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邓殿臣先生讲南传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殿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邓殿臣先生讲南传佛教
  一位善知识来电话问有关中阴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研究。大乘佛教讲中阴,或者叫中有,叫Antarq-bhava,从这个词翻译来的。南传佛教跟大乘佛教认识不一致,他们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这个中阴啊,是说人死了以后,到他再降生这段时间,或者7天,或者两个7天,或者是七七四十九天。这段时间,识身没有血肉了,不吃东西,只闻香的东西来维持,所以叫寻香(gandharva)。大乘佛教是这么讲的中阴或中有。南传佛教认为人去世以后,同时就会像蚯蚓一样向上爬呀,后半截身子还没离开,上边已经抓住前面了,基本上是同时的。某一个地方的人去世了,在另一个地方就有人出生,几乎是同时,没什么时间差距,没有一个中有阶段。我们这里做佛事超度就是在这个期间。他们和我们在这方面有些区别。
  巴利语系的佛教是在亚洲的南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的傣族地区,实际上不只是傣族一个地区,还有阿昌,还有几个民族,布朗、崩龙等都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大约有一百多万人。所以说我们中国三大语系的佛教都有。不过我们巴利语系的佛教比较薄弱,历史也比较短。
  南传佛教,巴利语系的佛教首先传入斯里兰卡,其他几个国家、地区,缅甸、泰国、柬埔寨、我国傣族地区就晚了很多。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才形成了南传佛教,才形成了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才形成了南传佛教文化圈。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他们本国人有一种说法,说佛陀在世时三次来到兰卡岛,佛陀住世的时候曾经去过三次,佛陀成道之后哪年哪日去了,记录得很清楚。他们有一本史书,叫《大史》(Mahqva/sa),是公元五世纪时一位叫Mahqnqma的僧人写的,其中记载了佛陀三次来岛的情况。但是一些学者和一些外国人都不太相信他们这种说法。因为佛陀在世时在中印度一带的摩揭陀、拘萨罗等地弘法。那时印度有16个邦国,大概有七、八个,十来个国家是佛陀活动的范围,他没有到别的国家去过,他连印度的南部都没去过,更何况渡海到兰卡了。但是他们说佛陀去过,而且记录第一次到过什么地方,第二次到了什么地方,第三次到了什么地方,到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讲的什么经,他们都有记载。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一起不妨研究一下。我们是这样认为,也许佛陀真的去过呢,如果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可以相信这种说法,现在我们还不能相信。实事求是地讲,佛教的传入不是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是在佛陀涅槃两百多年以后,阿育王在世的时候举行第三次结集以后传入斯里兰卡的,大约是公元前248年。上次讲的第三次结集以后派了9个使团,以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为首的第九个使团到斯里兰卡去传教。据说佛陀在世时曾经说过,我的教法能够在十四国盛行。所以阿育王非常重视,他派他的儿子玛亨德,后来又派他的女儿僧伽密达到斯里兰卡传教。这也记载得很清楚,是哪一年哪一日,我们推算是公元前248或247年波松月,相当于6、7月份,月圆的那一天到的斯里兰卡。他们一行7人,玛亨德为首,玛亨德当时32岁,戒腊已经十几年了,他是20岁受的具足戒,是位饱学长老,学问很深,是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是律藏的传人。他带着整套的巴利三藏到了兰卡岛。当然不是说带着巴利三藏的整套书,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是完全靠记忆,他们能背诵,都是巴利语,因为佛陀在世时讲经就用的这种语言。之后佛教才在斯里兰卡传播开来。他们到了当时斯里兰卡的首都阿努拉特布拉,在王都东北边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密萨加山,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正在山上打猎,这时玛亨德一行来了,碰上了。玛亨德就试一试国王的智力,看他有没有智慧,能不能接受佛法,就跟佛陀当时一样,佛陀当时也是犹豫不决,要不要给众生说法,众生能不能理解呢。玛亨德向国王提了几个问题,问了以后认为国王不是一般的人,能接受佛法,就向他讲佛法。这位国王实际上在这之前和阿育王有些联系,通过一些商人,信息是沟通的,现在我们分析,在这之前对于佛法、佛教他是听说过的。玛亨德这样有学问、有知识的饱学长老向他这样一讲法,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就把玛亨德一行接到王宫,为王宫里的人说法,结果使整个王室的人都信了佛教。京城的百姓很快也都皈依了。连续几天讲经,很快全国就有很多人信了佛教,有的人出了家。当时传入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么记载的。所以现在斯里兰卡每年的波松月(六月)纪念玛亨德来岛,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报纸上也都有纪念文章。佛教就是这样传入了。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咱们中国佛教的传入几乎是跟佛经的翻译同时进行的。一开始翻译的都是小乘,很快就传入大乘,传播和译经的活动是同时进行的。随着译经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而时间大约是在东汉以后,三国以后,我看有人分这么几个时期。一开始第一个时期是在两晋南北朝,第二个时期是在梁武帝以后,隋唐的时候达到鼎盛,大约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一开始译经是外来的僧人,印度的僧人,或是中亚的僧人,从名字可以看出来,象支谶、支谦是月氏人,鸠摩罗什是龟兹和印度人混血。一开始是这些外国人来译经,后来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译,再就是中国人如玄奘等去取经。