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于阗国乃盛产美玉、丝绸和大乘佛教之邦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于阗国乃盛产美玉、丝绸和大乘佛教之邦

  塔里木盆地南部的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大国,古时又称器萨巳那、涣那、屈丹、于适、豁丹等。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墨玉、洛浦诸县境内。她的早期居民主要是伊朗的西徐亚人、印度人和汉人。西汉时,王都设在酉城,人口达19300人,3300多户,养兵 2400人。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等职官。

  西汉末,中原发生战乱,于阗乘机向外扩张,称雄丝路南道。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吞并精绝以西至疏勒的十三国,人口超过8万。晋代册封于阗国王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吐谷浑慕利延败退到于阗,曾杀于阗王而据其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正式隶属唐朝。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唐在其地设毗沙都督府,授尉迟伏阁雄为都督。 7世纪 60~70年代,于阗被吐蕃占领。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唐军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吐蕃再入西域,于阗又陷。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势力的衰退,于阗重新建国。10世纪国势复振,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于阗王李圣天称“大朝大宝大圣大明天子”。从10世纪中叶起,与喀喇汗王朝进行宗教战争,公元1004年前后被伊斯兰教军打败,国亡。

  于阗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流经这个绿洲,河中盛产美玉,其中品质上乘者呈白色,润如羊脂,故名羊脂玉,桑蚕和丝织业也很发达。同时,这片绿洲是我国信仰佛教最早的地区之一,古代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在这个绿洲文明早期记忆中,主要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当地铸造的钱币,正面印有汉文钱币的文字,在背面用亻去卢文印着印度俗语。这个绿洲的古名也是印度名“瞿萨旦那”(意为地乳),反映了印度人在这个小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早在4世纪末年,法显在行记中也说于阗国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垦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玄奘取经途中,路过于阗,受到热情接待,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俗知礼义,人性温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仪形有体,风则有纪”。 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大约公元7世纪,和田已经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僧侣,其中也有外国人。在公元3一4世纪时,印度西北部的印度俗语(健陀罗语)作为国王发布公告及行政用语。与此同时,古代和田语就已经作为口头用语传播开来。到了公元4一6世纪,它发展成了书面用语,用这种语言写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经》。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的于阗地区确实是西域的一个比较强大,文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政权。直至西域伊斯兰化之前,这片绿洲都是丝绸之路南线上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与塔里木盆地北部流行的洞窟寺不同是,于阗的寺院主要是平地垒砌。寺院中心设瘁堵波,四周有院墙环绕,在院墙与瘁堵波之间形成右旋礼拜的回廊,在回廊内装饰壁画和塑像。在于阗佛教艺术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

  殷墟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700多件玉饰随葬品中,绝大多数出自于阗。到了隋唐时期,于阗仍然以玉产地著称于世。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高居海出使于阗,描叙了于阗采玉的情形。据记载,于阗境内有一条玉河,流至牛头山后,疏为白玉、绿玉、乌玉三河,“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这段记载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于阗玉石的分布、采集季节、采集方式等,作为政府的重要产业,玉石采集是由官方垄断的,只有官方组织采集之后,才允许个人采集。《游宦纪闻》说于阗国出产的玉可分作五色,“白如脂肪,黄如蒸粟,黑如点漆,红如鸡冠或胭脂,惟青碧一色高下最多。”公元823年,韦端符曾亲眼见到过唐初名将李靖后裔珍藏的李靖平定萧铣后,唐高祖赐予的于阗玉带,玉带镶嵌着13块玉,7块方形,6块菱形,每块玉附缀一环,用来佩带什物。

  据《新唐书·西域传》,唐德宗继位时(78年)派使往于阗求玉,得圭一、可佩五、枕一、带胯三百,暂四十、查三十翩叶、对三,瑟瑟百斤,还有其它的珠宝。直到宋代,朝廷使用的礼器及乘舆服御,仍然“多是于阗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