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东初法师:佛法真义(二)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9日
来源:   作者:东初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东初法师:佛法真义(二)

 

二、社会的道德
  前面所说的伦理的爱,是说明家庭父子、夫妇、亲族、师生、主仆,互相敬爱,互助合作的道德。社会的道德,是由家庭的道德,发展到社会间人与人相处互敬、互助的关系。伦理的道德,直接有关于家庭的兴衰,间接影响到亲族及社会的福利。社会的道德,乃有关整个社会福利的问题。

  道德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自利、利他,虽能自利,不能利他,尚不能说是道德,何况不能自利?譬如迷信神教的人,以为杀生祭神为合理的道德,企图善报,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残杀众生,罪过无边,要以此为道德,甚至企图善报,等于投石河中,人在岸上祈祷,希求石浮现,同样的愚痴。故迷信神教,固然得不到善报,就是占星、卜相、咒术、祭祀等,虽不是直接害人的行为,但也没有善报。凡是一种行为得不到善报,都不能算是道德,故释尊积极的反对:「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祸福,以求利养」(长合一四?七○)。这都是些不合理的行为,怎么能说是道德!

  佛教的道德范围很广,可分为个人的私德与社会的公德,前者为人乘法──五戒十善,后者为大乘法──四摄法。

  佛说的五戒,即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相当于孔子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再由五戒开出十善法,这是人生基本的道德。倘能持此不犯,即能保持人生业果不,兼行十

  P.120

  善法,并有生天的可能。孔子的五常,特别发挥仁字。古人说:「仁者人也」。就是仁爱为人的天性。是与身俱来的,这「仁」字相当佛说的慈悲,故佛教不杀生,即表示有仁慈的德性,今以五戒与五常并举,分别说明于次:

  一、不杀生而仁爱 佛教以慈悲为主,故不准杀害一切有情,因为杀是残酷的,是断绝有情类的生命。虽在国法上为除暴安良,在国防上为驱逐侵略的敌人,不得已而用兵,也是出于爱护自己国家民族,所兴的仁义之师,用来保障人类的和平,不是以残杀为目的。故不杀生不独发挥人类天性的仁慈德性,并且为安定人生社会的根本。我们倘能以对一切有情类不起杀害心,并且存一种仁慈心、爱护心、救护心,由这种爱护有情类的仁慈心,扩而大之,爱家人、爱民族、爱人类,则人与人之间,必能肃清互相仇恨、残杀的行为,则人类世界自感祥和,那里还有什么杀劫呢?

  二、不偷盗而义利 人类一切的财物,都各有其主,必须互相尊重,虽一草一木不予不取,这是维持人生社会共存共荣基本的轨则,并且养成国民清廉的美德。我们要是以这种清廉美德,无论资助他人,或为国家社会公共团体服务,不独能减少许多贪污枉法盗窃不法的罪行,并且可增加人生社会的福利。倘存心以种种取巧的手段,掠夺他人的一切财物,亦复含有偷窃的性质,故偷盗不唯犯国法,且为不义无耻的行为,是为正人君子所鄙耻的,所以佛律有「一草一木不得不予而取」。

  不三、邪行而礼节 人类的社会虽以繁殖人类子孙为本,然男女夫妇必有贞良礼节的规定;佛律许在家夫妇配偶行淫,名为正淫,凡未经正当配偶苟且配合行淫,名为邪行。邪行不独有损自己的道

  P.121

  德,且由不尊重他人的人格,所以造成乱伦淫欲的世界,伤风败德,莫过于此。

  四、不妄语而诚行 人类社会相处的根本,就是诚信和谐的道德,今日人类世界,乃至人与人间,国与国间,所以不能眞诚的合作,即由于彼此言行不能一致,不以诚信相待,以尔虞我诈为能事,造成整个人类世界陷于互相说谎,勾心鬪角,恐怖的竞争。我们倘以诚信相处,必能赢得人生社会及世界永远的和平。

  五、不饮酒而正智 凡是含有刺激与兴奋性的饮料,人吃了不独容易染成嗜好,腐败身心,以致乱性,由此肆行而容易发生一切不正当的行为,甚至亡身破家都由此而起,所以佛律禁止饮酒,以养成清净人品发扬正智。有些国家用法律明文禁止,佛律立为遮戒。

  我们不杀害一切有情,这祇是一种消极的道德,应当更积极的救济一切有情,所以上列五戒,于不杀生之下加仁爱,乃至不饮酒下加正智,即含有积极的性质,也就是举佛教五戒与孔子的五常并论。每条上半截是所不应为的,下半截是所应为的。上截为五戒,下截为五常,都为人生道德的根本。五戒,不杀、不盗、不邪行属于身行。由不妄语戒,又开出「不绮语」,即不花言巧语,动人听闻。「不两舌」,即不挑拨离间,两边说好。「不恶口」,即不出语骂人,或粗暴语侮辱人,这属于语行。「不嫉、不恚、不痴」,即不嫉妒他人,不憎恨他人,而对于事理能明白了解,具有正知正见,不为一切邪见所惑,这属, 于意行;合之即为十善法。人能修此五戒十善法,即使不能生天,这人生社会必能减少许多枉法的罪行,成为和平清净的世界。(见九八页)

 