他们感到译的经不准,不可信,所以到四、五世纪以后,法显、玄奘、义净等才到印度去取经,所以我们经过了比较漫长的时期。五六百年的时间,随着译经的开展,佛教逐渐地传入中国。这么一比较就看得出来和南传不同,南传第一从时间来讲,他一下子就成功了。第二,印度以玛亨德为首的一行人来一讲经,直接就把佛经传入斯里兰卡了。而中国译经这些人是经过中亚、西域、葱岭这一带,经过了中转,经过了一些驿站,不是直接传来的。大约是从印度传到犍陀罗,从犍陀罗传到罽宾(克什米尔),再传到龟兹这边。当时犍陀罗是佛教中心。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不同来。南传佛教,巴利语系的佛教没有经过翻译,印度的高僧直接传入,中间也没有经过中亚,西域这样的地方,直接就传来了,实际上就是在几个月之内传遍全国,斯里兰卡成为佛国。而我们中国北传就不同,大概经过了四、五百年,五、六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来中国译经,在洛阳一地当时就有上千个印度的人、西域的人,佛经是经过翻译以后才传播的。不翻译中国人认识不了,这就有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佛教比较古朴,纯真。
  当然我们非常敬佩那些译经大师,他们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永远感谢他们,但有些不准的地方。他们译经是“梵客华僧,听言传义”,一开始来没有带着经,只是记诵,凭脑子记忆,印度的、中亚的僧人是凭着他们背过的那些经念出来,别人就记下来,之后再翻译,再加工润色才能写出来。“方言共凿,金石难合”,所以有的经一译再译,三译,甚至有四译、八译、九译的。为什么要多次翻译?就是因为不准。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读翻译的经是很危险的。就是因为有些不准的地方。两相比较,巴利语系的佛经应更接近佛说,更加真实,更加精确,因为传入时佛陀刚刚涅槃两百多年,而且是刚刚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佛陀涅槃三个月以后,大迦叶、阿难、优婆离这些人就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佛陀涅槃一百年时搞了第二次结集。二百多年的时候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什么叫做结集,巴利语叫Sa/g]ti,意思是集体唱诵,大家都背得过,某甲背一部,某乙背一部,大家就在一起一部一部地背,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就进行讨论,同意了以后,通过。所以搞一次结集需要几年时间。为什么要搞结集呢,就是怕记不准。因为跟现在不同,现在写在书上了,白纸黑字,错不了。那时候凭着各个人的记忆,怕弄乱了,所以要搞结集,一次一次地搞结集,集体唱诵。佛陀的弟子就是怕走样,所以搞结集。听说第三次结集,阿育王搞的结集,有一千僧人参加。第一次五百,第二次七百,第三次一千,都是有名的高僧,在一起唱诵,共同校对、核实、研讨佛经,大家统一了以后算是通过了。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到斯里兰卡传教的时候就是刚刚搞完第三次结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应该是比较真实可靠的。从时间来说是佛陀刚刚涅槃两百多年,从他们掌握的佛经来说,是刚刚结集完的巴利三藏——律、经、论。而玛亨德本人又是一个律学大师,是优婆离系统传下来的第六代传人。他们传入的就是这样一部巴利三藏。
  当然我自己也曾经产生过疑问,他们六、七个人居然把那么大量的经都记在脑子里,而且包括那些注释都记得,这似乎难以置信,记得那么准确。他们七个人是这样,有五位长老(五个比丘),一位小沙弥,一个居士。沙弥叫苏玛那,是玛亨德的妹妹僧伽密达的儿子,玛亨德的妹妹是生过孩子以后才出的家。他们这么七个人把整个三藏记得那么准确确实令人怀疑。但是印度这些国家呀,他们确实有这样的本领,一个人背得很多。他们有分工,叫 * * bhqnaka(长部师、中部师等),是专背某些经的人。据说缅甸也有这样的僧人,他们能背过很多。在1956年搞第六次结集时,也是背诵,很多缅甸僧人能背好多经。他们南方国家不提这样的疑问。就是这样传来了,传入的是巴利三藏,来的是玛亨德,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中期。传入的情况由于有很多历史书记载,是可信的。说佛陀三次来岛,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公元前三世纪玛亨德来岛传教这是可信的。佛教就这样传播开来。
  他们是六、七月份来的,过了二十几天就到了雨季,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把自己的花园,大梅林园布施给他们,建了一个寺庙叫大寺(Mahqvihqra)供玛亨德他们住。雨季来了以后他们要安居,要到山洞里去住,离开寺庙,据说天爱帝须给他们修了68个山洞,度过雨季。度过雨季之后,玛亨德派沙弥苏玛那回到印度,取来了佛陀的舍利,象骨舍利。取来以后建了一座塔,塔寺(Th[pqramaya]。这时候天爱帝须国王的弟妻,叫Anura,要求出家,玛亨德说他没有办法,得叫比丘尼来传授比丘尼戒。于是就请他的妹妹来。他妹妹僧伽密达是一个有名的比丘尼,在公元前236年左右带了一棵菩提树苗来到了兰卡。菩提树苗是从释迦牟尼成佛的那棵菩提树上剪下的一个枝带来了,栽在了大寺的院落里,生长发育到现在,这棵树还在,成了大菩提树。印度那棵菩提树后来死掉了,据说阿育王非常敬重菩提树,遭到他王后的嫉妒,说你爱它了,不爱我了,王后破坏了那棵菩提树,后来又经过很多摧残,就没有了。所以现在最早的菩提树,早古老的就是斯里兰卡这一棵,已经两千三百多年了。僧伽密达带来的这棵树活到现在。我们都去参拜了这棵菩提树,当然有很多人保护它了。阿育王派很多人来护理这棵树,晚上都有人值班,不让野象伤害,不让鸟兽、虫灾来伤害它,有很多的措施,来保护这棵树。这样菩提树有了,佛舍利塔有了,寺庙有了,僧团也有了,这就都具备了。所以佛教传入成功,在斯里兰卡站住脚了。史书上说在公元前232年,玛亨德搞了一次小的结集,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同时我想他也是为了教导兰卡人。当时斯里兰卡用的是僧伽罗语,僧伽罗语和巴利语是很相近的,玛亨德来了以后很快就学会了僧伽罗语,他用僧伽罗语来讲经。同时斯里兰卡的僧人也学巴利语,这样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说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教非常顺利的,一次性的,直接的传入了斯里兰卡,没有经过什么别的地方。不象我们中国佛教,是经过中亚,翻译后传入的,佛经中有许多中亚西域佛教的痕迹。我们说它直接,还因为它的语言没经过翻译,就是佛陀直接讲的那些经,经过第三次结集以后传入了,也没受到什么阻碍。因为佛教文化比较高,兰卡的比较低,兰卡人很快就接受了,佛教在兰卡传布就成功了。
