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惠东莲花山:千年古刹藏身亿年侏罗纪深山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4日
来源:南方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簇簇新蕨已迫不及待从路旁伸出了拳头般的嫩茎,低头颔首,十分羞赧。

  一簇簇新蕨已迫不及待从路旁伸出了拳头般的嫩茎,低头颔首,十分羞赧。

  那些名册上赫赫有名的植物,在这片远古大山里,因其多,便显得低调起来。

  那些名册上赫赫有名的植物,在这片远古大山里,因其多,便显得低调起来。

  中华吊皮椎,五棵树像一个家族,各自生长,根部相连。

  中华吊皮椎,五棵树像一个家族,各自生长,根部相连。

  莲花寺的住持一山师父。

  山涧的小溪里,一条娃娃鱼安静地趴在岩石上。

  山涧的小溪里,一条娃娃鱼安静地趴在岩石上。

  这是一片古老的山水,同时又是一个年轻的自然保护区。

  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才两年多,但它呵护的这一片山水,却早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就已诞生。

  如今,这片保护区的生态领域正不断出现新的神话:2007年初冬,全球濒危鸟类中华秋沙鸭在这里发现;今年初,同样珍稀的濒危鸟类黑鹳再次光临白盆珠水库;神秘莫测的大型猫科动物近来也曾在此频频出没;今年3月,一位植物学家在初步进山后,更对这里惊叹为植物宝库……

  ■景区档案

  成立时间:2006年

  景区构成:占地14034.1公顷的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主要由粤东南第一峰的莲花山和广东第四大水库的白盆珠水库两大块组成。

  保护物种:据保护区成立之初的调查显示,这里共有维管植物204科745属1549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0科43属54种,《中国植物红皮书》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收录有14科14属14种等。

  远古联姻

  一座一亿年前的山,几十年前,山脚修了一个水库

  惠东莲花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高1337.3米,为粤东南第一峰。天气晴明时,传说从山脚仰望,可见高山之巅,云蒸霞蔚,似有万丛莲花层层绽放,故得名。

  而依偎在山脚的白盆珠水库,则位于西枝江上游,库容12.2亿立方米,为广东境内第四大水库。

  两者的叠合便构成了这一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版图。

  然而,在自然地理的形成史上,两者却相差了千万年。据地质考证,莲花山为南岭余脉,早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燕山时期,由于大陆板块间的巨大撞击,莲花山随同其它南岭山脉一样,被不断隆起上升。到侏罗纪末期,因燕山运动而导致的一系列大规模花岗岩石侵入和构造断裂活动,最终形成了这一片山脉。

  莲花山降水丰富,加上每年夏季台风带来的充沛山水,使得这一带茂密林区依山势而下,分别涌出横瑶河、白马河、横坑河、坑屯河、芋坑河等6条大河,林区内常见飞瀑流泉,鸟鸣猿啸。

  以前的莲花山与这6条大河为伴,山脚并没有湖。1957年,为改变粤东南山区的山洪易涝及发电蓄洪需要,这里开始拦河筑坝,修建水库。后60年代由于大批援建水库的苏联专家撤走,水库工程一度停工。直到1987年,耗资数亿、移民2万-3万人的白盆珠水库才正式建成。

  “修建水库时,大量山区移民被转移,他们砍走了大量山林,使得海拔400米以下一度成了光山”,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脚水库湖泊的诞生,几乎给古老山体带来了一场劫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山上土壤多为红壤、黄壤,没了植被覆盖后,暴雨造成水土流失,大沟小沟‘血’流成河,从山上滚滚而下,最深的沟谷可达2-3米。”

  1995年起,当地政府惊醒,开始转身每年投入80万元巨资,保护这一片古山新湖。2006年2月,政府将莲花山和白盆珠水库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合二为一,成立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抢救性措施下,在这片古老的山水间,众多珍稀动植物保存了下来。

  深山为家

  它们从冰河期就生长在这里,它们是森林里当之无愧的隐士

  3月底,挑一个阳光不错的清晨,随保护区工作人员进入莲花山腹心地带。春天还早,深山向阳处,一簇簇新蕨已迫不及待从路旁伸出了拳头般的嫩茎,低头颔首,十分羞赧。

  个子颀长干瘦的赖子青,是保护区管理站站长,也是众多造访者的进山向导。“这是苏铁,国家二级,这里很多,随便就可以看到。”他指着路边陡坡上一株蕨类植物说。

  越往深山走,山道边能发现的古老蕨类植物便越来越多。“这是巴戟,国家二级,新发现不久的。”山坡上,一株纤弱的卵形叶植物正在伸展新叶。这种别处不多见的巴戟长大后,会长成藤状,附着于其它大树上。而同样珍稀的中华吊皮椎,通常三五株一起生长,类同一个家族;山腰的一簇,在四五根大树分别长成后,根部却又融成一体,神奇而未解。