  P.122


  有的人说,五戒专为佛教徒所修的,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最近有人说:皈依三宝可以不持戒,这都是些错误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准备做一个奸盗邪淫,无恶不作,廉耻丧尽,人性泯绝的暴徒?假使我们想做一个好国民,那一条戒不应当持?假使人人能持不杀戒,这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互相残杀的战争。能持不盗戒,就不会有许多贪污枉法盗案发生。能持不邪淫戒,就不会有许多重婚离婚乃至情杀事件的发生。能持不妄语戒,今日人类世界,也就不会有互相欺诈、说谎、虚伪的事件。能持不饮酒戒,也就不会因酒后乱性所发生的一切罪行。可见五戒不独为学佛的人应当持的,并且为一切人民所应遵守的,这是安邦立国的根本。从前宋文帝就慨叹的说过:「假使人人能受佛化,我即能坐享天下太平的幸福」。当时何尚之对曰:「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我们要是检查全国宪警司法机关所办的盗匪及刑事部分案子,那一案不是违犯了五戒十善,可见五戒十善法实有补助国家法律上之不足。

  今日我们要复兴佛教,首先要复兴以人为本的人生佛教。以人生佛教的本质,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重整社会的道德,振兴民族的精神。肃清以残暴为能事,以欺诈为本分,礼节扫地,廉耻道丧,节操不讲,人性灭绝的邪说,实为今日当务之急!

  我们对人生社会的群众,不仅以不相害,不扰乱诚实为本,并且要进一步发挥人生互助的道德。今日人生社会,有许多失业及孤寡人们,失去生活的依靠。有钱的人祇知自己穿得好,吃得好,根本不顾穷苦的人,造成社会贫富悬殊的阶级,这都由于缺少互助的道德。佛说的四摄法:布施、爱语、

  P.123

  利行、同事,即是发挥人类互助的精神,增加人生社会的福利。

  一、所谓布施 就是有钱的人,凡是遇到天灾人祸及穷苦的人民,都要施财救济。有智慧的人,要兴办义务教育,开办布教所,要施法与愚痴的人。有权威的人,要施无畏与被压迫的人,使人生社会各个份子都能相互扶助,互相合作,有无相通。不论是穷人,无知识的人,被压迫的人,都能远到生活安定无患的目的!

  二、所谓爱语 就是对人以一种和悦语、安慰语、奖励语、称赞语,以这种态度,对一切人民作为恳切的交谈,互相尊敬安慰,必能博得一切人民的信任!

  三、所谓利行 就是福利社会,有益于人生社会公益的事业。特别注重便利旅客,比如备船,便利渡河,开设旅馆,便利旅客,掘井供人饮水,植树荫人清凉,这都是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利行。增含邪聚品说:「园观施清凉,及作好桥梁,河津渡人民,并作好房舍,彼人日夜中,恒常受其福,戒品以成就,此人必生天」。中国也有句俗话说:「修桥铺路生天堂」。

  四、所谓同事 就是共同担当职务,在一职务上自己必须要尽扶助规劝感化的义务,所以菩萨要摄化有倩,以随类应身,示以同事,便利教化。

  以上四摄法中最重要且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就是利行。由于佛陀周年游行人间,故感到利行最为重要。所以佛陀鼓励人兴办社会公益,说造林、设渡船、掘井、开旅舍,都是生天的功德。可见佛说社会的道德,是适切社会的需要,不是为虚荣心所使的社会道德。

 

  P.124


  今日我们要想复兴佛教,必须认清进步社会的文明,要反省自己不能进步的观念,已渐渐把握不住社会群众的心理。这里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旧观念太深,不能随时代进步。尤其是对于「功德观念」,乃然侧重在修庙塑像而没有能配合现实社会道德的进步。今日一切以繁荣人生社会为原则,大乘佛教以利生为事业,故今后我们佛教徒必须修正「庄严寺庙」功德观念,要配合现实社会的道德──慈善公益,以争取社会广大的同情。比如施针、施药、施茶、造林、修桥、铺路,乃至兴办义务教育,救济失学青年等,都是有利于社会人民的。以实践社会道德需要,使佛教社会化。所以今日我们要想佛教普徧的社会化,争取民众信仰,复兴佛教,这种广大福利社会的道德,实有提倡的必要。同时,在社会方面说,佛说的四摄法,不仅为佛教摄化有情,利益人生社会的道德,即社团的领导者,各级机关的首长也要以此摄化同志与同僚,并且为摄化家庭与社会者必备的条件。如杂含说:「布施及爱语,或有利者,同利诸行生,各随其所应,以有摄世间,犹车因缸运,世无四摄事,母恩子养忘,亦无父等尊,谦之以奉事,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间」。可见四摄法,也是发挥人的天性,由爱父母,爱家庭,扩大而爱同族,爱社会,爱国人,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佛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即是发挥广博仁慈天性的爱,这种广博爱的精神,实为福利社会,团结民族,复兴国家根本的道德。

  三、正觉的生活


  P.125


  人生佛教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正觉的生活。这个正觉生活的依据,即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人生佛教知行合一的哲学,也是人生的解脱道。佛教之所以伟大,不仅是理解人生的现象及穷究宇宙万有的根源,并且对人生之究极及解决人生一切的问题,都有独到的见地,实非一般宗教哲学所可企及。佛说解脱的方法,也不是离开人世间,或是企图仰赖于自然界以外渺茫的上帝,乃依现实人生现象上求得悟解,由悟解而远离一切自我主义的思想,接近「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现象即实相」的人生的真谛。

  近数十年来,我国人心之所以萎靡不振,教育之所以失败,经济之所以落后,政治之所以不上轨道,推本穷源,乃由于缺少这种合理的中道的正觉。

  所以影响到教育失败与人心萎靡不振,实是根本的原因。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正觉生活的依据,也是改善国民教育,民生经济,民主政治的张本。

