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理论与修行能够结合,佛教才会活起来——惠敏法师(中)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通讯》第3期,2002年2月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福严佛学院院长厚观法师:晚天在农禅寺的交流讨论中,我们学院的同学提到,在佛学院里感觉到要解行并重很难。不晓得法师历经佛研所等一系列的修学,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深的基础,在禅修方面也很有经验。想请问法师,如何在佛学院里做到解行并重?另外,晚天农禅寺的法师也提到了一个问题,即本来希望出家之后能在修行方面好好用功,但过不了多久就接了本来就不是很擅长的行政工作。而这行政工作又是责任的趋使。有时候行政工作做多了,会有不足之处而生起想要退隐的心。为自己及为大众,这当中的尺度应如何拿捏或如何去调适?我想,法师您行政工作也接了很多,在很忙碌的工作之中,如何兼顾自己的道业?请法师提供您的经验给我们作参考。

  【答】如何在自己进修、为大众做事方面做适当的调合。我的经验是这样:我觉得人生之中有其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福报因缘。如果说,那个阶段的因缘适合自己进修,那么不妨就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那因缘是为大众服务的机缘,那就多为大众服务。
  记得我在艺术学院当学务长的时候,有一次跟教务长同车去学校上班,途中我聊到,现在实在没办法专心做研究或做一件事情。那教务长随口回答我说:「从毕业以后,进入了社会,好像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时间、空间能够单纯地专心做一件事情。」他的回答让我愣了很久,加上我常看他上车就改稿子,下车一有空就写文章,对于时间的充分应用实在让我佩服不已。这位教务长是一个剧作家,他说他根本就没有好好坐下来写过东西,他的作品,都是利用零零散散的时间写出来的。由此让我认清楚一个事实:现在社会的脚步很快,因缘随时在快速变化,要单纯地投入一件事情实在不是那么容易。每个人都很忙,不仅是大人,连小孩子都忙。这一点可从前一阵子听一对父母跟我提到的事情就可以知道,这对父母要跟孩子约时间,孩子回答他们说:「那要看看行事历」。这孩子才读小学,就已经忙成这样了,那大人更不用提了。
  所以,在现今社会要过想象中那种很单纯的生活,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这是个现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想说如何来克服。换句话说,我们对时间的管理,对自己生命的规划,要好好安排,怎么样「做中学」,怎么样去调和个人的事、大众的事。另外,大乘菩萨道的讲法,认为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累世的学习、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让我觉得安慰,想说有些事这一生做不到,来生可以再继续做;或者,事情尽量做、尽力做,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成就别人,由别人来成就,这也是很好的事。
  家师往生一年了,最近因为大家要帮他出纪念专刊,要我写点东西。我就翻出以前刚出家时写下的一些东西来看。那时候刚出家,我记下了一些自己的修行心得、师父讲的话,或者当时我看到我师父所作的一些事。其中,我记下了我师父讲的一句话,他说:「我们修净土的人,能够下品下生就好了,假如有多余的心力,多贡献给众生,多让众生成就。」我那时觉得,其实这就是一种菩萨的风范!像智者大师也一样,我们从史传中可以看到,智者大师谈到如果自己没有领众的话,会是六根清净位,因为领众,所以损己利人,只达到五品弟子位。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乘菩萨道也是另外一种解脱道。因为解脱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执」,而破我执的方法很多,为大众牺牲奉献也是其中的一种,况且有时候这种方法反而更直接、更实际。
  我们佛教常常说要破我执,不过和天主教、基督教比起来,他们宗教师牺牲奉献的精神却往往是我们比不上的。譬如说,教会要派他们去非洲、去落后穷贫的地方,他们往往二话不说就去了,而且几乎就是放弃过去所有的一切,终生融入在那个恶劣的环境中无怨无悔。从这一点来看,他们比我们没有我执,他们做的事情就是菩萨行。我们佛教出家人讲要破我执,但有时候出家人的自我意识却很高,要他做什么,他可能有很多理由,像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呀、想要闭关呀…。我想这也是佛教无法在穷乡僻壤生根的原因,因为大家只想待在有佛法的环境、过安稳的生活。所以我不晓得,到底那类是我执破得比较多的宗教师。
  另外,我又看到我师父讲的一句话,他说:「要视三界如虎口,不要有丝毫的偷心、贪念。」这有别于上面那一句劝勉菩萨行的句子,是解脱道很强的训诲。三界真的像虎口一样,一不小心就会被吃掉了,我在做事的时候,就很小心自己对名、利的贪着,越有名利的地方就越小心,因为如果想要从这个世界偷什么东西,对于未来就都是个障碍。我想,中国大乘菩萨道常讲是南北传佛教的菁华,这菁华所在,其实就融合在我师父的这两句话里。行菩萨道,怕的是随波逐流去了;行解脱道,有时候又很容易失去悲心。我师父这两句话,对我一生的修行有很大的影响。
  【问】福严学僧:我们都知道老师您精通瑜伽行派的禅法,对中观义理也很通达。一般如果提到中国的禅法,大都会认为是偏重于真常唯心。依老师您的看法,中观、瑜伽行派方面的禅法,在中国如何被诠释?是不是都被诠释为真常唯心?
  【答】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中国禅法,都属大乘佛法。如果要将这些思想源流说得详细,是需要长篇论述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简要地来说。我们可方便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区分成如印顺法师所判的三系,但佛法在发展弘化的过程之中,三系的流传并不是壁垒截然分明的,如切西瓜那般可以一剖分两半的,常是彼此间相互交涉、彼此牵系的。这三系的理论其实是有其共通处,只是在诠释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就佛教史来看,这三系很难截然区分。举个例子,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二者常常融合在一起,中观与其它思想也常有交涉。对于思想研究的表达会方便凸显其特色所在,但实际上运用起来不见得会有那么明显的差别。中国禅法是不是真常唯心,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敢随便回答。但我想,中国禅法其实有很多类,乃至禅宗祖师们也有个人的风格,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所以似乎很难一概而论来回答。像现在法鼓山、中台禅寺的禅法,就各有其发挥的特色在。所以佛法在理论研究上是有区分与分析的必要,但实际运用起来,可以善用彼此的优点,不见得是要完全互相排斥。
  譬如就我个人的学习过程来说,中观对我来说,有其荡情遣执的力量;瑜伽行派的学说我也看,可以用来作为定学的指南;《南山律》我也接触,能藉之了解戒学的精神。所以我在学习方面所走的路线,是多看多学,多学学优点、避免缺点。像西莲净苑是净土法门道场,我就会思考,净土法门的特色在哪里,它可以发挥的优点在哪里。另一方面,第一义的佛法在世间流传时,都有其适应的因缘条件,既然是因缘条件所成的法门(有为法),往往有利弊、长短相伴,有所强调就会有所忽略,所以也必须同时清楚各个法门的优缺点。如此的思考态度,可以避免独断地认为只有「这样子」才对、「不是这样子」就一定不对。像现在有人一学起什么法门,常常就会主观地认为,就只有这个法门才对,其它法门都不对。其实就佛教史的角度来看,任何法门、任何学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