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1月3日(农历11月15日)恭逢唐终南杜顺大师纪念日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04日
来源:南普陀在线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华严宗初祖终南山杜顺大师像

  2007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恭逢唐华严宗初祖终南山杜顺大师圆寂纪念日。杜顺大师,俗姓杜,法名法顺,世称以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师作法界观,大弘华严圆顿之旨,所说直显正理。杜顺大师的著述,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他的门弟子有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其中以智俨为特出,其后辗转传授,法藏、澄观、宗密等华严宗诸祖,皆出此门。据宋《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记载,杜顺大师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十一月十五日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在杜顺大师的纪念日,谨依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中国佛教人物》介绍杜顺大师的著作和传记。

  杜顺大师著作

  华严五教止观(1卷)〖隋 杜顺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隋 杜顺说 唐 智俨撰〗
  华严法界观门(1卷)〖隋 杜顺说 集于唐法藏述《华严发菩提心章》中〗
  注华严法界观门(1卷)〖隋 杜顺说 唐 宗密注〗

  杜顺大师(557—640)

  法顺,俗姓杜,一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当时盛传他有种种神异的事迹,所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把他的传记编在《感通类》,并且说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三十,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并说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他曾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著有赞咏净土的《五悔文》。他的门弟子有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其中以智俨为特出。据《华严经传记》卷三说法顺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为弟子,即交付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华严经传记》卷四又说有居士樊玄智,泾州人,年十六,舍家来从法顺修行,即令以读诵《华严经》为业,并劝他依经修修贤行愿。法顺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

  世称法顺为华严宗初祖,其说始于圭峰宗密。《续高僧传·法顺传》虽然没有任何关于法顺弘传《华严》的记载,但在传末说智俨经常讲说《华严》和《摄论》之后,紧接着说是“斯尘不绝矣”,可知杜顺、智俨之间是有华严传承关系的。又《华严经传记》说法顺令樊玄智读诵《华严》,又劝他修普贤行,也可见法顺确是倡导《华严》学说的。

  法顺的著述,相传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法界观》的全文,又见于法藏所撰《华严发菩提心章》,因此有人疑心不是杜顺的著作,但澄观对它有注解,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撰,并作《华严法界玄镜》以阐明它。《五教止观》也题作“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卷末还载明是“华严杜顺和上略出记”,但全文大部分见于法藏的《华严游心法界记》中,这《游心法界记》或者是根据《五教止观》所作。但是《五教止观》中,出现了好些后来玄奘所用的译语,又提到后来的佛授记寺,于是发生了是不是杜顺所说的问题,为学者所聚讼,悬而未决。还有法藏的《妄尽还源观》,孤山智圆也说它是法顺所撰,到了晋水净源才断定是法藏所著(见《妄尽还源观》卷末净源按语)。又智俨所撰的《华严一乘十玄门》,也题作“承杜顺和尚说”,假如这是事实,也可以证明杜顺和智俨《华严》传承的关系。此外法顺的著作相传还有《十门实相观》和《会诸宗别见颂》各一卷。

  (黄忏华)

  杜顺大师的颂偈、问答与古代传记

  宗镜录所载杜顺大师颂偈与开示

  漩洑颂

  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不离幻色即见空。此即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于一境内一切智。于一智中诸境界。只用一念观诸境。一切诸境同时会。时处帝网现重重。一切智通无挂碍。

  杜顺和尚偈

  游子谩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者是。何处觅弥陀。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

  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指月录》所载杜顺大师颂偈

  法身颂

  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

  【法顺(唐雍州义善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人。禀性柔和未思沿恶。辞亲远戌无惮艰辛。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珍姓魏氏。志存俭约野居成性。京室东阜地号马头。空岸重邃堪为灵窟。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足白身黄自然驯扰。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即有斯异。四远响归。乃以闻上。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龛成无为而死。今所谓因圣寺是也。顺时躬睹斯事。更倍归依。力助缔构随便请业。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由来千人皆足。尝有清河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常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口*束]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差愈余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三原县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余术。但坐而对之。识者谓有阴德所感。故幽灵偏敬致。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并儅。祯祥屡见绝无障碍。其奉正也如此。而笃性绵密情兼泛爱。道俗贵贱皆事邀延。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或复重痼难治。深愿未果者。皆随时指示。普得遂心。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相似不知翻作余语。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堕陆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财食。顺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无爽归禁。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悲惊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同嗟。制服亘野。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四众良辰赴供弥满。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终矣。

  【法顺《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县人。禀性柔和。年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有张河江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口*束](子累切)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愈。余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带香气不散。三原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余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随陆而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勿睹。而不测其然也。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法顺《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

  法师法顺。万年杜氏。十八出家。师因圣僧道珍受学定法。凡世间聋哑。遇之者必能闻能语。至于驱园圃虫诫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唐太宗诏问。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奚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师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着五悔文赞咏诤土。路逢神树鬼庙即焚毁之。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塔肉身于樊川北原。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老人。语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弟子趋归。师已长往。至今关中以是日作文殊忌斋。师着法界观门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专弘华严。以授云华智俨。俨授贤首法藏。其教遂行。

标签:纪念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