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详细版 (简化版)
萧枫著

1880-1915) (1816-1932) (1933-1937) (1938-1942


一八八零年(清光绪六年)

  十月二十三日(农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时),出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名门望族家庭。取名文涛,字叔同。
  祖籍浙江平湖。父李世珍,字筱楼,一八一二年生,一八六五年中举进士,与李鸿章、吴汝纶为会试同年,中进士后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后便辞官不做,返津经商,主营盐业,几乎垄断了天津内外的盐业,成为津门巨富;晚年又大力兴办钱庄业,成为天津较早的银行业专家。李筱楼乐善好施,创办“备济社”,向贫民施舍粮食棺木,又兴办义塾让贫儿上学,在津门一带博得“李善人”的雅号。
  李筱楼共有一妻三妾,叔同生母上氏名凤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环,一八九七年被收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笃信佛教,对李叔同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长兄文锦系筱楼元配所生,二十五岁时病故)次兄文熙字敬甫,又字桐冈,一八六八年生,系清末秀才,后成为河北、天津一带名医。
  叔同降生之日,有喜鹊噙松枝送至叔同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


一八八三年(清光绪九年)

  三岁筱楼购置新宅,举家搬入粮店后街六十二号,与旧屋仅一巷之隔。新宅共有四个院落,房屋七十余间,设有“洋书房”及“中书房”。


一八八四年 清光绪十年)

  四岁。开始学习书法,临摹柳、颜。
  五岁。李筱楼因病过世,临终前将家业交文熙掌管。李鸿章亲临李宅为之主丧,李家大办丧事,僧众行普济法事,并做了一场焰口。叔同目睹这些场面后,召邻居小伙伴们群起效仿,自命为“大和尚”。李筱楼去世后,因为财产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挤,叔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是岁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

  六岁。从兄文熙及母亲王氏学习各种家规,开始懂得爱粮惜福。


一八八六年(清光绪十二年)

  七岁,从兄文熙开蒙,始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后读《百孝图》、《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壁》等。其母还教之以短诗。


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

  八岁。开始攻读《文选》。文熙请来秀才常云庄来家设馆教学,叔同日诵五百,过目不忘,进步飞快,常云庄对其备加赞赏。


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

  九岁。继续随常云庄学习,熟读《四书》、《孝经》、《诗经》及无数唐诗。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楼之大姨太)前往无量庵,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开始从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学习篆刻。家中有京戏班子唱堂会,因好奇而向其学习唱戏。


一八九一(清光绪十七年)

  十二岁。开始学习篆书,摹《宣王猎碣》,每天写五百余字。又学习隶书,热衷于碑学,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随常云庄先生学习《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此间还常去票房学戏。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

  十五岁。文才初露,有“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之句流传。此时,其诗文书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与京剧名伶杨翠喜结识。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十六岁。入天津辅仁学院学习,以才华横溢出名。自夏天起,开始学习算术、外语等西方教育内容,接受“新学”。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十七岁。拜李筱楼生前好友、天津诗词界名流赵幼梅学词,将诗词融汇贯通。又正式从著名书家唐静岩学习书法篆刻。此间广交津门艺林名士,著名教育家严修、大文豪孟广慧、大书法家王吟笙、大画家陈篙洲等诸多学者、书画大家皆与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进入天津县学,开始学习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十八岁。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李家大办婚事,文熙从家产中拨出三十万元供叔同家用,叔同买下一部德国钢琴,并开始学习拜厄的《钢琴基本教材》及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十九岁。六月间,清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将戊戌变法运动推向高潮。叔同深感“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拥护康梁主张,支持变法大业,为变法图强欢欣鼓舞。九月,变法失败,“六君子”被害,叔同刻“南海康君是吾师”印以明志。为避康梁余党之嫌疑,十月间,叔同与母亲、妻子一同南下上海避祸,在法租界卜邻里租房居住,并改名李漱筒。
  到沪后,叔同与“沪学会”之许幻园等结识,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二十岁。春季,在许幻同盛情邀请下,携全家迁入沪南青龙桥许家城南草堂,幻园为叔同所居院落题名“李庐”。
  与许幻同、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成金兰兄弟,号称“大涯五友”。此外,还与文坛名人毛子监、李力园、刘泯松等过从甚密。叔同文才过人,深得诸友好评,许幻园妻宋贞在《题大涯五友图五绝》中盛赞叔同云:“李也文名大如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叔同在《清平乐·赠许幻园》一词中曾对此间生活予以描述:“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是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二十一岁。春季,作《二十自述诗》,冠以四言诗序以自省。又将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集成一册《李庐印谱》出版。又编辑《诗钟汇编初集》,并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开封以童生身份参加了生员考试,考取第三名。
  四月问,与黄仰宗、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叔同为会员,随之加入上海书画金石界。“上海书画家公会”举办各种“书画讲习班”,免费听讲,向大众普及书画知识。叔同讲授篆书篆刻课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二十二岁,年初,将个人诗作结集《李庐诗钟》,署名“当湖惜霜仙史”,在沪印行。
  二月间,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后适逢兄文熙赴豫,叔同本欲再赶往河南,但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两月有余,其问曾入京看望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忆杨翠喜》以为纪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诗词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别海上同人》、《轮中枕上闻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沪后将之辑成《辛丑北征泪墨》,赵幼梅为之题诗云:“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诗,是泪是墨何淋漓?!”该书面世后,在沪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评价。
  九月间,考入位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特班,改名李广平。该校总教习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鼓吹民主、提倡新学,开设英语、国际法等诸多新学课程。同学中有黄炎培、邵力子等后来的著名人士。叔同与师生们相互切磋,获益颇多。
  是年秋,叔同曾赴河南开封参加乡试,未取。


