尊舍弃正法道;

  行法寻财远离解脱道。离六恶想而修极重要。

  修行人应当断除六种恶劣想法:一是若将自己所依止的上师视为普通凡夫,则恭敬与信心难生而傲慢与嫉妒易起,如是将远离上师所赐予的一切加持。故应将上师视为真佛,于彼虔诚祈祷,生起百分之百的信心,念念不忘上师,行住坐卧皆依教观修上师。对此,乔美仁波切和噶玛巴亦有殊胜教言:“上师在灌顶传法时,十方诸佛都融入于他的身体,尔时生起如佛之恭敬信心能获得极大加持与功德。”二是若将在同一坛城内受过灌顶的金刚道友视为怨敌般势不两立,或争执某些事情寸步不让,互相讽刺、谩骂,则将毁坏自己的密乘誓言,终究不能获得成就。三是自高自大之人,上不敬师长,下不和道友,且无惭无愧地高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好像世界上没有他地球就不会转动似的。这种目空一切之人,已远离正法之道,故不会生任何修行功德。如云:“我慢的山冈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四是若修行人居心叵测地妄求利养,以致毫无羞耻地贩卖无价之宝——甚深教言,那么这种邪命养活之人无疑已成为佛教变相的盗者。五是已入密乘之行者,不间断地观修本尊即为终身受持之誓言,若不观修本尊,则有毁誓之患,如是自然也就舍弃了正法之道。此外以贪嗔之心观修本尊法者亦有舍弃正法之道的过患。六是行持佛法者,若时刻寻求生财之道,一头钻进钱眼里不能自拔,自己的身份与修行皆抛于脑后,则此人已远离了解脱道。是故我等修行人远离上述六种恶劣的想法而如法修行是极其重要的。

  忘失解脱正道之六法:散于外境忘失敬信心;

  忙碌温饱忘失三宝尊;性恶急躁忘失密誓言;

  盲目无知忘失轮回苦;爱财谋利忘失行善法;

  起嗔毒心忘失菩提心;放荡不羁忘失恶趣苦。

  具此六法长久漂轮回。

  我们应当了知忘失解脱正道之六法:一是若自身常处愦闹之地,心无自在而散于外境,东听西闻、左顾右盼,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忘失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与信心。二是执著温饱者整日忙碌于烹制美味佳肴、购买华美的衣饰,渐渐地生死大事便抛之脑后,情不自禁地也就忘失了上师三宝尊——这一殊胜的皈依境。三是性情恶劣又急躁之人没有耐心去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利益过患,往往感情用事,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需要秘密守持的誓言总是在事情一来就不顾一切的恶劣性情中忘失,或生贪心穷追不舍,或生嗔心提刀杀人等。四应了知若人无善辨是非真伪之智,盲目无知地虚度光阴,时时以苦为乐,自我麻醉,这样自然就会忘失轮回的三根本苦与八支分苦,而且还颠倒妄执为轮回有乐无苦。五应了知贪爱财富之人总是不择手段地谋求利润,诸如偷税漏税、倒卖伪劣产品、敲诈勒索、暗盗三宝财物等,如是自然会忘失行持善法的重要性,更不会身体力行。六应了知易起嗔恨等恶毒心者,自然会忘失珍宝菩提心。本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互相做过父母,故应如现世自身父母般对待他们,施予仁慈、悲心,为他们造作种种利乐之事,呵护有加,不仅发愿自己觉悟解脱,亦要发愿令一切父母众生觉悟解脱。若人恒时放荡不羁,就自然会忘失三恶趣的种种痛苦,深溺五欲之中,肆无忌惮地造杀生、偷盗、邪淫等罪业,灭尽善法功德,远离解脱正道。具足上述六种忘失正法之过患者,必定会长久漂泊于轮回的大苦海中,了无出期。

