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当代台湾佛教现象的两个悖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昭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代台湾佛教现象的两个悖论
  前言
  台湾佛教呈现丰富而多元的风貌,区区短文当然无法全面照顾这些样貌,在此只想提出两点悖论:
  一、包容性与主体性
  台湾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包容性。无论是汉传佛教的禅、净、密、台、贤诸宗,南传佛教的锡、泰、缅各路禅法,还是藏传佛教的红、黄、白各种教派,在台湾都有它们广大的宗教市场,各自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大鸣大放,著书立说,有的还带着强烈的宗派意识,难免尊自贬他。
  美国纽约庄严寺继如法师于年初(三月八日)来台时曾告诉笔者:十余年来在美国观察,发现汉传佛教寺院在美国,往往不拘南传、藏传,什么都学,而南传、藏传佛教团体则壁垒分明,绝不可能请汉传佛教进入其道场中弘法;相形之下,汉传佛教的主体性似嫌不足。
  不但道场如此,教众也是如此。许多台湾佛弟子,游走于各系佛教之间,数年念佛,数年参禅,数年学密,再过几年,又修学南传禅法了。连一身袈裟都如同戏服,一会儿汉式僧服,一会儿喇嘛衣装,一会儿南传袈裟,穿穿脱脱,令人目不暇给。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因中国积弱不振,汉人也就格外显得崇洋媚外。而笔者在佛教中亲眼见到的事实却是:许多台湾佛教徒,「媚外」倾向容或有之,但所「崇」则未必是「洋」。南传、藏传无一是「洋」,其化区所处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大都远比台湾逊色;即使如此,台湾佛教徒还是以法为重,以朝圣的心情前往学法,而且络绎于途。
  学法而超越民族主义的藩篱,广学诸家,取精用宏,这是好事;信仰宗教若还要搬出「民族大义」,那么国人大概只能信奉唯一道教了。但有的台湾佛教徒,一边向南传、藏传大师学法,一边还向南传、藏传大师数落汉传佛教的种种不是。笔者亲闻有某比丘尼,连庄严而极具特色的殿堂梵唱,都当作告状数据,把它说成是在「唱歌」。让那些听闻片面之词的南传、藏传大师,对汉传佛教不生鄙慢之想,也未免戛戛其难!
  总的来说,台湾佛弟子有心胸与器度广学诸善法,这使得台湾佛教具足更大的格局。即使是「胸无定主,有闻则变」之无头苍蝇,也有其广大的生存空间,无头苍蝇就恰好成了不可多得的「基因变种」,得以提供有心人士观察各种学风道貌的利弊得失,也提供了适宜佛教生存茁壮的丰富基因库。于是,就如同生态学上的「物种多样性原理」一般,台湾佛教反而在多元发展之中,呈现了与世界各地佛教迥异的,健康活泼的主体性样貌。
  二、人间性与神圣性
  在台湾,「人间佛教」显系主流,无论它们的系统理论(缘起性空或真常唯心)是否有异,行事作风多么不同,但无论如何,彼此一致的目标就是「走入广大人间,贴近苦难众生」。
  隐遁派将「人间性」与「庸俗性」划上等号,抨击「人间佛教」导致台湾佛教的俗化与浅化,标榜他们自己的修证路线才具足所谓的「神圣性」。笔者不想在此呶呶论述「神圣」与「世俗」在东方与西方有着多么重大的歧义,但只叙述一个现象中的悖论:
  有的教派特别标榜「神圣性」,但其事实上的表现,却未必比强调「人间性」的教团更趋近神圣,有时反而更犯了他们指责别人的毛病─浅俗。例如:某个宣称以「修证」取胜的大道场,因其财大气粗、滥剃徒众,而引起了台湾社会的极度厌憎,让佛教的社会声望一度重挫。何以故?愚意以为:修证原是好事,但一旦以修证来自我标榜,就可能会出现重大问题。原因是:「神圣性」一旦成为「卖点」,再益以某些神秘经验,最能吸纳大量的人与钱;而吊诡的是,由于不屑走入「人间」,于是这丰富的人力与财力资源,失去了更具意义的出口,往往就挥霍在富丽庞大的殿堂,穷奢极欲的享受中。长此以往,个人心性与道场风气,就这样掉入了浅俗乃至腐化的泥淖之中,欲振乏力。
  相形之下,走入人间,贴近苦难的人间佛教教团,即使在摄受群众的过程中,因为人力与财力的庞大需求,难免有些「先以欲勾牵」的手法,但总的来说,它们毕竟还是呈现了长江大河的澎湃气象,纵使难免夹杂大量泥沙而下,但终究不是涓涓细流所可比况的。
  只要是重大灾变出现的时刻与地区,台湾人民就可看到这些人间菩萨的身影。他们以其高远美好的愿景,笃实感人的践行,而如滚雪球般地感动并摄受了众多美质的心灵,转化了众多顽强驽劣的根性。正是这些人间菩萨,以其清新的整体形象,让台湾人民对佛教的恶劣印象大幅改观,从而愿意接近或接受佛教。他们没有神圣性吗?不然,他们的神圣性,是在他们「无我」以利他的人间性中展现出来。
  要论「神圣」,莫如冠以「佛说」之经文忏仪之神圣,因为它们的来源是「圣教量」。但其「神圣」一旦成为卖点,经文忏仪就形成了计场次以订价位的工具,其「神圣」也正好吊诡地形成了让佛教滑向「浅俗」的要害。在这方面,人间佛教(与净土宗)移风易俗的重大贡献值得一提。它们所组成的志工团队,大幅度地改变了经忏佛教的生态,让佛教的临终关怀与告别仪轨,多了庄严感人的气氛,少了强烈的铜臭味。
  结语
  台湾佛教当然有一些宗派色彩强烈的个人与团体,独尊己宗而无包容性;也有一些专志修证的个人与团体,孤峰独拔而不堕浅俗;更有一些个人与团体,虽标榜「走入人间」,而实则长袖善舞,媚俗腐化。然而上述两项悖论,无论如何宏观地提供了一个辩证性的角度,让我们一窥台湾佛教(而未必是普世佛教)的特质。
  作者:释昭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