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欧美佛教>>正文内容

介绍两段欧洲人的佛教言论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介绍两段欧洲人的佛教言论

  自从那位照空大师和那一行来华欧洲佛徒发表了一封致中国人士书以後,我知道这篇文字大部分出於偏锋的描写,一定要引起许多人的误认而变成毒药,曾经在敝刊第五十一期上发挥了我的一点意见,以正告於国人。关於我们本身上所当警悟危惧的地方,大概已经吐露了。却不料到了昨天,我在一处宴会里面,听到了两段言论,也是从这一封书上面发生的几种误认,却是我前次所没有说到的另一方面,虽然比较我们本身上这一方面的关系要觉得轻些,但对於一般未人佛者信仰的引发,和一般已人佛者宏愿的期成,都不免横生阻挠,令人退堕,这实在也不是一个小问题,我们也须得将他矫正一下。於今我且先将这两段言论约略的追述出来。

  在那宴会中间,因为有人提起了这一封书,便有一位少年的学者侃侃而谈道:“这一封书,乃是佛教徒的一面之词,所以对於欧洲现代的文明加以严酷的抨击,其实现代的文明虽然还有不少的缺点,可是他究竟是数千年来人类智识上一种最新的进步,举凡一切学术的卓越,一切思想的发达,一切物质享受的优异,一切科学应用的神妙,实在应当说是初开的一朵从古未有的智识之花,居於目前人类智识的顶点,只不过未来的进步还是没有限量罢了,何尝就像这一封书所说只有空虚奸恶呢。况且根据这一封书也可以反证这陈腐的佛教不容於现代的文明,那一行忠实至诚之男女,竟因宏传佛教而致在广大的欧洲境内无地托足,竟因宏传佛教而致在众多的欧洲人中无人同情,其结果只得狼狈束来,托命於残破老朽的中国而乞援於思想落後的中国人,这些不都是他们自己的实供麽。说起来,这佛教也就可怜极了,若是佛教果尚有用於现今之世,我想也不致有这样的现象。因此之故,我虽不愿意贸然抨击佛教,可是我要劝劝今日的国人还宜於将这一件似乎还有价值的古董暂时收藏於古物保存所里面,等到救亡有暇,再行研究罢。”

  那时旁边有一位老居土听了,便轻轻地向我叹道:“於今这个末法时代,真是难於起信了,我们这一般少数的佛徒,虽然相信佛教便是救亡的重要法宝,同时还是救全世界人类的重要法宝。无奈全世界人类大都沉酣於物质文明的幻梦之中,大都不容易醒悟,尤其是那物质文明最盛的欧洲人,最是难於回头,几几乎与佛法无缘,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我们虽然大声疾呼以至於力竭声嘶,结果或只得到一般人认为是一件似乎还有价值的古董,以供那闲居无俚的玩赏,并且像这样的结果,也就要算是功不唐捐了。若是讲到那不幸的时候,或者还要等於秋风之过马耳,或者还要引起一种排斥的反响。试看那一行来华的欧洲佛徒,他们都是值得赞叹的鸡群之鹤,一方既能抱着忠实至诚的精神,一方又能具着不避艰苦的勇气,毅然遵从觉路,皈依圣教,而不惜与恶劣的环境搏斗,以至於不见容於欧洲,跋涉重洋而来中国,他们宏扬佛教的努力,也实在足以令人惊叹了。然而他们所得的结果,不仅是等於零,简直是得了一种大大的反响,我们只看了他们所发表的这一封书,悲愤之情,溢於言表,也就不能不为之寒心呢。依此看来,或者这一件古董终於会收藏於古物保存所里面也未可知。这一句话,我不是忘失了我的本愿,只因现今的世界上,欧洲人的势力最大,而我们中国,又多崇拜欧洲文明的人,於今佛教既不能见容於欧洲,那我们想以佛教救世界的本愿便没有成就的希望,欧洲人既不相信佛教,中国自然也就有许多人不肯相信,那我们想以佛教救中国的本愿便也没有成就的希望。想到这里,不由我不流涕太息,这个末法时代大概是没有很多的办法,欲报佛恩,正未知何日呢。”