  激励自己教言之六法:正士传家之宝即修行,

  切莫懈怠拖延修正法;妄念乃为焚烧智慧因,

  莫视执著所缘为殊胜;痛苦逆缘激励行善法,

  切莫忧伤呻吟而断之;显现五毒乃为智密道,

  见敌害己切莫生反感;种种违缘乃是成就兆,

  切莫怀有恶意生嗔心;轮回显现乃是佛净刹,

  莫执迷现二取为实有。

  我们应当了知能激励自己的信心、精进心等修行之六种教言:一应了知古往今来的高僧正士们代代相承的传家宝即是“修行”。为此我们切莫懈怠懒惰、拖延修法时间,而应当机立断,勇猛精进地修持正法。二应了知妄念乃为焚烧智慧之因,若于所缘境不起妄念,则菩提智慧将日日增上,所以不能视执著某种所缘境为殊胜证相。从另一个角度讲,若能将妄念以善巧方便转为道用,彼即是能盛燃智慧火焰之因,故应了认妄念与执著的本体。三应了知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和逆缘都是激励我们行持善法的助缘,故当化悲痛为修行的动力,切莫为之忧伤呻吟,亦不必想方设法断除逆缘痛苦,而应恒时以此作为鞭策我们精进修行的方便。四应了知所显现的贪嗔痴等五毒烦恼乃为成熟现前自然智慧之殊胜密道,是故遇见怨敌造害于己之时,切莫于彼生嗔怒之心,当转反感为恭敬,念彼为助进我们修行的大善知识。五应了知我们所遭遇的种种违缘乃是自己获得成就的一种征兆,切莫为此满怀恶意妄起嗔恨之心,应内观心性,坦然安住。六应了知三界轮回的一切显现都是佛陀的清净刹土,因诸法为大平等的本性,无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了知此理,我等修行人切莫执著因坚固的迷乱习气而显现之二取诸法为自相实有,当时时安住于梦幻本净的境界之中。

  染污法性歧途之六法:实相本是逸然无偏袒,

  然被贪心分别妄念染;法性本是远离诸言思,

  然被有无边执增损染;心性本是无二无生灭,

  然被执著生死想所染;境现本是心性空明镜,

  然被贪嗔二取实执染;胜义本是离诸戏论相,

  然被实执怀疑所污染;实相无偏阿赖耶缘起,

  然被二取迷乱习气染。

  以分别心染污法性而入歧途之六种法:一是诸法的究竟实相本来是逸然、明然、空寂的本性,既不偏于明分,亦不偏于空分,无有任何偏袒之相,然而却被贪心等分别妄念所染污,以致显现迷乱的轮回,有情深受迷惑而执著能取所取。二应了知诸法法性本来是远离一切言说与思维的,然而此超思离言的究竟本性却被有无等边执戏论增损染污。三应了知心的本性本来是明空无二,超离一切生灭之相,然而此无生无灭的本体却被执著生死循环的杂乱思想所染污。四应了知外境的一切显现本来是心性空寂的明镜中幻现而有的,即心性之明分不灭,毫无自相实有,然则此显而无自性之法却被贪心嗔心等二取实执所染污。五应了知胜义谛本来是远离有无等一切边执戏论之相的,然而此空寂离戏的本体却被实执和怀疑等分别心所污染。六是实相本为无偏颇之真实义阿赖耶,本来无离无合,且远离一切执著等相状,因缘起而显现种种幻化之相,然而却被二取分别心的迷乱习气所染污。

  断除邪命养活之六法:断除诈现威仪之邪命;

  断除谄媚奉承之邪命;断除旁敲侧击之邪命;

  断除巧取讹索之邪命;断除赠微博厚之邪命;

  断除恣意享财之邪命。如理修法断此为最佳。

  我等修行人应当断除邪命养活的六种行为:一是现今末法时代有些心术不正之人为了求取种种名闻利养,便会在信众前显露出异乎寻常的行为,又为保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而费尽心机掩饰自己的过错。我们应当断除这种诈现威仪、巧取信财之邪行。二是有些人为了迎合世人的心意而求得利养,便穷思竭虑地虚谈一些无意义之事,比如对自己看准的对方说,“我已暗中遣除了你和你家中的违缘,以后我会继续善护你的事业,让你安享高官厚禄”,或言“你的前世是某某佛菩萨、你是某某活佛的转世”等。用这种谄媚奉承的方式讨好世间人而求取利养是极为卑劣的,我等修行人应断除这种邪命。三是有些人为了求得一些钱财,就对信徒说“我长期住山苦行,不幸身染重疾,医生吩咐我需服用什么营养补药,穿什么柔软衣服”等力求别人的援助,或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无惭无愧地说“你这东西从何处买来,我需用此物,怎么也买不到”,希望对方能赐予自己。这种旁敲侧击的邪命我们也应当断除。四是有些人假借某种理由或以威胁恫吓的方法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如对某人说:“你在某时有命难,若供养我多少钱财,我便可以为你化险为夷。”此外亦有嫌弃别人的低劣供品,夸赞某人的上好供品等行为,我们应当断除这种巧取讹诈的邪命。五是有些人将自己的一些微廉物品赠送给有钱之人,希望博得丰厚的回报,如将药品、糖果、衣物等普通物品送给某些人,还美其名曰是法王的加持品或解脱圣物,这样居然也能讨得有些人的倾囊回赠。这种举动从表面上看来是慈悲的关怀,但其发心浊秽不堪,我们应当断除这种赠微博厚的邪命。六是有些人从不衡量自己修行有无功德,亦不以因果作为修行的准绳,却恣意享用三宝和信徒的财富并且铺张浪费无惭无愧,我等修行人应当断除这种邪命。若能如理修法断除此等邪命则是最为善妙的。

  宣说共法教言之六法:循序渐进为净行教言;

  修四无量为发心教言;现空双运为实修教言;

  甚深地道为寻要教言;正见心性边解脱教言;

