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五台山申遗成功背后:一位僧人的申遗情怀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萨顶是此次申遗的重点寺院,去年,寺院住持带领全寺僧众整整忙了8个月,将45亩寺院、200多间殿堂的青砖地面及所有电力设施,按申遗规定全部整修完成,共投入资金300万元,成为菩萨顶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整修工程。

  6月27日清晨,记者在菩萨顶僧众们齐声诵读的《吉祥经》声中,见到了法名章样摩兰的寺院住持。

  1 菩萨顶住持的佛缘

  27日清晨4时30分的早课,菩萨顶住持章样摩兰带领60多名喇嘛诵《吉祥经》,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梵音袅袅,绕梁不绝,诵经结束后,记者双手合十,上前向住持问候。

  与佛结缘,是在章样摩兰13岁那年。章样摩兰法师,俗名梁林虎,1969年9月出生于五台县。在那个贫困与灾害交加的年代,他的父母相继病倒,家庭失去支撑,梁林虎不得不中断了优异的学业,拿起了放羊鞭。

  1982年,天赋极高的他自制管笛仿菩萨顶喇嘛吹奏佛乐时,被老喇嘛罗桑旦增寻声找到。于是,13岁的梁林虎便与佛结缘,走进了菩萨顶。

  罗桑旦增专攻黄教庙堂音乐,笙管鼓镲都很擅长,尤其精通经外音乐,是黄教庙堂音乐为数不多的传人。当时他已年届七旬,深恐黄教庙堂音乐后继无人成为绝响,发现梁林虎令他十分惊喜。他安排梁林虎一边学习黄教密宗经典,一边学习笙管吹奏。不到一年,梁林虎就掌握了大量的佛理知识,并学会了笙的吹奏。1984年秋,罗桑旦增法师按照黄教仪规为梁林虎灌顶,取法名章样摩兰。

  黄教寺庙的佛事活动,往往集吹奏与念诵于一体,音乐成分兼有民乐和佛乐,经书包括汉、蒙、藏、满多种文字,由此形成独具一格的五台山藏传佛教文化。要学会吹奏,须同时熟识经卷。这对于章样摩兰无疑是个难关。

  为攻克这一难关,他从1985年开始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特殊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8时到11时,学习蒙藏经文。这一作息时间一直坚持到现在。

  为抢救藏经,他整天十几个小时坚持不懈地抄写,遇残缺则设法补遗。几年间,章样摩兰整理抄写经书50余万字。相对于藏经,黄教佛乐资料的毁损更为严重,所存佛乐曲谱也面目全非。他在着手整理零乱资料的同时,还前往其他黄教寺庙寻找知音,联合抢救,他随身携带笙管,不断校正复原佛乐,历时两年,整理出了藏传金刚舞的全部佛乐、曲牌,还恢复了部分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

  2 勤佛事不忘忙申遗

  章样摩兰说,为了申遗成功,几年来,每月的初一、十五,全院僧众都要念诵 《吉祥经》。

  1996年,章样摩兰被推选为菩萨顶的住持。现在,他是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常委。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年间。到清顺治年间,菩萨顶改成喇嘛庙。清代,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站在院内文殊大殿前,立即会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五台山上的黄庙,全部是红墙灰瓦,只有菩萨顶是红墙上面盖黄瓦!

  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清康熙、乾隆二帝前来朝山时,曾留宿于此,后多次赐予菩萨顶至上的特权,使其成为五台山黄庙首庙,"相当于皇室的家庙,被准许覆盖黄瓦。"

  现在的菩萨顶,占地45亩,规模宏大。寺内有殿堂、楼房、僧舍、禅堂430余间,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因此,此次申遗,菩萨顶是10处申遗重点寺庙之一。

  26日傍晚6时40分,章样摩兰接到了五台山管理局发来"申遗成功"的短信。

  "为了申遗,菩萨顶去年整整忙了8个月!"谈及申遗,章样摩兰住持向记者缓缓道来:2008年正月初三,五台山风景区政府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开始上班了,寺院也跟着忙了起来。按照申遗要求,每座寺院首先要接受申遗专家组的检查,确定必须整修的项目。"正月初三后的20多天,几乎天天都有接待任务。"章样摩兰住持常常是忙得连轴转,国家、省、市的专家组,宗教局、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一拨拨地来。经常是上午刚送走一批,下午又来一批,有时候就碰到一起。"都是来提意见、做指导的,大家都在为申遗忙碌着。"

