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浅谈缘起人生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缘起人生观
作者:


  “缘起”是佛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义理的核心,是佛法不共其他流派的基本特质。佛在讲经说法时,常常教诫弟子,说宇宙人生的一切没有一切不是相依相资的关系存在,离开相资关系,宇宙既没有独立存在的神我为他主宰生命,也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为他灵体,这一切都是缘起。佛陀以其豁达周遍无碍的税利智慧,悟证了缘起这一宇宙人生之究极真理,并且将真理开示给众生。佛陀这一伟大发现,给我们娑婆世界带来光明,在众生心中点燃了一盏永久不灭的智慧明灯,照亮了黑暗每一个角落,指导众生趋向光明,远离迷网,解开疑惑。
一、缘起义理
  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现角的生成、发展、消亡,都是由各种种条件和关系所决定的,没有恒常不变单独存在的实体。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里深刻地指出了缘起的内在特性。佛说缘起,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根据这缘起之义,观察万有的诸法,不论是内在的生命,还是外在自然界,法法皆是缘起的。
  进一步观察,不但有因有果从缘所生的,内外有为界是缘起,就是无因无果不从缘生的无为界也是缘起。假使有人离开有为无为另找一法来,这一法也是缘起的。因此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依缘而建立的,离了缘起,没有一法可得。这说明我们人生和世界,无论宇宙之大苍蝇之小,都是从因缘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一切法跳不出这个定律。所以因缘所生法,就成了一条永久不会改变的定律。
  唯识依他起建立染净二种宇宙人生现象,依他起即是缘起法,如《解深密经》第四品云:“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行……佛在讲经时,经常告诫弟子们对事物应该用缘起的观点来看。否则就容易产生贪婪、执着、欲求,这就是烦恼的根本。因为,我们现在受了一定的社会教育后,大家会认为,人的生命是相续不断的,把自己生命看成是真实的。我们人是什么?按照佛法来看人是由四大和五蕴组合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四个东西就是我们的物质结构。世间常有人问:不是佛教讲四大皆空吗?他不明白。地就是我们的毛发、骨头,水就是我们的血液,火就是我们的体温,风就是我们的呼吸。因此佛教之所以分析这些问题,无非是让我们了解事物都是缘起的。
  无论出家在家人,当生活中,别人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能忍就忍,能让就让,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皆是皆起性空,对一切是非应该用佛法来观照,而避免为眼前的一些得失和一点小的利益计较而酿成了大错。如果我们想从烦恼煎熬中得到一个解脱自在的人生,就得了解缘起。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缘聚的时候他很高兴,缘散的时候,他就非常痛苦,因此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人人本来可以在很单存逍遥自在的情况下生活,可是凡夫无明一起,就会把最简单轻安、逍遥的生活复杂化,因而产生烦恼和痛苦。象钱钟书《围城》中说的,城里人想到城外去,城外有大好何山,回归自然很美;而城外的人觉得城里好,想到城里去。这就是人的局限性,认识不到自己整个环境都是缘生缘灭,都是一样没有差别,所以了解缘起义才能走向解脱自在的人生之路。
二、树立缘起的人生观
  人生,就是每个人的两种生命。一种是有形的生命,另一种是无形的慧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一种是物质生活。所谓物质生活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每个人物质生活不一样,不管生活优与劣都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但除此外,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它建立在教育和宗教信仰上。换言之,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
  人生就是我,若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中去推求找不到一个真正我,若说物质现象是我,肉体是氢、铁、碳、钠、碘等各种物质元素的结合。如果每一个元素是我,那应该不止一个我。但这违背了我们平常的执着,因为我对于我只是执一个我,从来没有执着很多的我。若说精神现象的思想是我,思想念念变异,刹那生灭的,前念生,若说前念是我,后念又是谁呢?从过、现、未三际去推求,我又在何处呢?所以佛法说“五蕴皆空,诸法无我。”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般人把我看作生命主体,受著自我,于是我贪、我嗔、我痴等迷惑就发生了,由迷惑而引身口意三方面的颠倒活动,薰成许多恶业种子,一旦遇缘生长,结成苦果。而不知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组成,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许多关系形成,无一个独立存在的我,都是相互依存。依佛法来说,无真实的我,有缘起的我,执著真实之我是生死根,让我们受苦;看透缘起之我是解脱本,让我们得以成就。