  无偏闻思乃殊胜教言。

  宣说行持共同法门之六种教言:一是我们的修行一定要遵循秩序,逐渐上进。顺次第者,如先受灌顶,次受窍诀,后再修行,或先修五十万加行,然后再进入正行,当如是依次而修,切莫逆次而行,此乃清净行为之教言。二是欲发菩提心者,首先应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为发心之教言。三是我们在修行时既不能堕有边,亦不可落无边,而应处于中道,修习现空双运之法,此乃实修之教言。四是我们所寻觅而依修之法,应是含摄五道十地的甚深要诀,如是修行乃为寻觅修要之教言。五是所谓的正见,即是了认心的本性,生起决定信解,此为边解脱之教言。六是既不偏爱自宗,亦不嫌弃他宗,当广闻博学各大宗派之经论教典,这样的无偏闻思乃为最殊胜的教言。

  断绝希望窍诀之六法:无愧之人守戒无希望;

  不精进者修法无希望;无敬信者得加持无望;

  无智之人证悟无希望;懈怠者获道相无希望;

  恶意之人利他无希望。

  能令我们断绝修行中无正因而欲获正果的六种窍诀:一是无有惭愧之人,无论能做还是不能做的事情都恣意妄行,这种人要想清净地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任何一戒都无有希望。二是不具精进之人,放荡不羁,懈怠懒惰,不是睡大觉就是忙于吃喝玩乐,以诸多无义之事消磨时光者,于修法无有希望。三是若于上师三宝无有恭敬与信心,则欲获得加持无有希望。末法时期很多人在形式上皈依上师三宝,但却不如法行持,自己背道而驰,还恶说上师三宝没有加持力。四是愚昧无智之人,欲获得高深的证悟境界,决定无有希望。因为高深的证悟只有在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修积圆满时才能获得。五是懈怠懒惰之人欲获得修行的道相无有希望。因为显宗和密宗的任何一种道相都是建立在精进的基础之上。六是满怀恶意而无少许善心之人,人格极其卑劣故,若期待他们做利益众生之事,那绝对无有希望。是故我们每一位修行人首先都应当改善自己的人格,之后再谈利他。

  宣说修学次第之六法:入门初学讽诵声因明;

  次当守戒闻思诸经论;第三依止上师入正道;

  第四令师生喜闻教授;第五精进修持究竟法;

  第六无有厌倦利他众。随学此等大德之规范。

  宣说修学次第之六种法:一是刚趋入佛门的初机学者,首先应该学习仪轨讽诵及声明(文法)学和因明(逻辑)学。这样熟练仪轨、掌握语法、打开思路、遣除疑惑、稳固信心等能助进智慧的增长。第二步应当依次求受并严净持守沙弥戒、比丘戒等,同时闻思一些经论教典。第三步应当依止具相上师求受灌顶而趋入修行正道。所谓具相上师者,噶玛巴曾说:“若人能令我们对正法生起不退的信心,依彼所传之法及其加持等威力能于自己的心续中生起无二智慧,了认无二真谛,则为终生依止的根本上师。”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亦说:“赐予灌顶和密法之人乃为根本上师。”第四步是我们应当以修法、侍奉、财富三种供养来令上师生起欢喜,进而精勤地祈求闻受耳传方面的甚深教言。第五步是在我们获得大圆满等耳传方面的窍诀后,就应励力精进修持此究竟法要。第六步是当我们通过实修实证获得一定证相或境界时,对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不应生起厌倦之心,而应精勤耐心地饶益他们,为最终将之引至究竟的解脱彼岸而广发大菩提心愿。无垢光尊者在此告诫我们应当随学此等大德之高尚风范。

  护持善缘弟子之六法:了知摄受有缘具信者;

  令其精进修道弃琐事;令其实修不耽闻思句;

  令其行善不求得名利;令其不积财物学知足;

  令其修法圆满断今世。如是善巧贤明上师轨。

  上师慈悲护持或培养善缘弟子之法有六种:一是上师首先应观察众生的根基,了知自己所摄受的弟子是否与上师三宝有殊胜缘分,是否为具有恭敬信心之人。虽然每一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根器却有优劣之分,缘分相对来说也有成熟与否之别,若于不具信心之非器施予慈悲摄受则徒劳无益。二是上师要谆谆教诫,并以各种善巧方便令弟子抛弃世间一切琐事而精进修道。三是上师应令弟子精益求精地实修甚深法要,教诫他们不可耽著闻思经论的词句,而应深解法义,将法融入于自心相续,令心融入于道。四是上师对修学有一定基础的弟子亦要严格要求,经常令其弃恶行善、不攀求名闻利养、如法轨正三门行为。五是上师应教诫弟子在受用财物方面不可贪得无厌,而应随学前辈高僧大德们知足少欲的高尚风范,将主要精力放在闻思修上面。六是上师应随机善巧地教令弟子树立正知正见,断除对今世的贪恋,一心成办道业,时时鞭策弟子早日圆满一切修法功德。修行人常常应依轮回痛苦和万法无常之理来清醒自己的头脑,以淡泊名利、看破红尘、脚踏实地地遁入能获得解脱的正法之道。具有如是智慧与善巧方便引导弟子者即是贤明上师之轨范。

  正念哨兵巡视之六法:正念巡视心散现世否?

