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基础知识>>正文内容

佛法概要-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8日
来源:嘘.菩提   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大家都犯了将文化与佛法混为一谈的错误,其实文化与佛法并不相同,如果把文化譬喻为茶杯,佛法就是茶。喝茶需要茶杯,但喝完茶后,就不再需要握着茶杯。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类有限的智慧所发展出来的,是人造的,但佛法并不是人造的。当然,就相对的教法来看,它是由佛所说的,可是由绝对的教法来看,佛法不是佛说的。

  这个时代,大家只在乎文化是什么,而不在乎佛法是什么,就像人们在乎茶杯,而不管茶的内容,所以大家探讨红帽系、黄帽系如何做大礼拜,尽把重心放在人们所创造的事务上。

  在日本,我们看到眼睛细细、肚子大大的佛像;在印度,看到腿长、身体长、鼻子挺挺的佛像;在阿富汗,看到有胡子、有胸毛的佛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佛像最接进实相。真正的佛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除非他自己已经成佛。当然,佛也没有告诉我们,他决定要像日本的佛、印度的佛、还是阿富汗的佛。所以,不要这么在乎文化的差异,虽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就像茶杯可以让我们喝到茶一样,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不是一种宗教?一般的宗教相信宇宙存在一个创造者,以此来检视佛教,正如一些佛学大师所言,佛教并不是宗教。虽然,佛教徒相信有神,但神也是六道轮回的一种型态;神,并不是创造者。不管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都相信宇宙是由众生业力扭结而成。

  那么佛法是不是一种哲学呢?哲学是由人类智慧所创,以此定义来审视佛教,佛法也不是哲学。那么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佛的教法,包括一切究竟的真理。若不了解佛法的真义,每天只是念诵、修行,就不算真正跟着佛的教法而行。

  一般人以为,学佛是一种自外于日常生活的状态,这是错误的。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把生活真实状况说出来的教法。因为我们不了解实相,即使修行了很久,也没有修成;就像我们修财神,修了半天仍然贫穷;就像我们灌了上千个顶,却没有培养出一丁点善的品质。

  也许我们曾经做了个怪梦,就认为这是受到某种灌顶或加持的结果,如果只是放在心里,当然没有关系;但一般人绝对不会把它放在心里就算了,一定会到处嚷嚷。其结果是让周遭的人嫉妒,为何只有少数人有此梦境。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在家人”身上,“出家人”亦然。当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疯疯颠颠的计程车司机而心生不悦,那就表示以前的修行对我们并没有帮助。

  另一个问题是时下认为修行一定要设佛堂,然后坐在禅垫上,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修行。或者有些人做“无我观”,以减轻自己的我执,一上座就想,今天“我”上座、今天“我”做的很好、今天“我”修得很高兴,这种“无我观”不但不能减少我执,反而会使我执更加坚定。

  一般情况是每天都花一个小时修行,用力看着上师,盯着佛像,闭着眼睛专心持咒,但修完之后,就把上师、佛堂关在门后,心中再没有上师、没有佛,于是所有的贪嗔痴慢疑都起来了,我们如何认为,一个小时可以对抗其余的二十三个小时呢?

  当然,在上师面前发菩提心、修行也是很好的。透过这些修持使自己平静、快乐也不错,但是,在佛堂外呢?有疯疯癫癫的计程车司机、有坏人、有和我们吵架的人,种种状况无不刺激我们升起忿怒的情绪。

  所以,一个人应该对我们周遭的事务敏感、关心,应该有好的发心(菩提心),应该是出于自发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自发的去做任何事,我们像个小孩,被父母、被社会影响,被人用汤匙一口口喂食长大。就像大家高高兴兴地“一起”吃饭,这是代表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一起用餐。但有什么理由告诉我,为什么大家可以“一起”用餐,却不能“一起”上厕所?在社会的观念里,身为一个绅士淑女就是如此行事。所以我们依照“定律”生活,接受社会的规范,从未以自己的方式来决定前途,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受到众人影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见容于社会中。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应世出生,他选择诞生在印度的第二个阶级——皇室,以获得度化众生所需要的尊敬与地位。当他出生时,有一位星相算命家预言:“此儿若能从尘世中出离,将成为佛;若留在尘世中,将成为万王之王(kingoftheking)”。国王为了避免释迦牟尼佛抛弃王位,用尽各种方法欺骗他,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是发现了人生的苦,亦从车夫口中得知,即使贵如国王也不可能避免老病死。这使释迦牟尼佛产生强烈的出离心,当夜便舍弃一切离家苦行。最初他追随印度苦行僧的教法历经许多苦修,后来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才到菩提迦耶,最后在菩提树下得证成佛。成佛后,释迦牟尼佛并不希望将此体悟宣扬(有些教法无法以言语描述),希望继续在定中修行,在帝释天王与大梵天王的祈请下,释迦牟尼佛才在鹿野苑传下了第一个教授(佛陀共有三次传法)。

