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宏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
  宏如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70 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233-252
  --------------------------------------------------------------------------------
  233页
  一、绪言
  净土宗在佛教裹,可以说是极为重要而且普遍流行的法
  门。 (注1) 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
  。」(注2) 印顺导师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
  」戒律是三乘共同遵守的基础,无论在家或者出家佛弟子,
  皆不应离开戒律的。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最高理想
  界。例如: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唯识宗以及禅宗
  ,都可以兼修净土行,弘扬净土宗的。这是佛教学者共同的
  倾向,净土绝对不是囿限于某一宗派的。站在整个佛教的立
  场来说,净土宗是统摄三乘的。
  佛教传入我国,虽在后汉明帝永平十年 (公元六七年)
  ,但净土教的初传,则以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为最早,
  支谶以后有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公元一七九年) ,西晋的竺
  法护译出「大阿弥陀经
  234页
  」;姚秦时鸠摩罗什、刘宋宝云等译出「阿弥陀经」、「十
  住毘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至此宏
  传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方始齐备。但真正求生西方的学者,
  似以西晋的阙公则为第一人。其后愿生西方的道俗,虽然每
  一朝代都陆续不绝,然而东晋的慧远大师最为著名。慧远大
  师在南方的庐山结成白莲社,日夜领众精修,依般舟三昧经
  的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而成为我国净土教的主流。刘宋以
  后,净土的信仰更有辉煌的发展,因而「无量寿经」亦更为
  时人普遍赞诵了,因此净土教成为当时的热门宗派,也就因
  此,往生净土成为历代祖师的论诤之对象了。在印度龙树大
  士所著「十住毘婆沙论」中整个佛法分为难、易二道说,极
  力主张弥陀净土为他力本愿的净土教。
  中国古德云:「诸经所赞,尽在弥陀」,这是确确实实
  的。大乘经典广说十方净土,而特别着重西方净土。西方净
  土,可以说是大乘净土思想的总枢纽,所以中国佛教特别弘
  扬西方净土,这不是没有理由的。依据佛法最高原则说,佛
  法是平等的,三世诸佛所证悟的,大悲、大智,一切是平等
  的。我们如果说弥陀与此土特别有缘,或者弥陀佛发四十八
  大愿,这皆是方便说的。那末,为什么在无边的净土中,无
  边的佛法中,大乘经典要特别赞叹西方净土?因此,宗派诸
  师们为这而诤论纷纷,现将各宗派诸师的净土分类,例举出
  来作一比较研究。
  235页
  二、慧远大师的净土分类
  关于净土的庄严和所住的圣众等问题,诸大乘经中,各
  有不同的论说。隋朝慧远大师把净土的内容分为二类,这是
  中国净土分类最早的论说,他分的二类:一是事净土----凡
  夫所住的地方。二是相净土----二乘所住和菩萨化他的地方
  。三是真净土----初地以上乃至诸佛所住的地方。 (大正四
  四、八三四上)
  一、事净土:事净土是凡夫由有漏净业所感得的。这是
  以众宝装饰,事相严丽而成的国土,故名事净土。此土为凡
  夫修因时,以心有局限之情,故果报亦有限制;又心有定执
  ,故其土亦有定相。然而此土有二种:第一是欲、色界诸天
  ,此为凡夫起求「有」之心而修净业,由此感得此土,这是
  由求「有」的善业所招感的。这种境界还有「三有」的烦恼
