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情爱问题>>正文内容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的最好化解方法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来源:学佛导航 2019年5月1日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导读

  十年前我极执着的事情,今天想来觉得可笑;今天我所执着的事情,十年后再回忆时也将如此。所以,我们在对每一阶段所贪执的东西,都要先去了解它的本性。

  离开城市找个深山老林隐居,过着简单而恬静的生活,是很多人的梦想,但能如愿的毕竟是少数,我们依旧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度日,和形形色色的人打着交道,有了人就有了,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而有了这人世间的纷纷万种。

  2600多年前悉达多太子,正因为看到了,人世间中的诸多痛苦与烦恼,才走上了悟道之路,终而成为了伟大的觉者佛陀,后来佛陀把人间的苦,总结成了“八苦”,其中“爱别离”与“怨憎会”,即是由人间的亲密关系,与憎恶关系进而引发出来的。

  ■ 什么是“爱别离”?

  相爱的人分手了,至亲家人过世了,夫妻因为工作等因素分居在两个城市,孩子去了外地读大学......等等,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些“爱别离”。

  所谓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的苦楚。

  如《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这种现象在世间上比比皆是。人人都曾体会过这种苦,我们在爱别离时都是十分痛心的。还有很多人,当难以承受分手的重创时痛不欲生,乃至于去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 佛陀教我们面对“爱别离苦”

  佛经中记载,有一婆罗门生的儿子,7岁时便因病而死。婆罗门伤心欲绝,决定去找阎罗王,把儿子的命要回来。

  后来,婆罗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阎罗王。阎罗王带他见了儿子,他欣喜至极,但他儿子见了他却说道:“我只是暂时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称为你的儿子。现在我在这里已另有父母,你还是打消妄想,早点回去吧!”婆罗门满怀悲痛,怅然离去。

  他回家后实在想不通,就去问佛陀整件事的缘由。佛陀说:“父子、夫妻等一切关系都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才会聚到一起,就如寄居一处的旅人们般,不久便会离散……”

  佛陀开示了爱别离苦的道理,婆罗门顿时心开意解,遂于佛陀座下出家,终证得阿罗汉果。

  可见,佛经中有许多对人生的透彻认识,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就不会引得特别强烈的苦受了。否则,一旦与所执著之人别离,便会感到天崩地裂、极难忍受。即使这种苦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也会难以释怀。世间上有好多故事与电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节十分让人痛心,从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实际上,这就是爱别离苦的充分体现。

 

  ■ 什么是“怨憎会”?

  怨憎会与爱别离正好相反。意为两个本来就不好相处的人,偏偏又把他们放在一起。正因为在一起,整天相互看到对方就像仇人一般,和厌恶憎恨之人相处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

  走在大街上,和昨天刚刚吵完架的邻居走了个对头。上班时还得和前天刚刚给自己打了“小报告”的同事,共事在同在一个屋檐下。外出游玩,却和曾经因分手闹的沸沸扬扬的前任,坐在了同一个车厢……

  总之,想见的人见不到,不想见的人总是狭路相逢。想听的喜讯总也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却纷至沓来。

  《大毗婆沙论》中说:“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大意是说不可爱的对境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是怨憎会苦。

 

  ■ “怨憎会苦”最好的化解方法

  其实,如果学了佛,对怨憎会所引发的痛苦,就能很好理解了。之所以会面对不想看见、不想听见的人或事,都是因为过去曾经种下的恶缘没有化解的缘故 。有了恶缘,因缘成熟了,自然与冤家狭路相逢,于是违缘就会不期而至,令我们的内心备受折磨。

  圣严法师曾说,在面对怨憎会之苦时,我们应该要主动向对方道歉、认错,并且好好地与对方沟通。唯有面对误会,才能真的化解怨气。所以这也提醒着我们,日后在遇到恶事,需要用积极、正确的方法面对、处理,才是真正的化解之道。

  而如果想彻底断除怨憎会苦,就需靠佛法中的空性智慧了。比如,有些人希望隐居,找寻内心的宁静,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假如没有对“空性智慧”的领悟,不论去多么清净的地方,怨憎会苦的根源却始终没有被解决。

  “十年前我极执着的事情,今天想来觉得可笑;今天我所执着的事情,十年后再回忆时也将如此。所以,我们在对每一阶段所贪执的东西,都要先去了解它的本性。”的确,只有不执着于怨憎会带来的痛苦,明白特别不值得为其所痛苦,看透它的本质,才能彻底消除怨憎会苦,从而获得内心的喜乐。

  不管是怨憎会苦,还是爱别离苦,让我们痛苦的只是我们内心对美好和不美好事物的执取。

  放下它,便能感受放下的轻松与愉悦。

  看破它,超越它,进而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走的更加潇洒。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