  佛陀所宣说的第一个教法就是——“要知道痛苦”,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可惜现在有许多人都不重视它,只对大圆满、大手印及金刚乘所作的广告有兴趣。了解痛苦,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为了离开这痛苦的六道轮回,才有修行佛法的必要,这就好像犯人知道监狱的痛苦,想离开是一样的。如果不觉得监狱是痛苦的,就不会想离开,而我们就是身在轮回的监狱里。

  四加行也是要我们知道痛苦、了解痛苦。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错将痛苦当成快乐,如果我们检视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管是地位、权力、金钱、豪华或奢侈,其实没有一件是快乐的。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是最大的痛苦,只是我们不了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无齿无发,在地上爬来爬去,长大之后拥有年轻、美丽与健壮,老了以后皱纹满布、头发稀疏,这些事都变了,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跟以前一样。为什么会忽略这些痛苦?因为我们有野心,以为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不再痛苦。

  真正的情况是,痛苦不断,想除掉痛苦的心也不止,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上,当我说“希望明天能见到各位来参加法会”时,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应允,因为我们下意识认为今晚我们不会死,但我们凭什么认为明天还会活着?在我们的周遭,有许多足以致命的因素。当因缘成熟时,一张纸也可以杀人,甚至是那些我们可以维持生命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同样也可以夺人命,食物、空气、水亦是如此。在这个瞬间,有很多人正在生死边缘挣扎,有些人快渴死了、有些人快淹死了;有些人正处于快乐、有些人正处于痛苦;有些人正以数百万元换取少许的食物、有些人正以数百万元从事减肥,而你无法告诉我,是节食痛苦,还是饥饿痛苦。其实,两者皆痛苦。

  问与答

  问:四加行是消除业障,还是为了增加修行的痛苦?

  答: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四加行,佛从没有教过四加行吧!密勒日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像帝洛巴、那洛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虽然他们都没有真正修过四加行,但他们确确实实做过上千次的加行。

  “加行”是什么?是忍耐。使人坚定是很重要的,在理论上,一切都是本性清净,无差别的。这在口头上谈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去了解。如果我们用头去撞墙,即使不小心撞到了,也会原谅自己。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敌人?因为有我,如果世界上没有我,就不会有一个“我”的敌人存在。就像撞墙头会痛,是因为我们有头的缘故。

  加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坚持、忍耐。喜欢的就去做,那么和我们以往所造的业有什么不同?喜欢杀人就去杀人、喜欢追求感官快乐就去追求、喜欢灌顶就去灌顶、不喜欢这个上师就赶快换一个上师,所以我们常说这是“以前的”,以前的上师、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太太、以前的女朋友……。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被宠坏了。对一个这样被宠坏了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去调整、不应该去忍耐吗?这就像一头牛站在悬涯边,因为无知而不知闪躲走避。当我们告诉它种种危险牛听不懂,所以不会走开。但如果我们鞭打它,牛就会走开,这就是忍耐的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对许多人来说,修四加行是一件挺愉快的事,而且大家还把它视为一项运动,可以减肥、可以锻炼胸肌,可以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止高血压,做完一百个大礼拜会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如果是以这样子的心态来修四加行,即使修一百万次,也不算是加行。

  问:在哪里训练忍耐?

  答:忍耐是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我看你很喜欢做大礼拜,不喜欢静坐,那么我会要你静坐,一个大礼拜也不让你做。现代人的悲哀是,上师和弟子之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互相观察,所以上师并不知道弟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问:忍耐是为了消业障?

