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依止上师>>正文内容

依师应从依僧起——上师荟供的意义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于凤山寺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27日
来源:日常法师开示选集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正要走这条佛道时,还要靠我们自己平常生活当中依“法”实践,实践过程当中,总离不开所缘的境,而所缘的境,最重要的就是以同行善友为主。

  请师住世,理论上各位是学生,我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老师。不过我感觉,我跟诸位完全一样,我们有这个因缘一起在如幻如化的世界上,扮演还灭生死的角色。

  生死有二种:一种是随顺轮回的生死,永远无穷无尽的轮回;另外一种,因为我们多少有一些善根,所以能够有因缘透过三宝的加持,了解事实的真相,积集少许资粮,而能够从无始以来随顺轮回的生死中跳脱出来。那么,理论上了解以后,我们怎么走呢?在还灭生死与跳脱轮回的过程中,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就是“上师荟供、请师住世”。

  非常随喜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总算没有白白浪费这一生。今天我扮演师长,我有个感觉:我并不是感觉在这里当老师很欢喜,也非感受到被大家尊敬的欢喜;而是一份很庄严的责任,我觉得我有责任,生生世世愿意跟各位同学,很认真地把我们该走的这条路走下去,最后要把它走完。所谓走完,是要把生死轮回的这条路走完。只要有一位同学还没有走完,我的责任就还没了。今天愿意在诸佛菩萨前面说这个话,希望每位同学提醒我不要忘记,我也会一直提醒自己不可以忘记。所以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够策励我,也有这么多同学可以互相扶持,成佛这条路虽然不好走,但确是无比庄严,有绝对的意义。

  学了广论以后,我们早就了解理论,乃至于像《前世今生》这种书,也使我们清楚——生命是无限的,玩儿完并不是完结篇。最近我又刚看到一本书《玩儿完.奇迹.预言》,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本书的作者白克雷先生正在打电话,那时天上打雷,雷电从电话线传进来,经过他的身体,穿过他的脚,传到地下去。结果,鞋子上的铁钉跟地板上的铁钉熔在一起,可以想见这个电流是多么强烈。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是不可能活的,但是他居然又活回来,并且带来很多讯息。其实,运用佛法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是佛法的“喻”。书中提及人死了,回顾一生,他一生所搞的事情,事无大小全部出现,没有人例外,我们一揽子的人到濒死时一定都会看见。平常我们说“作梦”,但这不是作梦!作梦是胡里胡涂的,但是濒死回顾的时候,却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绝对不亚于搞的当时。我们生前搞很多事情,往往随顺著无明走,乃至还觉得搞得很得意,但是死的时候就非常后悔。所以白白的浪费一生,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忙碌,应该是我们最痛心的事情。

  我之所以举出这个例子,是因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虽然理论了解了,但是想把理论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却好像很遥远。佛经及论都告诉我们,第一等人,也就是善根具足的人,只要听见“宗”——也就是该怎么搞,他马上就能很强烈的警愓自己:“我要这样去搞!”例如佛世的时候,有人一听见佛名就汗毛直竖、眼泪直流,一心仰望要去见佛、要学佛。但是这种人绝对是少数,我们一天到晚念佛,却念得直打瞌睡,这是条件不够。而次一等人只有“宗”不够,还要有“因”——为什么要学佛?了解了这个原因后,就会强而有力的策励自己。不过,对我而言,有“因”好像也不够,还需要靠“喻”——一些强烈且实际的例子。《玩儿完.奇迹.预言》这本书就有非常强烈的例子,因为我是属于第三类人,我觉得同学当中大部分和我一样,所以今天在这庄严的法会当中,也藉此说明一下。

