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383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菅野博史:《法华经》与宗教间的对话

    4、参见T no. 262, 9.5c10-11。关于这段经文的解释,请参见拙论《〈法华经〉方便品的诸法实相的原意...2004, pp.95-111。 6、参考西谷幸介《宗教对话与原教旨主义的克服——关于...

    菅野博史 (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2473333.html
  • 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

    》,册10,页0236-a。  注18 参见李豊楙《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第6章  道教图谶传说>,第1节「六朝的李弘图谶传说」。  注19 同(17)。  注20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9,...汉人出家,  今赵承汉、魏,应该禁止赵人诣寺烧香礼拜(注5)。石虎却立时下达  与此反对的诏令:  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  ,佛是戎神,正所应奉(注6)。  石虎原即...

    陈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373401.html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7、足够的气血靠...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9、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0、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协会三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  [5] 同上。  [6] 一诚:《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法音》2002年第10期。  [7] 一诚:《新年寄语》,《法音》...期。  [20] 陈星桥撰《略论人间佛教》,《法音》1997年第9期、第10期连载。  [21] 该文于《法音》1998年第6期、第7期连载。  [22] 邓子美:《实践人间佛教内核,转换佛学研究课题...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谓名摄在遍计所执,相及分别摄在依他,圆成实摄真如、正智。”[6]“名”摄入遍计所执自性,“相”、“分别”二法摄入依他起自性,“正智”、“真如”二法摄入圆成实自性。   (二)唯识三性说  无论把宇宙...诸识’。”[10]   2.依他起自性是唯识三自性的枢纽。“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11]依他起自性有染净二分,依染分可开显出遍计所执自性,依净分可开显出圆成实自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尸陀最折中焉。”6   跋澄翻译的《鞞婆沙论》是玄奘译《大毘婆沙论》的节抄本,如道安序所说:“经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事是释《阿毘昙》十门之本,而分十五事为小品迴著前,以...rdquo;9译完以后,道安进行过校对。因其《序》称:“遂佐对校,一月四日”10   道安的《序》对译文的要求,“赵郎谓译人曰:“《尔雅》有《释古》、...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汾水一条清。”由于这首诗抄写于“大唐三藏题西天舍眼塔”的后面,而许多学者都认为此中的“大唐三藏”是指玄奘法师[6]。如果确实如此,窥基前往童子寺的动机也就顺理成章。  关于窥基的这次太原之行,赞宁...显现”,如同把手巾结束扎作兔子等物,本来的手巾相被掩覆而兔子的相状显现。从世俗的角度看,“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10]世俗谛有四重:第一,世间世俗谛。“世间世俗者,隐覆真理,当...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073524.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度,一是“六识”,即作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中的“识”。在根境识三者的触对中,格外重视六入处的如实知,[6]以及舍离六入处对...的达成,[8],其中“识”在这五蕴中乃是关键的,乃由于“识”的贪喜攀缘,而至于继续生死轮回。[9]  在初期佛典中,“识”经常被提起之处,存在于汉译阿含十二因缘的脉络下。在十二因缘第三支[10],即前...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6·1·4~7  [10]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Indian Philophy , the Macmilian Company, London 1924. 188  ...为(般若)分位;名者,其相应之外境也。”[6]盖一方面语言属于自我,另一方面由于语言之命名,使自我作为唯一者显现为诸多差别相。语言赋予万有以意义,故一切皆因语言而成为可识,语言被认为是梵创造世界的资具...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5]  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中略)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6]  关于现量、比量,吕澄在《因明入正理论讲解》中的解释是:  现量是...见雾而说为烟,并据此而推断有火,就是似比量。[10]  以因明三量来区分知识的种类,现量与比量是以知识之来源或认识形式来区分,而非量(似现量与似比量)则是以知识的正确与否来区分。在西方哲学中,康德也...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