  答:是的,忍耐是为了消业障。消什么业呢?就是清净那个被宠坏的心,清净那个想做大礼拜的欲念。从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可知,帝洛巴从没有教那洛巴四加行,帝洛巴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叫那洛巴去城里偷汤,那洛巴遵守上师的命令,结果被人逮到,给狠狠的揍了一顿,回到上师处所,也因为没有偷到汤,又被上师狠狠揍了一顿。帝洛巴不像我们一样,给那洛巴上千个灌顶、上千个教法,他只是给他上千个苦行,训练他的忍耐。忍耐(坚定)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的,对一个人有意义的忍耐,对另一个人未必有用。

  问:如果上师不在身边怎么办?怎么判断该不该忍耐?

  答:上师不在身边,就是一种要忍耐的状况。

  什么是“上师”?上师就是告诉你本来面目的人。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和结婚不一样(倒有点像恋爱),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上师和弟子间该如何如何。上师和弟子间有宿世业力的牵引。如密勒日巴尊者在跟随马尔巴之前,向卓千喇嘛学习,他是一个教大圆满的上师。他说“这是最殊胜的法,如果你早上听闻,就可以早上成就,如果你晚上听闻,就可以晚上成就,如果你是最上根器的弟子,你可以在听闻的当下成就”,他给过密勒日巴这些重要的法,可是密勒日巴从山洞中修行回来却没有太大的觉受。当他告诉卓千喇嘛这个情况时,卓千喇嘛推荐马尔巴上师,密勒日巴一听到马尔巴之名,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这就是一种有缘的示现。最初的相见,马尔巴是以农夫之姿出现,他要密勒日巴把田耕完、把酒喝完才带他去见马尔巴。密勒日巴虽然不知眼前的农夫就是马尔巴,但他见到农夫时,仍产生乐的觉受。当然马尔巴并不像卓千喇嘛一样,给密勒日巴很高深的教授,而是无数的苦行与磨难,经过几年的折磨都无法动摇密勒日巴对马尔巴的强烈信心,最后马尔巴将密勒日巴的自信引出来,这就是上师。

  上师不一定是一位非常高的喇嘛,高低并不能帮助我们成就;上师也不一定得年高德绍,白发和皱纹也不能帮我们成就;有时候上师会隐没在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以极卑贱低下的样子出现。在白教中堪称是最伟大的传承之父之帝洛巴,他只是一个渔夫,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坏渔夫,因为他老是不等鱼死掉就把它们吃掉。萨迦派的传承之母是毕瓦巴,一个醉鬼。只有到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身上闪闪发光的上师。

  问:为什么上师要示现这些奇奇怪怪的相?

  答:有些人认为佛给了八万四千个教法,不是把人都给弄糊涂了?因为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用八万四千种法门对治。你想想看,如果一个医生不管你生什么病,都给同样的药,你会感觉如何?

  举例来说,在对治“贪”的问题上就有许多不同的教法,小乘提出“不净观”,大乘在不净观上再增加“空观”,金刚乘提出“无二教授”。以前有一位和尚将不净观修得很好,也获得大家的赞赏。文殊菩萨为了要试探他的功力,便化身成一位非常美丽的小姐来引诱他。最初他不为所动,但他的对手(文殊菩萨)实在太强了,知道各种引诱人的怪招(如果文殊菩萨不知道如何引诱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会引诱人了,因为他是智慧之主),慢慢的和尚把持不住,干脆站起来跑出去,文殊菩萨也跟在后面紧追。一个不小心,和尚摔了一跤,他心想“完了”,担心美丽的女子靠近。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他紧张地向后看,却见美丽的女子碎成千片、消失,最后化成文殊菩萨。以小乘的观点来看,和尚的不净观修得很好,但他应再加上“空观”。金刚乘的教法有些类似,但更微妙;“她漂亮”,是一种概念,“她丑”,也是一种概念,真正的事物是一样的,不需要去抛弃,也不需要去攫取,因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佛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法。小乘是比较小的车乘,给求自己解脱的人,大乘是比较大的车乘,给求众生解脱的人,我们无法判断哪一种教法比较难得可贵?两种都是佛的教法,同样难得可贵,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动机”。

  问:生命是如何形成,如何进行的?不同型态的生命从何而来?

