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谁创造了复制人?--佛教的有情生命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晋法师(香光尼众佛学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组成生命的元素有那些?复制即是创造生命?复制人应该被当成「人」?

在科技的冲击下,如何思索生命意义与看待人类未来,本文依据《唯识三十颂》等经论,与您一起来探讨佛教的有情生命观。

机器人是「无情」,复制人或动物则是「有情」

有情生命的组成

何时才算一期生命的开始?
复制的人,会一模一样吗?
生命从何而来?
从「假我说」到「无我」
佛法对生命的观点

前言

  生物与计算机、网络科技的进展,是本世纪最具影响的发明之一。例如,公元一九九七年复制羊的成功,意味人类掌握生命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一步。公元二○○○年六月,「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The Human Genome Project)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图谱草图,预计三年后完成精确图谱。这项成就,对基因引发疾病的了解、治疗及预防有推动作用,并有助于解开遗传之谜(注一)。同一时期,「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宣称:科学家将人类卵巢皮质组织移植到老鼠的背部肌肉,成功地培养出两枚人类卵子(注二)。未来,从细胞制造更多种人体组织、器官,乃至整个身驱,似乎指日可待。复制人(英语cloning human),尤其是基因经特别捡选而塑造的复制人,正是部份的科学家们跃跃欲试的下一步!

  复制人、机器人、具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基因混合改造的人种等等,应该被当成「人」吗?为了医疗的目的,可以复制生命个体,摘取其组织、器官供人类移植吗?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复制就代表创造生命吗?本文以《唯识三十颂》等经论为中心,探讨佛教的有情生命观,提供人们在科技的冲击下,探寻生命意义与人类未来时的思索判断基准。

机器人是「无情」,复制人或动物则是「有情」

  一切存在可区分为「有情」、「无情」两类。「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近于一般所说的动物,但范围更大。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言:「有情者,谓诸禽兽、蚊、虻、蛇、蝎,及蜂、蚁等。」(注三)各种飞禽走兽、虫蚁等都是有情。梵语sattva(巴利语satta),音译「萨埵」,汉译「众生」、「有情」,乃指有心识作用、情爱活动的生命体,也就是有精神活动者。人类、动物乃至一般所说的鬼魂、天使等都包括在内。

  「无情」包括植物及无生物。植物不同于动物,它虽然具有能反应刺激的指示感应,但缺乏明显的神经和感觉器官,无自身移动的运动能力。一般来说,如矿物、梁柱、林池等无生物,以及花果、草木等植物,不具有情识,就称为「无情」之物。

  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云:「今此讲堂梁柱无情之物」,「如此梁柱草木斯皆无情」(注四)。《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七云:「我须园苑,林池具足、花果茂盛。……园苑无情,不可移转,欲令持去岂可得乎?」(注五)充满林、池、花、果的园苑是无情的,本身不会移动。《中阿含经》卷五八<大拘絺罗经>云:「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注六)死亡的身体,已无寿、暖、识,如树木般没有情识。砍伐草木等无情之物,草木有物理性的反应,但不会有心识的反应。

  「无情」为「有情」的相对。如有情所作的业,由有情自己承受,并非由无情来承受(注七)。又如,有情动物以草木等无情的植物为住宅:「云何有情村?有情者,谓蛗螽、蛱蝶、蚊、虻、蜣螂、蚁子、蛇、蝎及诸蜂等。此等有情皆依草树木而为窟宅。」(注八)

  机器人、具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乃至作为玩具宠物的机器狗、机器鱼、机器水母、电子鸡等,虽然能够动作,也能微妙微肖的模仿人或动物的思考、反应,但是,由于只有物质性的机构,而没有情爱、情识,也就是没有精神活动,仍不能称为「有情」(注九)。复制人、复制动物或基因改造的人种等,虽然非经由自然受孕,也非自然演化而成,但仍为具有情爱、情识的生命体,所以属「有情」。

  「复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您我相同,都是有情的生命体,应该被当成「人」平等对待。如果只是为了医疗的目的,牺牲复制的生命,用来提供组织、器官移植或实验,这是相当不道德的行为。