  一、国民教育 教育本为启发国民知识,但必须以「正见」为首,使国民对宇宙人生社会真相,对立国根本的伦理哲学,四维八德及三民主义,以及对佛说因果事理,都应有正确的见地。对宇宙万物的根源,不偏于唯神论,也不偏于唯物论,真知灼见,不为一切邪见所惑。世间一切宗教哲学,由于知见不正,故对宇宙人生的原理,不是落于唯神论,就是偏于唯物论,所以影响人生身业、口业、意业,乃至整个人生教育的思想,特别是迷信物质科学的文明,最为显明。近百年来我国受了西方物

  P.126

  质文化引诱,尤其是一般文化教育界人士,盲从西方物质文化,对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对于精神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典型的人物,不是斥为顽固,就讥为开倒车。「打倒孔子」、「否认宗教」,成为最时髦的口号。但我们打倒孔子庙,打倒财神庙,打倒城隍庙的结果,不特毁灭了五千年来精神文化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并且摧残了社会固有的道德,而让唯物论毒素的思想,灌入青年脑筋,使多数青年丧失本国文化教育的信念,无形中残杀了无数青年心理,戕丧了民族的元气,动摇国本,实由于领导社会文化教育者缺乏「正见」教导所致。今日要复兴民族教育,首先要有识别邪正的「正见正知」的教育,才能把握青年心理,巩固对国民教育的信心!

  二、民生经济 要安定家庭,繁荣社会,首先要注意民生经济的生活。要求民生经济合理化,即必须人人要有正当的职业,即是八正道的「正命」生活。而「正命」的依据,由「正见」的引导,而经正思惟的决断,使自己身、口、意三业合理化。正业是不杀、不盗、不淫。正语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等。「正命」是合理化的经济生活。换句话说:为求经济充实,绝不以杀盗淫的行为,或欺骗的手段,或投机取巧,以求意外的财物,这是人生正常经济的根本。佛尝为少年郁阇迦说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乐」(杂含四?九一)。一、方便具足:即先要有正当职业。善生经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设无知识、技能,从事生产,要是全为寄托生活,会影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正当职业,如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书(杂含四?九一)。舍此以外一切有关投机取财,或垄断社会经济,含有欺诈、剥削、非法所获的财物,都不是正当的职业。二、守护具足:有了

  P.127

  财产也要有守护财产的方法,以使财产不致损失。善生经说有四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需,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这是管理家庭经济最合理的方法。三、善知识具足:即结交善友,不可与放逸、欺诈、凶阴的人往来以防财产受损害。善生经说有六种原因损害财物:「即是酗酒、赌博、放荡、非时行、伎乐、恶友与懈怠」。四、正命具足:就是不浪费财物,以量入为出。若有所余,也不卑吝不舍。所谓当用则用,求其收支平衡。一味浪费固不可,而有钱不肯施舍,不独无益于自己后世,也无益于现前社会公益慈善及家庭经济,反被人讥为「饿死狗」。如长含说:「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没有正当职业,专作投机取巧,固然不对,而有钱的人,不肯施舍调济社会贫穷,亦复不当。今日大陆共产党利用「土改」、「三反」、「五反」、肃清「恶霸」等手段,美其名曰:「打破贫富阶级,提高人民的生活,改革农村经济」,但其结果由于清算鬪争,祇是造成普徧的饥荒,使人民不能自活,而农村经济根本破产,民主雕敝。可见一切强暴手段并不能改变民生经济。唯有佛所指示社会经济的方法,不独可粉碎一切剥削主义,并且可为改进人生社会经济的张本。

  三、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导源,即是「正语」。正语的依据,由正见的启发,以正思惟所养成高尚的人品,以正精进努力,才能分别邪正,认清民主政治的价值。自由中国以三民主义为民主政治的资本,故我们必要对三民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发挥民主政治的精神。民主政治又必以正语为原则,使人民有言论自由。在政治上固然不能限制言论,但言论也不能专作攻击人的利器,或作虚伪的宣传

  P.128

  ,以扰乱听闻。故必须和合语,正语宣传正见,以化政敌为友,团结社会民众。二次大战后我国以民主政治为目标,由于政党竞争,虚伪宣传。由民主主义,而发生新民主、旧民主的分别,诱惑听闻。尤其一般知识分子受「新民主主义」宣传的,以致未能识别邪正,在思想上先有左倾促成心理上的崩溃。所谓「新民主主义」,祇是使中国走上极端唯物论主义,使中国固有精神文化道德破产。推其根本原因,即由于邪见为首,故发生一切不正的欲望,而有不正语言宣传,前者为唯物论邪说所惑,后者为侵略者利用,不独个人品格荡尽,并且动摇国本,危害民族生存,莫此为甚。今日要复兴民族,发挥民主政治,必要以「正见」化导民众,以正语宣传政治。使人民对政治发生兴趣,增加对政府的信仰达到言行一致中道政治的目的。

  以上所说八正道:正见、正念、正定,这属于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应注重国民「正见」教育。「正业」、「正命」这属民生经济,以从事正当职业,使民生经济合理化。正语、正思惟,这属于民主政治,以正语启发民智。教育、经济、政治为人生社会三大要素,正精进、正念,为发扬三大要素,改进人生社会教育、经济、政治,以期达到人生社会自由正觉的目的。

  综上所说人生佛教的本质──伦理、道德、正觉,这祇是一个概念的说明。但我们所以要提出「伦理、道德、正觉」口号,其用意很明显,一面以此肃清残暴、欺诈,人性灭绝,廉耻道丧,无父无母的邪说,重整社会的道德,净化人心,复兴民族。一面要使人们确实认清人生佛教本质所在,为扫除佛教非人伦非世间的一切偏见,为复兴佛教的根本。我们要复兴佛教,要使佛教适应现代人生社会