  答:我们可以从轮回图来了解。轮回最外围是由一个死神所控制,中间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佛法相信有不同的宇宙存在,即使在同一宇宙中,也有不同的星球存在,因此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佛来度化众生,六道中也有不同的佛存在,目前我无法将六道生活的情况展现在大家眼前。

  每一道对明和时间长短的感觉(认知)都不同,例如饿鬼道的众生对冬天的太阳感到冷、对夏天的月亮感到灼热;有些动物一辈子没有看过自己的身体、没有见过日月;地狱道的众生则随时处于火烧、滚水及地裂的痛苦中;修罗道则时时战斗与妒嫉之中;天道应该是最快乐的,他们有“全知”的智慧,但心意总是东奔西跑,无法专注,在死亡前七天可知下辈子投生所在而造成极大的痛苦。时间也是一样,人类的一年,在地狱道也许只是一天。

  要看真实的六道,也许我无法展现;但在心里,我们都知道它确实存在。印度寂天大师曾说——“六道不离本心”某些人现在很快乐,好像快乐了一整年,但事实上只有一个月得时间。不管在哪一道,都免不了受死神的控制,不要以为死神是有三个眼睛的怪物,因为大家怕死,就把他丑化,所以我们不会看到有人把死神画得很美。

  在中间有三种动物,分别是猪、鸡、蛇,表示生在六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脱离不了忿怒(蛇)、愚痴(猪)、贪婪(鸡)的情绪。此外,还有两个动机,好的发心,有善业,会投生到善道,不好的发心会造恶业,投生到恶道。在六道中有三善道与三恶道,所谓的善恶与好坏,只是比较上的差别,并不是究竟上的差别,不表示成佛,所以不管是在善道或恶道,都离开不了贪嗔痴的控制。但不要误会自己是由猪鸡蛇变来的,这只是一个象征。为了表示善道,在右边画上白色的部分,为了表示恶业,在左边画上黑色的部分,在善业的部分是头朝上,在恶业的部分是头朝下。

  目前我不准备谈地狱道的情况,因为大家在人道就已经够苦了。不过一般来说,下面有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共十八个地狱。中间是大威德金刚,有人恨他,称他为死神、地狱之王,有人喜欢他,称他为天王。但他什么也不是,他是每个人业的力量,真正审判你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业在欺骗你。如果有好的业就会生在善道,如果有不好的业就会生在恶道。不过,佛菩萨也很慈悲,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果我们的业是由强烈的嗔恨心所引发的,那么就会投生到地狱道里。

  问:我找不到心,没有心?

  答:是谁在找心?是谁在感觉?

  问:无心是本体,谈无心是把心放到另一个主体上?

  答:那你现在又有心了?

  问:刚才是说对自己无心,但对别人仍有心?

  答:你像杯子一样无心,你成佛就不是你成佛了。

  问:对自己无心是不执着,还是因为把心放在众生上?

  答:如果你已无心,又如何将心放在众生上,为众生做事?你不能用你没有的东西去做事,你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证明你无心了。当有一个概念,一个觉知时,就表示有一个主体在感觉;你没有耳朵,就无法听,耳朵是主体,你有耳朵,你就是觉知的主体,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听到我,这就是你的觉知。你第一次见到、听到我是在何时?

  答:今天见到,昨天听到。

  答:过去你从未听过我,对你而言,我并不存在,现在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你也已经看见过我了,所以现在你可以揣想我过去的样子,我的所做所为;甚至你可以认为我是魔鬼,会吸血、伤害人,你也可以认为我是佛,可以加持你、让你成佛,但这些都只是概念。

  问:现象是真?还是假?

  答:我站在你的面前,你认为我是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只是你的觉知,真正的我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超出好坏之上的状态才叫做空性,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那是你给的定义。就像我们认为大便是脏的,但自己的大便却比别人的大便香。

  问:修行是净化我们的思想?

  仁波切:所以修金刚乘要观想,观想我们的身体不净。你怎么做观想?你观想过哪些本尊?

  师兄答:药师佛。

  仁波切:你现在“看”我,事实上你是在“观想”我。因为我们有个坚固的念头,认为这是“看”,这个身体是真实的、可以和他说话、可以触摸到,但如果你对观想也同样用这样坚固的想法去做,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和药师佛说话,可以摸到他,以后也不必上医院了。

  问:是不是最后还是要把这些都空掉?

  仁波切:对。观想是把不净的习惯去掉,如果你是迷信的人,说昨晚床前有个鬼,要请我修法解决,那么我只会在绳子上吐点口水(其实什么也没做),你把绳子带在身上就可以睡得安稳。为什么?就是因为观想有效。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坏的人,慢慢把这种概念发展出来,而不要老是在发展“自我”,这样就可以转化出比较好的习惯,最后再把好的及坏的习惯都丢掉。成佛就像一条船,到了彼岸就要离开船,如果一直待在船上,就永远也无法到岸,所以修法,修到成就之后,就要把这些都放掉。当我们说“佛在定中会知道所有的事”时,我就想笑,佛为什么要入定?佛从来也没有忘记任何东西,为什么要靠入定来记得某些东西?