  从去年2月1日开始,寺院内的整修陆续开工,此后一天比一天忙碌。但佛事功课,却一样也没有落下。大家的作息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清晨4时30分,开始做早课,一个半小时后用早餐,之后僧众们各司其职,为庙里工作;下午2时至3时做晚课,之后,僧众们各自修行、打坐;晚上11时多休息。其间,讲经、做法事、开光等诸项佛事功课,不能有丝毫耽误。

  章样摩兰住持与菩萨顶的僧众们,就是在日日的修行中,抽出所有时间,完成了菩萨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浩大的一次整修。

  3 整修工程规模为20年来之最

  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申遗成功,是五台山之幸事。五台山的僧众们会永远恪守这样的信念:"一衣一钵,一戒一师,一切为众生,为佛做服务!"

  根据申遗专家组意见,寺院的整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院内外电线、电箱入地;水塔需降低高度改建;所有地面青石间的水泥全部抠掉,改青油勾缝。这3项工程耗资300多万元。

  而整修的原则是,保持历代古建筑风格,修旧如旧,尽量减少现代因素对它的影响。本着这样的原则,章样摩兰住持把心血浸透了菩萨顶。

  寺院的水塔问题首当其冲,它建在后山门右侧僧舍的后面,高6米,圆柱形,突兀地耸立着。专家组认为,水塔的高度必须降低。

  去年2月1日,水塔被拆。为了满足生活及消防用水,院内僧众们需依靠山下的一口寺院几年前投资150万元打出的水井,自此便开始了"六十喇嘛挑水吃"的日子。

  水井距山门近千米,每天至少得担水七八次,装满九口大缸,才能满足寺内用水。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5月初,原先的6米高的圆柱形水塔,改建为4.5米高的方形建筑。

  全寺僧人挑水吃,并不是最困难的日子。紧接着,没电的日子来了,菩萨顶的殿堂,多为唐代以来的木结构建筑,按照申遗要求:电线不得入内,不能有照明设施。之前寺院最年久的文殊殿大殿内,拉有电线,接有开关插座。然而将这两处的电线清除并不难,那只需要几天的工夫。关键是寺院内外的电线必须套管埋入地下,这项工程一开,整修寺院期间便没了照明电,早、晚课只能摸黑进行。

  一边是在忙碌地整修,一边是专家一趟趟地来检查。有时候刚完成的工作,还得重新返工。到了4月份,寺院内3000多平方米的青石地面抠缝工程一开,整个寺庙俨然成了一个大的工地。

  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僧众的职责是为佛做服务,维修是每年都要做的工作。1996年,他任住持后,筹资50万元修建了菩萨顶的藏经阁,用于置放整理后的黄教经典和佛乐资料,并彩绘了大殿内的全部佛像。他组织专家考证了札萨克大喇嘛灵塔及碑记的价值、原型,筹资50万元,修复了历代札萨克汉白玉塔及砖塔8座,重修、加固了天王殿等古建筑,新建了供50位僧人居住的僧房。

  在进行所有这些工作的同时,每一处殿堂外的地面也须硬化,费工且耗资。章样摩兰住持指着地面的一块青石:"一块的所有费用是150元!这全部是百姓布施、寺院众僧的心血。"但是为了此次申遗,青石地面必须全部处理一遍。

  20多年的维修中,地面青石之间全部是用水泥抹缝。但明清时代没有水泥,这一点成为申遗的大忌讳。为了保持古代风格,寺院里有水泥的建筑,必须全部抠掉,再用青油重抹。青油,也就是青灰。

  记者特意留心寺院的地面,文殊殿前的空地上,青油看上去像泥土一样,青石间的空隙,均低于地面一厘米,整体风格古朴而洁净。单此一项工程,花了150万元,耗时近半年时间。"不仅是地面,台阶、殿堂基石处,只要是有水泥的地方,全部都须这样处理。"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菩萨顶在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整修过,此番是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工程。"为了申遗,菩萨顶可谓举全寺之力。"章样摩兰住持语气稍稍加快,但他依旧保持着平和之态。(记者 康景琳 任俊兵 特约记者 高峰毅 通讯员 焦瑾琦 白永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