一九零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二十三岁。继续在南洋公学特班学习。
  秋季,与袁希濂同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州参加乡试,因在文章中大倡维新,再次落第。
  八月在上海访名妓谢秋云,作《七月七日在谢秋云妆阁诗以谢之》诗以留念。
  在南洋公学与同学合演新剧《六君子》等。
  年底,因南洋公学校方禁止学生阅读《民报》一类进步书籍,压制学生的言论自由,特班学生在蔡元培的带领下掀起我国近代史上首次学潮,随即愤而退学。十一月,二十几名退学学生全部加入由蔡元培任总理、吴稚晖任学监的“爱国学社”继续学习。叔同在课余还参加《苏报》的编辑工作。


一九零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二十五岁。与黄炎培、许幻园等青年进步分子创建“沪学会”,以“兴学”和“演说”为主要活动内容,向贫苦大众开办补习学校,叔同在夜校里特设“乐歌课”,开中国音乐教育之先。
  在蔡元培的指导下,从日文将《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译出,交开明书店出版。


一九零四年(清光绪三十年)

  二十五岁。三子李端出生。
  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等有诗词应和。
  经常参加票友演出,曾饰黄大霸等武生角色。


一九零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二十六岁。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叔同写作剧本,并作诗《沪学会〈文野婚姻〉新戏册撰成感赋》以资纪念。
  二月间,选曲并作词写成《祖国歌》:“上下五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亨大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在国民。乌乎大国民,乌乎,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 ,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乌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生平!”此曲抒发了叔同满腔的爱国热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迅速风靡全国。
  四月份,生母王氏病故,终年四十五岁。叔同偕妻儿护送母亲灵柩回津,破除旧习,举行新式追悼会,亲写悼词并唱《挽歌》。
  治丧之后,叔同改名李哀,字哀公,以示对母亲的追念。将妻儿安置在天津,叔同独自返沪。
  六月间,叔同取得南洋公学文凭,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作《金缕曲·别人好东》:“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行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乱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叹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画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众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叔同到东京后,入上野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改名李岸。同时关注歌曲创作,编辑《国学唱歌集》,收歌二十余首,交上海中新书局出版。
  是年,李叔同在留学生所办《醒狮》杂志上,发表《图画修得法》。《水彩画法略说》等文章,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一九零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二十七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又去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向著名导演藤泽浅二郎学习西洋戏剧。
  二月份,集写、编于一身,独力编辑《音乐小杂志》,系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其内容包括音乐、绘画、杂感等几大部分,创刊号发表有《(音乐小杂志)序》、《乐圣比独芬(贝多芬)传》、《近世乐曲大意》,及教育歌曲《我的国》、《春郊赛跑》,别体唱歌《隋堤柳》,杂感《呜呼!词章!》《论音乐之感动力》等十几篇稿件,山东京三光堂印刷,寄回国内交上海尤惜阴发行。
  八月间,囚患肺结核,返天津省亲养病,旅途中作有《醉时》、《昨夜》、《初梦》等多首诗词,抒发了作者怀念故国,忧时愤世之情。
  九月份,叔同返回日本继续学习西洋绘画。
  是年冬,叔同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一九零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二十八岁。受日本浪人剧、新剧的影响,在东京与曾延年(即曾孝谷,字存吴)等共同发起成立“春柳社”,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开中国新剧表演艺术之先。日本著名戏剧艺术家藤泽浅二郎为剧社顾问。
  七月间,我国两淮流域发生水灾,为赈济灾民,叔同与曾延年等共同组织春柳社成员排演新居《茶花女遗事)(即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之第三幕最后两场),叔同亲饰茶花女玛格丽特,曾延年饰亚芝父,唐肯饰亚芒。该居(在神田区青年会剧场公演取得巨大成功,《东京日报》为之发布  消息并赞扬李叔同“扮演的蔽奥丽达优美婉丽,使东京观众大为轰动”。日本戏居剧界著名评论家松翁则盛赞此举“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茶花女)的演出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春柳社的发展,春柳社迅速发展至八十多人,不久义在东京本乡座剧场举行了“丁未演艺大会”,演出新剧《黑奴吁天录》,该居(由曾延年自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藤泽浅二郎亲任导演。李叔同饰演爱米丽夫人及破醉汉两个角色,并兼任舞美TRTT等职。此剧的公演又大获成功,获得日本戏剧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此后,春柳社又排演过《生相怜》、《画家与其妹》,等剧,李叔同均扮演重要角色。
  后来,因清政府驻日公使馆发出布告,禁止留学生上台演戏,并以取消“留学费用”相威胁,春柳社被迫逐渐停止了活动。
  是年,李叔同与自己的绘画模特、一位日本姑娘逐渐相爱,并娶其为妻。


