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天如惟则与元代禅宗的净土法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忠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如惟则与元代禅宗的净土法门
  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吴忠伟
  元代禅宗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与净土法门的融合。其时,禅僧于参禅之外,亦主动地接纳净土念佛法门,致力于参禅与念佛的结合。以江南临济禅为例,中峰明本(1263—1323年)不仅力主参话头,且竭力提倡念佛法门;其弟子天如惟则(1276—1354年)继承师说而发扬光大,进一步将参禅落实为念佛。惟则对净土的贡献在于,其以持名念佛法门为中介,将净土与禅宗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将此法门普及到广大居士层面,从而使得念佛成为居士的日常净业。
  一、专修念佛
  惟则对净土的阐发主要见于其所著《净土或问》,于此文中,惟则自为宾主,设以二十六问,将净土之旨诠说殆尽。首先,惟则对禅宗人士之修净土法门的合法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说明。针对丛林对延寿四料拣的议论,惟则以为永明延寿主张净土无过,反有功于禅宗。不过延寿“但举其纲,而发明未尽”,故“未能尽遣禅者之疑也”。缘此,惟则要对禅人之修净土予以进一步的说明。其以为,净土“本是易行易人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惟则特别强调净土之“难信”,因为净土难信,故更要对之起信。净土为何难信呢?“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原因在于,净土教法广大而修法简易:所谓广大,在其普被一切根机;所谓简易,在其但持名念佛即得往生。正因净土法门有这样一种普遍有效性,其反不容易为众生相信接受。显然,惟则对净土法门的理论说明带有浓郁的禅净合流之色彩,同时又部分吸收天台学说,即:一方面是对净土教法普遍性的确认,这是对禅宗传统净土权教观的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是突出持名念佛修行法门的必然有效性,这实是禅宗对净土修行法门的简约化。
  基于对净土这样的理论说明,惟则予禅宗人士之修净土法门的合法性以更为细致的说明。大致来说,我们可以把其所论述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悟后求净土的合法性;(2)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的调和;(3)净土修法;(4)华藏世界与净土世界之关系;(5)观想与忆念法门之所感相的同异;(6)关于净土之四土;(7)偏推阿弥陀佛之缘由;(8)欣厌取舍之方;(9)临终念佛之效应;(10)念佛之现世之利;(11)专修持名念佛。
  从该文的内容看,惟则对净土法门的解说有天台学说的背景,如关于净土之四土、十念回向之法明显是取之于天台宗,反映了其对天台学的吸收,关于此点容待本文第二部分详细阐发。在此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惟则对天台学的吸收乃是吸收台净合流的部分,故接受天台也就是接受净土,这表明了惟则对净土法门的全面把握。当然,基于禅宗的本位,惟则还是突出了禅净合流的理论向度,这特别表现在其对持名念佛法门的表彰。对此,我们可以做一具体解说。
  . 惟则既要独彰持名念佛法门,则其首先要解释偏推阿弥陀佛之缘由。惟则以为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这三点其实可以总的归纳为阿弥陀佛与娑婆秽土有缘,故要特别推崇阿弥陀佛。基于此,惟则强调持名念佛之效应,甚至重罪之人临终念佛亦得往生,原因在于“此乃全借弥陀不思议之大愿力也”。也正依是弥陀之大愿力,带业往生者,亦不再退转。惟则如此强调临终念佛之效应自然是凸显了大愿力的不恩议性,但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滋生苟且取巧之心,以为不妨“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念佛”。对此,惟则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澄清。惟则指出,其所谓的临终念佛之效应自然是没有疑问的,但问题是有此缘者又有几人?“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正因为如此,不是每个人都有“临终念佛”之机会,所谓“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这样,临终念佛看似易行道,实为难行道。如此,惟则强调临终念佛之效应反倒是要求世间俗人早早念佛,不可平日里经营世俗之业,到老方想到念佛,故云:“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搜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终命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在此我们看到,惟则突出了日常念佛的意义,其不是要俗人完全抛弃世俗之业,而是“拨弃世事”,也就是说,虽务俗业,而心志要转向念佛,故对俗业但是维持而已,于净业则要专注。这样,日常念佛就与俗业/净业的紧张对立联系起来。