  我当时听了这两段言论,知道他们都是由那来华欧洲佛徒偏锋描写的一封书而起的误认,便一面加以辩驳,一面加以安慰,经过了一次很大的努力,总算把这两种错误的观念都打破了。最後我还允许替他们搜集一些欧洲人的言论以资证明。

  後来我回到家里从事搜集,开首便在近来世界新闻社惠寄的译稿中间,得到了两段欧洲人的佛教言论,其中除了证明他们两种误认之外,还可以看出许多欧洲人关於佛教的思想。如欧洲人以八圣道总括佛法,欧洲人不重宗教的规章仪式而重在本性的研究,欧洲人以实行修定为学佛的下手方法,欧洲人有由佛像之美术而信仰佛教者,欧洲人已由小乘佛教而倾向大乘佛教,欧洲人对於日本佛教之关系,欧洲人亦渐重视真言宗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之点。因此之故,我敬谨将这两段欧洲人的言论介绍於一般读者。

  (甲)亨福莱司氏之演词

  《世界新闻社》(八月三日稿)译《英国佛教杂志》云:一九三三年五月九日,即阴历四月十五日,月圆之夜,八时,伦敦佛教徒集会於爱色克斯堂,纪念释迦牟尼佛之诞生成道及涅槃,由伦敦佛教会会长亨福莱司氏主席,亨氏及其他佛教徒多人相继演说。兹记亨氏之演词如左:

  “今晚我们举行威萨克Wesak节,以纪念释迦文佛的诞生成道及涅槃。我对於佛的教义,今晚无暇为之阐扬,但在佛教创立後数千年以来,他的教义已传播到文明世界之一大部分,迨到今日,人类三分之一已接受其教义,即‘佛法’是,并勉图遵行其道,即‘八圣道’是。

  此等教义传布到欧洲,是势不能免,因此引起东方西方间之一种必要的比较,两方各有所长,彼等的理想是互相辅助而非互相敌对的。东方较为精神的及向内的,西方较为物质的及向外的,而佛的‘中道’在於他们的中间,他们都太过头了。东方偏於主观的怠惰,西方又偏於物质的客观,致丧失与‘真’的接触,吾人於每一平面上,皆殚精竭力於外表,吾人注重於物质躯体的要求,而认之为‘我’,吾人奋其精力,求快速,求外观光耀,求热闹,而对於内心,反於自身之外寻求兴味及慰安。甚至在宗教上亦全然是向外驰求,结果我国(指英国)所残存的宗教,只有他人动作而我旁观,或他人说话而我旁听而已。此种现象,使精神的粮食之馈饷愈加迫切。但时至今日,潮流已在转向,西方开始觉悟一度由向外转为向内的需要,吾人必须返归到已经长久迷失的‘中心’,因为我们既与此生活的源泉失却接触,则只有旁徨於歧途耳。吾人尚在企图从打破可爱的东西而求美丽,从签订种种纸上空谈而求和平,从仅仅考究形式而求生活,然而‘真’决非能从一种外表的分析而觅得的,时机现已到来,吾人必须再度企图与‘真’的源头成立接触。

  我们今日对於外表的世界,如对於地、空气、海、天,所得的智识,已经很多很多。而封於我人的心,有何等的研究乎?心理学者自命以研究心为任务,然彼等的研究,仍是研究他人的心,而不就可以觅得‘真’的唯一园地即自己的‘方寸之内’加以研究。要知只有在此方寸之内,吾人能觅得现象背後之法则即‘生活之法则’的一种了解,若徒用物质科学的方法采集一切事实,而不探究他们的真意义,终是徒劳无功的。

