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善恶因果>>正文内容

浅谈因果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8日
来源:美佛慧讯 第一O三期   作者:胡松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上的古今不同的种种宗教与哲学们,也都或明或暗的承认“因果”的存在,在东方的世界里,如中国、印度等地区,人们对“因果”更具有较深的认同,尤其,佛家的主要学理,即建立在“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的理论基础上。末学在此,以一己之浅见,对“因果”的道理,作一简单的述说。

  何谓“因果”?

  什么是“因果”?“因”、“果”是分开来但却休戚相关的两件事,简而言之,“因”是一个起动的元素或作用,“果”则是由于这个“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或现象,而这个“果”又可能成为另一个后“果”的“因”,连续下去。因果的关系,往往相互错综复杂,环环相扣,连绵无绝,单一之因可能会酿成众多之果,而诸多的因,也可能酿成单一之果,起心动念都在因果的范畴,变幻无穷,物质与精神可以互为交错,而且次第不一,实无固定的法则可寻,其演变之复杂性,恐怕即使今日最快的世间电脑设备,也无以轻易地计算出来。

  西方文明世界常说的“Cause and Effect”,对因果的道理也讲得相当平易切题。

  物质世界的“因果”

  先谈一下这个物质世界的“因果”,因为它比较显而易见的,也容易被人接受。“因果”在吾人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发生的,只是,一般人从未在意,也不会认为与“因果”有关。

  譬如说,将一个皮球,用力打在地面上,皮球著地后,立即反弹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把皮球拍打下去是“因”,而皮球之反弹就是“果”,由于余力未消,皮球会继续其著落地与反弹的动作,直到力尽为止,由此也可看到一连串的因果反应。

  我们在土壤里,种了一棵黄瓜的种子,又经过了施肥、浇灌与日照等等之作用,历经一段时日之后,瓜种由发芽开始,成长为一棵草本植物,然后开花结瓜,最后黄瓜成熟。在这里,种子种下是“因”,为求这个“因”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又附加了其他连锁的“因”,如施肥、浇水等等,这些为了最初的因(下种)而有的后续之因或连锁反应(施肥、浇水等等),我们通常称之为“缘”,最后瓜果成熟就是“果”。这段因果的例子,就不是那么立竿见影般的显而亦见了。

  实际上,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经验著「因果”。当我们把手拍在桌面上,立即发出啪然一声,手拍桌面是“因”,发出回响是“果”;当气温下降至冰点以下,地面的水就会逐渐结冰,天空如有足够的水气,也许会下雪,气温下降是“因”,而地面结冰与天空下雪就是“果”;吃了不卫生的食物为“因”,引起了腹泻就是“果”;乱筏林木是“因”,土石流成灾是“果”;空气流动(因)即成风(果);一加一(因)等于二(果);“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句中,就是一个标准的因果显现,“风吹”是“因”,“草低”是“果”,“草低”又形成了另一个“因”,因而促成了“见牛羊”的“果”;比比皆是“因”,处处都是“果”,不胜枚举。

  随时随地任何一个作用的发起,就是一个“因”,而由于这个作用产生的反应,都是其“果”。仔细推敲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存在,也就是“因果”关系,没有事物能够例外,一点也不玄妙。

  精神世界的“因果”

  物质世界的一切,有其“因”也有其“果”,精神世界又何尝能够例外!因为精神与物质,是休戚相关而无以分隔的。只是精神世界的“因果”,不是那么地立竿见影而显而易见,虽然往往不易察觉或证实,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等等,都是在解说因果的道理,藉以劝人向善。

  举些较为显而易见的例子。譬如说,用功读书(因),就会有较好的成绩(果);发了一顿大脾气(因),引发了心脏病(果);处处与人斤斤计较(因),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果);今天在外面做了件好事,回来心理感到很高兴,做好事是“因”,感到高兴就是初步的“果”,也许其后还有后续的果,只是我们一般人不易察觉到罢了。