  结业,还没达到出世道之境界。第二是极乐净土和众香世界
  等类,这是凡夫起求「出世」之心而修净业所感到的地方,
  为出世善业所感的世界。
  二、相净土:相净土是二乘和诸菩萨修了缘起观,对治
  有漏烦恼,获得无漏智而感得的国土,这个地方,妙相庄严
  ,离垢清净,所以称为相净土。此土为二乘和诸菩萨修因时
  ,心无局情也无定执,故所感的果报也没有限制为无定相。
  此也有二种:第一是二乘以自利的善根所感得的境
  236页
  界,所以是空寂而无形相的,如无色界就是这一种。大智度
  论说:「有妙净土,出过三界,阿罗汉当生其中,闻法华经
  。」就是这种意思。这是由自利善根所得的,所以不能利他
  。第二是由诸菩萨的利他善根所得的境界。这二土各有「相
  续住持之土」,是永持相续,非一时的变现,和「暂现之土
  」是对机暂时变现的国土。
  三、真净土:真净土是由诸佛菩萨的实证善根所感得的
  妙净离染常住不变的国土,所以叫真净土。菩萨在修因时,
  心无缘念,所得果报也没有色相,又心无定执,所以也没有
  固定的方所,彼此自他无别。此真净土可分真土、应土的两
  种,和法性、实报、圆应的三种。佛本身所住之土叫真土,
  随机示现的叫应土。真土是平等法门之土,没有一定的方处
  ,又无所不真,妙寂离相,犹如虚空,应化托之而现,万物
  依之而生,所以叫真土。应土是随机所现,所以有一定的方
  处分限,有染净善恶的差别,有庄严等种种的差别。法性土
  是约诸法理体本具的实性上说明「士」与诸法理性同体,虚
  融无碍,众生由自己的妄想执着,于此生起隔碍之念。但到
  成佛时,妄想止息,彼土法性,自在显现,所以法性土是指
  诸法实性所显现的。实报土是菩萨修因位时,广修法界无尽
  的净业,由其熏发的力量而显出法性土时,在那无边的净法
  界里,就能现起种种的庄严事相。如以法性土比之于「金质
  」的话,那实报土就是美丽的金首饰。圆应土好像是由法性
  实报所磨成的「宝珠」一样,珠上映出万物,随众生之机,
  应现种种清净国土。
  237页
  总之,慧远大师的净土是由各种业力所感的世界,他的
  思想有维摩经所说的「心净土净」的主旨在内,他把佛的真
  净土认为有真、应二土和法性等三土,是指明佛身佛土相关
  的教义,然而唯佛一人的妙土,在观经裹面并没有说到,但
  这一定是要有的,因为阿弥陀佛得真土已经很多,为了摄化
  众生,这才以应土之因,而庄严西方净土。
  三、智者大师的净土分类
  智者大师的净土分类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
  、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大正三七、一八八中)
  一、凡圣同居土:这也就是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净土
  。是凡夫和三乘圣人共住国土。现实人间确是秽恶土,西方
  确是清净土,人间怎能成为净土呢?依佛法说:这需要从人
  心改造,净化身心做起。若硬性的把西方和现实人间分成两
  截,以为人间不能成为净土,需另求他土、他世,则佛教亦
  就违背现实人生价值了。所以中峰国师说:「十万余程不隔
  程,休将迷悟自疏亲,剎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花国裹人。
  」人间净土有两种说法:从渐的方面说,人间可能逐步净化
  为净土的;从顿的方面说,心净当下即是净土,故提倡人间
  净土,为今日最需要而且为解决现实人生苦难之唯一途径。
  238页
  二、方便有余土:这是界外土,是二乘和证得方便道的
  菩萨所住的地方。此土的圣人,已证空假二观的方便道,断
  了见惑,舍离分段身,而生于界外,所以叫方便,但未断尽
  思惑,还有变易生死,所以叫做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这是莲华藏世界 (果报土) ,是法身
  菩萨所住的地方。此土菩萨,观一实谛,发真无漏,而得到
  真实的果报,但是无明未尽,漏无漏业而受法性报身,所以
  叫做实报。此土的色心无碍,一世界摄一切世界,一切世界
  又各摄一切世界,重重无尽,如因陀罗网,所以又叫做无障
  碍土。华严的因陀罗网世界,摄大乘的华王世界、仁王般若
  的果报世界等就是指的这净土。
  四、常寂光土:此土是法性土,是妙觉极智所照的如如
  世界。真如佛性,本来非身亦非土,但取智性为身,法性为
