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何绵山:台湾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对佛教研究的概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绵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何绵山:台湾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对佛教研究的概述
  内容提要:台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高校中(不含佛学院)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撰写的与佛教相关的论文有1000多篇,代表了台湾攻读博硕士学位者对佛教研究的总体水平,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准,其内容如:全面深入地探讨研究了中国佛教人物、佛教文学,佛教有关妇女问题、佛教与教育、僧团与僧团生活、佛教的信仰与仪礼、当代台湾的佛教事业、敦煌学、佛教艺术等,还涉及了以现代科学探究佛教素食、静坐、拜香与人体健康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台湾高校 博硕士 学位论文 佛教研究
  引 言
  台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高校中(不含佛学院)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撰写的与佛教相关的论文有1000多篇,代表了台湾攻读博硕士学位者对佛教研究的总体水平,从中亦可看出佛教研究已成为台湾高等教育博硕士关注的的一门显学。
  这些研究佛教相关的论文,涉及佛教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佛教文献学、佛教思想、佛教史、佛教人物及其思想、佛教地志、佛教经典研究、佛教论书研究、僧制及僧制史、佛教信仰修持仪制、佛教事业、佛教语文、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应用、佛教各宗,其中还涉及与佛教有关的西藏研究、敦煌学、宗教与信仰、民间信仰及习俗、宗教艺术、印度哲学等。许多论文立足于中国佛教,对中国佛教(包括中国各地佛教)及各宗的历史发展,一些佛教著名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佛教及各宗的发展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作了较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佛教的一些重要经典和论书的研究,不仅能探源发微,而且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独抒见地;对僧制及修持仪制等的研究,能忠实历史,厘清其沿革和古今之演变;对佛教事业则评估了佛教教育,并着重于今天之台湾佛教教育和慈善服务的事业;于佛教语文,不仅探研佛书的音义声韵,并对佛书的语法、某些虚词、句式以及语言风格作了分析和探讨;于佛教文学,广泛地研究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理论诗歌、小说、传奇、变文等的关系,佛教思想对一些著名诗人、作家创作的影响,并探讨了佛教对一些西洋著名作家、作品思想的影响;于佛教艺术,研究论文涉及了佛教艺术思想及源流,佛教思想对中国书法绘画的创作理念、意境、风格,以及对中国雕塑的造型、意涵的影响,也研究了中国的佛教(包括台湾)的音乐和戏剧;对佛教应用的研究,说明中国佛教素食文化的形成及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关系,说明佛教静坐及静坐对人的生理、心理等有益的影响,分析拜香燃烧气体之有害化学成分而提出改善的方法,并从佛教角度对临终病人的心理作了分析而提出了疗护工作的建议;对中国佛教各宗,则研究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的思想特色及其理论根据,较多的论文探讨了禅宗的禅学顿教的思想,及其派下曹洞、临济、云门等各宗理论的不同。
  还有不少论文涉及了西藏和敦煌学。西藏研究包括西藏历史、西藏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语文及艺术等方面研究。西藏历史研究着重论述历代西藏政权与中国中共政权关系,说明自古以来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西藏政教制度方面的论文,分析了此政教合一制度形成的原因,在此制度下西藏领导阶层权力的结构、政教间的合作与纠结等。西藏社会经济方面的论文,包括对婚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西藏之研究;西藏宗教方面的论文主要是探讨藏传佛教金刚乘的起源和特色,以及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西藏语文及艺术方面的论文,有对古代藏语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确认汉藏语言同属一个语系,是兄弟语言,属同一血缘关系的语言;也有对藏族歌谣、唐卡艺术及藏戏等进行研究。敦煌学文化是从属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论文涉及有关敦煌学研究的达60多篇之多,其内容包括敦煌文献、敦煌文学、敦煌佛教艺术、敦煌字书等。其中敦煌文学的研究论文,包括了韵文(曲子调、民歌、诗歌、诗歌用韵)、变文、讲经文、小说、应用文等内容;敦煌佛教艺术方面的论文,则包括书画文研究,后者有莫高窟佛像雕塑和中国维摩造像研究等。