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二十九岁。继续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并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


一九零九年(清宣统元年)

  三十岁。在学习美术、音乐之余,与日本汉诗人互有唱和,如《无题》诗。


一九一零年(清宣统二年)

  三十一岁。因清政府将盐业改为“官盐”,李家投资于盐业的银号破产近百万元。李叔同遂在修完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学业后,中止在音乐学校的学习,借日籍夫人回家,将其安顿在上海,只身返津与家人团聚。
  是年秋,开始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任教。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三十二岁。转至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美术教员。
  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李叔同为之欢欣鼓舞,决定南下上海。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三十三岁。
  一月份,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李叔同欢庆之余,作《满江红·民国肇造》一首,以颂辛亥革命志士:“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乌,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二月问,应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民之邀,赴沪“于城东女校“艺科”任教。
  三月,会晤许幻园、袁希赚等沪上旧友。
  四月,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受陈英士之聘,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编辑,负责广告版及副刊“太平洋文艺”版。
  同时,与柳亚子、陈无我等组织“文美会”,编辑名家书画印稿,并拟创办《文美杂志》。
  七月,《太平洋报》被封,应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之邀,赴杭州任教,在该校图画手工科负责音乐、美术课程。从此,李叔同专心于教育事业,在艺术领域培养出大量人才,其学生中后来卓有成绩者有丰子悄、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蔡丐因等。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三十四岁。
  二月份,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浙一师)。李叔同留任。
  为更好地传播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知识,李叔同以“浙师校友会”的名义,创办综合性文艺刊物《白阳》,白阳即白日,象征着朝阳与光明。李叔同集写稿、编辑、题图、封面设计于一身,并作《(白阳)诞生词》,内云:“技进于道,文以立言。悟灵感物,含思倾妍,水流无影,华落如烟。掇抬群芳,商量一编。”
  《白阳》创刊号发表有李叔同之文学论述《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音乐论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美术论述《石膏模型用法》,另外还发表有李叔同作词并配曲的三部合唱曲《春游》(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合唱曲)等诸多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多彩,石印发行后受到浙一师)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白阳》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艺术教育校刊。
  是年,浙江省教育厅有官员来校巡查,认为在美术课、使用裸体模特有伤“风化”,遂下文:“不得在图画课上画模特儿”,引发浙一,师师生的强烈不满,经过斗争,浙一师终于取得了胜利。


一九一四(民国三年)

  三十五岁。
  二月,在浙一师成立“洋画研究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普及西洋画知识。
  因浙一师爱好篆刻的师生甚多,李叔同倡仪创立“乐石社",以便于师生们共同切磋篆刻艺术,并被公推为社长。此后,叔同与著名书画金石家吴昌硕往来频频,并应约加入西冷印社。
五月间,黄炎培来校考察,对李叔同所担任之音乐、美术课印象深刻,特在其《考察教育日记》(商务印书馆出版)中予以高度评价:“其专修科的成绩殆视前两江师范专修科为尤高。主其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叔同(哀)也。
  夏季,南社社友雅集湖上,为王海帆先生赋诗一首并书扇相赠,此即《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抚碣伤禾黍,怕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八月份,作《题(梦仙花卉)横幅》诗:“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大未,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三十六岁。
  在杭州浙一师任教的同时,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职,奔波于杭州金陵之间,辛苦非常,但为普及艺术教育,仍乐此不疲。
  是年系李叔同歌曲创作的高峰期,为教学的需要,或作词配曲,或选词配曲,创作了大量优秀歌曲,其中以《送别》最为著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大。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大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词曲俱佳的歌曲至今仍在广为传唱,可以说代表厂李叔同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年夏季,李叔同携日籍夫人赴日本度假省亲。
www.jujubetree.com
枣子树网站佛教导航联合制作-报恩斋专题网站
www.seach.org
首页 加入收藏夹 返回页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