  土,「常」是法身,「寂」是解脱,「光」是般若,说明如
  来藏的三秘藏。仁王般若说:「唯佛一人居净土。」维摩经
  的「心净佛土净」。普贤观经说:「释迦牟尼佛名为毘卢遮
  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为常寂光。」 (大正九三九二下
  ) 是指此土。
  以上是智者大师的四土说,前三是众生自业所感,后一
  是唯佛所得的,佛和众生,各有其土,而佛能入众生土中,
  施行教化,因此,四土可以配合佛的法、应、报三身,前二
  土是应身佛的所化应 (应土) ,实报土是报身佛的所化处 (
  亦应土亦报土) ,常寂光土是法身佛的所居处 (非应非报的
  真净土) 。
  239页
  ┌凡圣同居土────────事净土┐
  智者大师┤方便有余土────────相净土├慧远大师
  │实报庄严土┐ │
  └常寂光土─┴───────真净土┘
  ┌法身─────────常寂光土─┐
  佛之三身┤报身─────────实报庄严土│
  └化身─────────方便有余土├四土
  \ 凡圣同居土┘
  四、嘉祥大师的净土分类
  嘉祥大师的净土分类有五种:一、净土 (菩萨以善法化
  聚生,众生其受善法,同构善缘,得纯净土) 。二、不净土
  (若众生造恶缘感秽土也) 。三、净不净土 (初是净土,此
  众生缘尽,后恶众生来,则土变成不净也) 。四
  240页
  、不净净土 (不净缘尽,后净众生来,则土变成净,如弥勒
  与释迦佛) 五、杂士 (众生具起善恶二业,故感净秽杂土)
  。 (大正四五、六七上) 以上五种是众生的报土,但是诸佛
  能来此娑婆世界之秽土感化,故这也是佛的应土。
  ┌净 土───────先后俱净┐
  │不 净 土───────先后俱秽│
  大乘之义┤净不净土───────先秽后净├观无量寿经
  分 五 土│不净净土───────先净后秽│义疏分五土
  └杂 土───────杂 会┘
  在五种分类中,第一的「净土」里,再开为四位: (四
  种净土说----大正四五、六七上)
  一、凡圣同居土----为弥勒出时,凡圣共在净土内住,
  亦如西方九品往生为凡,复有三乘圣贤。
  二、大小同住土----谓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舍
  三界分段身,生界外净土中也。
  三、独菩萨所住土----谓菩萨道过二乘,居土亦异,如
  香积世界,无二乘名,亦如七宝世界,纯诸菩萨也。
  241页
  四、诸佛独居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
  佛一人居净土。」 (大正四五、六○一中)
  嘉祥大师又在法华义疏 (大正三四、六○九下) 谈到佛
  之三身,各有其土。一者法身是实相之土,普贤观云:「释
  迦牟尼名毘卢遮那佛,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土,即
  法身土。 (大正九、三九下) 二者报身土有内应身、外应身
  两种,内应身是法身相应之身,所居的是法身士;外应身是
  为度化大菩萨而在净土成佛的报身,此土以宝玉为净土,不
  为劫火所烧,但最后也会灭尽。三者化身土是释迦佛等化身
  所住的地方,此士有七珍和土沙之别,通于净亦通于秽,是
  会坏灭的。此三土有常、无常之别。
  ┌法身土──┬────常
  │ │
  三土┤报身土──┤
  │ │
  └化身土──┴────无常
  综观上述,嘉祥大师的净土大体和慧远、智者等相同的
  ,他把弥陀净土,附属于「凡圣同居土」的范围内。大师在
  观无量寿经义疏 (大正三七、二三五上) 云:「江南之师,
  以弥陀净土为报土,法藏菩萨在破折性空位发四十八愿,以
  此因为本而造故。江北之师,以彼菩萨在八地以上法
  242页
  身位发愿,无漏业为本而造,故亦名报土。」吉藏大师以通
  别二论,而折衷二说。由通门来谈一切之土,都由造因而来
  的,所以皆是报土,但由别门来看,并不如此,法藏菩萨有
  本迹二门:由迹门来说,这是菩萨在凡夫地所发愿而造成的
  国土,所以是报土;由本门来说,菩萨已登等觉之位,没有
  再造新业,只是应现之土。阿弥陀经云:「其土有佛,号阿
  弥陀,今现在说法。」 (大正十二、三四六下) 这就是能表
  示报土的经证。又云:「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大正十
  二、二七二中) 。这就表示应现的经证。佛与众生,各有其