  P.129

  需要,必须以正觉为道德的基础,以道德为实现伦理的张本。以伦理来做基础,凈化人心,唤醒民族的灵魂。要巩固社会的道德,必须用正觉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佛教社会化适应时机建设人生佛教,必须用伦理为人生佛教的基础,这样的佛教,才能适应人生家庭需要。建设以道德为人生佛教的基础,这样的佛教才能适用社会大众需要。建设以正觉为人生佛教的基础,这样的佛教,才能真正启发国民正知正见;促进国民教育,民生经济,民主政治的进步。完成凈化现代人心的职志,达到人生佛教建设的目的,这是人生佛教本质的意义。

 

  P.130


  胡适博士谈佛学
  这次胡适博士载誉归来,备受自由中国各界人士热烈的欢迎,特别是文化教育界。当然,胡博士为五四运动领导的人物,不特在中国文化教育界有相当的地位,即于欧美学术界也有深刻的影响。

  胡适博士,这次在台北各处讲演;所讲的,不仅有关国际政治的情形和学术的研究,并且每次演讲几乎都谈到佛学,并且谈到敦煌石室抄本经典,外流于欧美的情形。同时胡博士对禅学也颇感兴趣的。有人说,像胡博士这样新文化的人物,是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学者,佛学不是久被文化界视为迷信思想吗?胡博士为什么也谈起佛学来!这种说法的人我认为不确当,要知道唯有博览古今学贯中西的胡博士,才能赏识佛学乃至佛教文化于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所以胡博士讲演佛学不算奇特!

  民国以来,中国文化界最富声望的而研究佛学者有好几位,当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梁任公与胡适。

  梁任公与胡适
  梁任公研究佛学的动机,由于流亡日本受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他的大乘起信论考证,完全是择

  P.131

  译于日本佛教史学家望月信亨的原著。故梁任公佛学是从历史观点为起点,所以他的著作多半有关佛教文化历史方面,就如「一千五百年前中国之留学生」及「佛典与翻译」是叙述中古时期佛教徒留学印度的史迹及译经的情形,后来渐及教理的研究,因此使他对佛学发生热烈的兴趣,并有深刻的信仰!

  胡适博士为什么要研究佛学?我虽没有听他说过,但据个人的猜测,我相信他不是为信仰佛教而研究佛学,是为了要完成他的那部「中国哲学史大纲」而研究佛学。因为他的那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仅完成了上古时期一段,而中古时代中国哲学思想受了来自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南北朝时代佛教文化代替了儒道文化行使于北方。老子清谈格义的思想,又受了般若空观思想的影响,于是结成儒释道混合的哲学思想。大翻译家罗什东来,玄奘三藏西归,印度大乘空有两大学术思想全部搬入中国,不特使中国佛学思想起了革命的运动,即中国哲学思想,诗词歌赋的文学以及绘画彩刻艺术方面也起了革新的作用。六朝时代,国家以全部力量注重中印文化的沟通,于是佛教文化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所以要研究中古时期哲学的思想,就不能忽视佛教的文化。胡适博士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当然对于这些事实看得很清楚,他要继续那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就不得不从事于佛学的研究,所以他的白话文学史、神会和尚传及其他有关佛学著作,都是根据佛教文化历史的考证。

  胡适博士是富有历史观念的人物


  P.132


  对于佛教文化历史研究颇感兴趣,何况佛教文化历史材料的丰富,于世界文化史上罕有能匹配者。诸如敦煌石窟的抄本经典及雕刻美术都经过胡适博士赏识过。所以他的那部「白话文学史」中引用了许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对于法华经譬喻品,他认为是最好的白话文学;维摩诘经天女散花一段,说为最好的剧本。所以佛教在多方面影响于中国文学思想、声韵、雕刻……。佛教未传来以前,中国文学的思想,祇限于烈女传、神仙传、封神榜一类的作品。佛教传入后直接影响文学思想很大,谈天何止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都是无量无边,因此才有西游记出世。他的那本神会和尚传,我也看过,的确亏他在巴黎博物馆化了不少的工夫,把它抄回来。但六祖以后禅宗分南岳、青原两系,神会和尚在禅学史上是否堪为第七代祖,尚待研究。禅宗重传法心印,六祖与七百人教授神秀竞选传法,由于六祖打破明镜,否认菩提,立于「无一物」的境地所以获得第六代祖的荣冠。「无一物」为禅宗扫荡知见的利斧,六祖常以这个「无一物」利斧来斫门人。一日六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即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六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看汝将来即使有出头一日,也只成个知解宗徒」。怀让禅师自嵩山来,六祖问曰:「什么物伊么来」?师罔措,至八年方自肯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质此:怀让才是六祖的嫡子。

  神会便成为孽子了,怎么能称为第七代祖?

  南宗所以能发扬于北方,并不是由神会见地的高超,这全由政治上的帮助。神会初到河南,当众

  P.133

  宣布:「两京法主,三帝门师」都是假宗,唯有他的老师是真的,当时就被北方人众驱逐出境不能立足。后来因为安禄山叛变,唐明皇远走四川,郭子仪因为军饷困难,政府为筹饷鬻卖度牒。神会和尚利用这个机会起来报效国家,开始传戒,所得资金全充军饷,并协助推销卖度牒。安禄山平后,政府为了要奖励这位为国家效劳的和尚,于是神会被召入晋京,并承认他为第七代祖。由于皇上都承认他,其余的人还敢说什么?即是所谓「荷泽宗」。这一宗仅三四传就终了!

