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从《长老尼偈》看小乘佛教女性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江美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长老尼偈》看小乘佛教女性观
  作者:江美玲
  【文献属性】[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人类的思想与发展可说是一部男性发展史,我们阅读的是男性的思维、价值、情感与需要,在以男性言说为“普遍性”、“客观性”的情况下,女性的经验、智慧、情感、需求与困境不但被忽略,甚至遭受误解、想象与编派。佛教虽有“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究竟法义,却与佛教自身持“女性有三障、五秽、十恶、八十四丑态及女身不能成佛”之说相互矛盾,女性为了追求自身的灵性开展,加入僧团后,仍须接受男尊女卑的父权秩序--“八敬法”。女性果真是次等生物?女性领略禅法佛心的宗教潜能果真不如男性?
  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说明女性何以宗教成就不如男性;以文化批评为方法,说明比丘尼必须遵守“八敬法”之原因;并以两千五百年前的《长老尼偈》及现代女性的修行经验,了解女性的温柔、智慧、情感、坚忍之真实图像,并阐述成佛乃功德法身之完善,非关男女色身。期待本文能让更多人了解所谓的“三障”、“五秽”、“十恶”乃人为之建构,而在法脉的传承中,女性不但未曾缺席,正以其独特的心灵与智慧,引导我们自证觉性,开展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英文摘要】The history of human’s thoughts and development could be regarded as a history of men’s development. What we read are men’s viewpoints, men’s values, men’s emotions and men’s necessities; women’s experiences, wisdom, emotions, necessities and difficulties are not only ignored, but even misunderstood and misinterpret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man-centered popularity and objectiveness. The Buddhist ultimate law of “ Zhong is born to be equal “ and “ Zhong is born with Buddhist essence“ are contrary with the notion of “ woman can not become a Budda due to three karmas, five filths, ten sins, eighty four ugliness and physical woman body. In order to pursue her spiritual inspiration, women join the sangha and still compelled to obey the patriarchy order of superior man with inferior woman -- “eight moral precepts”. Are women the inferior creature? Is woman’s religious potential can not prevail over man in comprehending the practice of Zen and Buddhism?
  This thesis, based on feminism as a vision to explain why woman’s religious achievement is inferior to man and based on cultural criticism as a method to depict the reasons why Bhikkhuni has to obey the “eight moral precepts”, intends to unveil the real images of womanhood tenderness, wisdom, emotion, persistence from both the Theigatha in 2500 years ago and contemporary women’s experience in practicing, further to manifest that to become a budda is concerned with the perfection of moral dharmakaya, not the physical body. Hopefully, this thesis can make more people realize the “three karmas” “five filths”, “ten sins” were manipulated by mankind. In the moral traditions, woman is always here leading our awakening, exploring our inner tranquility and ease by her unique mind and wisdom.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序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研究目的3
  第三节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想象、曲解与成规──小乘佛教女性观7
  第一节 女性五碍说7
  一、 私密领域局限女性实现自我7
  二、 女德限制女性发挥潜能10
  第二节 女性的三障、五秽、十恶、八大态与八十四丑态13
  第三节 八敬法
  一、 八敬法的由来与内容17
  二、 八敬法隐含的社会意义20
  第三章 真实与再现──《长老尼偈》的女性图像23
  第一节 《长老尼偈》的形式23
  第二节 《长老尼偈》的内容29
  一、 参透无常 万缘放下29
  二、 反省婚姻本质 挑战传统角色34
  三、 触境悟道 好学佛法38
  四、 空间驿动 跃升心灵高度40
  五、 以具体行动跨越性别疆界42
  六、 转迷启悟 烦恼即菩提44
  第四章 《长老尼偈》在佛教女性意识上的价值47
  第一节 女性修行之原始典范47
  第二节 女女相系之姊妹情谊49
  第三节 自我认同之女性意识52
  第四节 证悟之能力与智慧55
  第五节 超越情欲 做身体的主人59
  第五章 真实、想象与曲解之间62
  第一节 言说受文化语境所制约62
  一、 古代印度社会的女性观62
  二、 四种姓与宗教生活64
  三、 上座部对女性的态度67
  第二节 言说的目的69
  一、 女性是男性修行时用以觉察欲望之对象69
