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大德开示>>正文内容

狮吼棒喝(4)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30日
来源: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著作及下载   作者:祈竹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很多人说小乘是低级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应修持,这是对的看法吗?
  答:轻视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极不善的心态,而且会有严重的果报,这是佛陀所亲说的。小乘的修持基于出离心,透过修证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厌离生死苦海之出离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见等修持而成就解脱,这些教法皆为佛陀之金口亲说。如果说这些教法低级,就正是轻视佛陀的开示,也就是贬谤法宝。小乘道上的修持项目是大乘道的基础。难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证悟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等佛法吗?难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门及因果教法吗?还有十二因缘与四圣谛等也都属于小乘道上的教法。大乘行者要发为利众生而欲成佛的菩提心,若对众生之苦没生起悲心,如何能生出要不顾一切地利益他们的菩提心?但如果对自己处于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厌恶,哪里会对同在六道中的众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见出离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础。没有小乘共道的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入于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虽然并不以自己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却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们以持戒为行善止恶的一种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我们虽自称为大乘弟子,但却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连圆满的小乘出离心也未真正生起,所以千万勿自以为是大乘而轻视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证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罗汉,贬视小乘行者的人,同时也是在贬谤圣僧宝。
  问:女身可以成佛吗?
  答:女身当然可以成佛!只要能遇上佛法及发心修持佛境,不论男女,一样可以成就佛境。男身与女身的确存在着某方面的不同。一般就社会环境情况而言,男性修持往往比女性修行较为有利,譬如说一位比丘可以独自住在无人的地方清修,对比丘尼或沙弥尼来说,就必须考虑到更多的安全问题。但这些仅是社会风气环境的外在因素,就成佛之潜质来说,男身与女身并无太大的分别。说女人不可能成佛,绝对并非正确的观点。在《般若心经》中(注:法师乃指广本心经,见宋施护所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世音大士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此经开示大乘的男女行者,若欲修证空性而达至佛境的话,应当如何地去修。在这经里,观世音明确指出“善女人”也可以透过修持而成佛;在经末的部份,佛陀对大士之开示做出了明确的印许。佛教中有一尊广为人尊崇的佛母,称为“度母”(注:在古代中国称为“多罗观音”及“救度观音”)。度母在无量劫前,是一叫“般若月”的女子。这女子曾发下宏愿:要以女身修行,以女身发菩提心,以女身成就佛境,最后更要以女身化现度生。她最终果然成就了佛境,被尊为“圣救度佛母”。以上是出自佛陀金口所说的典故。如果说女性不能成佛,哪岂不是说佛陀编故事来骗我们吗?在释迦佛在世时,已有不少女性成就罗汉境界,这些史实在佛经中有清楚记载。即身成佛的女性修行者,在印度的记载中有三位,在西藏出现过十五位,她们的传记是很感人的。说女身不可能成佛,等于是指控佛陀妄语,也否定了度母及历劫以来以女身成佛的圣者之成就。
  问:佛法教示我们不要执着,那么的话,修持以积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执着呢?
  答:你的见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们不要执恋自身、不要有我执、不要执恋世间福乐及不要执万事万物为自性实有,这不代表说我们不须执着止恶行善及执着于利益众生之事业。修持的人总有个动机,这动机可以是为不堕三恶道,或是解脱生死,或是为令众生之利益而要成佛,总不会毫无目的而精进修持的。有一个目的不是“执着”。如果你说不执着行善,不须止恶,那便能成佛的话,可说是颠倒因果教法的邪见。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典误解了,以为“空性”就是“没有”。那么的话,善也不存在,恶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这是外道思想,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这观点成立的话,你就毋须理会众生之死活,也不需行善止恶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饭。
  问:有人视地狱为实有,也有人说它只唯心所造,并不真正客观地存在,何者的观点才对?