  世间有的人,不明白宇宙缘起道理,终以为宇宙人生是由神创立的,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盲人摸象,难明真理。有些世人不信鬼神,主张无因论,不从因生,说人一生贫穷,贵富、智愚、世间染净苦乐,不由第一因第二因生,是种偶然巧和而成的没有什么原因不原因,只好任其自然,安于苦乐。或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这是定命论,是对人生采取放任颓废滥漫的态度。这种人生观是不正确的。其实人的智慧、美丑、贫富、苦乐等不同类型,都是由于各人自己过去先天所造成的业识之力为主因,再由现世造业助缘为次因,逐渐形成我们这个生命体。单有我们这个生命体还不够的,还要加上后天的薰习,学习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各种关系为助缘,才能圆成我们这一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
  世界上无论哪一种东西的生成都是因有缘而生,并且不是偶然的。比如单个氧原子和由二个氧子结合的氧气(02)都没有任何气味,若集合成三个氧原子(03)出现一种臭气,科学家想观察这个臭气从哪里来?析离为单原子时皆无有,但三个氧子聚合时却是现量获得,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迷。而佛在经典中早就告诉我们了,这臭气是因缘聚合时产生的。世间上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在欺骗自己。只是对事物表层现象的一种虚假体验。
  以佛教的缘起观能了知一切万物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世俗中无欺显现种种现象。未观察分析前,存在各种显象,若进行分析,则得不一个实有的物体。从佛法中讲:“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是空。”凡是因缘结合所生万法,在缘散时,终归空灭。换句话讲,就是无常的,非永久的。不过,佛法中讲的无常,有积极的一面:真正懂得无常的人,才能真正磨练自己、开发、掌握自己的生命。如人的生命不过几十年的光阴而已,正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及时转换自己的身心,调整正确的人生座标,不可让生命在无谓中溜过,应该好好发挥我们生命真实光辉,鼓舞我们生命的活力愉快地、勇敢地、面对现实。朝着人类最高的智慧区域前进,才不致辜负我们的生命。否则,正如苏辙所说:“人生于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无所用心,何以自别于禽兽呢?”
  我们怎样发挥生命潜能,燃起生命的火花,又怎样在短暂生命中去寻找永恒的生命,使自己生命放出强烈的光辉呢?我们应和佛辽一样,积极去发掘人生至理的光明,推动慈悲博爱的热能,竖立悲天悯人的救世悲愿,使生命不因韶光的飞逝而添上丝毫暗影。因时光积累而燃出生命的火花,像永恒的光热和太阳一样,灿烂辉煌照耀世间。人生就如曹操所作诗云:“对酒对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此类推,外在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如此,都不断变化实是瞬息万变。从佛法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只要是有相状的东西都称虚妄的。这样说可能使很多人产生怀疑、误解,不相信而奇怪问道:摆在眼前这许多现实,都是虚妄的吗?我们人生及山河大地都是虚妄的吗?不过,佛法中讲的虚妄并不是没有,而是说,这不过是由许多条件互相联系和影响所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客观地存一种假相。
  从微观上看,在我们一般人来讲,如一张桌子,它本来是没有什么,但它为什么现在存在?我们追索其源,这桌子是由木材、人工、钉子、油漆、还有设计、制造等,多种因缘聚合而成叫桌子。它本无实体,缘散就坏灭。一般人不了解物质没有实性,认为它有一个实体存在。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哪一样有自性的呢?世界上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东西,都是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乃至我们在讲话时,我们生命也在新陈代谢,只不过是我们不能观照自己的生命而已。如果我们能够观照自己的生命,就能了知我们的生命、每年、每时、每秒乃至刹那时都在变化。正因为有这些微小的变化,人才有老死、而宇宙人生,从微观角度来看无有静止过。
  正因为一切法无真实自性,所以佛说一切法是无常的,是虚妄的,无非是让我们明白真理,破除执著,好好运用、发挥我们生命潜能,来利益人间,改善人生,走向解脱。如果认识了人生及周围环境是缘生性的,虚妄假合的,就不会在人我事物间,生起种种执著,自然能放下一切。对人生生起一种正确信念,便能正智日明,烦恼日轻,执我而起的贪嗔痴慢等习气渐薄,对人对物的同情心日益扩大,渐渐自心上体验到光明、自在、安乐、清静、庄严地境地,这才是真善美的人生观。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竞争力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很多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心中无主,志无定向,内心充满迷惘,对前途缺乏信心,似乎把前途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而不矢志于能够掌握的现在。有些人甚至拿青春、生命等来做筹码对人生赌上一把,而得到的可想而知,赢了,或可换回来金钱、地位、爱情、享受等等,赌输了,这一生迷惘苦闷沮丧颓废,血本无归,一生都赔进去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若看透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就会对人生的得失看得开放得下,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波澜,心态时时祥和之中。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同样能在寻寻常常平平淡淡薄完成人格的增值。