有情生命的组成

  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佛法的核心议题之一,正是从有情生命的组成,透视生命的实相。经典中,将构成有情生命及无情之物的元素称为「法」,对一切的「法」,作了种种的分类及说明,帮助我们观察自己。《成唯识论》卷一提到「法种种相,谓……蕴、处、界等。」(注十)五蕴、六处、十八界都是组成有情生命的要素。

  佛陀归纳有情的元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指导我们不要乐着于五蕴,而能于五蕴得解脱。有情生命,绝非仅由物质聚合而成,而是统一了物质与精神二者,身、心相依的存在。「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而受、想、行、识蕴属于精神。因外境而引起自心的痛苦或喜乐等感受? 受蕴,及种种思惟、分别?想蕴,又引起身体、语言、心理的活动? 行蕴。五蕴中的识、受、想、行蕴,就说明了有情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

  六处,包括物质的生理机构?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精神的心理机构?意根。五根(梵语 pabcendriya)即司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五种感官及其机能,包括感觉器官和神经,由物质组成,属色蕴。意根是精神的泉源,为产生认识作用的心理根源,也就是受、想、行、识四蕴,为有情身心和合的中枢。眼根缘色,耳根缘声,鼻根缘香,舌根缘味,身根缘触,意根缘一切法,总称为十二处:「十二处……,所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注十一)

  十二处,再加上六识,称为「十八界」。《唯识三十颂》的「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注十二),「六」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能知觉六境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除了六识外,《唯识三十颂》还提出思量、异熟二识,《成唯识论》卷二称之为第七识、第八识:「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注十三)

  有情生命所依存的外在环境,称为「器世间」,相当于现代所说的「世界」,是指山川草木、土地家宅等。「器世间」由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构成,属于五蕴中的色蕴。《唯识三十颂》认为「器世间」也是由第八识的因缘力而转变出来的,这是唯识学派对心识与外境关系的独特见解,称为「唯识无境」。

  五蕴偏重心理的描述;六处偏重生理的描述;十八界偏重物理的描述。有情生命统合五蕴、六处,或十八界,是身与心、物质与精神共同的存在。因此,复制羊、复制人自然也不例外地含括物质、精神二个层面。

何时才算一期生命的开始?

  人类新生命基于精、卵的结合而产生,但精卵结合只是物质上的条件,一定还要有精神上的心识进入,胚胎才能继续发育,构成包括身、心二者的有情生命。精卵结合,属有性生殖。复制羊桃莉(英语Dolly),属无性生殖,是使用一只成羊的乳腺细胞,抽出细胞核,经由电击,将细胞核植入另一只羊去核的未受精卵中,结合成为胚胎,培养数天后,将胚胎植入第三只代理孕羊的子宫,最后成功诞生出这只被名为Dolly的小羊。

  一个体细胞或卵子并不能算是生命,一旦将体细胞的细胞核融入去核卵子,这个单细胞便如一般受精卵,有可能变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此时,生命是否开始了?还是在它发育成多个细胞的胚胎,要植入代孕母那一刻才算起?问题的解答,视桃莉羊的第八识是在那个时期与此胚胎结合而定。

  一期生命的最初,是由第八识与胚胎和合,令之渐渐长大。唯识学最早的经典《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注十四)佛教将有情生命分为天、人、地狱、畜生、饿鬼五类,名为「五趣」;或更立阿修罗为一趣,名为「六趣」。六趣的差别,所形成的业,而导致死后生于善处、恶处,具有好、丑是由过去的业不同所致,系因身、口、意的行为善恶相貌等结果。新生命形成时,一切种子心识? 也就是第八识,因过去业的牵引,即与父精母血结合,形成胚胎,令新一期生命的名、色(注十五)从此渐渐成长。佛教说「生」,不是从母胎中生出来才叫生,而是在第八识最初托入胚胎的一剎那,即名为「生」。

复制的人,会一模一样吗?

