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生命的洞见──于五蕴「处善巧」

    一切空」,「一切非我、非我所(、不相在)」;而从生命活动及苦迫的来龙去脉说,正见「一切苦」,正见「四谛」,正见「集、灭、味、患、离」(五种如实知),乃至「处善」。 「如实知」是从「如实观察」...「受」、「食」等。总是,一切的闻思、观察、实践、乃至现证都不离这现实的身心。本文将依《杂阿含》42经(《相应部‧蕴相应》57经),从「五蕴」这个角度,对「处善」的内容做一概要的陈述。 ...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647505.html
  •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解脱’更优越或更完美的了。”  世尊如是说。阿难尊者踊跃欢喜。 【中译节录】 (一)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杂阿含七一○经及一○二七经)(二)有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杂阿含四二经)   ⊙处善——如实知 [1]色(受想行识)[2]其集(缘起)[3]其灭(止息)[4]其灭道迹(止息的方法)[5]其味(染著)[6]其患(不安)[7]其离( 超越)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5269625.html
  • 《中阿含》《说处经》

    身心作用分析开始,说蕴、处、界,于其中找寻解脱的契机。  杂阿含第四十二经(处善.三种观义经)  ,将五蕴配合四圣谛作说明,第三○五经(六分别六入处经),或第三○四经(六六法经)说眼、色生眼识,三者...,不近害,不信解害。  善观色,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  善观己身,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  26. 财:信、戒、惭、愧、闻、施、慧财。  27. 力:信、...

    庄春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4849145.html
  • 原始佛教的无我观

    观察叫处善,除了于五蕴能够这样处善地观察之外,如实知眼、耳、鼻、舌、身、意入处及如实知眼乃至意入处的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以至应如实知眼识界、耳、鼻、舌、身、意识界,及如实知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的集、灭、灭道迹、味、患、离,这样就是处善、三种观义,依著这处善,三种观义的方法实践,尽于此法得脱离一切烦恼,以至可以自知作证得超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陀的这些教化后来就被称作蕴观、处观、界观,...

    陈琼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2954608.html
  • 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之意义

    总观三世生缘老死之十一有支,三观虽别,但同趣涅槃总摄为一,故第七名泥洹智,而前六则合说为法住智,并说七十七智为处善中之第二集法观。  从《七十七智经》来勘检《须深经》“法住智”之意义所获得的结果就是...观法,为利根者所修,其于处善中,“第二集善及三义观摄”。[45]另外,《瑜伽师地论》认为“历观诸谛一切行相,从此无间入谛现观,渐次修习,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这与《大毗婆沙论》卷110的意见不合。  综...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断除淫欲的方法

    全面性的去对治,这个佛陀称之为处善,那即是从:苦,集,灭,道,味,患,离去著手。这怎么做呢?观照贪著淫欲的苦(各种身苦和心苦,以及轮回苦);观照淫欲的生起的因缘(触);观照自己是有能力去灭除淫欲的(...,加上多数的人正念极弱,不知自己心中之所念,随念而发动,有些人天天都行淫,把自己的妻子当成泻欲的工具,苦了女人。   贪欲是五盖(Nīvarana)之一,为欲贪所盖而不能见道。贪欲又是随眠(...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484614.html
  • 回向之初探

    处善。皆以回向解脱。(大正27,30c28)  2. 诸仁者念等觉支是我世尊自觉自说依厌离灭回向于舍。(大正27,154a17)  这样的理念不但在有部论中得见,而且还引用了“回向”之词,同时论中更...严土熟生上。所谓的严土熟生也即是建设一个清净的国土,让众生在修行上不易退道心。此是已证无生法忍,地以上的菩萨的任务。因此,回向的范围也包含了净佛国土这方面,如罗什译的《大品般若经》卷26说:  菩萨...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445082.html
  • 回向之研究

    于涅槃的。如《大毗婆沙论》卷中云:  先所修集一切善根,谓从布施,乃至处善,皆以回向解脱。(大正27、30、c-11)  而且由于菩萨思想的发展,更加说明了菩萨因地修行时,一切善法功德,皆回向无上...

    释慧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4746383.html
  • 试论“法住智”思想之开展

    观诸法,心忍欲乐,虽未得空无我智,能生世间似忍法心,自此以来名过凡夫地。”(大正32,245c)论师以为:如能以多闻因缘智及思惟因缘智,正观诸法,便得似忍法心。意即将闻、思地中所修的四念住、处善,...是以甚深的智慧为前提的,那在这当中我们可以了解,这种智慧不是见道后的智慧(因为若以部派公认的见道位阶来看,修行到了(声闻)“道智”现起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再修菩萨行了,因为接下去很快就会获得初果,剩下...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0.html
  •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

    相互成就关系,异生和圣者的修得、相修和相缘、断结力能、结灭作证,乃至无常想、处善、三义观等问题。第五《圣纳息》,广释圣者八智的成就关系和圣者三三摩地的成就关系,圣者无漏根、觉支、道支现前时所...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合称为有部重要的论。据《俱舍论记》(卷一)说:"《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论)为足,《发智》为身。"即古来都以《发智论》为有部教义的代表作。在当时北印度思想界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7496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