  正念巡视懈怠散乱否:正念巡视出现歧障否?

  正念巡视妄念纷呈否?正念巡视口出绮语否?

  正念巡视庸俗而住否?

  正念如同哨兵一般为护持我们的修行而经常巡视之法有六种:一是经常以正念内观,巡视自己的心有否外散于世法?散则依教令其收摄,未散则令其稳固。二应以正念巡视我们是否在懈怠散乱,如果懈怠,则依教力行精进;若有散乱,则深深自责立即安住正念。三应以正念巡视自心相续在修行过程中有否出现歧谬诸障,若心里生起欲远离上师等念头,则应思维是否有魔障在作怪,同时观修护轮,并念诵一些遣除违缘之祈祷文或心咒。此外还应不断地观修上师瑜伽法,诚心诚意地祈求加持。四应以正念巡视我们内心相续的分别妄念是否纷呈不息。正当妄念纷飞之时,急呼“啪的”一声,寂然安住,或直观其本面而如实安住,这样就能寂灭一切杂念。五应以正念巡视我们的口中是否绮语纷飞,一旦发现自己沉浸于无稽之谈中,就立即警告自己此是自他散乱之因,言不谨慎、信口开河者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所以我们应当紧锁绮语之伏藏门。六是以正念巡视自己是否在庸俗无记中安住而未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是则严厉自责,思维我今如是浑浑噩噩地虚度时日是否受魔指使,故当提起精神,无论持咒,还是闻思,皆当做有益之事。

  诸修行人当作之六法:寿命无常速逝当修法;

  业果细微当取舍善恶;利他难成切莫失自利;

  学问无穷切莫耽词句;未生定解切莫盲目修;

  贤善戒净博学莫骄傲。

  我等修行人当勤作之法有六种:一是思维寿命无常,犹如风中残烛般刹那即逝,故当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用功修法。二应思维业果细微、毫厘不爽,其中奥妙非凡夫的分别心所能揣测,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知晓无余,因此我们应当依圣教量来取舍善恶诸法。三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刚强难化,没有一定修行功德和能力的人欲利他众却难以成功。如有些人以利他为借口,深入世间度化众生,结果反被对方所度,导致破戒、返俗等严重的过患。或有些在利他的过程中,因贪享利养而染污了自己的相续。但也不可因此而退失菩提心,当严持戒律、精进修持,切莫失去对自己来说最为究竟的利益。四虽然学问无穷无尽,越学越会发现自己学识的浅薄,但却不可对经论词句生起耽著,而应抓住相应自己根基之法专一实修。修行的标准在于调伏自续烦恼,而不在于词句的优美,闻思教典的目的是遣除修行的疑惑。五是虽然我们通过了一定阶段的闻思,但若未从理性上生起定解,就不能盲目修行。初步的定解在于确认因果的理性,进一步再对万法的理性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在如是定解的基础上实修最为善妙。六是若我们的戒行清净如法,广闻博学三藏教典,弘法利生的事业亦兴盛广泛,且为众人尊为贤善者,纵然具足这些功德自己也不能骄傲自满,而更应该谦卑谨慎。

  欲修行者慎思之六法:未舍今生故土不愿离;

  未断贪执静处呆不住;未通宗派自心为法缚;

  未生禅定垫上坐不住;无有对治不能胜散乱;

  执戒禁取智慧亦成毒。是故慎思此等极重要。

  凡欲修行之人皆当慎重思维之六种法:一是我们若未生起舍弃今生的念头,则会贪恋故土而不愿离开,如是贪执自己的家园和父母亲友,一旦提起自己的故乡就会赞不绝口、向往不已。若能舍弃今世,则会义无反顾地舍弃故乡这一引生贪嗔的来源。二是若我们未断除对财色的贪执心,则于适宜修行的静处是呆不住的,具有贪心之人就算已经安住静处,并赌咒发誓不得成就绝不离开此地,但几日或几月以后他就会思此虑彼,妄想纷呈,情不自禁地便会随贪等烦恼飘离静修圣地。三是在我们未能圆融地通达各大宗派的教旨之时,若恣意破斥他宗,妄立自宗,自己的心则会被所执著之法束缚。一味地偏爱自宗者,于其他任何宗派的教义都不能观修清净心,非但不恭敬顶戴,而且还横加破斥,如是过患堪多。四是在我们未能生起禅定的境界之时,身心浮躁不安,当然在自己的垫子上是坐不住的。世间人亦说:“修行不好的人,好像他的坐垫上长有荆棘,刹那亦难安住。”五是如果无有善妙的对治法来对治自心相续的烦恼,则不能战胜散乱的怨敌,而且还会成为散乱怨敌的俘虏,使身心皆不得自在,所以我们应当时时依善妙有力的对治法来力敌一切散乱。六是持执外道邪众的戒禁取见者,依五火修炼、杀生祭祀神坛等邪行,如是他们的相续中纵有智慧亦将成为毒物。是故我等修行人应当慎重如理地思维此等道理,以理智正确取舍诸法是极其重要的。