  接下来才是我真正要讲的,广论上说:“依师要把老师看成佛。”在座的同学,也很认真地学习这个概念,我现在扮演老师的角色,“视师如佛”并非要你们任我使唤,我也不是高高在上,如果有这种心理,就大错特错。视师如佛有两个层次,这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的,这也是完全照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大师告诉我们的圆满教法来说的。在道次的道前基础上面视师如佛,这是第一个层次,理论上要懂得,然后尽量去学。而第二个层次必须依菩提道次第理论实践,一步一步走上去,下士搞到、中士搞到、上士也搞到,而且搞到非常坚固的程度,例如谈到皈依,就想到三宝的功德,一心仰望;想到生死轮回中的痛苦,就无法忍受;想到菩提心,轻轻一点,心中就出现,接著还要跟空正见相应。有了这样的条件,眼看著芸芸众生沉沦生死苦海之中,心里非常不忍,便发起“我有责任去承担”之心,决心成佛。但苦海是多么的痛苦,我怎么能长时忍受下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学最快速成佛的方式,那时候就可以学密教,入密时的依师又是一种视师如佛的方式。学生已具有这么高的条件,老师需要什么条件?如果广论的内涵搞到了,到这个程度去学密法时,够条件传法、灌顶的老师--一定是佛。但是我们了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的业不可能看见老师就是佛,不过佛本来现一切身,只要意乐够,也就是由于有这个业,他就会来摄受。他虽然示现凡夫身,但确实是佛,因此那个时候必须完完全全把老师看成佛。

  但是眼前我们的条件还不够,如何视师如佛?广论上明白说明,应该依三宝,这是我今天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我们真正进入佛门的第一步要靠老师,靠他指引我。老师之所以为老师是由于“法”,因此广论上说老师不能离开“法”——“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所以这个善知识是以法的标准来衡准,实际上就是广论的内涵,亦即要依三宝。这也是往后如何真正增上的重要原则,对各位来说,就是依三宝。师是已经成功的典型例子(佛的随顺),让我们仰望,而老师告诉我们的法,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也由于师的摄持、保护,让我们能够安全的走上去。但是真正要走这条佛道时,还是靠我们自己平常生活当中依“法”实践。实践过程当中,总离不开平常所缘的境,而所缘的境,最重要的就是以同行善友为主。同行善友广义来说——就是“僧”。

  这部分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用“感受”来依师,例如现在我扮演师,也许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尊重师父,那是因为我们离得远,正如法王曾经说过:“如果我跟你住在一块儿的话,你对我的尊重就会消失。”我觉得法王真是了不起,同理可证,大家觉得依我容易,那也是因为我并没有跟你住在一起的关系。我们已经学了广论,觉得应该要依师,然后依师,并以理智透过自己的抉择,觉得这个非常合理,这种内心可以说是宿生善根,也可以说是透过理论的分析以后生成的效果。但实际并没有跟“师”这个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在此情形下,我们依的是什么?如果仔细想想,会发觉这仍然是依自己的概念走,仅在概念上建立了:这是我要追寻的人生,我要去追寻这个人——老师。各位仔细去想,是不是这样?所以说在无法亲自与师相处的情形下,依“师”容易,可是要依僧、依同学就不是如此了,因为大家每天见面,天天见面就会牙齿咬到舌头。大家都清楚,每个人都有“我”,当两个“我”碰到一块的时候,即使不是你死我活,问题也会重重生成。

  所谓“依师容易依僧难”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因为老师只有一个,而且离得远远的。然而当我们真正跟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有问题。不要说你们,凤山寺的法师及预科班同学都知道当侍者有很大好处,但侍者很难当,还没当时很想当,当的时候又好苦、好害怕,为什么?因为真正接触了以后就不大一样,这个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实际上,依师所以依得起来,还是因为依著“我”。

  现在真正要依法,用“法”来认清楚这个“我”,用“法”来调伏这个“我”,这才是皈依的根本意趣。怎么调伏呢?就是依著「法”,在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当中来互相运用。也许刚开始不一定能够真正调伏,但至少对著境时,看见“我”是这个样,而且难免会痛苦,不过,大家认清要增上只有走这条路,别无选择,遇到困境时可以停下来想想,我们会很冷静的去忏悔,然后想道道继续走下去。所以我们真正要皈依,是皈依三宝,也就是说如法去对境的时候,想道道来认识“我”的问题,进而提升自己。