  谈到佛教文物的问题,这更使人痛心。我们中国人一向忽视历史的文化,特别对于佛教文物的观念,不是讥为神话,就是落于迷信。所以我们对于佛教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敦煌石室、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向不重视。那知欧美的考古家,不惜生命,跋涉万山,追寻人类史上文物,当欧美人发现敦煌石室,不特惊为东方艺术之宫,且叹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伟迹。由于我们政府不重视保护,无知识的人民,受了人家少许的运动,就把无价的佛教抄本经典及精美艺术佛像,任人窃取。所以敦煌石室里许多佛像不是没有头,就是没有手。龙门石窟,当冯玉祥军队驻扎西北时,破坏得更加凄惨,许多日本佛教徒看见这样现象,都慨叹的说:中国人简直不知道自家的宝贝!

  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值得世界文明国家的尊重,不仅靠武功的军力,并且要有优秀的文化。中华民国在世界上所以能够得到优秀文明国家尊重,就是我们保有五千年来优秀的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史上丰富的佛教文化的经典,中古时期中国佛教文化发达的盛况,为当时世界所未有。所以中古时期佛教文化在东方,不特影响于中国文化思想,从葱岭一直到扶桑国日本文化,也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

  P.134

  响。即到现在,我们一到日本,所看见日本各地名胜古迹的文化,以及所陈列的文物国宝,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佛教文化方面的,即如我国南宋刻版的藏经,在中国是早经绝版,可是日本仍保有南宋版的藏经,日本佛教徒从中国大同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所取回有头无手的佛像,或有头无腿的佛像──都成为日本东京博物馆的国宝!

  可见人家何等重视佛教文物,以及如何善于保护佛教的文化!所以日本这个国家能够强大,乃从多方面努力所致,特别是重视历史文化古迹。反观我国政府过去对于佛教文化根本不重视,假使我们政府善于保护佛教的文化古迹,也就不需要胡适博士要从巴黎博物馆抄回神会的语录。因为我们不善于保护,乃至国宝外流。因为政府不保护佛教文化古迹,所以全国名胜寺院都成为国家的兵房,任意摧残,乃至全国佛教名胜古迹,都变成废墟。这次经过共匪的破坏,我们将来恐怕连残迹废墟也找不到了。大陆重光,我相信工业建筑上不难恢复,祇是我们许多文物古迹将来怎样恢复?没有文化古迹的国家,就等于一个人祇有躯壳,没有灵魂!我忧心我们国家的文化,经此变乱,不知要倒退若干年了!

  我诚恳的希望全国站在文化界领导的人物,特别是像胡适博士一流文化界先进的份子,对佛教历史文物既有了赏识,我们希望能进一步理解佛教哲学的思想。华严六相十玄的哲学,固然天下无匹,即龙树无着两系哲学思想,亦非古代希腊哲学家,以及近三百年来大哲学家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等所能梦及。同时对于佛教文化的古迹,诸如敦煌石室、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以及各地名胜建筑寺院有

  P.135

  关佛教精美雕刻与绘像,能够进一步提倡保护,使多数学者能够了解佛教文化古迹的价值。同时希望我们政府对佛教文化古迹也要尽一点保护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留一点高尚文化古迹于后来子孙赏览,也就是为我们四万万同胞于世界文化史上留一点面子了!

 

  P.136


  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
  胡适博士于赴美前数日,在蔡孑民先生诞辰纪念会中讲「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讲稿发表于中央日报。我素来注意禅宗史的问题,于是引起我的好奇心,以为他对禅宗史真的有个新看法,我一口气把他那篇演讲稿读完。那知他全做的搭题文章,全篇讲稿不特没有新的发现,即在取材上也犯了东拉西扯的毛病,一回儿拉到凈土法门,一回儿又扯到道生的顿悟,但凈土法门和道生的顿悟究竟与禅宗史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能说出来。最可笑的,他说「有神叫阿弥陀佛」,可见胡适连最普通的凈土法门也弄不清,那里还谈到高深的禅宗呢?他对禅宗失史根本没有能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新看法。他最信任的,就是神会的顿悟,反说六祖传法为千古的疑案。试问没有六祖的传法,那有第七代祖神会呢?

  胡适的新看法根本是错误的
  胡适博士之所以怀疑六祖的传法,是根据他历史的研究,校对唐宋六祖坛经,发现「宋本较唐本加了三千多字」,于是认为是新材料,根据这些新材料,就产生一个新看法,说「惠能传法恐怕也是千

  P.137

  古的疑案」。这种武断,我真佩服胡适胆大。中国禅宗史上最精采的一页,就是一字不识的惠能与七百人教授师神秀竞选传法的一幕,这不特在中国禅宗史上有铁一般的事实,即在中国社会文化史上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佛教影响于中国文化的,特别是唐代的文化,当以禅宗为最深刻且最普遍化。这个最深刻普遍化的影响,乃从六祖大师起。五祖以后,宗分南北,五祖下有慧安、玄珪。六祖下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崛多三藏。牛头下有智严、慧方,其次有荷泽神会、南阳慧忠等,于是造成了初唐时期禅宗勃兴的气运。到了中唐时期,马祖、石头、径山、南泉、天皇、药山、百丈、龙潭、丹霞、赵州、云岩、鸟巢等辈出,禅的宗风,便震撼了整个大江南北。及到晚唐时期,青原与南岳派下,更分为「五家宗派」。又诞生了前代未闻的大德。若黄檗希运、临济义玄、沩山、仰山、文益、黄龙、慧南、杨歧方会等出,于是禅的宗派,构成「五家七宗」,在传承上虽有派系,但无不仰承于六祖的顿悟宗风。当时不独高僧大德都出于禅门,即朝野帝王文人雅士也倾向于禅风,若中宗、睿宗、裴休、白居易等,也都受过禅学的陶冶。所以禅宗为整个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唐代文化的中心;有了唐代禅学的文化,才有宋明理学的产生。这一串连贯的关系,都始于六祖顿悟的禅风。要是否认了六祖的传法,即等于摧毁了整个禅宗史的生命,也就否认了整个以禅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所以我说明胡适的新看法根本是错误的。