  详说内外道相之六法:具观察者做事皆究竟;

  具证悟者所言皆稳固;具远见者何事皆了知;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心法相融之人调相续;

  具智慧者闻法不厌足。此等即是内证相外现。

  在此,尊者为我们详细宣说了内外吻合之六种道相:一是具足智慧且善于观察事物之人,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圆满究竟地成办。因为他们在行事之前会仔细考虑事情的成败,看准之事必尽全力而行,这样一切事情无不圆满成办。二是具有证悟功德之人,所立誓言极其稳固,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因为他们明因识果,利弊了然,取舍明清,故无虚言,也无变异。三是具有远见之人,无论对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预知,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亦了如指掌,故胸襟宽广,高瞻远瞩,绝不鼠目寸光地面对某些事情,故能坦然面对未来的一切。四是通过闻思经论而生起定解之人,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法喜,故能堪忍修行途中所应经历的一切苦行。五是心与法相融一味之人,能善调自己的内心相续,令心堪能自在,故不被任何外缘和无明烦恼所转。六是具甚深智慧之人对佛法的渴求是热切的,纵经多年,甚至终生闻法,也不生厌足之心,听闻佛法即如渴者痛饮甘露般喜不自胜。无有智慧之人仅闻几日佛法便会自满自骄,或闻法时心烦意乱,往往有头无尾,断诸传承。此等即是显现于外而可供我等修行人观察、印证之内证功德相。

  解开二取绳结之六法:生贪嗔时观心即解开;

  生五毒时观本面解开;生痛苦时修大乐解开;

  生杂念时观自性解开;生厌倦时放松即解开;

  处茫然时具明清解开。

  能解开二取绳结之六种法:一是当我们被贪心与嗔心之绳结紧紧束缚时,应当直观其心性,寻觅贪嗔之根源,这样自然而然就能解开其紧缚之绳结。二是当我们生起贪嗔痴等五毒烦恼之时,应当直观其本面,如是自然能解开如绳结般的五毒烦恼。三是当心里生起不可名状而难以堪忍的痛苦之时,若观修大乐智慧,寻觅痛苦的来源、住处、去处等则会发现除分别心以外何者亦不存在,了认痛苦的本性为大乐智慧,就自然能解开如绳结般的痛苦。四是当我们生起各种分别杂念时,应当直观其自性,待了知彼为大空离根的本体,显而无有自性,就自然能解开一切如绳结般的杂念。五是当我们对修法生起厌倦之时,切莫摄心过紧,而应自然放松寂然安住,这样即能解开如绳结般的厌倦心。待厌倦之绳结解开之后再重振精神,继续用功。六是当我们的修行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时,应致力于了认明然之觉性,在具足明清的境界中安住,就自然能解开如绳结般的茫然状态。

  当与修法结合之六法:甚深教言结合师指示;

  指示结合前辈之传统;传统亦与体验相结合;

  体验必须结合诸暖相;暖相需与所得果结合;

  果位需与利他相结合。脱离此等修法误歧途。

  我们应当了知结合修行之六种法要:一应了知显密的甚深教义深奥难测,若仅以自己的分别智慧于经论的文字上做游戏,则其密意、隐义无所知之,了义、不了义亦难以明辨,故只有依靠上师的窍诀才能得以明示,蒙师指点迷津方能如理修持。二应了知上师的指示亦必须结合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优良传统,不能随心所欲,乱示一气,依法不依人,故当按原则依教指示。三应了知所谓的传统非为民间习俗,而是祖师大德实修体证之经验,作为一名具相的上师,自己必须具足一定的体证验相,如是方能无误地引导弟子趋向解脱,若自己未生起体证与验相而仅依前辈大德的传统人云亦云地为弟子作指示,则难免不入歧途。四应了知所谓的体验必须要结合诸密续中所说的暖相和觉受,因密续所明示之暖相和觉受真实不需,无疑是一把印证我们修正确与否的标尺。五应了知其暖相亦必须要与修行所得之果相结合,譬如认识心的本性所生暖相必须要与我们欲获之果相结合。六应了知我们欲获之果位,不可夹杂自私自利之心去求,而应与利他的广大菩提心相结合,求证无上的佛果。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脱离了此等修法要诀,则将误入歧途。

  极为重要教言之六法:行善不离禅坐极重要;

  心与教法相应极重要;外缘不乱禅定极重要;

  正见解脱边执极重要;境界不离法性极重要;