  复制人会拥有被复制者的记忆、思想、和情感吗?二人会一模一样吗?不会的。

  单就细胞的角度来看,虽然绝大部分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但细胞质内的粒线体(英语mitochondria)中也有基因。如果做核移植时,细胞质与细胞核的来源不一样,遗传物质就不是百分之百相同。所以,要复制一个人全部的基因,就必须将他的体细胞核放回到他母亲的卵胞质内(注十六)。

  其次,佛法不否认物质对精神有影响,但也不认为精神由物质所决定。精神与物质,是相互影响的。若把有情必具的心识活动,只物化为外在的东西,便把人看成机械了。虽然基因可能有力的掌控人的行为,然而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身心发育。即使是遗传物质一模一样的「同卵双胞胎」,虽然生长环境也极为相似,经过后天的教养、学习机会、经历等不同条件,都会造成二者的差异。天生的基因无法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复制人的形貌虽酷似被复制者,但他们有不同的成长经验、记忆与人格,完全是不同且独立的个体。所以,重新复制希特勒,他可能外形相像,也可能具有天才般的军事头脑,但今日的人权观念、国际情势……等已异于从前,这位复制的希特勒或许只喜欢玩计算机game,不见得真会发动战争。

  此外,人绝非仅受此生的主、客观条件影响,还必须溯及过去生生世世所留下的经验、习惯性与业力。过去行为所留存的余势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第八识一直执受种子不失。第八识的主要机能,是执取此生的色身,并维持储存生生世世经验的种子,作为一切现象、业力相续的根源。

  唯识学以「种子」(注十七)来说明过去的行为如何影响未来。如同谷类等由其种子所生,色法(物质)与心法(精神)等一切现象亦有其产生的主因,称为种子。过去行为所留存的余势,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阿赖耶识一直执受种子不失。

生命从何而来?

  成功培养出桃莉羊的科学家,「创造」了桃莉羊的生命吗?基督徒说:「科学家也许可以复制人,但绝不能复制人的灵魂。」

  那么,生命从何而来?有人认为生命由神所创造,或由神所转化;有人认为生命只是许多元素的聚合。佛陀反对这些说法,主张「缘起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依赖各种条件而存在、消灭。

  复制羊或复制人的生命并非由科学家所「创造」,科学家只是营造出适合一期生命发生的环境。就像传统经由父母有性生殖而生的孩子,并非由父母所「创造」。父母是产生孩子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唯一的充份条件。目前,科学仍不能制造出一出生即为成年的动物或成人,科学家只是由成年动物取得遗传物质,并制造出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个体。胚胎的发育成长,仍必须经由母体怀孕,在子宫内发育,从自然的管道出生;生出的婴儿再经哺育,由童年、少年、青少年……,循序渐进的成长。

异于佛教的说法之一 ? 神创造万物说

  《成唯识论》云:「有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大自在天,梵语Mahewvara(巴利语 Mahissara),音译「摩醯首罗」,是婆罗门教的神。婆罗门教主张:永恒的大自在天遍满一切,能生万物。而基督教的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第十七节指出:「……于是,神便按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并照着祂的形象造男、造女……。」近来还有一种说法:「我们必须追溯这个与上帝同在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就是上帝,我们就是这个音流所创生,所有宇宙万物也都是由这个本质所创生,祂是宇宙中极大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上帝。」(注十八)这些都属神创万物说,佛教不同意这类说法。

异于佛教的说法之二? 积聚说

  另一种见解来自属唯物主义的顺世论(梵语lokayata),不承认神造就了世界,而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自然产生、自然消亡(注十九)。人和动物只是四大元素的集合体,别无他物,谓之「积聚说」。又认为命终后四大分散,意识也就不存在了,生命断灭消失,荡然无存,没有今世、他世,没有善、恶业的果报,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解脱,这种观点称为「断灭论(梵语uccheda-vada)」(注二十)。

生命由因缘而生,非常非断

  佛陀不承认万物是由一永恒的神创造。《成唯识论》也破斥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认为事物的产生,有生必有灭,所以绝不可能有遍满一切、永恒存在的神。

  在主张人由四大组成,否认永存不灭的灵魂等方面,佛陀与顺世论相通;但佛陀反对顺世论认为生命死后断灭消失,及不承认善、恶业的果报、不承认解脱。《成唯识论》也不同意其「法有」的主张,破斥顺世派认为地、水、火、风是由真实、恒常的「极微」(注二十一)组成的观点:「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能生粗色,……,彼亦非理。」