  净土,由众生的修因而生彼国来看,彼土是众生的报土。由
  佛的方面来看,这个报土就是佛的应土。
  五、道绰大师的净土分类 (大正四七、五下)
  道绰大师把佛教分为圣道、净土门。把佛身分为法身、
  报身、化身。把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二种。不承认有法身的
  净土。为什么他不承认有法身净土呢?他以为法身是无形无
  象的,根本没有什么住处可说,大师的理论和晋道生的法身
  无色和佛无净土说很相似,同时也契合于摄论师的立论。他
  的报土中有法性土 (无相) 和相土 (有相) 二种,上根者生
  于法性土,下根者生于相土。在化土中从无而现有 (现秽土
  ) ,如四分律说的定光如来化作一城,与提婆跋城人来往,
  后来忽又烧掉这个城墙。隐秽显净 (显净土) 是维摩经说的
  佛以足指按地,秽土立刻隐没而显出净土。
  243页
  大师以极乐净土为报土,弥陀为报土。在净土成佛的叫
  报身,在秽土成佛的叫化身,这是根据大乘同性经所说来的
  ,并且适合于净国土的原始教旨。
  善导大师提倡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引起当时一般教界强
  烈的反对,他们都认为罪恶的众生,是不能往生的。但大师
  的凡夫入报土论是依据如来本愿力,作为众生入报土的增上
  缘。此说道绰大师既已倡导,到了善导大师的时代,由于上
  述诸家均不同意凡夫入报土之主张,而使净土法门本来度世
  利人之大用全部隐没。经过善导大师极力提倡,付托佛愿强
  缘之摄引,不但使诸家获得启信,同时亦激发修行净土之行
  者,欣求往生西方。
  六、法相宗诸派的净土分类
  摄大乘论根据佛陀的说法用意看,将净土法门判为非真
  实的「别时意趣」,换立之,佛陀说法的深义密意,可分为
  :「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众生乐欲意趣」等四
  类。此中净土是属于方便的别时意趣。所以此文论中说:「
  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说:
  「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摄论」认为弥陀的净土是受用报土,这一点,与瑜伽
  派相同,仍然站在报土为地上菩萨的生土的立场说明的。若
  以此见解来看,则「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凡夫往生并非事
  实,只是「别
  244页
  时意趣」的方便假说了。「摄论」的这种评判确实影响了当
  时的教界。
  因此,唐怀感在「释净土群疑论」第二说: (大正四七
  、三九上) 「至此百有余年,诸德皆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
  业。」由此可知,隋代以后的净土确受到「摄论」「别时意
  趣」的极大影响,无法推动其法门。
  大凡净土中的一切佛菩萨、眷属、国土等,不过是针对
  娑婆的依正二报、色心境界而立的,不外就是为接引众生起
  信的方便法门。换言之,西方的佛是引摄众生,乐以学佛的
  志愿而说,树林是为引摄乐以树林静修的众生而设,菩萨是
  为引摄众生乐近善知识而说,八功德水是为引摄众生乐以修
  习水观而设的。以此类推,无量寿经的一切,无不是为引摄
  众生的起信而设的方便了。所以一个真正的欲生净土的行者
  ,则必以无分别智为正行因,发愿求生为胜方便,回向人天
  三乘以及十方净土的正善根方成。果能如此,即能广集多善
  根,始有往生的可能,否则便为「别时意趣」,无法于顺次
  (第二生) 往生净土了。
  法相宗的诸论师,将净土分为二种或四种,其中凡夫往
  生报土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摄大乘论」如此,即被誉为新
  译家的玄奘、窥基等大德亦如此,无不以西方净土为别时意
  趣。依据「释净土群疑论」第二说: (大正四七、三九上)
  摄论师之对「观无量寿经」等的别时意趣说,复有二种不同
  的见解:一是以念佛及十六观为「唯愿」的别时意趣,二是
  以观无量寿经下品所说的十念为
  245页
  「唯发愿」的别时意趣。前者是鉴于凡夫的起行,到底是无
  法生于报土的立场而说的。到了唐代,诸大译经论师,宣扬
  唯识的学风,因此净土的教义也受了不少的影响。下来举出