  所现方便生智极重要。

  了知对自身修行极为重要之六种教言:一应了知行持善法之人时时不离禅坐极为重要。也就是说修行之人首先应让自己的身体安住一处,进而摄心正念逐步专注所缘境不散乱,最终才能修得自心堪能无缚。这样一切善法功德就能自然而然地修积圆满。二应了知令心与佛陀的教法相应是极其重要的。佛陀所宣八万四千法门,法法殊胜,门门圆融,具不可思议的加持,然若行者仅停留于闻法的路口而不将法融入自心相续,则再甚深的法也不能起到调伏分别妄念的作用。在听闻佛法后依教奉行,令身心调柔即是心法相应之相。三应了知在禅修之时,令禅定境界不为一切外缘所扰乱是极其重要的。外界财色等五花八门的事情对人心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但相对于具有一定禅定境界的修行人来说亦是无利无害,喜怒哀乐之事理所当然会置之度外。四是我们通过闻思所得到的大中观或大圆满之正见应当解脱一切边执戏论。因为只有在无垢而究竟的见解基础上实修才能获证究竟的果位,而离一切边执戏论是大法界的本性故最为究竟,树立此离一切边执戏论之正见亦极其重要。五应了知我们在修法过程中所获得的任何境界均不离法性,尔时不起任何分别执著是极其重要的。六应了知显现的一切法都是能令我们生起智慧的一种方便,故有方便与方便所生的关系。无论是眼识所见,还是耳识所闻等诸法都可相应转为道用而成为生起智慧的方便,这是极为重要的窍诀。

  当行真实正法之六要:观轮回过当除贪执心;

  修炼无实当知如幻化;发菩提心当唯行利他;

  密意离思当辨轮涅法;一切妄念当知自解智;

  自获加持当转他人心。

  欲获究竟解脱的修行人皆当行持六种真实的正法:一是经常观察轮回的诸般过患,诸如地狱的炽热苦、饿鬼的饥渴苦、旁生的愚痴互啖苦、阿修罗的嫉妒战争苦、人间的三苦八苦、天人的临终五衰苦,如是处处充满痛苦,故当断除对轮回的贪执心,生起坚固的出离心。二是经常观修诸法无实、如梦如幻之性,无论依圣教量还是理论都能抉择诸法的无实本体,了知任何法都是缘起和合的一种假象,其作者就是我们迷乱的心识。如是数数熏修,以串习力渐渐就能断除对诸法的实执心,终将彻证诸法显而无有自性的本体。三是欲发菩提心者,唯一应当行持的就是利益他众的事业,时时以大悲心愍念众生苦楚,身体力行地救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四是通过闻思修行和诚敬信心的祈祷,即能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其真实密意虽然超思离言,但在本然安住时,亦应明辨轮回与涅槃之法。我们所了认的本来觉性是涅槃法,一切分别寻思都是轮回法,如实了了分明,不可混乱。五是我们应当依靠上师所明示的窍诀来直观一切分别妄念的本面,无误了知妄念即是自解脱的智慧。六是在我们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后,应当尽力以各种善巧方便转化他人之心,如未信佛法之人,令其诚信;疑信参半者,令其消除怀疑;已信佛法者,令其增上并稳固信心,从而趋入真实正道修行。

  断除修行歧途之六法:心不散乱离戏中安住;

  心不茫然自具明觉性;心不漠然以正念摄持;

  心不愕然具明乐觉受;心无希忧光明任运成;

  心无方圆无偏而观修。如是而行无误殊胜道。

  修行的目标虽已明确,但在实修之时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注意,谁也不会希望自己成为睁着眼睛跌落深渊的不幸者,所以我们应当了知能断除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歧途之六法:一应摄心正念不令散乱,安住于远离有无等一切边执戏论的境界。二是我们应恒依上师的教言对治修行中的种种境现,不可使自心呈现茫然无所措的状态,如是智慧明清,自然就具足了明清的觉性。三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管出现何种境相,自心皆不可漠然视之,当时时以正念摄持相续,依胜观与寂止双运而修。四是无论会遇善妙的顺境还是出现恶怖的征兆,自心皆应如如安住,不可感到惊愕,如是于彼境界中就自然会具足明乐无念的殊胜觉受。五应了知我们修行之心既不能希求涅槃亦不可忧虑自己沉溺轮回,因为大光明的本体是任运自成的。六应了知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本来无有方圆等任何相状,究竟实相远离言思,故当无偏袒、执著地如实观修。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远离种种歧途而无误趋入速获解脱的殊胜正道。

  诸入道者莫成之六法:稳固信心莫成二取心;

  厌离轮回莫成痛苦心;广闻博学莫成为名言;

  精进修行莫成图安乐;发心利他莫成为形象;