  这不是理论,在此简单的说明基本原则。首先,从我们已经了解的理论去想,学了广论以后,了解依师的重要,但是在没有选择、或者还没决定师长之前,我们宁愿稳一点,仔细观察他是否具足师长的德行。一旦决定以后,不管他好坏,都必须把他看成是老师,如果以广论来说,尽可能把他看成佛。如果你决定了他是老师,与没有决定跟他学之前,生成违缘时,二者造的罪是不一样的。所以,到底是依师好还是依僧好?我的感觉是依僧好。不要说老师是凡夫,就是真的有佛出现,如果你去依止他,要是依不好,问题并不在他是不是佛,而是我们凡夫身上浑身烦恼,根本看不见他是佛的那一面。我想理论上大家都了解一个事实——“境没有好坏,就在你怎么去看。”这句话特别放在今年寒假教师成长营当中去看。很多同学参加这次教师营的义工,同样的搞一件事,如果在别的地方搞很容易就观过;可是到教师营去搞,以前观“过”的心,就转成观“功”的心。因此,境的确没好坏,而在心。但是要让“心”转过来,必须凭藉很多条件,最高档人听了理论——“宗”,就转得过来,那是他已经积了很多善根;而中等人,听见“因”就相应,之所以相应是因为他以前努力过。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这些人依师一定依得好,把“僧”都能看成是宝,难道不会把老师也看成宝吗?当然不会!

  但是我们反观自省,我们所谓的依师,实际上还是依自己的理念,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也就是随自意乐,所以我们要依法。对境的时候用“法”,这是一个真功夫,这是为什么我说要去依僧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理论了解以后,再加上善行搞下去,每天搞的时候,依僧依不好,赶快忏悔,还来得及;但是,依师依不好,忏悔很难哦!

  其次,我们总是觉得很难看见对方的功德,这里有两种方式去走,一个是钝方法,另一个比较利,利的方法我们搞不到,但比较容易讲,所以我先讲。广论上告诉我们无“我”,佛学院的沙弥们学了藏文以后,便开始辩论,前面的辩论是技巧,最后真正的辩论是从很深细的地方去抉择“我”的有、无,如果“我”是有,说到最后一定是说不通的,所以依理来证成“无我”。既然理论上了解无我,也了解明明没有“我”却错误地以为有个“我”,透过“我”造了种种错误而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当我们对境的时候,如果稍微注意一下的话,“我”其实非常容易生起,原来一直被“我”所骗。今天所以能够让我认识“我”又被骗了,是因为有师长,他是帮助我学了道理以后,真正认识“我”的行相的一个最佳助缘,他是不是我的恩人?所以师长是否真的是佛不重要,他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我,像面很好的镜子,在我需要的时候,让我看见,让我净化。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难。

  大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最近这个成果都呈现出来,不管今年的朝礼法会或教师营,现出这么好的结果,有人问:“你们到底怎么搞到的?”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多少知道一点,我们这么一大群人,看起来似乎都有一股傻精神,每个星期拿出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一天、二天、七天,乃至于弃舍世间,从理论的学习一步一步走上来,然后从事有机无农药,食品不加添加物,惜福物流,推广读经等等。以世间来说,搞这些事会被人笑,可是我们坚持下去,虽然没有搞好,但每个人愿意搞,就凭著这股愿意搞的力量,最后生成了这个效果。这就是笨方法,但容易搞。关于这点,不但是我,相信每位同学也都看得清楚,尽管平常这个人我看不顺眼,那个人我也看不顺眼,但是请问团体进步少得了这些看不顺眼的人吗?少不掉!所以我们不必从看不顺眼的角度去看,而要从成果去看,大家不是都看见成果了吗?请问这个团体中能少得了这些人吗?平常看不顺眼的这些人,生成了这么强大的力量,想到这里,我想大家观过念怨的心会大大的平息。

  我所以愿意在这里跟各位说明,因为这是我自己的经验,而这个经验是你们提供给我的,所以感谢诸位。相同的,我也提供你们同样的经验,所以这是互助的,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提供,但愿我们不断的去搞,去试试看。当你碰见各种情况,如果你真的愿意往好的方面去想,或许你心里已经有点不大对劲,可是碰见好的气氛,自然而然会让你的心转过来;反过来,坏的气氛就让你的心情转坏。如果大家凡事往好的方面看,经由共同努力,这个力量就在这里生成了。现在我们团体不断地藉由这个力量展开来,只要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本位上、从家庭、从公司跨出来,一步半步都可以,二步三步更好。每个人这样跨上一步、半步,乃至跨上几步,我们就这样生生世世走下去。不但是我会陪著大家,今天在座的每一位,乃至很多没有坐在这里的,都很乐意和大家一起走下去,“上师荟供”真正的意义在这里。


标签:日常法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