  我们经常讲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或者叫做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或者叫做汉藏语系的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佛教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南传佛教,这是西方人起的名字,以前我们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西方人尤其是英国的学者起个名字叫南传佛教。就是指亚洲的南方、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们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在亚洲的南方,信的都是南传佛教。地域上也是形成一片连在一起的。我们的西双版纳和缅甸的掸邦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它们就形成一个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北传佛教大家都知道了,以中国为核心,从一世纪左右传到中国来以后又传到越南,四世纪又传到朝鲜,从朝鲜又传到日本,从内地又传到西藏、蒙古这一带。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这几个国家在亚洲的北方,我们就叫它北传佛教。?
  虽然我们叫它南传佛教,或者叫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这里叫大乘佛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教义,最基本的东西都是一致的,仅仅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两个流派。据说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时代,佛教举行第三次结集,结集后派了九个使团到国外弘法,有第六个、第八个、第九个到了南方,这样开创了这个系统,我们叫它南传佛教。后来公元以后,第四次结集以后,就是马鸣菩萨写了一本《大乘起信论》,大概首先提出“大乘”这个名字的是《大乘起信论》。传到北方来叫北传佛教,所以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根本上来讲是一样的。
  另外南传和北传互相也不是绝对分开的。比如我们中国叫大乘佛教,或叫北传佛教,北传佛教的僧人用的律叫做四分律,实际上应叫“Dharmagupta”是小乘佛教的,大乘实际用的是小乘的律。四分律是法藏部律,法藏部是小乘,是上座部。大乘用的律就是上座部的律,是南传佛教的律,这就说明大中有小。另外,再说中国的比丘尼,在公元四世纪中期以前没有如法如律的比丘尼。比丘尼受戒,一定要二部受戒。一定要从大僧受戒,就是从比丘受戒,另外还要从比丘尼受戒,这才算如法如律。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我们这个比丘尼的传统不完善,没有二部受戒,就是没有比丘尼。是在公元433年,斯里兰卡来了十几位比丘尼,以铁萨罗为首的比丘尼给中国的三百多比丘尼授戒。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才有了正式的如法如律的比丘尼。这说明我们的比丘尼是五世纪中期从南方传来的。中国佛教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比丘尼这一半是从南方传来的,是五世纪以后才传来的。另外,一些重要的大僧,高僧,学者,比如说龙树的弟子提婆,叫Qryadeva,有人说他是印度的,实际上他也是斯里兰卡一个王子,后来跟着龙树。还有不空,大家知道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不空也叫不空金刚,开元三大士是传入我国密宗的三位重要的导师。另外,不空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译师、译经家,不空这个人也是斯里兰卡人。他是公元八世纪初到中国来的,跟着金刚智来的。这也是说明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里面使用的律是南传的律,比丘尼的传承是从南传引进的,有些著名的高僧、学者实际上是从南方来的,是从小乘国家来的。这说明大中有小,中国大乘佛教里面包容了很多上座部的东西,南传的东西。有人把四阿含也说成是小乘的东西,这当然不科学了,这应是南传、北传,大众部、上座部共同遵依的经典。
  南传佛教也受到很多大乘佛教的影响。大概在公元前二世纪,那时候佛教还没传入中国,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一世纪,印度一些大乘的思想就开始影响到那里。到龙树、提婆以后,传入斯里兰卡的叫做方广派,所谓方广派就是大乘思想,在那里也是有影响的。另外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家有一种经叫做守护经,叫“pirita”,这个经我看到了,非常象我们国家密宗的东西,象藏传佛教。这说明南方国家也是受了大乘佛教的影响。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把问题看得那样绝对,北传佛教有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这些国家都是大乘佛教,南方那些国家是小乘佛教,这种分法不要分得很绝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另外,这种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分为我们经常说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就说从公元一、二世纪以后吧,到现在两千多年,我想到21世纪以后会汇合一致的,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嘛,现在就在合拢,门户之见现在正在逐渐被消除。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观点就是,南传和北传相同和相通之处还是很多的,基本是一致的,要讲清这个道理。
  南传和北传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有没有必要起这两个名字?