  禅的生命根本寄托在见性


  P.138


  禅的生命根本寄托在见性,而不在文字的传播。要以六祖坛经字数多少评量禅宗史的生命价值,那简直不了解禅的立义。禅,虽属于佛教的一宗,但不同其他的宗派,要依于经典。他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既「不立文字」就不依于经典,既「教外别传」,就不立于构想,「见性」,只是「成佛」的一种境界。所以古人说:「禅宜默不宜说」,或说:「禅之一字,圣凡罔测」。可见禅是何等高远而重在实行方面,不在文字上的宣扬。

  禅不依于经典,并不是轻视经典,当然有他的看法。因为禅的主眼,体验到真理并不在文字经典中,文字是符号,不是真理的本身,即是籍多量文字表现真理,也只是表现真理的意义,不是实际的真理。所以上从佛陀起就说过:「我四十九年未说一字」。禅宗不立文字也就因此。甚至后来也有祖师烧毁经典,以示不依文字的决心,禅和教不同其立场,也就在此。比如教家依于经典发现涅槃,这是释尊的涅槃,不是研究者自身的涅槃。因此,涅槃被限于一种学说研究的对象,在自身上不会显现的。即使诚谛的思惟观想,也只是「涅槃观」,不是直接的涅槃。这种涅槃,在教家似有相当的价值,但在宗门根本否绝了这种对象的涅槃。道生的顿悟与禅宗的顿悟分别也就在此。碧岩录第六则,记须菩提与天帝释的问答,谓法不在经中,颇足引来为证:


  须菩提岩中冥坐,入空三昧时,诸天雨花赞叹,尊者问:「雨花赞叹,复是何人」?答曰:「我是天帝释」。「汝何赞叹」?「我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密多」。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P.139


  这是指出经中说的空,乃是语言说明,不是空的本身。同时,依于说与闻的空,非是真空,乃是说者概念所构成的空,实际上仍未超越于有。故真正的空,离开言说,超越概念而入于空三昧,如实的空,才会显现。所以「天帝释赞叹须菩提无说无闻是真般若」。我们明白了这段话,就知道禅的立脚点,不在经典上,乃以自己本来绝对佛心为其立脚处。宗密曰:

  「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须令知月不在指,法在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此言,非离文字致能脱也」。

  这是要我们向自心中觅取活生命,楞伽经宗通中说:

  「若顿悟本心,一超直入如来地,开佛知见,得自觉智,三空三种药住,所谓禅宅,菩提,涅槃」。

  我们明白了禅以心为主体,只要我们一旦抓住自己心灵上所独具那个核心,便会自然而然发现「道本圆成,何假修证」,直超自觉性心源体验到绝对生命所在,达到「冷暖自知」境界。所以禅只是以考核心地为中心,不以历史文字经典研究为根据。因之,楞伽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六祖坛经也好,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压根儿这些东西,都不是禅的生命依据,更不是真理的涅槃。既不能充饥,又不能止渴。要是把这些东西当为禅宗史的研究,或依经典字数多少作为研究的计较,那简直不解月不在指,同时,他就根本失去禅的意义。

 

  P.140


  禅不是诉诸理论的哲学
  胡适依于他研究哲学的态度,来研究禅宗的顿渐,说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其革新运动的意义:「一、是佛教的简单化,将佛教繁琐难懂的变为易懂。二、是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在此一千年中,受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慢慢中国化」。我们对胡适这种说法,是不能完全同意的。禅,是佛教全体的思想,是释尊正觉真境上所显现的绝对神圣的名称,不可说为进化,也不可说为退化,是佛教的根本法。在禅的本身是不受任何约束,也没有固定的特定的主义,圆应无方。所以禅宗门庭:念佛、参禅、持戒、持咒,都融会其中,怎么可说新或说旧呢?

  要说到禅的源流,必须追溯到佛陀以前印度的情形。禅在印度古哲学「吠陀时代」,就有其渊源。「优婆尼沙士」时代,特别重视冥想及思惟,于是观念论的思想,更形兴盛。到释尊时代,经释尊澈底的体验,对禅始完成改造的工作。故虽同名曰禅,但佛教禅与古印度外道禅,其方法与目的根本不相同。外道禅以自我、神我、梵我一如为对象。佛教的禅,分大乘禅、小乘禅,小乘禅说四禅八定,大乘禅说顿渐二修。后来宗密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最上禅五种,特别指禅宗的禅,为如来最上禅。这种分别,完全依于修道者的根机及观想的对象。在禅源诸诠集都序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凈,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P.141


