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本质上有其一致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乘信徒的信仰动机在于如下一个宽宏仁慈的意愿:拯救众生于生死轮回之中,使众生脱离轮回,获得永久的解脱,将成佛之路导于于那些从轮回中解脱,但仍在天界徘徊的众生。个人成佛只是大乘教徒修习目的的一部分。
  当每一项崇拜和祈祷仪式,每一项善业,所有的教法实践与学教法体会,所有的观修入定都是在上文所述大乘佛教的意愿指引下完成的,这样,才可能说是修习大乘教法。如果没有大乘教的意旨,我们所作的一切,无论是如何之好的善事或如何之糟的恶事,都不能够说它属于大乘教法,这是佛陀早已确定了的。
  既然小乘的教法是只基于释迦牟尼佛的所叙经文教典,大乘教法则是基于释迦牟尼佛所示经部和怛特罗部(续部)经典。然而,无论是经乘信徒,还是怛特罗乘(续乘)信徒,大乘信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在大乘信徒以经成就修成的佛与信徒以怛特罗成就修的佛是相等的,无高下之分。两者的区别在于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不同。仅仅寻求个人的幸福,这只是小乘教徒的最终目的,大乘信徒与此恰恰相反。有关大乘无论是经乘还是怛特罗乘的基本原理,有的与小乘相似,在介绍小乘时已经作了介绍。举例来说,厌离心与产生厌离的原因,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者都是相同的。此外,诸如十二缘直层,智事六性,四谛及其十六法(十六行相)三十七道品等等内容,大乘、小乘也基本相同。又如为俗人制定的誓愿法,僧人为防止身、语、意三者之罪行、恶言、恶欲而设立的僧家戒律在小乘经典中有记载,同样也是大乘经典的基本内容之一。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本质上有其一致性。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大乘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全净”“全知”的佛”。在通往成佛的道路上,要弃除所有的误见;要获取所有的知识,这一扬弃与吸收的对象范围如此之广,以致于小乘信徒必须弃除的误见天乘信徒也要弃除;同样,小乘信徒所获取的知识大乘信徒也要获取。
  其次,大乘教徒的意愿是拯救所有的众生,要完成这一意愿,主要是通过教习佛法以便从生死轮回之桎梏中解脱,进而从个人出离轮回的涅槃之境中走出以便获取更大的成就,证得成佛。要证得成佛以便教授他人,大乘信徒自己首先必须获得所有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因而,对于大乘教徒来说,要熟悉小乘教徒的各种修习次第。
  要证得成佛,藏传佛教要入三院学习,三院即讲经院、辩经院、修行禅院。三院所用经典属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皆属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量(因明),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观,阿吡达磨俱舍论,律。上述五种功课前三种,即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观属于大乘,尽管小乘经典中也以小乘教派的观点对前三种作了诠释。后二种,即阿吡达磨俱舍论、律属于小乘教经典。讲经院、辩经院、修行禅院所研习的大乘教与小乘教的经典皆由梵文译为藏文,并由藏族学者作了注释。
  三院之一的讲经院是法师教学生习学佛法的地方。法师利用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以及其他一些佛经诠释文献,给学生解释佛经字、词的含义,经典阐释的教理。通过法师的解释,学生可以逐步地对经典所叙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院之一的辩经院是在单纯的师徒授受学习经典字面意义的习学方法之外,进一步学习佛法的地方。在辩经院,学生们可以互相辩难,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弄懂佛经中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枝节末梢的问题,最终从一定的深度彻底理解经典的内容。
  三院之一的修行禅辽是一所修行学院。修行禅院中有很多的学生聚在一处修行,将意念集中于他们从导师处获取的教法上静默观修;学生也可以在修行院隐居一室,就所选特殊教法实践静默祈祷观修。如同小乘一样,大乘也也分为五道。五道的顺序、名称以及各道之间的细目,与我们在上章介绍的小乘的五道顺序名称以及各道貌岸然之内的细目基本相同,因而就没有必要将大乘五道的情况详细列出。但是,大乘五道貌岸然和小乘五道之间的一些基本观点仍有差异下面就大乘五道的简介一并叙述。
  大乘五道貌岸然之一为资粮道,生菩提之心进入资粮道。菩提心有二:一为慈爱之心,即希翼所有众生获永久幸福;一为悲悯之心,即希翼所有的众生从苦难中寻得解脱。当一个人,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使众生获得解脱,要实现这一理想,他就首先应该成佛,只有成佛才能生菩提之心,才能有慈爱、悲悯之举。这种无私的、真正的、也是最合乎本性的兹爱、悲悯理想,是佛教对修行者个人所要求的也是佛教以所有众生的要求。这犹如一个母亲爱她的孩子,是自然的爱,出自内心的爱,它构成了菩提心。具有燕提心者就成为菩萨。
  具有菩提心之人,有如著名的阿底峡尊者之杰出人士,但名不见经传之低贱者,无论如何卑贱,亦可同样获得菩提心。例如在西藏宗教艺术中,假若某人要确认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是否代表菩萨,他就不能把外在的装饰等作为确认菩萨的唯一标志。例如著名的八大菩萨,就经常描绘成穿豪华丝衣,戴珠宝冠带等的菩萨。
  菩提心是大乘教法的精髓。我在这儿没有必要列举全部获取菩提心的修习过程与菩提心的各种分类及其名称。
  大乘五道之二为加行道,即成为圣者的道路。当某人初次识得“空”之本性,并能将意念集于“空”而观修者即入加行道。“空”是一切皆空,自我空。识“空”来自于“止”与“观”,即专心入定与观察事物本性。
  进入加行道貌岸然之后,如前所述,菩萨要继续静修“空”之本性。在静修的过程中,修习者最终要达到直接地体会到“空”的无处不在。此时,他将进入大乘五道之三的“见道貌岸然”。这时,菩萨已获得圣者位。些外,如大乘教法而言,他亦同时获得菩萨十地之一的欢喜地。
  菩萨到达菩萨十地的最后一地,即法云地之后,并且成功地观修了菩萨十地之九地,即进入一个更高阶段的静修,这个高阶段与菩萨之间顺序相连,没有间断。在大乘五道之四的修道阶段,最后的污垢与恶行皆被去除,并从最高层次的静修中获得智慧。身心无牵挂而得解脱。获得解脱之后即进入大乘五道之五无学道。进入无学道之后,修习者即获得两个佛身,一为法身,一为色身,最后面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