  纵观这些博硕士论文,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准
  从总体上看,论文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
  评估论文学术水准最重要的依据是论文本身。以研究佛教思想为例,不少论文对佛教思想理论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具有相当的深度。例如《原始佛教之生命观》一文(李宗兴撰,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李志夫指导),对原始的佛教的生命观的产生,及其对后来佛教思想理论的发展起了深远影响和作用的原因作了研究和论证。作者认为佛陀的生命观思想是源自他对印度传统之承接与批评而产生的,与当时印度文化及社会背景有相当的结构性关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也不能不面临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而继承和批判,以致中国佛教在承接原始佛教之后出现了许多学派。作者又认为佛陀的思想不仅同于他所处的文化结构,而且超越他所处的文化结构,所以能对后世依然产生影响。由于原始佛教生命观,着重于一些生命的根本而且重要的问题上,只将思想的重心放在生命的苦恼解脱上,不为外来的枝节所动摇,使其具有相当大的未来性和开放性,所以佛教思想能随着时空而发展。论文的深层意义,在于说明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与现实相关而有超越,有继承有批判、并坚持其根本而具有未来性和开放性。不少论文对佛教及其各宗思想进行研究。净土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人间净土、天上净土、三乘净土、诸佛净土等都属此思想之范围,何以一般大众都深信只要称念一句弥陀圣号即可往生?《净土思想之研究》一文(吴灿明撰,文化大学印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杨显祥指导),以历史研究法探索了印度初期大乘净土思想及其后发展和流变,得出了称念弥陀圣号即可往生,乃后出的《观无量寿佛经》加入的思想,并非净土思想之正源,从而纠正了“诸经所赞,尽在弥陀”的说法,说明净土思想除了称名念佛之外,尚应广积福德,多修净业,才能往生净土。此文不仅厘清了净土思想诸说,为净土思想正源纠偏,而且对信奉净土思想者作了正确的引导。
  不少论文对前人研究佛教的缺失有所澄清和弥补。《释契嵩反排佛论研究》一文(王文泉撰,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周志文指导),针对学者对于北宋儒释论争之研究,率以理学家之排佛论为主,而将儒生之排佛论略略带过,并甚少探讨释子反排佛论。作者在此文中,论述了北宋儒生反佛论的特色,并论述契嵩针对儒生反佛论,而进行的反排佛的论争,说明其反排佛思想乃佛为儒本之思想体系。同时比较了契嵩与慧远的反排佛,也比较了契嵩反排佛论与北宋理学家排佛论。从而弥补了历来学者于北宋学术所略而不详的部分,也确定了契嵩在儒释论争上的地位。
  杨文会是近代中国佛教的先觉者之一,然而前人对其研究不足。《近代佛教先觉者杨文会》一文(吴丽玉撰,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简宗修指导)对杨文会的生平及其从事佛教事业作了颇为全面的介绍和论述。文中称道了杨文会“重视佛典与居士佛教为主”的二大佛教发展取向,探讨了文会对整体佛教新教育的规划,及其所创办的洹精会与佛学研究会,也介绍了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成就、功能和特色,以及其对中日佛教交流之贡献和意义。作者此文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缺失,使人们对这个近代中国佛教界的重要人物有一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对于寺院经济,历来研究都限于唐末五代以前,涉及宋代以后甚少,自上世纪40年代以后则沉寂多时。《宋代寺院经济的研究》一文(黄敏枝撰,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方豪、傅乐成指导),论述了宋代寺院如何取得庄园、寺院与佃客的关系、寺院与社会密切关系,并专门探讨了寺院对于工业与商业营运的关系,说明宋代寺院既重视禅观修行,也重视生产营利,既积极经营庄园,也积极进行工商业活动,因此在社会生活及经济比重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此文弥补了宋代寺院经济方面研究的缺失,从而见出宋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寺院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北宋工商业发展所不可忽视的。