  法相宗诸派的净土分类:
  摄大乘论的祖师----道基大师,在摄大乘义十四卷裹有
  立净土义,他的净土有两种: (大正三一、二五五中)
  一是报的净土----报土的相是实证、实修之土,是「自
  受用」的,也兼摄「他受用」的净土。
  二是化的净土----化土是二乘、凡夫所见的净土。道基
  大师因为法身净土,法性寂然,平等无相,所证的是如如,
  所以不立法身净土。
  (注3) 南山道宣大师 (五、四一○一中) ,以开合二
  门而解说净土与秽土。开即建立四种净土,合即建立二土。
  ┌───法净土────法身
  ┌报土┼───实报土────自受用身
  二土┤ └───事净土────他受用身
  └化土────化净土────化身
  246页
  化土的建立,别无方处,只是在报土上现起粗相而已,
  在化土裹,净心中所感的是化土,在秽心中所感的是秽土。
  净土与秽土皆是长时之土。
  玄奘大师把弥陀净土属他受用土,在旧经论中是七地以
  上的菩萨才能分证他受用土,但是新论 (瑜伽师地论) 说,
  三地的菩萨就能往生,所以下品凡夫的往生,是没有办法的
  ,若得往生者,此意即知是「别时意趣」说,所以劝人求生
  兜率。
  窥基大师所著之大乘法苑义林卷第七 (大正四五、三七
  ○中) 说:佛之身土有法性身土、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
  、变化身土四种差别。而法性等三土唯净无秽,变化身土通
  净及秽。现略述四身土的形相:
  一、法性土能依之自性身同以真如之理为体,约性与相
  不同之义而有身土,以觉相之义为自性身,法相之义名法性
  土。其体共具恒沙真理之功德。此佛身土皆非色摄,亦非心
  心所摄。
  二、自受用土是佛四智中之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过去
  所修自利无漏纯之佛土之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
  续变为纯净佛土,体具足事相色法净功德,唯以无漏色蕴的
  色、香、味、触四尘相应,间断声尘为体性。大乘阿毘达磨
  杂集论云:复次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所生,
  由大愿和清净善根之增上所引生,不可思议,唯佛能觉知,
  即指此土之义。
  三、他受用土是佛平等性智的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
  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所成熟,随于十地
  247页
  菩萨所宜变为净土,亦以无漏色蕴 (四尘、五尘) 而为体性
  ,以十地菩萨的五蕴,以为体性。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又梵网经云:
  (大正四五、三七○下)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一花
  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他受用土。但此佛士,佛所变者
  定唯无漏,菩萨变者,通有、无漏。
  四、变化土是佛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由过去所修利他
  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之所宜,化为佛土,
  或净或秽,有情五蕴及器世界四尘等,以为体性,如弥勒土
  是净,释迦佛土是秽。又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时,足未按前
  ,现秽非净,足按以后,暂令见净,此土就佛所变唯是无漏
  ,若就有情所变,通有漏、无漏。
  总之,法性土是识之实性的真如法性本身的世界,自受
  用土是相应于大圆镜智的无漏第八识所变的世界。他受用是
  相应于平等性智的无漏第七识所变的世界。变化土是相应于
  成所作智的无漏前五识所变的世界。四土都以佛最自在的净
  识为体,离开「识」,就没有净土可成立,净土是佛净识所
  变的世界,众生各随其分,也可以感得他的佛土。窥基大师
  以弥陀净土为他受用土 (唯报说) ,以十念往生为别时意趣
  。
