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37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莲师见解脱像 附:莲华生大士根本咒(晋美彭措法王亲诵).MP3

    莲师见解脱像 莲花生上师“见解脱像”之说明   西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大岩藏师德达林巴(1646--1714)于沙鸟塔果取出一个被尊称为“估叉东透玛”(意为:见解脱之代表物)的“估叉”,这尊神圣无上的“莲师见解脱像”是和黄色经轴上的观音菩萨一个名为“德谢昆杜”(汉译:大悲善逝总集)的仪轨同时被岩取的。   以下的偈颂录自经文之(两尊见解脱像一览),它说明莲花生上师...

    未知

    |莲师见解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0006113180.html
  • 浅谈真正见解

    学修禅宗,最初的一步就是求取真正见解。如果没有真正见解做为学禅者的正确引导,纵使勤苦修习,终是徒然。因为禅宗是最看重「见地」的。有真见地、方与佛祖把手同行。故临济祖师说:「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求殊胜,殊胜自至。」这说明了真正见解於学人份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反之,如以妄见去打坐参禅,只会随情流浪,则:「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见)既然真正见解对禅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0439211.html
  • 莲师见解脱像

    莲师见解脱像  莲花生上师“见解脱像”之说明  西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大岩藏师德达林巴(1646--1714)于沙鸟塔果取出一个被尊称为“估叉东透玛”(意为:见解脱之代表物)的“估叉”,这尊神圣无上的“莲师见解脱像”是和黄色经轴上的观音菩萨一个名为“德谢昆杜”(汉译:大悲善逝总集)的仪轨同时被岩取的。   以下的偈颂录自经文之(两尊见解脱像一览),它说明莲花生上师如何制作并特别以神通力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1951433.html
  • 略说四部见解

    对大家有益’。 略说四部见解 洛桑嘉措院长讲述 我想向诸位法友,简略地介绍四部见解。因为在洛杉矶的学佛者及台湾来的,都比以前进步很多,特别对中观应成派的求学心非常强,我看到这种情形,也非常高兴。 几天来我已对中观应成派见解作了一些解释,但未从下部慢慢往上学习的次第做扼要的说明。现在我按次第从下部到上部最殊胜的见解,作简略的...

    林耿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2541968.html
  • 中观见解

    存在的。眼识至意识的六识或八识也都是空性。作为凡夫,如果想继续拥有桌子,就用不着去观察,只需在轮回和因果的取舍上下功夫就足够了,不用再触及其它。这也是“人天乘”的观点。但如果要进一步修习中观或唯识的见解,仅仅拥有“人天乘”或“声闻乘”的见解和修证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只要我们不去观察,它们就会存在。一旦用心去观察,就会一无所获。这是物质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规律,是它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0855669.html
  • 藏哇寺万佛见解脱宝塔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藏哇寺万佛见解脱宝塔  摘自:古晋佛教居士林 《法海》第64期    【 图/文 ◆ 黄亚瑞 】 ...供养。公元1327年,藏传佛教觉囊派法王笃补巴修建十万佛见解脱塔时由龙王供养出来作殊胜的缘起,而利益众生,后觉囊十万佛塔年久失修,由当代藏哇寺第一任寺主从觉囊把迦叶佛牙请到壤塘建宝塔供养,文革中塔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23758667.html
  • 月溪禅师答:见性前后见解差异

      五台山正定和尚   问:古人云:贪嗔痴,太无知,赖我今朝识得伊,行便打,坐便捶,分咐心王仔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师曰:古人与么道,神鼎则不然,贪嗔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住,坐即随,分咐心王拟何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如我的见解,假如不见性,两种都难解释,假如见性后,两种都可以,错不错?   月溪禅师答:不错。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5014111025.html
  • 学佛人切莫因见解不同而结怨

    而且对了生死,对修行无益的话,最好是求同存异,各行其道,相安无事,比如若对净土法门的见解不同,可暂且存而不论,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若意气用事。因此而旧怨未了又结新怨,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

    佚名

    口业|嗔恨|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8/22170128206.html
  • 学佛人切莫因见解不同而结怨

    是求同存异,各行其道,相安无事,比如若对净土法门的见解不同,可暂且存而不论,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若意气用事。因此而旧怨未了又结新怨,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也违背了当初学佛的初衷。另外,...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2575619.html
  • 关于对早期佛教部派差异的见解

      佛陀入灭百年后,由于各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种族纷杂,加上弟子们对佛法和戒律的见解不同,逐渐产生分歧,后逐渐分裂,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左右。形成部派佛教时期,主要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两...越来越大,信众越来越多。由于各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种族纷杂,加上弟子们对佛法和戒律的见解不同,逐渐产生分歧,佛陀入灭后一百余年,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称为"根本分裂"。两大部派由于流传地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55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