  对于宋代张载的学术思想,历来学者或将其附于唯物论而称之为唯气论,或认为其思想掺杂了佛学思想,视其为佛家义理之改头换面。《论张载弘佛道以反佛的理论根据》一文(朱建民撰,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牟宗三指导),认为上述的两种说法都是对张载之学的误解,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予以澄清,作者通过对张载之天道论和心性论的论述,并论述张载如何相应地以儒家道德的实理实事批评佛家之缺失,说明张载之学是以反佛来彰显儒家之思想。《张载气化论之结构》一文(金春植撰,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高怀民指导)一文,探讨了张载学术思想经历了三次大转折的过程,先儒而继出入佛老,探索心性修养,终又回到六经,于《周易》找到解答名教之要的答案。从他诠解张载气化论文之结构和张载对佛教提出的强烈批评,也可知张载出入佛学,是为其自己儒学理念和弘扬儒家义理。两文内容不同。但都提出了独见,有助于对张载之学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此类颇有新见的论文尚有不少,但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说。
  二、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佛教人物及其思想
  此类论文有106篇,约占所有论文的十分之一。评论所涉及的人物约有55人,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支遁、道安、鸠摩罗什、僧肇、慧远、竺道生等法师和沈约;隋唐时期有智者、青藏、法藏、法融、善导、惠能、鉴真、马祖道一、大珠慧海、希迁、怀海、宗密、临济义玄、洞山良价、法眼文益等大师和王维、粱肃;宋代有永明延寿、大慧宗杲、契嵩、惠洪、圆悟克勤、玄智正觉等法师及程道;明清时期有紫柏、莲池、憨山德清、益智旭等法师和李卓吾、袁宏道、焦、陶望龄、蒲松龄、王阳明、罗近溪等;民国时期有弘一、太虚、虚、印顺等大师和欧阳竟无、章太炎、熊十力、粱漱溟、李炳南等。
  此类论文以研究及评论人物思想者为多,如对支遁、道安、僧肇、慧远、竺道生、法融、善导、惠能、希迁、宗密、法眼文益、永明延寿、大慧宗杲、李卓吾、益智旭、印顺等大师的思想,均以专文研究评论。或结合人物的生平论述其思想,或从某个角度(如其禅学的思想)进行论述,或从其理论主张探索其思想。
  有的论文就人物某一方面思想进行研究评论,如研究评论竺道生的顿悟思想,智者的实相论与性具思想,蒲松龄的地狱思想,法藏的法界思想缘起,熊十力的“内圣外王”思想之研究等。有的论文则从人物的论著入手研究评论其思想,如从支遁残余之文考察其“即色游玄”的主张,就僧肇所著的三篇论文分析探讨其佛教哲学体系,在智的《观音玄义》中研究其“性恶说”的思想和所彰显意义,以《坛经》的内容探讨惠能的思想,从王维的诗画探讨禅宗思想对其影响,从法眼文益所著《宗门十规论》中研究其思想,以袁宏道《西方合论》为中心研讨其思想,以《四书益解》研究益大师调和儒释的思想,从章太炎《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著作评估其佛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入世治世的思想,从印顺的著作研究佛教的特色与价值,以法融之《心铭》、《绝观论》等论著研究其禅学思想等。
  从此类论文中可以看出,所研究评论的人物相当多,时空跨越了一千多年,从魏晋南北朝到今日。这些人物都是历代佛教界的精英,他们的思想理论、弘法实践等,都对当时和后来佛教及佛教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思想甚至影响至其他领域。对他们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深入了解佛教历史、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对历史社会的影响,建构更完整的佛教发展史和佛教思想发展史。从此类论文也可见台湾对佛教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面相当广,而不集中于某个时代的人物或某个别人物。
  三、研究佛教文学的论文占有相当数量
  博硕士论文中研究佛教文学的约有一百来篇,约占论文总数十分之一。此类论文包括佛教文学理论、中国佛教诗歌史、中国佛教小说变文宝卷、佛教与中国小说、佛教与东方文学等部分。其中以中国佛教诗歌史部分的论文最多,有40多篇,占此类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有对个体诗人王梵志、王维、苏轼、黄山谷等禅诗之研究,有对皎然、寒山、齐己、苏曼殊等诗僧的诗歌研究,有对诗禅关系之研究(如南朝诗歌与佛教关系、禅学与唐宋诗学、唐代诗歌与佛家思想、唐代诗禅互相影响,盛唐诗与禅、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等),有对诗人及其创作与佛教关系研究(如唐代诗人与佛教关系、白居易诗与释道关系、李商隐与佛教因缘、佛教对苏东坡诗词文影响、从憨山德清思想探讨其诗歌等),有对某个时代诗歌与佛学关系研究(如晋宋山水诗、东晋玄言诗、六朝玄言诗、唐代诗歌与佛家思想等),有对佛教文学理论研究(如佛教譬喻文学、汉译佛典譬喻析微、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韩柳文学与佛教关系、由禅的“解构”义探讨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六朝文学与思想心灵境界研究等),此外还有对宋代僧人词、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等研究。