  当然,惟则以为念佛不止关联身后事,亦得现实之利,以此说明念佛法门之普遍意义。其据佛典指出,“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此十利包括得佛、菩萨、天神等之日常守护、种种灾害得避免、梦常现阿弥陀佛、临终得见阿弥陀佛等。此十利既维护了居士日常生活的稳定安和,又确保了临终往生的有效,故惟则云:“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紧要法门无如念佛者矣。”
  念佛既得大利益,则接下来就是身体力行的问题。行人念佛修净业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无有间断,但由于众人定力不够,常有懈怠,如何对治呢?对此,惟则提出三种鞭策之法,以加固净业之修,这三策是报恩、决志、求验。首策报恩。惟则云:“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故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尔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不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度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僧人以出家修行为最大之孝,此乃中国佛教早已有之传统,但在此,惟则进一步将孝与净土修行结合起来,以念佛不成而报恩不成,故为大不孝人。由此,修净土已不纯是个体之清修解脱,而与伦理情感的有效表达联系起来。二策决志。惟则云:“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羁锁业也。”有志于修而不专,则正念间断,念佛专修不行。不惟如此,由于修念间断,便造恶业,故念佛决非儿戏。三策求验。惟则说,“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修净业应在现世即有验证,若心无间断,则见佛不难,否则决不见佛。不得见佛也就是与佛无缘,则行者难生净土,必堕恶道。灵验的存在使得日常之修有一判定尺度,也就对念佛行为有一警策之功。
  从以上三种鞭策可以看出,其意均在使念佛之心无有间断,念无间断故,则念佛有灵验。可见念佛之灵验虽然终得于佛之大愿力,而必须借助念者之念,前者为外在他力,后者为内在自力,他力与自力在惟则那里合而为一。如惟则所云:“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念佛一致方为念佛,由此而成之禅净合流形态,惟则称为净土禅,又名禅净土。
  二、涵摄台宗
  天如惟则的净土禅或禅净法门的给出反映了元代禅净融合程度的深入,在此过程中,惟则对天台教义与修行法门多有吸收。从《净土或问》一文可以看出,惟则除对天台智者及荆溪湛然的作品多有援引外,对宋代天台学僧的思想也极为熟悉,举凡知礼、遵式、智圆、净觉等天台名僧多被提及。这一情形表明,惟则对净土的理论建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天台宗义。
  首先是关于净土之四土说。
  禅宗本执唯心净土之说,无有西方净土说,如何从理论上将西方净土纳入到唯心净土说中呢?惟则借助了净土四土说。四土说乃源于天台智者,其分净土为四类: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常寂光。天台对四土说的解说基于的是天台性具论,强调的是四土互具。作为禅人,惟则吸收四土说的目的则在于平衡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之关系,确立唯心净土之正义。如惟则指出:“当知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如大海之现群沤,无一沤能外海也。唯心净土,土外无心,犹众尘之依大地,无一尘不名地。”显然惟则谈唯心净土不是否定净土的实在性,乃是说明净土为心之呈现,不可外心而谈净土。故其引用天台四土之说时,突出的是“一心具四种土”,其中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为应身佛土,实报无障碍为报身佛土,常寂光为法身佛土,四土虽有层次之别而为一心所具,以此“所谓十方微尘国土者,惟吾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诸佛者,惟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吾心而建立,无一佛而不由吾性而发现。然则十万亿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乎,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西方极乐净土属于凡圣同居净土,而凡圣同居净土乃是一心所具,其在境界虽异于其他三土,而在体上实不别于其他三土,所谓“当知三土不离同居,特身境受用递递不相同耳”,这样提倡西方净土与表明唯心净土就不冲突了。基于此,惟则进一步指出了舍秽土求极乐净土的意义,这是对禅宗转向净土修行的一个理论上的说明。针对“既云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转修行,反欲舍此而生彼国何耶”的疑问,惟则指出,“此方虽具四土,奈何秽业难除。夫欲舍秽取净,势须彼国求生”,然后援引四明知礼之言说明为避免退转,当“借彼胜缘”,故求生极乐国土。至于“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为何偏指西方极乐?原因在于,对比娑婆秽土,“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惟则对同居土之净(秽)的乐(苦)予以了一系列的比较,由此得出结论:“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惟极乐修行缘具,故偏指也。”因为极乐净土正是对比秽土而来,其与秽土众生因缘殊胜而助力甚大,故偏推西方净土之行。
