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4篇,用时3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济群法师   上次讲《佛教世界观》,主要是围绕如何解脱人生痛苦来讲。人们因为不了解世界,所以才产生许多烦恼和痛苦,不能得到人生解脱。但是从解脱意义上来说,还有比认识世界...得出认识。佛教心理学与世间心理学有什么根本不同呢?我有一种比喻:世间心理学,就像一个人透过窗户纸上一个洞去看房间里面内容,所以它视线是很有限。而佛教通过禅定境界,所能达到对人心理...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32463005.html
  • 研究佛法就是在研究你自己

    圆满就是苦。任何东西,不管你获得它多少,永远不会使你追求更多、更好欲望获得满足。这种不停贪欲是苦,它本质是烦恼。   依佛教心理学,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跟邪见,使得人心挫折、...   当你研究佛法时候,其实你在研究自己——自心本性。佛教不以某一个神明为主,而是关心现实事情,诸如日子是怎么过,心理是怎么整合,日常生活里怎么维持平静、健康状态等等。换句话说,佛法...

    耶舍喇嘛

    |佛法|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7/1146164990.html
  • 万法唯识(心)

      佛教传入中国,祖师大德们体会到佛法博大精深,悲悯学佛者无从下手,又怕众生不解佛陀说法方便本怀(对执有说空,对执空说有,后来不假方便,真实说非空非有中道),所以就把佛教分为十个宗派(大乘有华严天台、密、净宗、律、禅、三论、唯识;小乘有俱舍和成实)。   在十个宗派里,其中以唯识(法相宗)的理论最为复杂和难懂。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以繁多名相,来解释我人心理活动与宇宙现象。 ...

    扬子佑

    |唯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17581025343.html
  • 万法唯识(心)

    万法唯识(心)  作者:扬子佑  佛教传入中国,祖师大德们体会到佛法博大精深,悲悯学佛者无从下手,又怕众生不解佛陀说法方便本怀(对执有说空,对执空说有,后来不假方便,真实说非空非有中道),所以就把佛教分为十个宗派(大乘有华严天台、密、净宗、律、禅、三论、唯识;小乘有俱舍和成实)。  在十个宗派里,其中以唯识(法相宗)的理论最为复杂和难懂。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以繁多名相,来解释我人心理...

    扬子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1270509.html
  • 研究佛法就是在研究你自己

    多少,永远不会使你追求更多、更好欲望获得满足。这种不停贪欲是苦,它本质是烦恼。 依佛教心理学,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跟邪见,使得人心挫折、烦扰、不安。这些烦恼都是心态,不是外面...当你研究佛法时候,其实你在研究自己——自心本性。佛教不以某一个神明为主,而是关心现实事情,诸如日子是怎么过,心理是怎么整合,日常生活里怎么维持平静、健康状态等等。换句话说,佛法强调一直...

    耶舍喇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4844793.html
  • 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  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构成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思潮,前者称为有宗,后者称为空宗。  部派佛教阿毗达磨论师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认为一切存在基本要素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及极微元素都是实有(梵dravyasad)。大乘初期,般若经系思想为对治小乘佛教厌生死、欣涅槃“法有”思想,澈底否定一切事物、现象实有性,而努力阐扬“诸法毕竟空(梵sunya)、无自性(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555225.html
  • 从缘起论角度解析法相唯识学(之一)

      (6)《世亲七著:佛教心理学说》,德里,1984年出版(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Buddhist Psychological Doctor. Delhi: ...尊严和智慧廓清了地盘,其所昭示意志自由和完全责任相统一道德律令,以及转染成净行为方式,使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独特魅力,成为人们建构心灵秩序和社会秩序取之不竭思想源泉。任何比较严整哲学...

    孟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149747.html
  • 伊吹敦译《中国禅宗史》后记

    48年(1959),于国立政治大学,以“佛教人生观”为题宣讲。民国50年(1961),又在国立政治大学讲授“佛教心理学、哲学上意义”。翌年又于国立台湾大学,演讲“佛教两个特征”。  印顺与海外...论述值得吾人仿效。而且,从字里行间,吾人可感受到作者在大陆悠然风土之中,因佛教陶冶而透出伟大人格。因此,本书虽是学术著作,却不干燥无味。这种人格与学问统一著作,在日本是极为稀有。于此意义下,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3968597.html
  • 佛教仪礼、习俗及其禁忌

    性三无性,万法唯识,一切唯心”。它是佛教心理学。  (七)三论宗,唐朝吉藏大师创立。依据经典: 《般若经》、《维摩经》、《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以“无得正观”为宗旨。主要理论:八不中道,真...  (本文是应中央统战部之邀,由中国佛学院圣凯、达照等几位研究生写成,后经过徐玉成同志修改,传印法师审定,本刊发表以征求意见。)  第一章 佛教概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5340013.html
  • 关于佛教认识论

    臣为从,主从一体,共缘一境,共办一事,故心王与心所,总合起来统称为识。以此道理,故识以心为体。正由于此,故佛教认识论,亦即佛教心理学。识即以心为体,为什么以唯识命名而不以唯心命名呢?因为识是对境...佛教内宗派繁多,各有其特殊教义,也各有其特异认识论。但其中有代表性,当推唯识说,故本文特以唯识说为佛教认识而阐述之。文中所言佛教认识论,皆指唯识说。   一九五三年,笔者在《现代佛学》杂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1740264.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