  高高见解莫成傲慢心,此等极为重要具者少。

  令诸入道者莫成过患之法有六种:一是我们虽应稳固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但切莫将信心转为执著而增上能取与所取的实执心,更不可以虚伪的信心对待上师三宝。二是我们虽然应对轮回深生厌离,并强烈希求从中获得解脱,但切莫将此心转为另一种无形的束缚,以致觉得难以自拔而成痛苦心,当以轮回的种种苦患来增强自己的出离心,从而勤修能获得解脱之正道。三是我们虽应广闻博学一切知识,但切莫耽著名言词句的优劣,当深入细致地理解所修之法义,令心与法相应。四应了知精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究竟的成就,乃至最终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故切莫将此精进心转为贪图暂时的福报与安乐之有漏因。五是我们既然已广发菩提心,就一定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真实地利乐他众,切莫成为形象上及口头上的利生事业,愿行一致才能圆满菩提大业。譬如,有些人虽常常鼓吹自己是大乘佛子,但于心里却从未发起少许利益众生之心,遇到好事自己就拼命攀求,遇到坏事就推诿于人,时时处处自私自利,这就是大乘佛子修行的一大错举。六是大中观、大圆满等高深的见解难以真实坚固地生起,一旦生起如是甚深正见切莫以此成为滋生傲慢心之因。

  上述之要点对我们每一个修行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几点要求比较高,实行起来亦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时值末法,具高深见解而无傲慢者少,精进行持而不贪图利乐者少,发心利益他众而不成形象者少,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唯持佛法的形象,如是等等。真能圆满断除此诸过患之人非常稀少,故当牢记这些教诲,防非止恶。

  作为最深要诀之六法: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

  根除实执莫有表功心;断除无义散乱闲杂语;

  所见皆观离戏之心性;断绝牵连莫随六境转;

  远离贪执了达法性义。如是而行自利速成办。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了知最甚深的六种窍诀:一是若欲灭除我执这一流转轮回之根本因,就应恒时身处卑位,处处谦让别人,自己取受一切失败与痛苦以锤炼自己的意志。如《修心八颂》中所云:“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二是当我们根除了对万法生起的实有执著时,切莫滋生表功称德之心,也就是说不可美言自己破除实执的功德,此心一起,便落执著,试问有何功德可言?三是我们应该断除一切无义的散乱和闲言碎语,令自己的身体稳然安住,口中常诵经咒赞偈,心意思维佛法义理,当如是如法行持。四是日常生活中所见闻的一切法皆应以理观修为离戏之心性、游舞等力现。五是我们应当断除对亲友眷属的牵连,令身体稳如泰山、心如如不动,安住于如梦如幻的境界之中,不随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所转。六是当我们最终远离一切贪执之时,就能彻底了达万法之本性——真实义。若能如是行持者,虽不求自利而一切自利都将自然而然地迅速成办。

  详细宣说真相之六法:诚心依止上师无迷乱;

  及时行善死亦无后悔;不执亲怨相合众人心;

  感恩图报众皆成恩人;断除嫉妒报复调自续;

  追循前辈足迹成所愿。

  在此尊者又为我们详细宣说了修法之六种真相:一是若能不假虚饰地以诚敬的信心依止上师闻思修行,则在修行的旅途中决定无有迷乱,亦不会被违缘击倒,且能转逆境为顺境圆满成办道业。二是若我们毫不懈怠地及时行持份内的一切善法,则能修积足够的善根资粮,如是纵至死亡来临亦无有后悔。三是不以贪嗔之心偏执亲友与怨敌,坦诚平等地相待一切众生,如是自己所作所为都能相合众人之心。四是我们应当培养知恩报恩的美德,世间谚语亦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凡是有恩于己之人,哪怕仅仅是点滴恩惠都要尽心尽力地报答,这样众人都将成为自己的恩人而自然能平息心中的怨恨、嗔恚。五是修行人应当励力断除恶毒的嫉妒心和报复心,恒时与人为善,常修随喜,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也真心实意地随喜赞叹,如是数数熏习,很快就能调伏自心相续。六是我们的一生唯有追循前辈得道高僧的足迹,脚踏实地地修行,才能速疾成办自己的一切所愿。

  最深解脱相续之六法:见为心性认识其本面;

  修为光明境界诣明性;行为如幻所行转道用;

  体验现为法性断贪执;果位自具放下希忧执;

  事业利他悲心度众生。

  我们应了知能解脱自己相续且最为甚深之六种法:一应了知见修行果四步骤中之“见”是通过闻思经论的智慧来认识自心本面而得来的,如大乘了义经中所说“心无有心,心的自性即是光明”,如实了认本体方为甚深之见。二应了知我们所“修”持的是心性之光明自现,在达到既无合离,亦不退转的明性境界时,能如实安住即为殊胜之修。三应了知我们所“行”持的是在后得位中不离如梦如幻之性,以梦幻境界来摄持一切所行,将一切显现转为道用,破除一切贪欲实执心,如是乃为殊胜之行。四应了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体验或觉受之现都是无有实质之法性,无论好的觉受还是不好的觉受均不可执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如小儿看戏般毫无执著。把握住空寂离戏的本体并断除贤劣等一切贪执即能解脱自心相续。五应了知我们最终所获证之“果”是自然本具且圆满一切功德的,故当放下一切执著,既不希求涅槃等安乐,亦不忧虑自己堕落轮回的痛苦,如同流浪异地变成乞丐的王子,一旦回归王宫,理所当然地会登上国王的宝座一般任运自在。六应了知我们获得成就的最终目的是为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自己毕生事业就是展示大悲心,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直至成佛。