  然而,有的“因”在无形中成长了它的“果”,其发展的方向,也不易以常理来推断,一般凡夫是不易察觉的。譬如说,一个人奋不顾身的救了别人的命(因),而之后的某一天,自己却幸免了一场致命的车祸(果);或出钱帮助穷人治病(因),自己也因之得到了更为健康的身体(果)。这类因果的演变,就很推断与证实了。而且,有些“因”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结“果”,往往会跨越人生现世的生命,甚至于若干劫数之后,才有果报,此等因果,一般人就更不得而知了。就等于种一棵蔬菜,其成熟的时间约一二个月左右,然栽植一棵苹果树,则须数年才能有较成熟的果实,虽然这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因果之例,用之来解释精神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时间所需,有长有短,其道理是一样的。

  不仅只有我们做出的行为的善恶有因果,我们的思想与起心动念亦落在因果之中,一个好的念头、坏的念头或无记的念头,都有其相当的果报发展。

  在这里把物质与精神分开来讲,只是方便易懂而已,事实上,物质与精神二者一体,互为因果,是无以区分的。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除了许多人类物理与化学知识范畴内所了解的“因果”事物,容易被人接受外,人生里充满了难以理解的事实,譬如说:有人天生长的美丽,而有的人却生来难看,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而有的人却生来贫困,为什么?有人能够寿终正寝,而有人却死于非命,为什么?为什么一次不幸的空难事件发生,全机乘客多已罹难,其中却有某一位,无恙生还?有的人看了就心生欢喜,而有的人却令人生厌,为什么?。我们可以拟出无数串的“为什么?”,不易看出其解答。有的可以说是后天环境培养出来的,有的却是与生俱来的,那又如何来解释?

  有人说那是神或上帝所创造的,既然同是神或上帝所创造的,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的差异?上帝又是依据什么而发出有差别的待遇?这些问题可以一直追究下去,层层无尽,无止无休。

  佛家以“三世因果的”的道理来解说,即使以目前的科学眼光来看,这个理论基础是比较合乎逻辑的,也能自圆其说,是比较能站得住脚的。“三世”是指“过去、现在与未来”,而“过去”包含了无始劫数以来,而“未来”也包含了以后的无尽岁月,因果的循环,在三世之中,一波接一波,连绵延伸,无休无止。如此,上述与生俱来的种种难答的疑问,都能得到合乎逻辑的解说了,这一世与生俱来的种种,皆由过去世所造的“因”所致,而今世所造的种种,也可能要到来世方能萌芽(果)。

  了解了“三世因果”,就不难理解“六道轮回”了,如果“因果”仅存在于人的一生,则许多事实将无以解释了。譬如说,有的大善之人,一生行善无数,最后却没有得了善终,而一个大奸之人,行恶无数,却能寿终正寝。诸如此类的现象,“因果”到那里去了?,若没有“六道轮回”,就说不通的了。

  有两句话讲得很好,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明来世果,今生行者是”,因果与轮回的道理,都在其中矣!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六道轮回”是“三世因果”的表相,没有“三世因果”就没有“六道轮回”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有人说他相信“因果”,却不相信“轮回”,岂不自相矛盾了吗!

  “因果”非“宿命”

  “宿命”是命中注定的,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加以更改的了,该死的活不了,该活的也死不了,一切由命,丝毫没有回旋之余地。

  而“因果”却有些不同,虽然,一个“因”发出之后,的确会将本身导向果报的方向发展,但只要还没有到达果报现前的境地,我们都还有机会自“缘”上下手,也许还有挽救的机会,就如同在下种(因)之后,不去加以施肥与浇水(缘),植物(果)一样长不出来。即使业力深重,非受果报不可,也有可能减轻其果报受伤害的程度,或另种一个善因,他日自有其善报,绝对不是束手无策的。

  实际上,要解决因果的问题,必须要从“因”或“缘”上著手,才能见效。一旦果报现前,即使佛菩萨们,也是无能为力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为什么?因为,凡夫不明因果的利害,随时都在播撒恶因,而不自觉,当果报现前时,则悔之晚矣!故其畏果。而菩萨极其明白因果的道理,如果不慎误生了丝毫的恶因,将来一定会有恶报,故而在因上,战战兢兢,如临深履薄,不敢造次,故其畏因。

  对付因果,佛家有两句最佳的名言,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意义非常简单,人人都能懂,但却非常不易做到。然而,我们不能因其难就不去做,一切必须尽心在我,问心无愧。另外,还有两句话也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即:“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标签:因果|命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