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喜乐人生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香港三德弘法中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香港三德弘法中心

  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是去做努力让他人快乐的“菩萨”

  许多人眼中的佛教似乎是“苦大仇深”的。

  的确,佛教经典中处处在强调“苦”。《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关于人生的苦,佛教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或一百一十种苦之说。佛陀极其重视“苦”对于反省人生所具有的意义。在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圣谛”中,佛陀则很详细的指出了“人生之苦”的含义。

  关于佛教所描述的人生的种种痛苦,我这里不再进行描述。只是,佛教指出人生之苦的目的却并不是让我们继续去“苦”。几乎所有宗教的目标都是“离苦得乐”,都是建立在对人生之苦、之罪的反省的基础之上,从而通过种种方法去获得快乐——或者是天堂的快乐,或是来世的快乐。

  佛教也是一样,对人生之“苦”的反省,最终目的只不过是让我们获得幸福与快乐。喜乐,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只不过,佛教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将幸福与快乐寄托于遥远的来世,未知的天堂。佛教强调要获得“现法安、现法乐”——即现在的幸福与安乐。

  对于古印度一些外道修习苦行,想通过修习苦行获得来世的快乐,佛陀给予了明确的批评。佛陀教导弟子们:“舍非时乐就现世乐。”不去追求后世的快乐,而追求现在的快乐。即使佛教所强调的最终极的“涅 之乐。”也是可以现实证得的。

  按照心理学的规律,一个人的心理是有延续性的。如果现在具有了幸福、安详、快乐的心理,此生就一直具有这种心理,那么,随着自己生命的延续,必然会带给未来世的幸福与快乐。在佛教的《阿含经》中,佛陀将内心欢喜称为“喜园”,认为亲近“喜园”,命终就可以往生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之第三天)。佛教中还强调“禅悦之乐”,认为禅定的会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喜悦与快乐——胜于在世间所有能享受到的所有的男女之乐、饮食之乐等等。还有佛教徒经常说的“法喜充满”、“随喜”等,都可以看出佛教处处在强调“欢喜”。当然,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比不上涅 之乐,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境界。

  当代医学与心理学也认为,欢喜、快乐、安详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最佳保健药。当人处于愉悦的状态时,各种感觉更加敏锐,视力改善,血压下降,记忆力增强,心情宁静。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保持快乐的心情是预防生病的最佳良方。 研究人员让一群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接触感冒病毒或流感病毒,结果发现,性格开朗的人染病的几率较小。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谢尔登·科恩博士解释说:“‘情绪积极’的人对于病毒的免疫力较强。而且他们即使患了感冒,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何才能够获得快乐与安详呢?通常,我们将幸福、快乐的目标投射给外部的世界——社会环境,工作成就,社会尊重,生活条件……当然,这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忽略了快乐、幸福与安详其实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可以无限扩大我们的需求,不断的追求,一次一次的满足,又一次一次的发现不足。其实,我们的欲望就像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填满。我们能做的,只有降低我们的需求,平衡后,我们会获得一种快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

  台湾著名作家郑石岩说:“只要平安的活着,有个工作可以做,能过获得温饱,我们就应该欢庆生活之美。”

  当代人普遍觉得生活压力大,浮躁,很难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快乐。主要是因为,我们茫茫碌碌地工作、挣钱,追求财富与权力、成功与荣耀,却很少扪心自问,追求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获得这些时,真正幸福了吗?

  在佛教看来,真正的幸福、快乐与安详,不完全在金钱与财富上。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心胸开阔,是获得幸福与快乐的第一步。

  再者,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生活、工作的目标与意义。

  工作挣钱、养家、豪宅、香车,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快乐。但是,这种异化于外物的快乐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只有我们真正充分认识到我们在为他人奉献、为他人服务,在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时,我们才真正能给获得幸福与快乐。有句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无私地奉献,就会有“余香”。助人、奉献是快乐之本,我们在给他人快乐的同时也不经意间得到了快乐。

  我们不仅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且追求他人的快乐,使别人也因我的存在而获得快乐——这就是佛教中的“菩萨”精神了。这也是使自己幸福、快乐的最重要的法宝。

  星云大师曾经说:“把快乐分享给别人,又可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中国自古就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说法。佛教经典《优婆塞戒经》中也说:“自得安乐,不乐独受。”

  佛教中所谓的欢喜,更进一步指是对众生的欢喜、慈悲之心。因为对他人充满了慈爱、爱护之心,才能对他人升起欢喜之心。尤其是为了他人的成功而欢喜——佛教中叫做“随喜”。他人的成功,他人的进步,他人的荣耀,他人的幸福,他人的智慧等,我们都升起深深的随喜之心,为对方快乐的心,并努力帮助别人去实现他所想要的一切。这样,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随时浸润在无边的欢喜之中,我们就会去除掉所有的嫉妒、浮躁、焦虑之心。佛教认为身心处于欢喜、快乐、安详的状态时,比较容易进入禅定。这样,幸福将会如影随形。

  作为一般人来讲,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是去做努力让他人快乐的“菩萨”。菩萨“不求己乐,庆于彼乐”;菩萨对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充满了欢喜赞叹,充满着慈悲;菩萨就是这样拥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与伟大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生命的大乐。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