  我这里分成四点来讲南传、北传不同:第一,时期不同;第二是地域不同;第三是经文不同;第四是教义不同。最后讲一讲他们的特点,南传、北传各自的特点。
  第一、时代不同。只要懂一点佛教史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所说的小乘佛教,也就是说南传佛教,要比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乘佛教早了三百年。它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举行第三次结集的时候开始的。从第三次结集开始派出使团到国外弘法,佛教才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宗教。教史上讲派了九个使团出去弘法,其中的第九个,是以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为首的。玛亨德的师傅叫做目犍连子帝须,第三次结集就是在这位大长老的指导下进行的。玛亨德带领一个使团被派到斯里兰卡,他们一行七人到了斯里兰卡。当然在那之前,听说佛陀曾三次到楞伽国,这些都没有确实的根据,我们就不去讲了。正式有文字记载的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斯里兰卡很快就成了一个佛国,而且完全印度化,全民皈依,国王也在自己的花园里建立大寺,很成功。而且玛亨德过了不久也把他的妹妹请到斯里兰卡去,她叫僧伽弥达,是一个很有名的比丘尼。阿育王的儿子和女儿都出家了。他这个妹妹到斯里兰卡传授了尼戒,比丘尼僧团建立起来了。第九个僧团传法很成功,而且比丘、比丘尼戒都传授了,很健康的僧团,很完全的僧团,很完善的僧团。
  第八个使团,佛教史上说到了金地,金地是现在的缅甸、泰国南部孟族人居住的地区,据说第八个使团也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记载,没有什么文献说明这个问题。但第九个使团是讲得很清楚的,斯里兰卡有部大史讲得很清楚,阿育王的王子如何带着七个人去传播佛教,他妹妹如何去传播了尼戒,都很清楚。就是说,南传佛教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那和我们北方一比,当然早了三百年。所以说时期不同。而且传过去以后,南传佛教很保守,一直坚持它那一套东西,不思改变,到现在他也是那一套,以后还要讲到。所以南传佛教的历史比较悠久,比较早,是早期佛教。而中国北传的呢,晚了三百多年。这是第一,时期不同。
  第二:地域不同。这个我们讲得很清楚啦,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所以西方人起了这个名字,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或者叫南方佛教、北方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好这么叫,小乘佛教是对南方佛教的贬称,是大乘佛教兴起时把原来部派佛教原始佛教都贬称为小乘佛教。
  第三是经文不同,佛经不同。他们使用的是巴利三藏,是一套非常完整,非常系统,非常古老的一部巴利三藏。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以后就是这部经,到现在两千三百年没什么增减。据说这部经也是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带去的,凭着记忆带去的这套完整的巴利三藏,律、经、论三藏,没有形成文字,如何记录下来的以后再讲。他们是把律放在前面,南传重律,北传重经、论,咱们很多都是论的东西。他们很重律,对律看得很重。巴利律我们是没有的,中国汉语是没有的,从来没译成汉语。当然它与四分律和五分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毕竟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经是五部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前面的四部相当于我们的四阿含,长部、中部相当于我们的长阿含、中阿含,他们的相应部、增支部相当于我们的杂阿含、增一阿含。他们的经是五部,我们的经四阿含只有四部,没有小部。
  论,他们是七论。这七论我们也都没有,我们这七论都没翻。这说的是他们南传的经典,是律、经、论。