  这些古老孑遗植物,早在人类远未诞生前的冰河期就已生长在这里。它们是森林里当之无愧的隐士。

  那些在中国珍稀保护植物名册上赫赫有名的植物,在这片远古大山里,因其多,便显得低调起来。比如同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金毛狗,披着它四散的绿叶,慷慨地将那长了厚厚一层绒毛的根部裸露在大石上。因其毛能止血,肉能充饥,山里人亲切称之为猴头。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石仙桃,将其细白绵软的根扎在青色裸岩之上,似乎一阵风就可以吹走。还有叶子绿油油的草珊瑚、根部结着圆圆坚果的野菠萝以及民间传说能治各种喉病的木郎子等,也都这样毫不张扬地长在深山沟谷中。

  “哑”鸟造访

  水库区收留了一只前来过冬的黑鹳,它形单影只站在残垣上

  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上正好处于热带的北缘和亚热带的南缘,地球的同纬度地区大多为荒漠地貌,莲花山却为大量珍禽异兽营造了一个安乐之所。

  山路七弯八绕,在一片山谷处,赖站长和保护区人员突然加快脚步,向前面大潭小跑而去,他们惊喜而小心地招手:在密林深处的这一清潭中,竟找到了娃娃鱼!

  潭水不过数尺,清澈见底,水中几块突兀大石,布满青苔。就在大石缝中,两条不足一尺长的小娃娃鱼,一动不动地趴在大石上,小趾爪在清澈潭水中看得一清二楚。也许是被突然造访的脚步声所打搅,眨眼间,这两条浑身通黑的小东西便消失在了水中,四周连尘滓都未见一丝荡起。

  山愈高,水愈急。随着山势渐陡,山路旁开始有了一路相伴的溪流声,时近时远。在海拔800多米处,往山上看,森林一望无际,而透过林木往山下看,一汪浅蓝色水湾正恬静地环绕在山脚。据监测,白盆珠水库的水质常年处于国家一类水质标准。

  这片纯净天然的水库大湖,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珍稀濒危候鸟前来过冬。3月底,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水库区找到了一只前来过冬的黑鹳,它形单影只,孤独地站在一截断壁残垣上。

  黑鹳的家,在我国北方遥远的塔里木盆地南缘。这是一种奇特的候鸟,成鸟身高可达1米多高,但它一经长大,便再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变成一种“哑”鸟。近几年,全球已不足1000多只的黑鹳,已越来越少被发现了。

  同样由第三纪冰川后期残存下来的珍稀濒危候鸟中华秋沙鸭,作为鸭类动物中唯一会在树洞上做巢安家的候鸟,由于对水质要求极高,生存栖息地越来越萎缩。去年冬,在这片水库区,监测人员却发现了31只中华秋沙鸭。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据此认定:白盆珠水库是中华秋沙鸭在广东的最大越冬地。

  3月底,保护区再次意外找到了一只被猎人下夹子误捕的豹猫。“夹断了一条腿,大约10多岁,7-8斤重,通体白色有黑色斑点,非常凶”,保护区目前正在对这只猫科动物进行救治,希望将其治疗康复后放生。因莲花山脉与南岭诸脉相连通,群山延绵数百公里,相关专家认为这里是大型猫科动物的理想生活场所。“以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得比较粗放,我们正打算重新做一次详细的物种调查,然后决定下一步的保护与发展”,保护区负责人十分看好这里的未来前景。

  深山藏古刹

  海拔960米处,深山突然出现一处平坦谷地,坐落着建于明贞祯年间的莲花寺。

  寺庙有五六僧众。住持一山师父见有客人到来,让弟子端出满满一箩箕贡果解渴。“在这山里,我们生活清贫、清静,但多的就是时间。”一山师父说。

  山上通讯不便。赖站长说上山前一天就已向一山师父发了短信预约午餐。“到现在还没收到呢”,一山师父指着他的手机笑称。

  在主庙一侧,一间10平方左右的简陋木棚,四门紧闭,周边仅有粗条蓬布遮挡。一山师父称,一年前一道友从洛阳而来,已入室闭关一年了,“他在佛祖面前许了愿,希望闭关三年才出。”

  位于保护区另一侧狮子山上的西来古刹,又名西来庵,建于北宋嘉佑元年,距今已经952年。传为从安徽九华寺腾云驾雾而来的点尘无和尚所建。点尘无和尚在此深山野岭餐花饮露,为民众广播佛法,以至后来粤东南的佛教寺院,均来自这座小寺庵。后点尘无和尚在庵后巨石下的仙人洞圆寂,肉身不腐,颜无变异。

  如今,对西来庵的由来,当地还广泛流传有一首小诗:狮峰曾子饮流霞,醉倒象山岩洞下。几度春风吹不醒,至今颜色似桃花。

标签:古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