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怀念佛艺园地的开拓人晓云导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清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怀念佛艺园地的开拓人晓云导师
  ◆ 陈清香
  二○○四年十月十五日,正当中华慧炬佛学会与逢甲大学联合举办二○○四台湾净土艺术研讨暨展示会开幕的前夕,国内却同时失去两位高僧,一位是日常法师,一位是晓云导师。两位都是高龄嵩寿、学行深厚、在自我修证与利他度众两方面均功德圆满的导师。
  日常法师是新竹县新丰乡凤山寺住持。是乡音很重,国语不标准的男众比丘,由于凤山寺是妙禅法师开创的道场,当年笔者为了寻找妙禅法师的一点一滴,曾经远赴新丰巡礼凤山寺,却没见到妙禅法师当年所砌建的殿宇,因为旧殿已经翻修。在日常法师亲自接待下,阅览了当年妙禅法师生前的旧照片。日常法师也表示,当年拆卸旧殿宇的旧材料并没有全部丢弃,有些还可以再恢复,笔者曾承诺日后再来考察,但如今法师已圆寂了,我还是没再度前往,心中觉得很遗憾,也很怀念当年和法师见面的情景。
  日常法师是一位笃实的密法修行人,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晓云导师却是国内知名的办学高僧、佛艺大师,一生得过无数的第一,度人无数,所遗事功与风范,留给后人无限的追思。
  晓云导师一生行事风格十分独特,一九一二年诞生于广东花地乡,成长于广州,受教育习画于香港。二次大战期间,为避战火而西南行,返港后不久又做东南行,一九四八年抵印度,途经各国,皆办画展,在印度四年。一九五五年起又作寰宇周行三年,返国后不久便易服出家。
  一九六五年应聘来台,任教中国文化大学哲学、艺术两研究所,虽不是第一位任教大学的出家人(她之前有印顺导师),却是第一位比丘尼,在艺术研究所开课,是国内第一次以“佛教艺术”为名称的课程,一九九○年以七十九岁高龄创办华梵工学院,是国内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创办的大学。华梵大学校址设在石碇大仑山,规划五区十景,有大学之道、百丈寮、饮水思源、阿育王柱、三友路等,是第一所将佛教史、佛教艺术史上重要典故,呈现在校园中的大学。
  晓云导师早年拜岭南巨擘高剑父门下习画,二十三岁便首次开个展,其后西南行、东南行、寰宇周行,每行必展画作。一九七四年创办首届清凉艺展于台湾省立博物馆,是开现代佛教艺术创作展的第一页,内容有禅画、清凉、现代经变图等。其后每年举办一届,直到圆寂前总共举办了完整的三十届,是同一性质画展最长的画龄。
  晓云导师的办学精神,始于一九五二年创办香港云门学园,而较具体的是一九五九年在香港举办慧仁慧泉小学,一九六二年创办慧海中学,但均维持不久。渡台后,除应聘中华学术院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之外,一九八○年在永明寺创办莲华学佛园及华梵佛学研究所,为创办华梵大学奠基。华梵工学院成立后,虽是打破了佛教界没有大学的现状,但对于推动佛学、佛教文化还有一段距离,直到一九九三年学校易名为“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增设人文系、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后,法师方亲自开授“觉之教育”的课程于东研所。四年后,正名为华梵大学,分设文学、工学、艺术设计等三个学院。当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成立后,导师的办学理念已然可以贯彻,多年的肩上重担似乎可以卸下来。二○○二年,导师健康欠佳,告诉门人暗示化缘将尽,准备往生。但当时慈莲苑的法华塔尚未落成,门人恳请导师慈悲住世,导师果然应允继续维持色身。二○○四年四月应中部信众要求,举办“晓觉禅心││晓云山人书画艺展”,于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大墩艺廊展出,同时又举办“晓云法师画艺创作研讨会”,将其一生创作理念推上学术界。九月二十六日慈莲苑法华塔举行开光典礼,十月十五日晨便示寂于般若堂。导师似是预知时至,指定时辰走的。