  我们北传的汉藏语系经典就杂多了,丰富多了。除了四阿含还有很多。我们这些经他们也没有,他们从来也不提,什么金刚经、法华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净土三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以前有这样的偏见。北传的说他们是小乘,贬低他们。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你们那些根本就不是佛说的,根本就不承认是佛说的,所以他们也不去了解,他们很鄙视这些东西。所以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象我说的法华经,这些菩萨他们根本就不提。这些经他们也没有,一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也许有个别学者意识到需要了解大乘佛教,需要译经。我看到有几部经译过去,心经译过去了,金刚经译过去了,有僧伽罗语的了。这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没译过去。我们汉语的大藏经大约六千多卷,量多得多了,他们就是那经、律、论,那套巴利三藏。但是,他们这部经是比较接近于,不能说就是等于原始佛教时期的佛说的那些经,但是可以说最接近。这种态度比较客观。梁启超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包括太虚大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它们更接近于佛陀当时讲的那些经,可以说是佛陀语录。如果我们致力学佛教的人不懂那些经,那根本就不能了解佛教那些根本的东西。因为它都是巴利语,当时佛陀讲经用的就是类似于这种语言。他们现在讲经,还是讲的这种语言。我们是经过翻译的手续,有的是从中亚的译本翻过来的。这里面当然会有一些失真失本的地方。他们说“大乘非佛说”,我们也不能接受。佛说只要符合三法印就算是佛说,不必去追究它,你不必非得去究这部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那部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当然六祖坛经不是佛说的,这是事实,这个我们承认。
  经文不同,记录经用的语言当然也不同了。他们用的是巴利语,从玛亨德第三次结集以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时就用的是这种语言,到现在没变,一个字都不许变。我们这里大概是公元二世纪,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翻译成汉语,原来文字的没有了,只保留在汉语里边。所以他们的经是巴利语,我们的经是汉语和藏语,汉藏语。因为这一点,北传佛教又叫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佛教,南传佛教又叫巴利语系佛教。由于地域的不同,又叫作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由于佛经使用的语言不同,佛经的内容不同,所以有时也叫作汉藏语系的佛教,南传佛教又叫作巴利语系的佛教。台湾的印顺法师,他的一本书里谈到,巴利语系的佛教代表了佛教的早期,汉语系的佛教代表了佛教的中期,藏语系的佛教代表了佛教的后期。我认为印顺法师的说法比较客观实际,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代表了佛教的三个时期。这是第三点,经典不同。
  第四是教义不同。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毕竟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最主要集中在两点。一点就是,我们中国把佛有点神化了,他们南传那些国家把人看得很高,我们把神看得很高,他们认为人比神还高。而且我们认为三世十方有很多的佛,他们就讲释迦牟尼一个佛。他们的寺庙里就这一个佛,没有什么三世佛、药师佛,没有横三世、竖三世。他们的庙很朴实、很简单,有一棵菩提树,一座舍利塔,有一个佛殿。佛殿里就一个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面有两个侍者,也不是阿难、迦叶,是舍利弗和目犍连,没有别的佛像,很少看到别的佛。
  另外在修持方面,南传讲自超自度,断烦恼证罗汉。咱们大乘北传佛教自利利他菩萨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讲菩萨道,讲菩萨救世讲得多。尤其是地藏菩萨,有些菩萨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涅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们就是讲罗汉,释迦牟尼佛就是罗汉,他们称颂的佛号里面佛就是罗汉。我们讲菩萨道讲得多。大概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把他们叫作小乘。认为这样太自私了,只为了自己的解脱,自己奋发进取而忽视了普度众生。我们大乘佛教讲慈悲救世,菩萨道讲得多,这大概是说他们是小乘的最主要的根据。如果从“七佛通诫偈”来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都是一样的,都是行善。我们强调众善奉行,他们强调自净其意,断除自己的烦恼,去掉自己的无明,证涅槃,证罗汉果。所以他们有些林居派在山中静修都是这样的。我们这边强调弘法,讲普度众生,讲慈济。我觉得,我们讲慈悲济世固然是很好的了,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吗,固然是很好的啦。