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崆峒山寺院历史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崆峒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或藏传佛教,在这里都可找到其发展弘扬的轨迹。在崆峒佛教弘扬的这块域境,佛教文化与社会生活可以说密不可分。所以不了解佛教文化精神,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崆峒人民的历史和现状,更不可能把握其向上向善的美好远景。

  佛教在传入我国内地的过程中,甘肃全境乃至崆峒地区,是最早得闻佛法的境域。因为崆峒地接西塞,当时是西部戎羌等鬼方少数民族融合交汇的地域。而早期的西部少数民族,多数游牧,从天山到崆峒这一大区域都是他们行踪之地。而佛法至少在东周春秋时期,已便传西域各国,中国人在那时也已却知西方有佛教行化。

  崆峒地区在夏商周时期为羌胡氐戎之地,各民族杂居。秦汉时曾以当地民族命其县名,如秦设乌氐县、朝那县、西汉仍沿旧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时这片个民族文化交汇地的繁盛景象了。佛法就是在这一狭长地带首先传入内地。到了东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迎僧取经,崆峒区境的羌、胡等民族已经有了佛教信仰,崆峒境内至迟在西汉时就有了佛教活动。这大概与十八僧欲化秦始皇,后又隐于泾、洛一带而能逃脱被收捕杀害的危险,是极有原因的。这说明在秦汉之际,佛法已在民间流传。

  三国魏晋时,崆峒佛教蔚为大观,境内和邻县的石窟寺等一大批佛教寺院相继建成。崆峒的香山、大顶和山下的兴教、石佛硖的石窟等以及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等寺院香火鼎盛。在隋唐两朝更以佛教为国家宗教,崆峒山已成为西北地区佛教大丛林所在地。从最高处的香山、马鬃山,到其下的五台,皆已遍布佛寺梵宫。其时崆峒山还有道教和儒宗,崆峒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圣山了。

  佛教经汉魏的发展期,到隋唐之际,已发展成全民性信仰。到了宋代,崆峒佛教寺宇遍于城乡,有禅宗的临济、曹洞等宗和天台、贤首、净土、密宗、律宗等,同时弘化于境内。到了元朝,佛教更加兴盛起来,连皇室成员都要灌顶受戒。即使是皇帝登基也要先在佛殿行皈依加持,然后才得授皇权,佛法在大元一代达到鼎盛。所以崆峒佛教到了元代,其声望显赫,如日中天。后来渐渐衰败,到了清代后期,区境成为多事之地。同治年间社会动乱,杀戮抢掠祸及丛林,区境佛寺道观几乎被焚掠殆尽,崆峒山亦未能幸免。战乱之后,山中只剩两位僧人,一住西台,一住北台。

  进入民国,崆峒佛教虽仍是陇东最大的佛教丛林,但僧才不足,其影响力远非盛时可比。到民国21年,本地清末举人,民国时曾任过甘肃民政厅长,四川烟酒督办的郑浚卸任回乡。他慨叹崆峒佛教宗风不振,认识到佛法与国计民生的深切关系,深感佛法衰落的原因有三:一是僧才不足;二是佛法与世法日渐相离;三是佛法教育未能普及。此后,郑浚便联络同仁,发起倡议,集资筹款,针对佛法衰落三原因而做三事。一是将崆峒佛事活动中心从崆峒山移到人口集中的平凉城,便于佛法能直接面对民众,使佛法与世法两不相离;二是从南方佛教活跃区请高僧来平弘法;三是与佛经流通中心直接联系,输入法本经书,普及大众。由于郑浚等人的倡导策划,很快便在平凉市东大街建起一处佛教寺院,称佛籁精舍。殿阁庄严,佛像焕彩,佛殿、藏经楼、讲堂、僧房、居士林、厨库、水房等一应俱全。藏僧青莲应邀主持寺院,郑浚的弟子朱虚斋居士负责杂物。其后又陆续从普陀山和陕西等地请来普明、普静、普智、普德等高僧。本地皈依居士数千人,陆续入住寺院的僧人逾百数,常驻寺中僧众四十余人。崆峒佛教之复兴,初具规模。

  崆峒佛教自古以来,僧才辈出,代不乏人。虽因时代更迭,加之佛门不重名籍,许多珍贵史料湮灭无闻。崆峒山自古及今,佛道共据一山,各自弘扬自己的法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佛教作为社会构成的一支,随政策之走向而起伏。50年代,中央宗教政策十分务实。佛教徒欢欣鼓舞,学法与学政并重,并坚持农禅思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爱国爱教思想深入人心。崆峒佛寺,每月都有为国祈福法会,佛事活动蒸蒸日上。后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将山中所有佛寺彻底毁坏,古树名木遭砍伐,佛教仅只留下舍利宝塔卓尔不群地危立山巅。所幸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崆峒佛教从艰难中很快恢复起来。先有青莲法师入室弟子临济宗昌正号心悟法师、曹洞宗传人常慧法师等先后归山。1984年,改革开放后崆峒第一届佛教协会成立,常慧和尚、心悟法师先后任会长。其后,由妙林法师任崆峒第一届佛教协会会长,接手主持崆峒佛协教务。一个新的发展前景从此开始。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