  佛陀以缘起说明人生,认为有情今生的生命,是由前生延续而来,并不是由神所创。《唯识三十颂》以赖耶缘起说明生命的流转:「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注二十二)异熟是由于善、不善业习气成熟的力量,所引生一期生命的果报体。第八识由于能引生异熟果,所以称为异熟。「前异熟」指上一期生命,「余异熟」则指这一期生命。上一期生命的异熟果,已经受用结束,从已受用的异熟,会再生起另一异熟,形成一期新生命。

  生命在五趣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如轮子般转动不息。《杂阿含经》卷三四,第九五五经云:「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转五节轮,常转不息。如是众生转五趣轮,或堕地狱、畜生、饿鬼,及人、天趣,常转不息。」(注二十三)

  上一期生命? 前异熟,有结束的时候,这破除了认为生命可以永远存在的错误见解?常见。另一方面,这一期生命? 余异熟,会生起,破除了认为生命在死后,就永远消灭的错误见解? 断见。常见或断见,都是执于某种极端的偏见,称为边见。

延续前世今生的力量

  那么,下一期的生命为何会产生呢?《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注二十四),有情死而又生,是由二取习气协助业习气,于生命结束时,引生下一期生命新的异熟果报体。

  「业习气」由品德、操守等善、恶行为形成,可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等三种,由此决定了下一期生命的状态。福业能招引欲界善果;非福业能招引欲界恶果;不动业由禅定而得,能招引色、无色界善果。对于这一生,乃至未来生生世世,能有益者是善,会有所违损者是恶,不可记别损、益者是无记。「二取习气」指所取取与能取取两种烦恼:执着于所取境,能离识而自行相续地存在;执着于能取的识,能自行相续地存在。

  第八识是轮回的主体,它执持一期生命的身、心,第八识一旦离开色身,此生也就结束了。但即使这期生命结束,它依旧生灭而相续地流转,再生起下一期生命的异熟果。就像瀑流的水前段、后段相续不尽的奔流,冲刷,挟带着草木泥土前行。第八识「恒转如瀑流」(注二十五),也就说明它剎那剎那果生因灭,相续流转,业习气与之相随,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

  《唯识三十颂》云:「阿罗汉位舍」(注二十六),在三乘无学果──阿罗汉位,因为住于此识中所有烦恼已经永断无余,已尽知四谛的智能,体证到自己永远不会再生起欲、有、无明三漏时,阿赖耶识才转舍。有情因业与烦恼流转生死,而非由神力、咒术之力、或外界任何的力量。「业由烦恼增上,能引后生,非由他道。」(注二十七)有情流转生死的原因,在于业与烦恼,二者中又以烦恼为主。如果还有业,而烦恼已断尽,由于缺乏烦恼为助力的缘故,便能解脱生死轮回,永远不会再受生死之苦。

复制人也会轮回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复制人会轮回。复制人只是受胎的方式不同,一样是有情生命。凡是有情生命,就会轮回。那么,善、恶业报是否会由被复制者延续到复制人的身上?不会。复制人是独立的有情生命个体,就像「父子不相代受」,善、恶业报是自作自受的。

从「假我说」到「无我」

  佛法说有轮回,又提出「无我」,二者是否相互矛盾呢?

  有情正是「我」的现象之一,《唯识三十颂》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注二十八)《成唯识论》卷一解释:「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注二十九)「我」原文为梵语atman,即主宰,指自在宰制者,泛指独立、永存的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万物之根源内,能支配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类似一般所认为不灭的灵魂。「命者」是寿命延续者,梵语jiva(巴利语jiva),汉译「命者」、「寿者」、「神我」,音译「耆婆」。

  一般人都认为人、灵魂、有情众生等种种存在的生命,是独一、常存并有主宰性的「我」;而所见闻觉知的山川草木等种种世界的现象及蕴、处、界等元素,则是独一、常存的「法」。然而由觉悟的圣者看来,这些「我」和「法」的现象,都只是在世俗谛上假立而存在,都是依识转变为根据而生起的。