  回忆四十年前,初识导师于华冈时,从大成馆的艺研所到大仁馆的佛艺展览厅,从华冈新村寓所到旧大恩馆的八楼佛教文化研究所,从听课到念佛共修,从跑香到禅坐,从看画、习画到布置画展,都有导师的音容笑貌。也曾追随导师迢迢千里远赴海拔三千公尺的阿里山顶上的慈云寺,在摄氏零度上下的低温下念佛、撞钟、念叩钟偈,那种冷净宁寂的心灵感受,至今仍然回荡不已。
  从永明寺到大仑山,是一段艰辛的路程,但导师以其坚毅卓绝的定力和信心,走过去了,而且爬上了最顶峰。当她未上大仑山以前,每年都有新画作,以便在清凉艺展上展示,虽然画题不一,但是画风和取材却似曾相识。导师惯画孤峰突起,危崖当道,上有白袍老僧,或倚松石,或横卧云端,或盘坐岭头,或行走峡谷。画中的老僧不就是导师本人吗?画中陡峭的峻岭,不就是大仑山顶上的华梵大学学区吗?原来导师老早就发下心愿,要办学在山顶上,要说法终老在孤峰顶上的啊!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导师荣获国家最高荣誉“行政院文化奖”。翌年六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假国家艺廊盛大举办“晓觉禅心││晓云法师书画展”。为了这个展览,馆方事先编辑得奖人作品集,笔者也应邀撰稿“晓云法师的画艺与禅心”以为作品集的前言。为了撰稿,笔者详细拜读了导师每一时期的每一幅画作,探究了每一阶段的生平履历,揣摩导师的每一寸心路历程,完稿后深怕有所不周。这是第一次整理导师画作后的评述文章。
  其后又应导师之宠邀,担任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教美术史课程的授课人。两年之间,每周往返于士林、华梵之间,虽觉辛劳,但浏览华梵山城的每一处风光景致,看到百丈寮,想到了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禅家精神;看到路旁的大型莲花,想到了花果同时花落莲成的法华譬喻。深觉那也是一项缘分。
  二○○四年春天,四月二十一日当天,笔者特地请了假一大早下台中,一方面是为赴逢甲大学接洽“台湾净土艺术研讨暨展览会”事宜,同时也为祝贺导师应中部信众要求,展画作于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并举办一天的画艺创作研讨会。下午笔者赶赴会场与会,并宣读了“晓云法师绘画的源流”一文,这是笔者第二度撰写有关导师画艺的学术性文章。
  六月中,因研究生学位论文考试,得与故宫林柏亭副院长同席。林副院长力邀一同去见导师,笔者口头应允,却一直没有成行,待林副院长尊翁玉山先生仙逝时,更加耽搁,探望的心愿终究落空。
  十月十七日台中“净土艺术研讨暨展览会”闭幕后,顺著返北赋归的路程前,慧炬的理事、义工、同仁们,包括吴永猛教授、郑振煌老师、周照暖师姐、郑素勤师姐和笔者等八位共乘两辆车,夤夜上大仑山,登上般若堂,绕禅堂,好像又回到了导师最初来台时的华冈禅堂。几个人坐在灵堂前念佛一炷香,以功德回向导师莲品增上,乘愿再来。
  综观晓云导师一生,波澜壮阔,浪花堆砌处,映著霞光,璀璨耀眼,但每次激起浪花时,又不知经历多少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横逆和阻碍,应是倚仗著修持佛法的禅定功夫与慈悲愿力,方能竟功。再展读导师的每一件画作,都可以读出内心坚毅不拔的定力,那女中豪杰、柔中带刚的不凡毅力。
  导师在台首度开拓佛教艺术为研究议题,并身体力行从事创作与教化,孜孜不倦,直到生命尽头。为纪念一代佛艺导师,办学高僧,本期特以封面、封底插图刊登晓云导师画作,以致敬意与追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