  问:这是意味着把假的当真来修行,但最后要把真的也否定掉?

  答:修到最后,不管是假的、真的都要放弃。两者都是又真又假,既不真也不假的。

  问:到一定的境界就要度众生,赶快结缘?

  答:从现在开始就要和众生结缘。

  问:心真一切真,还是在中间的过程一切都是真的?

  答:当你没有心的时候,你根本不必担心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问:如何分辨真假?

  答: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是真的,那只是我们的习惯,一个好梦,很真实,但并不是真的。在梦中你感到饿,吃了东西,你真的饿吗?你真的吃到东西吗?等到我们成佛,就会知道现在的一切就像梦境一样,都只是我们的心和经验投射出来的,只是一种想像。我们认为佛是最好的,是成就者,在实相中佛和众生一样,成就只是让我们证悟到这一点,让我们了解到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这三个时态只是众生的习惯而已。

  现在来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当我们在学佛或听闻佛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佛法当成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尤其是谈大乘或金刚乘,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归于道,一个人应该把心胸放宽。之前我已经谈过文化和佛法的不同,文化把我们的见地变得狭小,向我们常说这是西藏式的,这是中国式的、这是印度式的,这种分类把我们的观念变得狭窄,当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杯子时,就自然会产生好坏的分别心,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心胸广阔”。

  以前在印度有个修行人是骗子,他的师兄弟都不喜欢他,他难过地哭了起来,当上师问他原因时,他说“因为我说了很多谎话,养成习惯,大家都讨厌我”上师回答“其实你说的是真话,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当你说谎话时,反而变成真的”。最后这个经常说谎的弟子也成佛了,因为他变得更开阔。

  我们很少有自发性的行为与思考,大家就像二手车一样,是个二手人。我们接受文化的教育,很少把心打开,不管我们生在何处,接受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我们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接受别人的概念。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去追寻别人所给的真理”,所以我们想做绅士、淑女,也不过是为了被他人所接受,以便获得最好的对待。当我们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要接受别人给的概念,尽力去讨好别人。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斗争、内战、国际间的战争都开始了,因为每个人都要独立,要自主,但越要独立的人(国家)就愈得依赖别人。

  很多人不肯接受上师的命令,以免过份依赖上师,反而搞错了,如果真想独立,我们自然要依赖某个人,为什么不依赖上师或佛呢?事实上,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是使一个人争取独立的最重要关键,金刚乘的修行者在修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时,最后要把自己的意念和上师的意念溶和在一起,这不是告诉我们,自己和上师是不可分的吗?在实相中,上师和弟子并没有分别,在道上我们是非常肮脏污秽的,和上师不同,但经由这些特别的修持,我们和上师就没有差别了。

  法(或佛法)具有两种意义,一个是可以被执持,被捉住的东西;一个是可以保护我们的东西。比较好的说法是前者——“执持”,表示法可以指所有的现象或真理,因为任何现象都具有执持本身的特质。

  什么是真理?别人认为的真理,另一个人不一定认同。“法”如果可以因人而异,那么法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先谈相对的法,再谈究竟的法。相对与绝对并不是从哲学的范畴来看,而是从我们的生活基础来谈。如果一个吃迷幻药的人现在看到满室的鳗鱼(其实是地毯),对我们而言他看到的是相对的真理,因为他使用药物,这有许多意义在其中,必须非常小心,当我们说这是相对真理时,并不是指他所看到的这些鳗是相对真理,而是指他的心被外物迷惑。对我们来说,我们并没有使用药物,所以我们的看法是绝对的真理,大家要注意相对和绝对的差别,并非在于客体(地毯和鳗),而是在于主体,那个了解事物的心不同。

  另一种状况是,这是个多数人所统治的世界,从无始以来,大部分的人都使用药物,都看到满地的鳗,这就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都是二手人的意义。从无始以来,金子并没有理由变得昂贵,大家为了金子争夺打斗,但因为我们的业,所以金子愈来愈稀少,业是非常奇怪的东西,业会经常使人陷在极大的困难中,如果我们从无始以来就认为石头才是珍贵的宝物,那么我们现在就会为了石头打得头破血流,因为我们的业会使石头愈来愈少,没有价值的金子反而愈来愈多,这就是“业”的准则。