  达摩所传的禅,就是最上乘。达摩未来以前,诸家所传的禅,都属前说的四禅八定。天台依三谛修三止观,其教义虽极圆妙,但其趣入门户次第,依然属于前说的诸禅行相,唯有达摩所传,顿同佛体。达摩把无佛无众生的顿悟禅,传与慧可,开创了禅宗,五传至六祖立于「无一物」顿悟境界,故获得第六代祖的荣冠。六祖的「无一物」与达摩「廓然无圣」的否定成为禅的绝对境界。一般学者,往往把禅的教系,说为般若,实际上禅是禅,不属于般若。六祖虽否认明镜,打破菩提,表示其极处,但在其否定极处也有其更高的肯定。所以后人展开地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明白了这种意义,也就明白了六祖的「无一物」不是落于般若空观的思想。后来宗门发挥「无」字意义,比如赵州的「狗子无性」的无字,都在贯彻六祖「无一物」的宗风。

  禅的顿渐是不容假借的
  黄梅以后,宗分南北,南方以惠能为代表的顿悟,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这是导源于当时竞选传说的偈语。也只是一时的分别,并非是永远性的。后来神会打着六祖顿悟的旌旗,跑到河南大吹一顿说:全京法主,三帝门师,都是假宗,唯有他的老师惠能是真宗。这时神秀已死了三十多年,北宗显明的衰落,根本没有特出的人才来酬答。胡适博士,即依此断定神会为禅宗革命家,说他为顿悟的领袖。顿渐虽属心地工夫,但也不容假借的,同时也可以测验的。禅门祖师常利用问话,测验门人的工夫,达摩临回印度时,便考问众人心地工夫如何?当时门人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

  P.142

  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你只得我的皮」。一尼名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不再见」。祖曰:「你得我的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你得我的骨」。最后慧可礼拜达摩,依位而立。祖曰:「你得了我的髓」。因此,便将大法传于慧可。达摩又曰:「吾逝后,法虽大荣,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悟理者少」。这是达摩洞悉后来众生,告诫慧可的话。

  我们由此可明白顿渐的分别,是假借不来的。六祖一日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即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六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看汝将来即使有出头一日,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神会的根机如何?经六祖亲自考验过,说他「将来也只成个知解宗徒」,所以神会在禅宗史上地位,始终不及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怀让的「说似一物即不中」,直透了六祖「无一物」心地,贯彻了达摩「廓然无圣」的顿悟。神会在禅宗史上只可说为六祖下的一派,怎么能说为顿悟的领袖,且为第七代祖呢?胡博士究竟得了达摩祖师身上的些什么?是皮?是肉?是骨?是髓?明眼人自然会清楚。我们总希望胡适能进一步悟解了禅。

  禅不重理论而重在体验本质的事实
  要以理论来说明禅的内容,那是根本不可的。在公案中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

  P.143

  指某甲西来意」?这就是说,请你离开理论来说达摩禅西来意?但离开「四句」「百非」的理论怎么可以说?而西来意根本不在理论中,所以马大师最后答复,是「藏头白,海头黑」,等于是说「法住法位」「花红柳绿」的意思。说了等于不说。分明的要想用理论诠显西来意,那是毕竟不可能的,何况是「离四句,绝百非」呢?故马大师的「藏头白」、「海头黑」的答复,是超越了会与不会真如的活现的生命,是绝对的真面目。禅与孔孟的论理哲学不同也就在此:孔孟的人格道德化,伦理的观念祇被限于人格道德化的理论,不能体验出人格所依本有心性的真面目。宋儒的理学家,祇采取了禅宗的形式,未能体验到禅的真生命所在,故不能发挥禅学的大用。所以与其说「佛教中国化」,不如说「中国佛教化了」。(这仅就宋儒理学家而说)

 

  P.144


  护法与清辨
  在义净三藏南海寄归传中说:「印度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一则瑜伽」。这是它于西历七世纪后半期旅行印度时所得的观感。中观派,是传龙树、提婆等所说一切皆空。瑜伽派,是传弥勒、无着、世亲所说万法唯识。前之说一切皆空,谓之空宗。后之说万法唯识,谓之有宗。义净曰:「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这是两派根本的差别。中观与瑜伽空有两派对立的形势,特别是到了护法清辨充分地突出而尖锐化。

  护法,是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梵语是达摩波罗(Dharmapala),生于南印度达罗毗秦国(Dravidla)建志城(Banvpnra)大臣家。壮年即名满天下,到处摧伏外道及小乘诸论师,后驻锡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学徒云集,声誉五天,二十九岁,即隐栖大菩提,着唯识三十颂释文等,西历五百六十年间,年仅三十二岁,即告入寂。清辨,梵语是婆毗伽(Bhavivaka),生于南印度国(Malyaraa)王族家,出家学道,后游中印度,依众护(Sangharakessna)学大乘及龙树学,为南印度弘教领袖。祖述龙树学。听说护法于摩竭陀国宣扬唯识学,即欲与之论议,遂亲赴波咤厘(华子)城(Ratalipvtra),那知护法去伽耳菩提,更欲诣彼处,先遣门下求与论战,孰知护法竟不好论战,

  P.145

  就不得不折归本国。

  弥勒、无着、世亲所倡的唯识学,在表面上与龙树的一切皆空相反,但决不是因反对龙树而倡议唯识;就龙树所说,仅以唯识的语句变其形状,遍计所执性,即是龙树否定的迷执,依他起性表显妙有的差别,圆成实性说明真空的理体,两派所传不外真空实相与唯识缘起,如真空不碍妙有,世亲所说圆成实性的理体及缘起的本体,并不是凝然的真如,若依无着、世亲等的胜义,无异龙树等的胜义,不过是遮遣与诠显的方法不同,要依般若意说,弥勒、无着、世亲,同是继承龙树说空。后来因赖耶缘起说研究盛行,发挥出其特征的结果,遂使中观与瑜伽两学派间划出一条鸿沟。护法以后,赖耶缘起,俨然建立在性相别格的基调上,至此,两派学说旗帜更为明显,在研究上几成为不相容的形势;加之,龙树以后,以破邪显正为己任的清辨,遂成为空有对论的中心人物。