  从因果来说,今生的种种皆是前世的因,明天的命运全看今天所行之果。所以现实个人贫穷苦乐,都是由于自己过去所造的业因而成的;由于今后的努力,亦可以随时转烃,并非生命中注定不可改变。当善缘聚得多的时候,就能改变命运。如果相信定命论,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儿子,那我们学佛又有什么用呢?善人永远是善人,恶人永远是恶人,那就永无出头之日!如一株树,只要树根不会枯死,虽然已憔相之状,但由于人工栽培顾勤的努力下,也可使它转弱为强,去憔成荣。以此类推,我们人也一样,心头有那自强的根,深深入泥土,聆听春风的召唤,就会有新的出头之日。“不曾枯死的树根”就是我们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拥有生命的树;即使遭遇称饥苦乐等八风的吹打,意外天灾人祸的侵袭,也会重新使生命生色,绽开自性花朵,结出智慧果实。
  因此佛教着重在缘起转变下,是富有一种人生活力,不是死板泥古不化、一成不变的人生观,是解脱自在人生观。
三、生命缘起说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三个规律,概括起来叫缘起法。他说一切精神现象都在生住异灭当中,一切物质世界都在成住坏空当中,一切生命都在生老病死当中,这是佛陀所觉悟的缘起法。生命缘起讲的是生老病死,生的原因是一念无明业力。世上有些人认为生儿育女,或者人活着就要吃饭、睡觉、这是很平常的。这是因为他们长时间这样生活原因,所有语言和行动,都产生于最初一念思想,一念想法产生后,才能付诸于行动。乃至于生命的延续,也是从无明开始的,从这一无明才有生命,下一个生命由这无明起时,业力就相续了。就相当我们种麦子一样,如果阳光、水土、肥料合适的时候,把麦子种下去不久就会发芽。反之,众缘不聚,种下的麦子就不会生长,从这现象就能看出它是缘起的。佛教所说的三大规律,尤其是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规律,能让我们认清并且面对这个规律。人生下的时候,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死亡。如果不想在三界六道轮回,最好的方法就是截断生死之流。所以对待生命要按缘起法随缘去做,若不解生命是缘起的,那生的时候就有贪恋的痛苦,死的时候怀恐怖,若了悟缘起法,即可来去无所挂碍,自由自在,所以认识生命缘起是极其重要的。
四、缘起是人生解脱之道
  广阔无限的宇宙,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应有尽有的神奇奥妙的有情世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缘起。假若把整个佛法比作大山,那么缘起是佛法的顶峰。因为缘起意义广大深奥,且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因它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方法论是告诉我们一种认识人本身和客观事物的方法,认识论是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那么,如何理解缘起法呢?用四个字来说明,即是生、住、异、灭。世间的万物与众生的心性无一不在生住异灭变异之中。以人来说,过去的恩爱甜言密语,一旦情尽,反目成仇,因爱生嫉,终变成恨,此即无常变异;大自然桑田苍海,苍海桑田山海,无时不在变动之中。科学越是发达,愈可体会印证佛陀所说的缘起真理,故只有当我们认识主观的人体和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生住异灭的时候,才可能除灭亡我们的执著,获解脱自在。因此佛教所有的学问,和佛所说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无非是让我们的生命得到清凉自在,但为什么我们老是痴迷不悟而后又产生许多无谓的烦恼呢?总根源皆是我们不能不达缘起性空之法,故对事物产生执著,认为真实,常住不灭,因此我们常在生死中沉轮不得解脱,所以只有了解缘起法,用方法论和认识论看待我们现实人生以及我们本身与和客观世界,这样才能得到解脱。
  综上所述,要想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须弄清缘起法,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谓佛法也就是诸法实相,只有弄懂缘起法,才有机会契证实相,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是遵循着这个必然的理则,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佛在菩提树下也是悟缘起而成道的,故想真正要解脱,上求下化的修行者,树立缘起的人生观是很必要的。
  参考书目如下:
  1.《佛教缘起观》演培法师著
  2.《佛法在原子时代》罗无虚著  
  3.《佛教论文集》文珠法师著
  4.《人生的解脱》妙法法师著
  5.《佛教科学论》索达吉堪布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