  识转变有三种,各负责不同层次的机能。一切存在的现象,不论是有漏杂染乃至无漏清净,都可以用三层次的识转变来说明。

  第一层次的识转变是「异熟能变」,就是第八识的作用,它执取此生的色身;维持储存生生世世经验的种子;并转变出生命所依存的世界。第二层次的识转变是「思量能变」,也就是第七识的作用,它自无始以来,恒以贪爱的状态执取着第八识,虚构出最深层、顽固的自我观念──我执。第三层次的识转变是「了境能变」,为区辨外境的认识作用;它缘取异熟能变所转变出的蕴、处、界,但经常因为对我、法的执着,看不清事理的真相;除了当下的了别,它还将各种行为的惯性,乃至所造作的善、恶业,熏习成第八识中的种子。

  「我」和「法」的观念,是世俗谛的见解,是依八识的活动而假名施设的。「无我」则是圣者觉悟的智见。

佛法对生命的观点

  佛教对生命的关怀,在教主释迦牟尼佛发愿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苦迫,而出家求道、悟道、弘道的过程中,早已展现无遗。对于现代社会讨论有关生命的几项议题,笔者尝试提出佛法对生命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一)尊重生命:无论人类或动物都是有感情、有心识的,不能任意伤害。因此,现代科技研发的「复制人」,是一个独立的有情生命体。若牺牲复制人的生命去挽救他人,是不道德的。

(二)以人为本:佛法强调慈悲护生,爱护的对象包含有情、无情全体,但有轻重差别。有情生命中,以人类为主,任何伤害人类生命的行为,乃至伤害胚胎,在佛法中都是绝对禁止的。佛陀也不允许伤害动物,但其影响性不及伤害人类生命。佛法并不鼓励任意伤害植物,然其用意不在保护植物本身,而是借着保护植物,来保护依植物维生的有情生命,或随顺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

(三)缘起的生命观:有情生命并非无缘无故自然发生,不是仅由物质聚合而成,也非由神所创造。有情生命是基于一定的因缘条件而生,称为缘起。生命非常、非断。有情生命凡有生,必有死。人类有可能愈来愈长寿,但绝不可能长生不死。死后虽有上天堂的可能,但在天堂一样有生、有死,并不会永生不死。有情生命死后,并非断灭归于无。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后世,在六趣中生生世世轮回。唯有超越苦的圣者,才能出离轮回,达到不生、不死的境界。

(四)因果法则:佛教认为,人的任何一个心念、行为,乃至所说的一句话,都将留下影响力。身口意活动不只影响到当下相关的人、事、物,也给自己多一次的熏习,形成了习惯性与性格,甚至还会影响到今后的善恶报应。所以,任何心念、言行,不论别人有没有看到,上帝、神明知不知道,法律有否规定……,凡是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因果业报如影随形。

(五)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有情生命是统合物质与精神二者,身、心相依的存在,绝不只是物质的聚合。近代文明偏重物质而轻忽精神的偏颇发展,必须加以修正。

(六)利益全体人类:佛教并不反对科学的进步,反而乐见各方面的进展,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但呼吁科学的进展、法律的规范,应以利益全体人类为目的,而不应沦为少数人夺取私利的工具。

(七)生命的终极关怀:医学或科学与佛法,所探究的是不同领域的课题,即使人类寿命延长到两千岁,也因科学进展而拥有舒适便捷的物质生活环境,乃至精神生活的享受,人类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身心苦乐的感受。佛教信仰不只是心灵寄托,不等于仪式,并非只为祈福免祸,不讲求法术魔力,不在追求奇迹,而在观照生命的实相。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指引我们面对真实的人生、提升生命的态度、方法和方向,在过去适用,在今日重要,在未来依然有其永恒的价值。

  本文但盼拋砖引玉,引起各界提出更精辟的见解,用更宏观的眼光,展望生命长流的因缘脉动。期许各领域的专家在调整道德、法律……等架构时,每一个人在面临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抉择时,更能掌握利益一己乃至全人类的大方向,发挥「有情」真诚的关怀之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