  二、 禁欲苦行纯化修行者的宗教情感72
  第六章 众生平等──以小乘佛教平等观拆解男尊女卑之性别意识75
  第一节 佛教的平等观75
  一、 业报决定一切而非性别75
  二、 佛陀说法随根相应 正法之前男女平等77
  第二节 成佛乃功德法身之完善 非关男女色相79
  第三节 一切所有皆归于空 无男亦无女83
  第七章 《长老尼偈》女性观之现代举隅86
  第一节 现代女性之证悟心语86
  一、《佛陀的女儿》 86
  二、《法伦常转》 88
  三、《藏传佛教女性出家研究》 91
  四、《雪洞》 93
  五、小结96
  (一) 修正传统 重新认定女性经验 96
  (二) 接纳凡俗 拥抱亲密关系 97
  (三) 女性修行法脉的建立与传承 98
  (四) 扩大关怀层面的宗教愿望 98
  第二节 结语99
  --------------------------------------------------------------------------------
  【参考文献】
  专书:
  Kate Millett/着,宋文伟、张慧芝 /译,《性政治》,台北:桂冠图书,2003.12。
  Leslie Kanes Weisman/着,王志弘、张淑玫、魏庆嘉/合译,《设计的歧视》,台北巨流图书,1997.7。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着,俞智敏 陈光达 陈素梅 张君玫/译,《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台北:巨流图书,2003.3。
  SANDY BOUCHER/着,叶文可/译,《法轮常转》,台北:立绪文化,1997.5。
  《大正新修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1993年版。
  丹津.葩默/着,叶文可/译,《心湖上的倒影》,台北:法鼓文化,2004.1。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4。
  水野弘元/着,香光书乡编译组/译,《佛教的真髓》,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2002.11。
  王志弘/着,《流动、空间与社会》,台北:田园城市文化,1998.11。
  永明/着,《佛教的女性观》,台北:佛光文化,1997。
  立花真纪/着,许俐萍/译,《女性佛教入门》,台北:大展出版社,1990.12。
  竹村木男/着,蔡伯朗/译,《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台北:东大图书,2003.05)。
  休斯顿.史密士/着,刘安云译,《人的宗教》,台北:立绪文化,1998.1。
  印顺/着,《华雨集》,台北:正闻出版,1993.4。
  印顺/着,《佛法概论》, 新竹:正闻出版社,2002.10。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新竹:正闻出版社,1981.5。
  米歇.傅柯/着,王德威译,《知识的考掘》,台北:麦田出版社,1993.7。
  艾美.史密特/着,周和君/译,《佛陀的女儿》,台北:橡树林文化,2003.8。
  吕澄/着,《学院五科经论讲要》,台北:大千出版,2003.4。
  吕澄/着,《印度佛教源流略论》,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1。
  李玉珍.林美玫/合编,《妇女与宗教》,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11。
  卓新平/着,《神圣与世俗之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
  周华山/着,《意义-诠释学的启迪》,台北:商务书局,1992.3。
  周庆华/着,《身体权力学》,台北:弘智文化,2005.5。
  奇娜.嘉兰China Galland/着,周和君/译,《女女相系》,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2。
  尚会鹏/着,《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5。
  岩本裕/着,刘欣如/译,《佛教与女性》,台北:大展出版社,1998.9。
  朋尼维兹/着,孙智绮/译,《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肯尼斯.克拉特鲍/Kenneth Clatterbaugh/着,刘建台、林宗徳/译,《男性气概的当代观点》,台北:女书文化,2003.11。
  珍.贝克.密勒〈Jean Baker Miller〉/着 郑至慧.刘毓秀.叶安安.顾效龄/合译,《女性新心理学》,台北:女书文化,1997.5。
  唐中毛/着,《佛教平等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唐荷/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台北:扬智文化,2003.2。
  格蕾.格林、考比里亚.库恩/编,陈引驰/译/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台北:骆驼出版社,1995.7。
  涂尔干/着,芮传明/译,赵学元/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图书,1992.9。
  梅理.E.威斯纳/着,何开松/译,《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
  毕恒达/着,《空间就是性别》,台北:心灵工坊,2004.10。
  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着 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力》,台北:远流出版,2005.5。
  爱莉丝.史瓦泽Alice Schwarzer/着,刘燕芬/译,《大性别》,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12。
  圣严法师,《做个现代新女性》,台北:法鼓文化,2004.5。
  圣严法师/着,《佛教入门》,台北:法鼓文化,2002.5。
  维基.麦肯基/着,叶文可/译,《雪洞─丹津.葩默悟道历程》,台北:跃升文化,2001.2。
  刘贵杰/着,《佛学与人生》,台北:五南图书,1999.8。
  德吉卓玛/着,《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
  摩奴一世Swayambhoura Manou/着,﹝法﹞迭朗善A. Loiseleur-Deslongchamps/译,马香雪/转译,《摩奴法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10。
  欧东明/着,《佛地梵天─印度宗教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
  郑殿臣/译,《长老偈.长老尼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8。