  饿鬼道的众生因为业的缘故,即使在冬天,也会觉得太阳非常寒冷;在夏天,也会觉得月亮非常炎热。我们并不知道太阳究竟是冷还是热,对人类而言它是热的,那是我们的业,是我们的心所感受的。

  回到“药物”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药物”改为“烦恼”,我们被烦恼染污,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真理。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升起无穷的贪欲,看到一个丑陋的敌人,就想和他战斗。如同你带着女朋友出席一场宴会,穿金戴银无非是让人嫉妒羡慕,想炫耀一番,如果有某个陌生人和你的女朋友说话,光是远远看到,就会惹得你满心不快,也许他只是在问“到台北的路怎么走”而已。因为你嫉妒,你以为他们在说你的坏话,即使他们笑一笑,也会让你嫉妒,或者他们打起来了,也会让你嫉妒,因为你的心会想“也许他们以前很要好,现在分手了”。这样看来,我们是被烦恼严重地影响着,佛菩萨没有被烦恼染污,所以他们所见所闻都是超越美丑、好坏的对立,这才是绝对的真理。

  问:仁波切一直在转世度众生,为什么众生还是那么多?

  答:你认为众生很多吗?(回答“是的”),那你为何不认为佛也一样多呢?你有多少的信心敢说在场的人都不是佛,而是众生呢?就我自己而言,也只有这一点勇气,敢说在座中只有我是众生。我从来不说别人是众生,如果你说别人是众生,那你对佛的化身就有很大的侮辱。

  问:为了避免引起嫉妒,而不能说出观想上的问题,我们到底可不可以说出来?

  答:你觉得应该要说就可以说。佛教的圣哲曾说,当别人说“了解”时,这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被补丁一样,迟早这个补丁还是要再换一个补丁的。我们的见地,也许是个好梦、也许是个好征兆,但就像晨雾一样,早晚要走。对于任何好的、坏的、奇怪的感觉,都不应该执着,要既不充满希望,也不失望。我的父亲曾说,“在希望和绝望之中,就是佛法”。

  佛法可以分成理论性的佛法和实际的佛法。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理论性的佛法,许多人常说,为什么我们每天修财神,还是贫穷如故?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理论的缘故。你以为财神的身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这是不对的,这是迷信,是魔术,是一种低级的宗教。许多人听过爱因斯坦,他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佛法非常惊讶,这不是指他知道财神、知道文殊菩萨,而是他对佛法的理论、见地、修行的方法感到惊讶。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理论,百分之七十五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不会再问“应该修什么本尊?”、“修白财神会不会让黑财神不高兴?”、“以前修萨迦派,现在修宁玛派好不好?”

  佛说过许多不同的教法,有些教法需要解释,有些教法不需要解释。例如点香为什么可以成佛,这是需要解释的。有的众生需要点香或供花;有的众生需要把头发剃掉穿上红袈裟;有的众生不需要出家,但应该到人烟罕至的地方,盘起腿、闭起眼睛打坐;有些人为了破除贪要修不净观、破除嗔要修慈悲观。

  以前有个印度国王因渣菩提请佛给他一些教法,佛告诉他不净观及无常,但他希望仍能保有妻妾、宫殿、儿女,同时也能成佛,他说“你是佛,一定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放弃五欲仍可以成佛”,佛说“你不须要放弃,你只要把这些欲望当成道就可以了”。

  回到刚才的例子,点香可以创造一个环境,帮助你成佛的一个环境;佛有许多弟子,有些不适合谈论空性,一个简单的教法,例如点香,反而是个最适合的教法。观音有男相、女相,有红、白、黑不同的观音,有二臂、四臂、八臂、十六臂、千臂,所以大家要了解,以后根本不用再问要修什么本尊,也不用再问修二臂会不会让其他臂的本尊生气之类的问题。在理论上,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不过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种分类方法,称为三藏,谈智慧的论藏、谈戒律的律藏、谈禅定的经藏。佛有些教法是相当直接了当的,有的则是间接的。理论上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常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产生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学家、意识理论家都尝试寻找答案。