  从此类论文中,可以看出博硕士对禅学思想与诗的关系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时空从魏晋六朝到近代,涉及了文学理论、诗人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内容、艺术所受到禅学思想的影响,说明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和历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中国诗歌园地出现了奇卉新葩,思想内容上呈现异彩,艺术上有所创新。尽管禅诗关系的研究和论述,前贤时人已有不少,但在这些论文中亦有新的发掘。例如在中国诗歌史上,历来忽视对汉译佛典偈颂与六朝诗歌关系的研究,少见全面性的论述,《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一文(王晴慧撰,静宣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李立信指导),在搜索了相当多数量的汉译佛典中偈颂的基础上,从其形式、内容及文字三方面汉语偈颂的文学特色,并将六朝洋溢浓厚佛教文学特色的诗歌如佛理诗、山水诗、玄言诗等列入讨论,研究汉译偈颂与诗歌形式、内容、修辞角度等之间相因相承的关系,说明汉译偈颂与诗歌有三方面的关连性(形式上会通,内容上浸染,修辞风格上借鉴)。可见此文发前人所未发。又如在宋词中,僧人之词历来甚少注意,《宋代僧人词研究》一文(谢惠青撰,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罗宗涛指导),以所收集的142首僧词为依据,联系宋代佛教兴盛的背景及词僧出现之前存在诗僧的现象等,探讨了当时僧人之词的内容、艺术的特色和语言风格。弥补了宋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论文中涉及佛教与中国小说、变文、宝卷之关系的约30多篇。其中有论述佛教思想与小说、传奇、变文之关系的论文,有论述佛教思想与小说、传奇、变文的的个别作品之关系的论文,以后者论文为多。如《济公传》、《广异记》、《幽明录》、《西游记》、《封神演义》、《三言二拍》等。有些论文则探讨了作品中的佛教思想,如唐人小说中的定命观、话本小说果报观、《聊斋志异》之宿命论和果报观。有些论文则专就作品中某一方面描写内容,探索作品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以六朝小说中描写的“死者世界”、“梦象”等内容,探索佛教思想对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并从中论析六朝时人的死后世界观、生命观、时空观。这种研究方法往往为之前的众多研究者所忽略。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不少佛教与西洋文学关系的论文,其中有佛教与美国文学17篇、佛教与英国文学6篇,多是从个篇作品中探索其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以禅学的观点诠释或分析小说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其中有《空龙故事》、梭尔?贝娄《雨王亨德森》及《何索》、沙杰林《九篇故事》、安德森《小城故事》、马克吐温《汤姆历险记》及《顽童流浪记》、梭罗《湖滨散记》、墨多克《大海?大海》与《哲学家的学生》、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等、斯佛特《印度之旅》、莎士比亚《李尔王》、狄更斯《孤星血泪》等。还有以禅学来诠释西洋的诗歌,如对华里士?史蒂文斯的诗歌、艾蜜莉?狄瑾逊诗歌的诠释。这种别有见地地从佛教思想的角度研究西洋文学,为研究西洋文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也可见出佛教对世界文学的影响的广泛。
  四、开辟了研究与佛教有关妇女问题的新视野
  在研究佛教的学术领域,佛教与妇女关系问题的研究,历来凤毛麟角,博硕士论文中则有多篇论文研究与佛教有关的妇女问题。《佛教的女性观》一文(王翠贞(释永明)撰,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陈指导),从佛陀的众生平等观、原始佛教时代的女性观、小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和大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的阐述和分析,综合说明了佛教的女性观是男女平等,佛教是女权的倡导者。《北朝妇女佛教信仰活动》一文(吴玲君撰,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韩献博指导),以佛教造像铭刻为例,分析发现北朝妇女信仰佛教活动,说明当时妇女除传统的家庭活动之外,尚有从事佛教活动的空间;除传统的家庭观之外,已借助佛教信仰而为自我心灵寻找慰藉之所,更因佛教教义,使他们关怀点从小我扩展到法界众生。《宋代妇女的佛教信仰》一文(王平宇撰,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一般史组硕士论文,黄宽重指导),研究宋代信仰佛教的妇女,日常“持诵”与“斋戒”的修行,参与佛教集会、捐献布施的活动;研究三种不同形式出家的女性:一是信仰佛教,也掺杂对道教、占卜、阴阳等各家思想的信仰;一是根本将佛教信仰视同迷信,非但拒绝,甚至加以批判。通过以上研究论述,交织出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基本面貌,也见出在佛教教义影响下,信仰佛教女性的慈善表现和具有善心的特质。
  此类论文虽然不多,但显示了佛家的男女平等观和女权的思想,而且展示了北朝、宋代妇女信仰佛教的行为和思想,从社会史来看,这是一个可贵的收获。因为许多社会史甚少涉及对历史上妇女的行为和思想的研究,更少涉及女性信仰宗教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启示社会史研究者,对历史上妇女问题的研究,尚有相当宽大的空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