  罗莎琳.迈尔斯Rosalind Miles/着,刁筱华/译,《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麦田出版社1998.12。
  罗睺罗/着,《佛当初教的是什么》,台北:英特发股份有限公司,2002.10。
  继雄法师/着,《初期佛教家庭伦理观》,台北:法鼓文化,1997.1。
  释恒清/着,《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7。
  释昭慧/着,《如是我思》,台北:法鼓文化,2002.4。
  释昭慧/着,《千载沉吟》,台北:法界出版,2001.4。
  释昭慧/着,《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08。
  释昭慧.释性广编着,《新世纪的佛教女性思维》,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4。
  释慧森/编着,《佛学课本》,台北:长春树书坊,1992.1。
  露西.依瑞葛来〈Luce Irigaray〉/着,李金梅/译,《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图书,2005.2。
  顾燕翎、郑至慧/编,《女性主义经典》,台北:女书文化,1999.10。
  顾燕翎/主编,《女性主义理论与源流》,台北:女书文化,1996.9。
  萝特/着,杨克勤.梁淑贞/合译,《性别主义语言说上帝》,香港:道风书社,1983。
  期刊:
  周姚萍,〈第一位比丘尼--大爱道〉,《人生杂志154》,民85.06,页27-29。
  蔡文婷,〈菩提道上女儿多〉,《亚洲研究25》,民87.01,页91-105。
  古正美,〈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佛学研究中心学报3》,民87.07,页21-76。
  陈美华,〈解读“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隐含〉,《中华佛学学报11》,民87.07,页311-327。
  释惠敏,〈中土比丘尼传承与西藏比丘尼僧团之重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3》,民87.07,页1-19。
  梅乃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民87.12,页151-180。
  释惠敏,〈讨论比丘尼受戒法与传承之考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民88.07,页327-346
  刘婉俐,〈智慧的女性:藏传佛教女性上师传记与佛教女性身份同议题〉,《中外文学28:4=328》,民88.09,页188-211。
  释昭慧主讲、林宜琁录音整理,〈现代台湾佛教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上〉〉,《台北文献直字第一三一期》,民89.03,页79-104。
  释昭慧法师主讲,〈现代台湾佛教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研讨会纪录〈下〉〉,《台北文献直字第一三三期》,民89.9,页63-92 。
  郭忠生,〈女身受记〉,《正观14 》,民89.09 ,页29+31-167。
  周次吉,〈尼师成道典型之研究--读汉译巴利文原典《长老尼偈》〉,《朝阳学报第六期》,民90.06, 页453-502。
  浩然,〈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原始佛教的心身观 〈上〉〉,《海潮音82:7》,民90.07,页18-22。
  浩然,〈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原始佛教的心身观〈中〉〉,《海潮音82:8》,民90.07,页29-32。
  浩然,〈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原始佛教的心身观〈下〉〉《海潮音82:9》,民90.09,页27-30。
  李玉珍,〈比丘尼研究--佛教与性别研究的交涉〉,《妇女与性别研究通讯62》,民91.03,页11-16。
  星云,〈比丘尼僧团的发展〉--二00二年四月二十日“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学术研讨会专题讲演《普门学报9》,民91.05,页233-245。
  刘婉俐,〈空行母与藏传佛教上师传记〉,《佛学研究中心学报7》,民91.07,页213-236。
  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佛教图书馆管讯31》,民91.09,页10-22。
  陈美华,〈佛教的婚姻观--以“阿含经”为主论〉,《中华佛学学报16》,民92.07,页23-66。
  星云大师讲、满义记录,〈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普门学报18》,民92.11,页259-294。
  Sarao, K. T. S.着,心伦译,〈古印度佛教女性观(上)〉《普门学报19》,民93.01,页左1-33。
  Sarao, K. T. S.着,心伦译,〈古印度佛教女性观(下)〉《普门学报20》,民93.03,页左1-23。
  陈美华,〈被历史遗忘的女性修行者--从汉传佛教史看比丘尼的发展〉,《人生杂志249》,民93.05,页48-52。
  李玉珍,〈长老尼偈的修辞叙事─兼以对照长老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9,民93.07 页1-36。
  诺布旺丹 巴桑卓玛,〈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中国藏学第三期》,页153-160。
  吴怡慧,〈从佛典看佛门中的女性歧视〉,《重中论集4》,民93.06,页102-141。
  硕博士论文:
  林莉莉,《佛教出家女性求道历程研究:以汉译佛典中的阿含部、本缘部、律部及《长老尼偈》为研究对象》,嘉义: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4。
  杨千惠,《神圣空间中的女性宗教活动研究:家、精舍、禅寺的连结》,台北: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研究所硕士,2002。
  李翎毓,《由台湾佛教比丘尼女权发展来看“废除八敬法运动”》,台北: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2004。
  曾美龄,《性别、自主与规范:从在家两性佛教徒在道场的服装实践谈起》,台北:辅仁大学宗教学系,2003。
  周雅铃,《当代台湾文学中关于女性空间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说为例》,桃园:中原大学室内设计学系,1997。
  赖雅慧,《女性空间旅行经验研究-以1949-2000年台湾女作家的旅行文学为例-》,中原大学室内设计学系,200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