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生命处处有春天——读(提婆达多之研究)有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邱大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命处处有春天——读(提婆达多之研究)有感
  邱大春(军校)
  在佛教中一提起提婆达多,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皱眉、摇头,他几乎代表了佛教中不好的一面:然而佛教弘传至今已二千多年了,世人对其评价不一,固然贬抑居多,但因《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亦为其授佛记,所以也有人为他的“不好”作辩解:因此在《普门学报》第十期中看见美国香云寺住持永祥法师写的这篇(提婆达多之研究),就忍不住先睹为快。
  在这篇文章中,永祥法师将提婆达多的出身、秉性,他和教团的关系、宿世因缘及其最后的下场都作了详尽的研究。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婆达多,依《释迦氏谱》卷一引《十二游经》言:“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其外貌虽不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也具足三十相。但是出色的相貌,显赫的身世,以及特殊的出家因缘,却未能使提婆达多如其他王子般的证人圣果,反而却生陷地狱,遭受苦果,未尝不是他个性之偏狭、多嫉、残暴所造成。” (《普门学报》第十期,第二二七页)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证悟、成佛之后,不仅智慧圆满,在其外相上亦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世称为佛陀、觉者;而在佛教中三十二相并不是那么好修的,它几乎已和智慧、德行成为同义语,而提婆达多的个性上有偏狭、多嫉、残暴的缺点,却具足三十相,这不禁让人想到:现在社会上充斥的许多社会事件,其中的加害者已由过去的无知愚人而转变为知识份子,外相也由“一看就知道是坏人”转变为“外表看来清清秀秀,怎么会作出这种人神共愤的事”,所犯的罪也从以前的土法炼钢而变成现在的智慧型犯罪,所以就有许多人口中挂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感叹词,这的确和人的心念有著很大的关系。提婆达多的心念无法收摄,纵使外相多么殊胜,也是枉然。人心向贪,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起贪念时就不容易抑止;人心向嗔,对于许多不顺自己心意的事物,就容易冲动、行暴;人心向痴,对许多事就不能明白事理,容易做出糊涂事:故心念的正邪实在是使人向善向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提婆达多在出家之后,也曾有一段很长的时日,认真地跟随佛陀修行。“提婆达多随佛陀出家后,也曾经历了十二年的善心修行,精进不懈。《鼻奈耶》卷二说他:“十二年诵经学道,禀受教授,无有休懈。于其问闻佛所说经,尽皆讽诵;亲近岩穴,无事树下空处冢问:舍利弗、目挞连、阿那律、难提、金鞟罗比丘等共侣。此调达于世尊不起恶意时,初不犯戒如毫毛。” 《出曜经》卷十四亦赞叹他:“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栘易,十二头陀,初不缺减:…:所诵佛经,六万象载不胜。”可见提婆达多最初也有精进求道之心……。” (《普门学报》第十期,第二三二—二三二页)这表明了提婆达多在初出家时,的确潜心向学;也跟著佛陀修学佛道长达十二年之久,而他从一位潜心向学的青年僧转变成危害佛陀、分裂僧团的野心份子,其中最大的关键在于他“深著世利……,从阿阇世王广受利养,使贪心炽盛,而起颠倒想,造种种诸逆,遂致不可拔救” (《普门学报》第十期,第二三三页)。无法放下世俗上的名利、地位,纵然经过多久的修行,仍是不够的。悟达国师经过长久的修行,也历经十世身为国师,但仍因一念贪而堕落,使得跟随在他身边十世,欲寻求报复的晁错有机可乘,而悟达国师也因此而患了人面疮。
  佛教的教义中有一大部分在讲修心。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教导世人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足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也是人间佛教菩萨道的精神之一。星云大师也教导我们如何随时辨别、导正自己的菩提心:
  1、不为名闻利养,不耽世间欲染,只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2、不怕佛道长远,不畏众生难度,只为佛法兴隆,人民安乐,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3、不求个己解脱,不望当生成就,只为悲智双运,菩提道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4、不滞人天福报,不欲声闻独觉,只为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佛光教科书》第三册《菩萨行证》,第二页)
  这四条方法有效地遏阻了人们因一念贪心起时所可能造成的罪业:也提醒自己修学佛法的这条路,不是一时一刻,而是永生永世,菩提心就像初种的幼苗,要小心呵护,细心照顾,直到它长大、茁壮:且发菩提心不是为人天福报而发心,而是为成就三觉圆满而发心。相信提婆达多在出家之时,亦曾发此菩提心,然而在其修行的过程中,随著名声、供养的与日俱增,渐渐地忘失了菩提心的难发,佛道的难成。
  星云大师除了教导世人要发菩提心之外,更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法门有许多,但最常听见的是: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六波罗蜜。这其中让我受益良多的就是四摄法:
  1、布施摄:是乃结缘行。凡是他人有所需求,合乎正道律法,即给予满足。所谓财施、法施、
  无畏施是也。以慈悲柔软之心,令亲近者皆大欢喜,并发起道心。
  2、爱语摄:是乃方便行。以柔和安慰语,令得欢喜:以慈悲赞叹语,令得信心:以增进善法
  语,令得清净;以圣贤饶益语,令得无畏而依附菩萨,接受道法。
  3、利行摄:是乃利益行。身常行善事,口常说善言,心常存善念。以此身、语、意三业之正
  行、正语、正念,以利益众生,劝发菩提道心。
  4、同事摄:是乃随顺行。如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愿力示现无量身形入诸六道,令
  众生在黑暗里见到光明,在无助中得到帮助,在旁徨时得到依靠,在苦难时得到救
  济。
  (《佛光教科书》第三册《菩萨行证》,第十二页)
  在我们每日接触的人当中,像提婆达多这样外表庄严,内心丑恶的人不知凡几。除了巩固自己的发心之外,四摄法中的布施摄(结缘行)给了我们正确的观念。俗语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凡有所接触,就是有缘,所以要以柔软的心,和众人亲近;对有所求的,尽量给予满足;对无所求的,也让其发欢喜的心。在与人交谈时,要以柔和语,使对方得到安慰:要以赞叹语,让对方得到信心,要以有益语,令对方有所助益、有所成长。在行事作风上,要心存好心,口说好话,身做好事,常行十善,以八正道自励,以四弘誓愿与人共勉。最重要的是要以人心为己心,以人溺为己溺,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著想,如此一来,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纷争。
  提婆达多在广受供养时,忘失了菩提心,忘失了众生,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又没有时时提起正念、收摄身心,所以才会造下五逆重罪。尽管如此,在《法华经》中,佛陀仍然为他授佛记,授记他将来必定成佛;并且认为提婆达多是自己的善知识,是在修学佛道过程中的增上缘。这固然是佛陀佛眼视众生,众生皆是佛的看法;但对初学佛法的我们来说,这不也是与人对待的另一番诠释?凡夫看人,多以其功过视之、以其性格良善否评之:所以就有强烈的好与坏之分,美与丑之别。若人人在遇到现代提婆达多时,也能以“他是我的善知识”视之,“我的增上缘”对之,那么“人间净土”的成就似乎就不是那么遥远了。佛陀在《法华经》中对提婆达多授记,也让我觉得佛道这条路充满了希望,生命处处有春天。
  学人接触佛教日程尚浅,仅以此小小心得供养大众:若有不正之处,祈请指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