  迟早西方终须由研学而遵从佛的教训,并企图每一人由奋勉精勤而得到自己的救,在此项工作上,我们佛教徒是显然应该立在指导的地位。现代生活的一种现象,是太遏注重小己,而整个的国家可以像绵羊一般的被用种种方法领导着,那所用的方法是标语,虚伪的理想,报纸的呐喊,或任何高荦大叫以吸引注意之语音,可是吾人对於小己,固然不可不注重,每一个人必须从自己的内心以寻求光明的,然而在全体的幸福之条件下,个人的理智及志愿虽不可迁就,而个人的利益则不可不牺牲,此种抑己利他的方法固然不易实行,但确是吾人一个必要及最後的目的。

  吾人若必要标语者,那标语应该是‘回返到宗教’,但我此处所说之宗教,不是指注重规章仪式等教人盲信的宗教,乃是教人研究人之性宇宙之性及全体与部分间的关系之宗教也。此项综合的宗教观,并不敌对任何其他理想,如审美学哲学科学等。反之,实是将此等理想融冶於一炉,但封於现代的生活方法确是敌对的,因为吾人今日封於一切价值的估计,被他完全推翻了。今後吾人必须转变观念,勿再注重比较不甚重要之事物,而应注重比较无限重要之事物。换言之,勿再注重生活之外表事实,而应注重内心的精神德用,此精神德用即使吾人今日得此人身者,吾人既在世为人,应加以研究而适用之。

  研究及应用,需要一种预备,此乃现代生活上所不易得到者,即少许时间是。此少许时间,用以静坐,用以默思,用以勉图了解。 申言之,用以寻求内心之深寂,即人人心灵中固有之一境,吾人必须有时退入此种寂境,就此境中勉图不但了解事实,并了解法则,不但了解知识,并了解智慧。总之,了解不断的生命之流及此不断变迁的小己之我与整个的大我之间之关系,吾人在此寂境,始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平和’,而探索之力决不致虚费,吾人将因此创获一新园地,为西方旅行人所从未到过者。此园地广漠无垠,具有无限之潜力,吾人从事探检,无须金钱,不待特许,只须具一付铁的意志及少许光阴而已。在此唯一园地内,蕴有无量之可能性,果能努力探讨,必有一日成为现实,彼时始悟吾人今日所日常孳孳而作之尘劳鄙事,比诸在此条直达光明宝所之古路上用力迈进,其价值之相去,直无可比拟矣。但吾人在能旅行此园地及获享其利益之先,必须预备一炬,以照破吾人今日眼前之黑幕,而此炬原为吾人所本有,即意识是。将此意识加以煅炼,如运动选手之煅炼其体格然,此种工夫或者可说是枯燥可厌,然意识若不煅炼,使受志愿之统制,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则不能作为禅定之用。而禅定实为使吾人与‘真’接触之唯一精神的运用,必由此而後可恍然於今日所处之形相的世界之实在非真也。

  吾人作此旅行,幸有导师在前,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五月月圆之夜,释迦世尊用此方法而咸道。彼既成道,觉了宇宙之真相,即转而对一切众生指点迷途,导其正路,直至今日,彼犹为吾人之大导师。吾人应归依於彼,遵行其教训。至遵教之道,不在高声读经,不在模仿他人,而在自己努力,脚踏实地,精进恳切,力图求得自心中之‘真’,所谓是心作佛是心即佛是也。”

  (乙)李玛德森氏之论文

  《世界新闻社》(十月一日稿)云:英文《日本时报》,载西人李玛德森氏(Lie Manysen,何国人待考)一文,题曰《为何西方需要佛教》,发挥佛教救世之道,颇为透切。兹译其大意如左:

  “余与佛教发生接触,已有多年。最初所得关於佛教之印象,系得诸在全世界各处皆有之佛教塑像及画像,余信此等形象,实代表仁慈伟大光明智慧及力量。当时余尚未来至远东,然思慕远东之心,拳拳在抱。佘尝费许多时间,到博物院中考察佛教的美术,阅读关於佛教的书籍,并参加佛教之宝物,尤其真言宗,足以代表日本之全部佛教,真言宗能使学者即身咸佛,尤研究佛教者所不可不知也。” (《威音》第53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