但是断除烦恼,去掉自己的无明,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也是无可非议的,也不应因为这一点说它是小乘。他们在断除烦恼、去掉无明上来修行,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自净其意,怎么能普度众生啊。他们这也是很有道理的。(未完待续)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各有一些什么特点呢?上座部南传佛教的特点是古朴,古老朴素,朴实无华,真纯,它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东西,真实、纯粹,保守,不思进取,不思改进,对发展比较保守。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乘佛教,宏富、精深、失本,不是失真,失去了本来的一些东西,象日本僧人结婚,这就是失本。原始佛教时代,和尚怎么能结婚呢?失去了原来的本来面目。
  南传的特点具体说明:
  第一,南传的这一套佛经,佛典,巴利三藏,两千三百年了,传入以后一个字都不增,一个字都不减,还是用那一套巴利三藏。北传的汉藏语系的经增加了很多,不断地增加,到清朝出的龙藏就很多了。这例子说明它保守,当然也说明它古老,也说明它真纯,它比较接近佛陀时的语言。
  第二,受戒仪规基本保留了佛陀时代的形式。佛陀时代一开始叫善来比丘,说你来吧,“Ehi bhikkhu”,就算受戒了。现在以斯里兰卡为首的泰国、缅甸这些国家受戒的仪式和佛陀时期的差不多,有些近似。比如我看他们受戒的人站在那里,要被传戒和尚问一连串的问题,都是用巴利语。传戒和尚问你是人是鬼啊?是不是两性人啊?男的女的?是不是负债人啊?这些问题都是佛陀时代的一些问题。而且受戒的人人要穿上王子的衣服,戴上王冠,打扮成王子的样子。释迦牟尼不是王子出家吗?可见受戒依然恪守佛陀时的古制。
  第三,林居静修。林居派就是在丛林里面,山洞里面,不和社会接触,不和人来往。我曾经去看过他们林居派的僧人,我看过一个叫做椰林静修区,在一个小岛上,简直是一点人的声音都没有,非常静,就是一些小亭子,他们就在里面静坐,打坐修止观。而且有些外国人,有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德国的到那里去修。在佛陀时代,也是有比较偏向于修头陀行,象大迦叶,我们念“Jiaye”,应念“Gashe”,他的名字是“Kassapa”。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这个人就是离群索居,佛陀涅槃了他也不在,他也不去看。他很少与外人交往。佛陀时代就有些比丘喜欢自己独居、独处。林居派的僧人现在还有,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都有林居僧,脱离社会,世上的事情一点都不管,连讲经说法这些事情都不做,就是自己在那里修持。当然有人供养,他得吃饭,当然他也不做饭,有人供养。这也是说明它古老、真纯、保守,延续了佛陀时的一些制度。
  第四,雨季安居。南方这些国家只有雨季和旱季。雨季大概相当于我们的七月份,七月份到十月份雨比较多。雨季安居也是佛陀时代定下的一条古制,人家别的宗教都雨季安居,你佛陀怎么不安居,别人提出这条建议来,释迦牟尼就定出雨季安居。就是安居期间不要出去,就是在庙里修持,探讨佛理,不要出去游化。当时佛陀定这种制度可能有一些根据的,比如雨季会毁坏一些东西啦,现在也还是这样。
  第五,半月说戒,叫布撒,Uposatha。布撒日,比丘聚在一起说戒,就是念那些戒条,看自己犯了没有。实际上我说就是生活检讨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也是佛陀时的一条制度。半月说戒,也是都用巴利语。
  第六,三衣点净。三衣就是僧人的三件衣服,叫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僧伽梨就是比较厚的两层的袈裟,平时不穿,比较冷的时候,或者外出时穿。还有普通穿的袈裟,还有下身穿的,三衣一钵,意思就是说东西很少,就这三件衣服,一个饭碗。这个三衣是很重要的,关于三衣在戒里面规定了很多,袈裟怎么披,右肩要不要偏袒,还是双肩,两个都盖上,规定得非常细。缅甸为这个事情进行辩论。可见三衣对他们很重要,这是僧人的象征。斯里兰卡的僧人还俗了就叫脱袈裟,平时不能脱,无论什么时候都得穿着,睡觉时也要穿着或盖着,洗澡时也不能全脱下来,至少要系上个带子。你要全脱下来,就还俗了。有些戒心不净的僧人,四众也供养,他们供养的是他的袈裟,三衣是很神圣的。点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袈裟做好穿以前要点净,处理一下。怎么点净呢?本来佛陀在世时可能就是把它弄脏一点,弄个记号什么的。意思是破其新,要不然就是穿上新衣服了,产生贪着。现在这一条还继续实行,有的人就是在自己穿上的新袈裟角上弄点什么东西,用墨汁或柳枝什么的。另外这种办法使它有了记号,要不然大家都一样,分不出谁是谁的。这就是点净,即把新袈裟处理一下再穿。现在他们还这样,佛陀时的三衣现在还这样。有一个长老曾经说,全世界还没有象我们袈裟这样的服饰,这样的衣服啊,两千五百年而不变。现在服装日新月异,可他们这个袈裟两千五百年不变。佛陀在世就是这样子,它的尺寸都是有规定的,颜色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也是它沿袭古制,也是说明它古老、纯真、保守,不变,一点都不能变。当然他们南方的气候条件允许他们这样做,我们北方没办法了,我们一直穿袈裟,要冻死了。