  以下的内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个纯粹的自己来聆听,不要预设立场把自己当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响。当我指着桌上的香蕉问这是什么?你们的心中会出现几个概念,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当你去买香蕉时,你的脑中会浮现这些概念,然后走出去买它,这就是我们修的禅定,吃掉它,就是我们的行为。在这个例子,“见”识对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买它、“果”是吃掉它。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见地”?见地是一种盲目的决定,我们说它是香蕉,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我们问一个基督徒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香蕉,更进一步还会说:“这是上帝所创造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上帝创造的,那你真是罪恶”很明显地,他对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见地。对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小乘经部的人会说:“这不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创造任何东西,祂为何不创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祂有全知、智慧,就应该把大家都带到天堂,为什么祂的态度是不公平的?”小乘有部的人会说:“实际上,万物都是由最小的质点所组成,无法再细分(现在这是哈佛、牛津的学者都认为有部的论点非常科学),一切主观的现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识所构成,如果你认为有上帝,那是你的认为。”有部的学者很会讲笑话,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辩论,印度教徒认为一切是由神所创的,有部的学者就说:“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创的”。大乘唯识派会说:“即使是这个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实的。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们外面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大或小的东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识”。中观应成派会说:“我们从来没有做任何错事,因为我们从不允诺任何事”。这一派又会击败唯识派,心识也是不存在的,心识只是个名字,它没有颜色、形状,,它不存在,没有东西是存在的。照这样看来,哪一种看法最合逻辑呢?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看法还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这是香蕉。

  问:打坐时像有点空,但又好像不空?

  答:如果经常静坐,会有三种不同的经验,乐、明与无念。乐是快乐,快乐得不想动;明示知道许多事情;无念是连平常的妄念都会停止。

  问:请解释六道轮回的状况?

  答:畜生道有很多不同的动物,有的动物被驱役、被食、被剥皮、被骑或被当成宠物,有的从出生至死都未看过自己的身体。我们所做的事情,若最强烈的念头来自痴,就会投生到畜生道。就像我们自夸,我们的宗教是最好的,这也是一种痴。不管萨迦、宁玛、大乘、小乘,都是佛说的,喜欢大乘、排斥小乘,认为大乘比小乘好,可能下辈子你就会生在头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的地方。

  恶鬼道的痛苦来自贪,他们有许多不同的痛苦要受,其中最主要的痛苦是没有东西吃、没有东西喝,这就是因为贪所造成的。

  依俱舍论来说,三恶道在我们之下;依大乘来说,三恶道存在我们的心识,不必改变外在的情况,有些人因为痴而做出愚笨的行为,有些人因为贪而吝啬,有些人因为憎而杀人,这三种人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见地;充满憎恨的人认为这间房子像地狱一样、地板像火在烧,但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像。

  台北市对某些人而言,美丽得像天堂,对一个在台北犯了罪的人来说,一看到台北就害怕,想逃开。对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觉得如同身在天道、人道,有的觉得如同身在三恶道。

  阿修罗道是三善道中最坏的,他主要的痛苦来自嫉妒;有一棵树,根在阿修罗道,花及果实开在天道,这是因为他们的业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充满嫉妒,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会和自己的敌人共享。所以阿修罗和天神常有战争。

  天道有许多快乐,但缺乏佛法,也不能再充电,而前生所充的电(累积的善业),在这一世都消耗殆尽,死后就会投生到三恶道,再加上有预知的能力,死前便得忍受极大的痛苦。相形之下,人道才有让我们充电的机会。

  现在来谈业,业有许多种。在西方把业当成一种“能”,业不是神,而是我们心识的力量。如果动机是善的,就是善业;如果动机是恶的,就是恶业。

  对中国人来说,业的解释较为方便,因为中国人相信佛教、相信轮回。想想有二个人受同样的教育,生长在同样的家庭,受同样的外界事物影响,但一个人可能只需要花点时间,做点事,就可以享有富裕;另一个人虽然拼命工作还是穷得要命,饥饿受冻,为什么?这个差别不是神造成的,一富一贫,可以说明背后有一个业在推动。

  业是一种能量,业本身不会消失。如同一杯水,如果没有人去喝它、没有阳光去照它、没有风来吹它,没有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水可以保持原状甚至千年,心的能量也是如此;但如果有外力来干扰,水就会消失。

  我们造业,业本身并不会消灭,但如果有一个力量——“忏悔”,就可以把业消灭。今晚你造了个恶业,又忘了忏悔,这个恶业的力量就会保留上千世,就像我们在银行存钱一样,没有人提钱,钱会一直存在那里。业会等待机会成熟,显现力量。如龙树菩萨的弟子想砍他的头,没有刀子,龙树菩萨告诉他可以用吉祥草,这是他几百万生以前杀了一只小动物而未对治的业果,仅仅是一根草,因为业的缘故,便取了龙树菩萨的性命。

  问:如果忏悔可以消业,那杀人全家岂不是太便宜坏人了?

