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南传佛法>> 教理基础>>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答:段食、触食、思食及识食这四个与名色法有何关系?修行缘起法时如何观此四食?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3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段食、触食、思食及识食这四个与名色法有何关系?修行缘起法时如何观此四食?

帕奥禅师答:在这里我要举例来说明。佛陀开示说:──「一切众生依靠食。」这里所谓的「食」是指「因」而言,而不是指食物。「四食」就是四种因。段食是指四类色法,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在此佛陀强调在这四类色法中的食素,它是五蕴界众生赖以存在的主因之一。然而食素不能单独生起,因此与它俱生的其他色法也都包括在段食之内。另一项理由是,四类色法中的业生色里包含六处(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就五蕴界的众生而言,名法必须依靠这些依处才能生起,因此这些依处也是一种因。
其次,关于触食、思食与识食。这里的「思」是指「行」而言,「识」专指「业识」而言,「触」是指与思和识相应的触心所。这三种食所代表的就是行与业。在你观照过去世的因时,假设观照到以花供养佛像,你应当照见那时的究竟名色法。如果当时你以欢喜心与了解因果的清明之心供养,那么供花时意门心路过程的每一个速行心中就有三十四个名法。在这些名法当中,触心所即称为触食,它的作用是令心与目标接触。如果没有触,你就见不到目标(如花、佛像等),所以触食是一种因。接着是思食,思也称为行或业。由于有思的力量,所以才会造成果报。思愈强,果报就愈强;思愈弱,果报也愈弱,所以思食也是一种因。第四种食是识食,这里的识是指业识。它也是一种因,因为如果没有识,思就无法生起,这是由于心所必须与心(识)同时生起的缘故。这四种食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但是它们的业力会存留在名色相续流当中,而造成未来的果报。行与业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因此依处(段食)也是一种因。
此外还需要其他的助缘,即无明、爱、取;这三项烦恼存在另一个心路过程里。在《食经》中佛陀开示说:「四种食由于什么法而生起呢?」「由于爱的缘故,所以四种食生起……」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有爱与取的时候就有无明。由于无明、爱、取生起,所以四种食才会生起。你必须如此观照它们的因果关系。
能够如此观照之后,应当观照今世结生心时的五蕴,然后再观照前世临死时现起的业力,交替地观照这两者,以便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你可能在前世发愿下一世成为比丘或比丘尼。错知有比丘、比丘尼真实存在是无明;贪爱比丘、比丘尼的五蕴是爱;一再发生的爱就是取。由于有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所以你会造作行或业。行的业力成熟时就会产生今世结生时的五蕴。当你如此一再观照因果关系时,就能了解四种食能够造成结生时的五蕴。
另一种观照的方法是:你也可以先观照现在的四种食,即四种因。例如现在你发愿来生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由于这个愿,你会修积善行。那善行里就包含了触食、思食与识食,即触、思与识这三种因。而它们都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依处就是段食,所以总共有四种食。这四种食是如何产生的?佛陀开示说:「由于爱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爱是因,四种食是果。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因此,由于取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然后你应当观照:由于受生起,所以爱生起;受是因,爱是果。由于触生起,所以受生起;触是因,受是果。由于六处生起,所以触生起;六处是因,触是果。由于名色生起,所以六处生起;名色是因,六处是果。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是因,名色是果。由于行生起,所以识生起;行是因,识是果。由于无明生起,所以行生起;无明是因,行是果。你可以如此逆着观照因果关系,这称为逆缘起法.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