  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发心利他则爱诸有情,

  出现嗔心当知安忍伴;仁慈布施则具眷属众,

  未聚当知增上善法缘;具有证悟云集护法神,

  未集当知失毁誓言致;断除贪心集聚诸财物,

  未集当知往昔业所感;接近成就违缘多出现,

  未现当知前辈师加持;精进修行之人易着魔,

  未着当知行善极切要。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见。

  诸修行人通常具有的秉性有六种:一是若人已发菩提心利益他众,则能慈爱一切有情,时时以大悲心护念众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纵遇他人的种种非理伤害,都能善增安忍,并认知此为修习安忍的最佳方便,使之成为修行的殊胜助伴。二是具足仁慈心者,常常会毫不吝啬地发放布施,此举自然能集聚众多眷属。倘若自己施以如是仁慈之举,仍然未能集聚眷属,则应了知此乃增上成就一切善法因缘的方便。因无人际关系的干扰,自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成办道业,故不必为此忧虑而应生大欢喜心。三是修行具有一定证悟之人,他的周围自然会集聚无数护法神众。倘若未能如是集聚护法神众,或自己无有这方面的感应,则应了知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失毁了誓言的过患所致,故当深生惭愧,励力忏悔。四是断除贪欲心而知足少欲之人,自然能积聚诸般财物,且不劳自得,受用无穷。倘若我们未能如是积聚财物,切记不可怨天尤人,应当了知这是自己往昔因吝啬而未能上供下施的业力所致。补救之方即及时将自己所拥有的少许财富以无限欢喜之心上供三宝、下施贫众,以此修积来生福报。五是当我们的修行达到一定境界,且接近成就之时,一般来说,容易出现众多违缘,不是身体的四大不调就是心里的妄念丛生,使身心不得安宁。如果在我们修行的旅程中未出现此诸逆缘,一切都吉祥圆满,则应了知这是前辈传承上师的慈悲加持与呵护所致,因此更应该增强信心,猛厉祈祷,切莫以此滋生傲慢。六应了知不具足正见、福报又欠缺之人,若忽视福资粮一味地精进,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心着魔境或出现一些魔障。所以在未出现魔障违缘之前我们应当依具德上师的开示树立殊胜正见,同时精勤行持善法,注意福慧双修。由此可知具有足够福德资粮及无我智慧空见的修行人,任何魔障都不能伤害他。我们若未了知此等道理,则容易对上师三宝生起邪见,乃至不能正确如理地面对现实。

  究竟了义教授之六法:欲证见解当寻证悟者,

  未得见者脱离四边网;欲修等持当寻观修者,

  未得修者动念无实体;欲持行为当寻行持者,

  未得行者无别自解脱;欲获果位当寻获得者,

  未得果者自然圆三身;欲成事业当寻成办者,

  未得成者未寻任运成;欲得地道当寻得证者,

  未得证者诣至实相地。此乃究竟精华之教授,

  当知一切皆为觉性幻。

  我们应当了知最究竟了义之六种教授:一是若欲证悟甚深的见解,在实修之时就应当寻找心的本性,看法性之中是否有一个实有能证悟的补特伽罗,若如理观寻以后,见心的本性远离虚妄分别,始终未能找到自相实有的证悟见解者,尔时就自然脱离了有无等四边戏论之网罟。二是若欲修习止观一味之等持者,首先应当寻找法界本性中是否有自相实有的修习等持者,这样以理观寻始终未能得到自相实有之修者,则一切本无实体之动念,就自然融入法界而生起止观一味之等持。三是若欲如理行持甚深教法者,首先应当寻找自心本性中是否存在实有能行持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自相实有之行者,则一切行为皆无别而自然解脱。四是我们若欲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首先应当寻找法性中是否有自相实有的能获得此果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这样的得果者,则自然就会圆满成就三身无别的本体。五是我们若欲成办事业,首先应当寻找真如本性中是否存在实有能成办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这样的成办者,则自然觉悟一切事业无需寻觅和勤作而能任运自成。六是我们若欲获得五道十地之一切功德,首先应当寻找大法界的究竟本性中是否存在自相实有的能如是证得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这样的证悟者,则自然诣至究竟实相之本地。无垢光尊者在此谆谆告诫我们:此等乃为究竟精华之甚深教授,众修行者应当了知一切诸法皆为觉性幻化之游舞力现。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