  法苑义林章云: (大正四五、三七三上) 诸佛慈悲,以
  自识上随菩萨所宜而现粗妙之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在
  自识上于佛所生净土相似显现。虽是自心各别所现,而同一
  处,形相相似,即
  248页
  是其义。主要法性,自受用二士是佛自身所证之土,他受用
  土为地上菩萨所现,变化土为地前菩萨及凡夫所示现,属利
  他之土,众生各随其分感召此利他佛土。
  当时玄奘大师的门下并其它诸家,对弥陀身土之论说有
  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从玄奘到惠景、神泰、遁伦等均主张
  弥陀唯属报土。迦才、道安、窥基、圆测、元晓、怀感、憬
  兴、智周等皆主张通于报化二土。各家净土论的细歧异处,
  各有其论,但现在不能一一枚举,大体说来是大同小异,不
  过这均带有法相系的浓厚色彩,而且与前述的类型稍有不同
  。
  七、华严宗诸家的净土分类
  智俨大师的门下---- (注4) 法藏 (贤首大师 ) ,把诸
  佛的国土分为「自住处」和「摄化处」两种。自住处是佛自
  内证土,它含有三土在内。摄化处是摄化众生土,亦含有三
  土在内。如下表之说明。
  ┌────────法性土
  自住处┼────────自受用土
  └────────实德土
  ┌────────他受用土
  摄化处┼────────变染土
  └────────化身土
  变染土是维摩经的足指按地暂变的净土,化身土是西方
  赡养的长时净土。结果,这是把自受用土开自受用、实德二
  土,把变化土开为变染、化身二土。这毕竟仍是采用新译家
  的四种净土说。
  249页
  唐朝李通玄居士,在他的名号「新华严经论」 (大正三
  六、七五九中、下) 把净土分为十种。第一是阿弥陀经的净
  土----此为一分取相的凡夫,未信法空的实理,因此示出专
  诚忆念之法,使他的心能一分清净,以生净土,所以此土是
  「权」非「实」的净土。第二是无量寿观经的净土----为一
  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使他观想色相,成就而
  生净土,这也是「权」不是「实」的净土。第三是维摩经的
  净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时显现而不能永存,这
  虽是「实报」但境不宽广。第四是梵网经的净土----虽说一
  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
  生,然而千华和华王,是为三乘菩萨而示现的一分报土境界
  ,还没圆满。此是「权」不是「实」的净土。第五是摩酰首
  罗天的净土----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
  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等正觉,是化身。此为权教
  菩萨染净未亡者而说的。此为权教,还未实说。第六是涅盘
  经的净土----如来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有实报
  土的无胜净土,是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而说,此三千
  世界总是秽土,此为「权」而不是「实」的净土。第七是法
  华经三变的净土----也是为染净未亡的三乘权教菩萨而说的
  ,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此非是「实」而是「权教」。第八是
  灵山会所指的净土----是引三乘权教菩萨,使知即移而净的
  ,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此土是「实」而不是「权」,信而未
  见。第九是唯心的净土----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不
  念净秽,无贪瞋痴,任大悲智安乐众生,是实的净土。以自
  净故,教化众生
  250页
  令他亦净故,所以维摩经云:「唯其心净即佛国净,欲生净
  土当净其心。」第十是毘卢遮那所居的净土----是莲华藏佛
  国土,这是包含净秽而无秽无净,上下彼此无自他相,一一
  佛土皆遍法界,无障无碍,所以这真正是实说的报土。总而
