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3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214~215、94、118、43、52。   [2]韩同,民国六十年来之密宗[M] . 台湾莲花经杜,1972。   [3][8]邢肃芝雪域求法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3:73。   [...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僧侣自我转化经验及其自我观之叙事研究

    台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释本密(民79)。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福严佛学院初级部论文。   释见仑(民84)。我对空的认识。香光庄严,43。   释见瞱(民88)。走过台湾佛教... 43, 19-27.   Kolm,S.C.(1987).The Buddhist theory of‘no-self. In Elster,J.(Ed.). The multiple self....

    陈佩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080928.html
  •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

    页和第41-43页,版本同前。另外,印顺法师认为《大阿弥陀经》为支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支谦译,《无量寿经》为竺法护译,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858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

    杨净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24781205.html
  •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

     即当万法唯心。既其唯心,亦其唯色(42)(参《注十不二门》(卐续藏100·149上)。)。   此外,宗翌以「实相实心」来解释〈十不二门〉「当知心之色心」之第一个「心」字(43)(参《注十不二门》...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181706.html
  • 净觉仁岳对其师知礼之「背判」

    由此身不同分段生死之质,全是真实理体而现,是故《大论》目为法性身佛也(43)(卐续藏95·382左上—下)。   又云:   若通教明合身之义者,见但空,则佛唯现小;见不但空,则佛须现大,譬如临鉴有...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281708.html
  • 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禅师研究

      王月清 2002, 《中国佛教论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安 1992, 〈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译作,克里斯廷原著),《世界宗教研究》,3期,页24-43。   王仲尧 ...

    范佳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13982346.html
  • 达真堪布法语365则

    、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还念佛求往生,这就叫迷信。信,要先明理,明理才能深信,才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43、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在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44、...

    达真堪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22582370.html
  • 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

    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43页。   [5] 葛剑雄《国祭守法,公祭循礼,私祭合情》,《南方都市报》2008年04月05日。不过,也有倡议设天地自然祭、炎黄祭、孔子祭、历代...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3082655.html
  • 当代中国政教关系新论

    11] 约翰·罗尔思《万民法—公共理性观念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1-151页。   [12] 京特·雅可布斯:《规范·人格体·社会》,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43、32、45页。 ...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3582665.html
  •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的现况与省思

    信仰所需,是采“游宗”的方式,以信仰的自由体到处游走于寺庙宫观之间,也不受限于皈依的入教仪式,只要因缘充足,也可以同时拜好几个师父与入好几个教。[注43]一般民众是以远來和尚会念经的心态來禮奉藏僧,渴望...(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九日,第四版)。[注42] 林本炫,〈当代台湾民众宗教信仰变迁的分析〉(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第二十二页。[注43] 郑志明,《华人宗教的文化意識》(台北:宗教...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14428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