  答:如果有一个人不小心碰你一下,没有说对不起,你会想,多奇怪的人,为什么一句抱歉都不说。另一个人用力撞了你一下,说了对不起,你就会原谅他。这就是忏悔有用的地方,这就是心识的力量。

  问:如果龙树所杀的昆虫正处于痛苦,是不是可以杀它?

  答:昆虫觉得痛苦,那是昆虫的事,龙树菩萨杀它,就是龙树菩萨的事。

  问:曾经在庙里打破碗,当时住持要我赔偿,是不是有这条规矩?

  答:在佛所制的戒律中,一个受比丘戒的比丘不能积聚东西,当时佛有六个非常顽皮的弟子,所以佛才会制定出很多戒律,当然这些都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制定戒律而化现的。有一个叫恰达的人非常调皮,当时不准受戒的比丘与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可是恰达常和他的前妻坐在房间里说话,造成僧团各种耳语。因此佛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说话”,但恰达依然故我,只不过他不是坐着说话,而是站着。隔天佛又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站在房间里说话”,恰达又依然故我,只是他改成一边走路一边说话。像这些戒律是佛所说的,也有一些戒律是自然产生的,例如不杀生,因为杀生会伤害其他众生。在二百五十条戒律中,我并没有看到打破碗要不要赔,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自然法则,因为你如果在餐厅打破碗,也一定要赔。

  问:对于一些假装是乞丐骗钱的人,应该如何自处?

  答:如果你只是判断这个人是装的,这是无记业,没有好也没有坏。如果你因此而生气,有坏动机,就有业。乞丐要如何做,是他的事,为什么你要将他的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他做什么只会伤害他,而不会伤害你,这就是业的好处,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美,罪恶的美就在于可以让人去清净它。

  问:观想时脑中会出现一些肮脏的事,怎么办?

  答:这就是观想,修法时大家都应该期待有些障碍,这表示你修得还不错,如果没有障碍,可能表示你修得不好,很懒惰。障碍的责任就是要来打扰你,如果你本身修法就没有进步,障碍会想“这个人已经有够多问题了,何再去麻烦他呢?”,就像有些人观想时,会观到自己上吊自杀,你仍应该继续修下去,不过,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一类的电影你看太多了。

  问:我不知佛菩萨的长像,因此我在持咒时并不会特别去关想佛的样子,只是相信他有很强的力量会加持我,这样可以吗?

  答: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将佛的形象表达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很愚笨的,我们所做的观想也是以自己的心识为出发点,用这个被污染的心识来观想,即使我们观想到一尊美丽的佛,这也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美丽。在究竟上来说,佛可能没有我们认为的美;在相对上来说,佛有不同的美。日本佛像是眼睛细长的,阿富汗的佛像是长胡子长胸毛的。对你来说,你也可以创造自己认为最美丽的佛。就像献供,我们无法提供究竟上的供品,佛不会饿,佛不需要我们供的食物,但是我们会饿,是我们要吃,所以我们要供。为了积聚自身的功德,所以花了很多钱买最好的东西来供佛。如果你生长在一个鞋子可以吃的国度里,你可能会把鞋子放在佛桌上。一般来说,供比较便宜的食物,功德会比较少,这是因为我们如此想的缘故。

  问:如果有个坏人拿枪要杀我们,仁波切会杀了这个坏人来救我们,还是会谨守杀戒?

  答: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五百个商人(也是菩萨)到岛上来求珍宝,在回程有个坏人想杀掉他们独占财宝,但释迦牟尼佛不忍坏人造如此大的恶业,便杀了这个坏人,承担这份恶业,因为这件事反而使他累积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文殊菩萨身上,在文殊菩萨还是比丘的时候,严守色戒,一位公主求爱不成想自杀,文殊菩萨知道如果公主自杀,势必会引起许多人对佛教的不谅解,为了不使众生受损害,不得不放弃戒律和公主结婚。在你的例子中,我是很软弱的,可能会吓得先跑掉,或者在还没有想到要跑之前,就已经昏倒了。

标签:佛教|基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