  第七,托钵乞食,过午不食。托钵是南方的一个特点。斯里兰卡还不太明显,到了缅甸、泰国,僧人排成队到店里去,只要把钵放在那儿不用说话,人家就会把最好的饭菜放到碗里面。托钵,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化缘了。早上一次,中午一次。佛陀在世时,当时就是这样子托钵讨饭去。过午不食,这也是佛陀在世时定下来的。可能当时也是有个理由,天黑了去托钵乞食,把人家吓一跳。后来佛陀作了一个规定,过午不食。南方国家严格实行过午不食。午斋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十二点以后就不许吃了。当然如果你十二点以前开始吃,吃到过了十二点以后那倒没关系,你不能在十二点以后开始吃饭。而且信徒对僧人监督作用很大,一方面是信徒非常尊重、敬仰僧人,另一方面他们又监督这些僧人。如果看见一个和尚下午到商店买面包什么的,那就会问这人是不是回去要吃。所以僧人不敢,很害怕信众的监督。我们现在有些中国的僧人在斯里兰卡学习,有一个叫法庆的僧人,他是前几年去的,住在寺庙里,他去佛学院上课,上完课回去就过了十二点了,寺庙里就没有他的饭,不能给他饭吃。寺庙对他很好,但这一条不行。他没办法,只好到别的地方,到中国招待所去弄吃的。这种过午不食他们绝对不能破。三净肉,大家都知道,南方这些国家吃饭,只限时间,不限品类,你随便吃什么都行,不一定限得很死,吃什么都不管。吃荤,吃肉,吃的肉叫三净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不见,不闻,不疑。我吃牛肉,我没看到这头牛是为我杀的,反正它已经被杀死了,我不吃,别人也吃;不闻,我没听说,谁给谁杀了头牛;也没怀疑这肉是否专为我而杀的。要以三净为基础,吃三净肉。就是说,肉他们是吃的,但吃的是三净肉,是不见、不闻、不疑的肉,他们是吃的。所以说只限时间,不限品类。这一条也是和佛时的祖制一致的。佛时候没有说不许吃肉,中国现在吃素,是从梁武帝开始的,梁武帝以前也吃肉。少林寺的和尚都是开戒的。他们这些国家是从古到今什么都吃,你给什么吃什么。实际上,佛陀释迦牟尼是吃了猪肉害痢疾去世的。他吃的叫S[karama/sa。这说明南方国家现在吃肉是符合佛时的规定,没说不能吃肉。佛吃的东西叫S[karama/sa,意思是猪肉。这个词还有一种意思是菌类,蘑菇,所以有人说是菌类,很难消化的蘑菇。我看是猪肉,一个叫Cunda的铁匠给他吃的,给他吃时他说,这东西不好消化,给我吃了算了,剩下的不要给别人吃,埋掉算了。本来佛陀就肚子不好,吃了这个东西之后拉痢疾就去世了。在吃饭上是托钵乞食。他们僧人吃饭有三种办法,一种是托钵乞食,一种享用信徒的供养,信徒把饭送到庙里来,他们都有护法会,排队哪一天由谁送饭,到时候就送到庙里去,斯里兰卡这种情况特别多。我在93至94年在一个庙里住了一年,我们也经常吃到这种斋饭,因为他们吃得剩下了,就给我们吃了。信徒送去最好的饭给僧人吃。十二点以前两顿,早饭和午饭。再就是庙里面一般不做饭。托钵乞食,过午不食,三净肉,这也是佛时的古制,也是古老、真纯、保守。
  第八,随身八物,就是佛陀时代僧人随身带着的八件东西。三衣,三件袈裟:一个外面的夹衣,一个单衣,一个下衣,三件衣服;针线;腰带;钵,吃饭用的碗;剃刀;滤水器。佛陀时代僧人出门随身带的八件东西,因为他出去,有时要好几天。三衣是必要的,要带,钵是吃饭用的。剃刀,因为他规定头发胡子不能长得太长,要剃。滤水器是喝水用的。渴了喝河沟里的水,喝水时要过滤一下。一个是卫生一些,一个是保护水中的幼虫,怕把幼虫喝进去,喝进去就是杀生啊。我们读佛经都知道,他们随身都带着八物。到现在南传那些国家还是带着八物。有必要吗?比如说滤水器就没有必要,肯定他们不会喝河沟里的水啦。可口可乐、雪碧,他们什么都有,但滤水器他们还带。而且包成一个包,包着八样东西,无一例外。
  随身八物之外,再附带讲一讲齿木,Daztakawwha,danta是牙,kawwha是木。就是刷牙用的,在佛陀时代有句话,佛陀说过,我同意你们用齿木来刷牙,齿木也翻成杨枝,不一定用杨木的,别的木的也可以。佛陀说,应嚼杨枝,嚼杨枝有几种功德,可以刷牙,可以除去污垢,可以使嘴不臭,可以使眼明。他说过这种话。佛陀时代是刷牙的,刷牙用的齿木我从斯里兰卡带来了一点,他们僧人现在刷牙还是用齿木。(展示)这就是齿木,一种树棍,一头砸成纤维。
  第九,用棕榈的叶子当伞用,棕叶为伞。佛陀时用这个遮阳或避雨。现在斯里兰卡有一派僧人,叫罗曼那派,这一派僧人不打伞,就用这个叶子。我看了看,他们弄得也可以开合,也不错。一出门他们就拿着叶子,别的人拿伞,他们这一派僧人都拿这叶子,一看就知道是这一派的。现在各种各样的雨伞多得很,他就用这叶子当伞用。这是棕叶为伞。
  第十,腐烂药,医药。佛书上规定,吃饭托钵,日中一食;穿衣穿三衣c]vara;睡觉树下一宿;有了病吃腐烂药。所谓腐烂药就是牛尿泡上柯子,也叫白果,(我查了这个字)。腐烂药现在不是很普遍,但还有人用。佛陀时期为减少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很简单,有病这样治,睡觉在树下,吃饭是日中一食,穿衣是粪扫衣。