  言之,此说是把唯心净土为最上实说的净土。以上是唐朝长
  者李通玄居士的权实净土说。
  华严第五祖 (注5) 宗密 (谥为定慧禅师) 把净土分为
  常寂光土、常受用土、常变化土三种。常寂光土是法性土,
  以法界的真理,不生不灭,所以叫做「常」,无相无为,所
  以叫做「寂」,性离垢染,体常明照,所以叫做「光」,万
  德依止,所以叫做「土」,这是法身佛所依的土。常受用土
  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二种。自受用土是大圆镜智净识所现的,
  是自受用身的依止。他受用土是平等性智的所变,为他受用
  身所依止,能使地上菩萨享受大法乐。变化土是由成所作智
  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二乘及异生所变现的净土。这是
  通摄于净、秽,而是三类化身的依止,阿弥陀佛国土就是这
  种变化净土,释迦牟尼佛应化的娑婆世界就是这种的秽土,
  此说和新译家大体相同。
  有关弥陀净土,自隋代以来,有种种不同的论说,前已
  略述,但其大要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说彼土为事净土,为
  凡夫往生所居者,即慧远、智顗、吉藏等所倡导。二是说彼
  土是报土,凡夫无法往生其土,即摄论师们所主张。三是说
  彼土通于报、化二土,地上菩萨生报土,地前菩萨生化土,
  即迦才、道世、元晓等所建立。此是有关弥陀净土的三种不
  同的看法,然而三种看法谁
  251页
  也不承认凡夫往生报士之说。此等诸师皆认为净土是众生自
  业所感。但善导大师却毅然主张此凡夫可生报土,因为善导
  认为弥陀之报身住报士,并不是依据摄大乘论等所说之报土
  ,而是根据大乘同性经净土得道之报身说。所以善导大师以
  为凡圣善恶同生报土,但随众生机感不同,故通报化二土。
  八、结论
  上来已经将中国佛教各学派对净土分类,作很简单地介
  绍。净土的种类,虽有很多类型而呈现出各种的见解,但由
  净土的根本义来讲,不管种类的多少,其根本原理是一样的
  。由体来看,一切法性依止的是法性土;由相来看,一切现
  象因果究竟依止是报土;由用来看,一切作用的依止,能现
  出千变万化的是化土;虽说三土差别,但这三者原本是一元
  的,都为一心所现。这些内容,有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道
  理。一切的理事,皆以心为本,理是真如观,以真实心为本
  ,好像是工画师能画种种世间相,这是以缘虑心为本的心识
  观。真实心的体,是心真如门,缘虑心是用,是心生灭门。
  但用是即体的用,是不离体的用;体是即用的体,是不离用
  的体;相是体用的相,即具体的现象;三者各有其特性,各
  有其存在,所以是不一。但三者都不出一心,所以是不异。
  体是体,相是相,用是用,所以是不即。但离体无相无用,
  离相也无体无用,离用也无体无
  252页
  相,所以三者是不离。
  总之,一切不离心,心平即法界坦然,心异即千差竞起
  ,此心能作佛,能作众生,此心也能作天堂,能造地狱,心
  外无一法,所以净土是唯心所现的,净土虽则唯心所现,但
  不可拨无西方,因为心造的现象是有的,所以应愿生弥陀的
  净土,这是永明延寿的唯心净土说。虽愿求生西方,然而西
  方并不是心外的东西,所以不乖唯心之理。虽是唯心,必有
  西方,虽有西方,不出唯心。生体是不可得的,愚者为「生
  」而缚,闻生对生「生解」,听到无生就作无生解,不知生
  即无生,无生即生,要知道这个真空妙有的绝对中道,才能
  体会到弥陀净土的本来面目。空有相成,理事双修,具体现
  象的净土相就是心。净土虽是心所造,所造的净土就是心。
  众生生净土就是秽心转净心的具体表现。唯心是从理性上所
  看的,生净土的现象是从事相上所看的,理事不二,主张唯
  心净土的人,毕竟要能体会净土的胜义有,才不会堕落空有
  的偏见,而才能把握着净土的真实性。
  (注 1) 妙云集下编净土与禅。
  (注 2) 同前。
  (注 3) 望月辞典五、四一○一中
  (注 4) 中国净土教理史的第二十三章三○三页。
  (注 5) 中国净土教理史的第二士二章三一二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净土与禅
下一篇:庐山慧远的弥陀论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