  答:地狱、天界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皆为众生共业所生,它的存在正如人间世界的存在方式一样。当整个宇宙进入消失的阶段时,地狱便不复存在;在此之前,只要众生有共业,六道便存在。说它并不存在是不正确的看法。你看不到的地方,不代表就不存在。只要你略作少许恶业,便很快会见到地狱的存在与否了!当你在地狱道中投生时,你肯定绝不会怀疑它不存在!当然,以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去解释的话,地狱与万事万物皆为缘起,并无自性。但即使它是无自性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你的肉身也是无自性的,但却非不存在。
  问:现代医学常常辩论有关“安乐死”的道德观念,佛教的观点是站在哪一方呢?
  答:一个生命在什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决定。其他的宗教及社会观点衲不欲多言,衲也不太知道佛教以外的人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杀,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业。由轮回的角度来说,一位众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这些痛苦源自他的过去业力,所以最终也必须一己承担,旁人是帮不上忙的。即使我们基于悲心,把他的生命终止了,并不代表我们就解决了他的痛苦。业力是逃不了的,这些苦报在他的下一生或未来生一样会再呈现,单单把他杀了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且还会为他的未来生带来更大的痛苦。衲不是在说这些人是活该受苦的。我们三宝弟子要培养自己的悲心,但悲心还要配合智慧才有用处。如果你明白轮回及业力的规则,便会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杀死并不能带来帮助,只会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上乃依佛法中之轮回及业力的教法而说。如果不依轮回及业力去说,又不视这种行为是杀生的话,衲也就无话可说了。
  问:法师对堕胎有何看法?可以在堕胎后供奉婴灵吗?
  答:衲的看法是什么并无关系。你既是一个佛教徒,就要研学佛的教法,不是我的看法。“三宝弟子”就是以佛法为依皈的人,而不是以自己或任何人的看法为准则。佛法指出中阴身与父精母血结合时入胎,所以胚胎已是一个有情生命,绝不可加以伤害,否则就是杀生。杀生既为十不善业之首,也是违反了皈依之不共遮止学处。我们常自称为“佛教徒”,而“佛教徒”的最低定义正是“不伤害众生的人”。即使婴儿未出生,由于中阴身已入胎,他也就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不能说因为婴儿智力有问题或有残障就加以杀害。世上有很多残障的人,你有权把他们一一以慈悲为名而杀死吗?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母亲不能养育儿子,宁可把孩子生出来交予他人哺育,也绝不可把他杀死。不论什么情况,中阴既已入胎,就代表这女人与腹中生命有过往的因缘,所以千万不要把他杀害。总括来说,不论什么情况都不应堕胎,否则就是谋杀生命,此乃佛法之观点。堕胎是明显地有违佛陀教法的,亦是十不善业之一。供奉婴灵并非佛教传统,亦没有意义,死了的小孩并不会因此而得益。你千万不要以为在堕胎后供养婴灵就能补救杀生的业力。如果你把自己的母亲谋杀,再供奉她的木牌名字(注:法师指汉地文化中之灵位),是否等于你没有错呢?堕胎是杀生,不论社会风气怎么想,佛法的观点就是如此,而佛教徒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皆不杀生的人。供奉婴灵是民间信仰,并不能补救杀生的业力,亦没有任何效用及意义。在末法中,会有越来越多人进行及同意堕胎,并视之为正常,但作为三宝弟子,要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不是依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抉择。你依止的是三宝,不是社会风气及大多数凡夫的意见,这一点你要常常记着。
  问:如果佛陀及三宝真的有无等力量,为何寺院及佛像又会在战争及天灾中被毁呢?
  答:佛像等圣物被毁,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佛法开示无常之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产生、维持及消失的过程,圣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师释迦牟尼的应化色身,也在二千多年前示现入灭的现像。世界上的圣物,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藉着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成佛的资粮。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的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中消失。拉萨的大昭寺内,供着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的等身像,依着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汉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时传至拉萨。在历代的预言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沉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不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悲心的缘故。

标签:开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