  第十一,礼敬如法。斯里兰卡是这样,在家人都要给出家人行礼,哪怕你是一个几岁的沙弥,我是八十岁的老翁,我是在家人,他出了家,我也要给他磕头。在公共汽车上有僧人的专座。总统当选以后,要在法师面前,在佛牙殿宣誓就职。僧人之间按戒腊,按受戒时间,比如说,我受戒十年了,他虽然比我小,可他受戒十一年了,我得拜他,因为他受戒比我早,他就是我的兄长。这个礼节也是很普遍的。我曾经在寺里见到一个僧人去看另外一个僧人,他一进门就拜那个僧人,那个僧人说,你搞错了,你的戒腊比我长,因此他坐在那,他给他拜。僧人之间的礼法是按戒腊的多少,是按受戒的年龄,以此来说你多少岁,多少岁,现在的年龄不算。礼敬如法,这也是佛时候定下来的一个规定。
  第十二,居士护法。一座寺庙,周围的信众组织一个护法会,很多活动都是由他们来搞,刚才讲的供斋就是一个例子。在泰国和缅甸,托钵的现象很多,一到吃饭的时候都去托钵的。斯里兰卡托钵也有,但很多人都是靠供养,信众轮流去给送斋饭去。寺庙里因为不生产,都靠世俗社会来供养,居士护法。这也是一个特点。佛陀时期就是这样子。佛陀时有些长者,有些国王,如大家都熟悉的给孤独长者、滨毗萨罗国王、波斯腻王,这些都是护法,都是大护法居士。要是没有这些护法,佛教也不能发展,所以俗人要护法,居士要护法。
  第十三,不学北传。他们对大乘佛教不知道学习,说明他们保守,而我们中国大乘佛教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派了不少僧人去斯里兰卡,到泰国去留学。太虚大师在1936年就派了五比丘到斯里兰卡去。我们意识到上座部佛教的重要,要到那里去学习。而他们那些国家保守、傲慢,他们不愿意学大乘佛教。我说的不是绝对的,是大部分人。你一给他讲大乘佛教,他就讲和尚结婚。这个日本把我们的名声弄得很糟糕了。其实日本十二世纪以前和尚也不结婚,就是有一个宗派,净土真宗他们结婚,以后就都结了。但日本的比丘尼不结婚,和尚都结婚,老婆、孩子住在寺庙里面。而他们(斯里兰卡)就认为大乘佛教就是和尚结婚。我们大乘佛教有这么多的经典,这么多的学问,这么丰厚的文化,这么多的学者,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好好学习。我们大陆的,台湾的,新加坡的华人,泰国的华人到那里去的比丘、比丘尼,在斯里兰卡学佛教的就有四、五十人,现在还有去那里学的,有的读学位的,有的学佛教的。大陆去的比丘尼没有,台湾去的比丘尼有几个。他们却没有派到我们这儿来学习的,我就给他们的长老说,你应该派人到中国去学,学汉语,学佛教。他们还没有这样做,说明他们保守。他们认为他们那个就是整个佛教,就是最纯正的佛教,别的都是非佛说。这也说明他们保守。
  我上面用十三小点说明这么一个问题,说明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特点:古朴、纯真、保守。古朴是古老朴素,纯真是真正纯洁,但是保守。这是和我们北传佛教比较而言。
  北传佛教,咱们中国的佛教丰富、宏大、精深,失本,和原来改变了。举个小例子,有些经里有翻错了的地方,用语言翻译方面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说僧人圆寂后火化,我们叫“荼毗”,这是一个错译,错在哪里呢?巴利语有一个词是“jhqpita”,翻译成汉语应该是“茶比”,这是对的,因为是译音。但有的人觉得不过瘾,翻译成“荼毗”,什么都不是了。现在到处用“荼毗”,要稍微学一点巴利语就会知道这是个错误。这是语言方面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盂兰盆会,“盂兰盆”是译音,叫“Ullambana”,翻成“盂兰盆”可以,是音译。但用这个“盆”字跟盆没有关系的。当我们在斯里兰卡跟一个法师说到这个事情时,他从台湾回来的,他说:“哎呀,怪不得在台湾7月15用那么多盆呢。”其实与盆没有任何关系。“Ullambana”是倒悬,脚朝上,倒悬,受倒悬之苦,目连的母亲在地狱里受倒悬之苦,他要救他的母亲,佛陀说,你向十方僧众供斋。这跟盆没有关系。还有咱们说的观世音,“观世音”也是错译,巴利语“Avalokitesvara”,翻成“观自在”是对的,结果翻成观世音,就错了。所以玄奘法师翻译成“观自在”。但是大家用了这么多年了,也不用提这个事情,也改不了,就算了。
  上面讲了那么多,说明南传和北传之间相异的地方。南传佛教古朴、纯真、保守,北传的宏富、精深、失本的地方,有点修正主义。不同的地方讲了四点,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讲讲了解、学习南传佛教的意义。
  我们中国了解和学习南传佛教是有意义的。如果不学,我们了解的佛教就是片面的。我说的这话不只是对我们中国人,也包括那些南传国家,他们了解的也是片面的。因为南传比较接近原始佛教,只有了解了南传佛教,才能了解原始佛教的一些情况,才能知道佛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怎样演变的。(全文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