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邹相美文:禅茶一味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来源:   作者:邹相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邹相美文:禅茶一味

 

  唐朝时,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那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佛教寺院内的执事之一)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还是甜的滋味,别人说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其实,禅茶本一味。

  茶性“苦”,参禅则是要“离苦得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品茶时,常常是先苦后甜,苦中有甘的特性让茶更具特色。而佛家核心教义“四谛”( 苦、集、灭、道)之首即为“苦谛”,观身是苦,人生有“八苦”,苦海无边。参禅则是要看破生死观,了生脱死,大彻大悟,摆脱六道轮回。品茶,可以产生与禅内在真谛相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性“静”,修禅则讲求心静如水,摒除妄念。茶需要静心品味,如果急匆匆地泡茶级饮,就发现不了它的好,就发现不了它的美。按照茶道的要求,用心来沏茶,静下来慢慢品味,能让负重的心灵得到释然。而禅呢?禅源于一花笑间,不用言语表达,却是用心体悟。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修习“戒定慧”三学,都是以静为基础,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法门。

  茶性“凡”,禅悟亦是对平凡事物、日常琐事的思考,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平淡的水,加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这足见它的简单。“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世人放在生活必不可少的什物之中,这足见它的平凡。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小故事,大道理”。

  茶性“放”,修禅即是了去分别心,不执着于一切相,放下一切。人生的“苦谛”,人生的“八苦”,皆源于“放不下”,修禅强调的是“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一切,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你心中的所有思虑,放松你的身心,认真细致地去品味。

  禅最大的特点是善念、心静、自然、超越,而忌人为和做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茶最大特点的是清新自然、香远益清、苦尽甘来,更是忌讳添加他物,破坏它自然和醇美的本性。而在品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语业清净”和“意业清净”,即不喧哗、无恶意,用感恩的心,用慈悲的情怀来品茶。

  珠光禅师云“佛法存于茶汤”,所言极是。参禅修禅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的平常生活之中,对茶人而言,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并无悬念。茶意即禅意,舍禅意亦无茶意;茶味亦禅味,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

  茶中有禅,禅茶一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茶能清心去火,禅能明心见性。茶禅一味,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您,是否也想达到这一境界呢?

  (邹相,2009-07-10于郑州,刊载于《五台山》2011年9月16日)

返回目录

标签:邹相美文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