  其次为天台观想法门。
  惟则将净土修法略分为三:观想、忆念、众行。三者有别,而“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观想法门指以观佛相好庄严而展开的净土修行法门,其本不拘于某一宗派,然天台宗特以一心三观之法与之结合,从而将其发展为独具天台宗特色的净土修习法门。惟则虽主持名念佛,而对天台观想法门多有吸收。因为惟则虽坚持唯心净土说,而不废西方净土,故于修法上必须将悟自性弥陀与称念西方弥陀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此,天台的观想法门对惟则颇多影响。在《净土或问》一文中,我们看到惟则对天台智者、四明知礼有关观想念佛的论述均有摘引,尤其是对知礼的思想予以特别的关注。如惟则引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中论观法一段:“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人我想心,此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就知礼来说,其约心观佛乃是要统一观心与观佛,借助弥陀依正之缘,熏发心性所极乐依正,由此终日观心终日观佛,所以知礼以为“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在见佛”。依知礼之解,佛之说《观无量寿佛经》本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感同居净土须三观,而不只是用事行,虽正为生同居土,而随其断惑深浅,自然感得其余三土,故云“一妙观能净四土”。通过对知礼文本的征引,惟则强调了观心对修西方净土之行的意义,指出“如上所明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或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
  再者为十念回向。
  针对居士常以世事繁忙而不行念佛之状况,惟则以为俗事与念佛两不相妨碍,为此,其特别提出十念回向之法。其云:“十念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多少,唯长为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是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借其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此为十念。回向者,“念佛既毕即云:弟子某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敬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此念佛因缘得人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亦不颠倒,如人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惟则所修之十念回向法门显然得于天台宗。北宋天台名僧慈云遵式于《往生净土决疑行愿门》中明确提出“十念门”,为了便于比照,我们将之引录如下: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多少,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也。
  此为十念。再看发愿回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于此文结束处,另有小字:“作此愿已,便止不必礼拜,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将遵式原本与惟则文本比较可以看出,除了个别语词用法的差异和部分内容损益外,两个本子完全相同,表明后者乃是源于前者。当然,惟则之十念回向法虽取于天台,其用意并不完全同于后者,因为同样一个文本的意义必须置于各自相关的语境中来考察。就遵式而言,“十念门”乃是在“正修行愿门”中给出的,所谓正修行愿门有四门:一者礼忏门、二者十念门、三者系缘门、四者众福门。四门是基于对修行的总体考虑次第而出的:礼忏门乃是要“先礼佛忏悔,净除业障,身心皎洁”,如净良田;次修十念,定心成行,乃立誓植往生正因,如下种;系缘门则为淫以膏雨,有所浇灌;众福门为假众福而令修业繁茂,速成华果。限于实际情形,遵式以为四门不必均具,但强调十念必不可少,“于日日中修十念法,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
  从四门的设计看,十念法有很浓郁的忏法背景,正体现了天台行法的特质。较诸遵式,惟则的十念法乃是基于“念佛”的语境。惟则强调念佛的有效性,故对念佛之法有所思考,其云:“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以下即引出十念法。可见,对惟则来说,十念法构成了一单独的修行法门,其不需要其他法门与之配合,只要确保对佛号之念的“正念”,则念佛灭罪之效即可显发。故惟则要求世人,虽冗事缠身,每日清晨必须修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比较遵式的行法,惟则的修法更为简易,也更适应广大居士阶层的日常修行需求。
  惟则身为禅师而力弘净土法门,这反映了元代禅宗人士新的身份认同意识。从惟则自身行履看,其求禅法于天日山而传净土法门于苏州狮子林,由山林而至城市,这不仅是惟则个人人生道路的转折,也隐喻着元代禅宗通过落实为净土法门而实现对世俗社会的参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