  清辨的学说,就他「掌珍论」说:「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又说:「就世俗说有眼等,就胜义谛说,立彼皆空」,依此可知。清辨对遍计所执的无,依他起性的有,均为就俗谛说。若依胜义谛说,则一切有为无为谈法皆是空,护法与他所说,却是相反;护法的正义,据成唯识论说:「依次依他,立性法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他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护法义,有为无为并非一切皆空,以遍计所执法,是迷情上所显都无实在体性,故说为空。依他起性法,是因缘生法,圆成实性,是诸法的本体,此二种法皆主张有,更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实

  P.146

  有假,圣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依他分为假实,同立为有。清辨于空,分为无自性在与都无空二种,遍计所执为都无空,依他起性,因缘生故,许为假有,但于真谛为无自性毕竟空,这是空有两派正反不同的地方。

  由此观之,中观瑜伽两派学说,到护法、清辨时已有显著对立的形势,在学说研究上两派尽量作比较褒贬,中观派讥瑜伽派为有所得的迷见,瑜伽派评中观派为拨无邪见,各说自己为最胜义,但于判教组织上并未能各成一宗,仅不过于口头尽量宣传空有优劣论,以引诱学徒的注意,并无若何中心的兴味,甚至无若何对抗论难争鬪的事实。玄奘于西域记中说:护法对清辨使者答曰:「人生如幻,身命如浮,渴日勤诚,未遑论议」。护法与清辨间使者不断的往复,终未见论议,于此可知两者的风度。

  护法着有「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观所缘缘论」二卷。清辨着有「大乘掌珍论」二卷,「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及其传入西藏之中观心论颂等四部,遂使两者学说成为对立的根据。护法、清辨以后,戒贤、智光,更是明确地继承两学派对立的中心代表。

 

  P.147


  盂兰盆经的意义
  七月十五日,相传为「中元节」,这是道教假托的名称。其实,这一日在佛教叫做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后来因目连救母,佛为其说盂兰盆经,又叫做盂兰盆日。

  为什么叫做佛欢喜日呢?佛在世时,规定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节。因为夏季满路昆虫蚁子,唯恐僧众出外托钵,脚下会踏伤昆虫蚁子,所以在此三月众僧在寺内依律仪而住,修持净法,到七月十五日解居,各人随喜托钵,众僧经三月修持都得圣果,佛见欢喜,故名佛欢喜日。

  什么叫做僧自恣日呢?因众僧经三个月长期安居专修戒律,唯恐于安居期中或有违背律仪的过错,所以佛制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准许各人互相检举过错,于是十方众僧各自警觉、反省、忏悔,于此三日诸大比丘都能证得道果。

  什么叫盂兰盆日呢?盂兰乃是印度话,中国的话叫做「倒悬」,形容极其痛苦不堪的意思。盆乃是钵的异名。但七月十五日本不是盂兰盆日,因为目犍连,初得六种神通,看见他的母亲堕于鬼趣,即以自己钵饭施给他的母亲,那知他的母亲,由于业障深重,饮食还没有进入口内,即已化成火炭,不能得食,目犍连看见他的母亲受这种痛苦,自己居然不能救脱,于是悲号大叫,在目犍连以为自己

  P.148

  亲证六通,一定能救他母亲的,那知竟不然!于是马上去请示于佛。

  佛是圆满一切智慧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就率直的告诉目犍连说:你的母亲罪过很重,你虽然证得六通,可是不是你一个人道力所能救她的,即使你孝敬真诚心能感动天地神仙,更不是那些天神地祇邪魔外道所能救的,要救你的母亲,要仗十方贤圣僧威神道力,才能救脱你母亲。目犍连!我再告诉你救度的方法,就是当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时,你该为你七世父母现在父母苦厄中,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花床敷,世间所有尽有美食好香用具放在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要知道,这一天是十方圣僧都能证道开悟,道力汪洋,凡是能够依法供养自恣圣僧,现世父母六亲,都能脱离三途苦趣,获得清净快乐,七世父母,都能仗此道力生到天上去过着自在的生活。

  当时目犍连就依佛开示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修斋供养十方众僧。世尊并且饬令各圣僧在未受食以前,先为施主家咒愿,然后才进食。于是众僧及诸大菩萨,皆大欢喜,目犍连也不悲号,他的母亲即于是日脱离一切鬼趣的苦厄。目犍连马上到佛前说:弟子母亲今蒙三宝功德力,以及众僧威神力,现在已经脱离苦厄。但是不知道未来佛弟子也能依照我所做盂兰盆救母方法,救度各人的母亲?

  佛说可以的,不特佛弟子,就是国王太子大臣,乃至百姓人民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置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没有一切苦恼,七世父母脱离苦趣,生人天中,福乐无边,最好佛弟子要年年七月十五日修此盂兰盆,供养十方圣贤僧,这是报答父母慈恩,唯一的方法!

 

  P.149


  这是盂兰盆法会的由来,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日各处都做盂兰盆法会,也就依此方法。盂兰盆故事,为什么会深入民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呢?这有两种原因:

  第一、我们中国是以伦理孝道立国的,目连救母的故事颇与中国相传二十四孝故事相应,所以很容易为一般人民所接受,加之在许多说白小说中也常常引用目连救母的故事,民间编串戏剧也有目连救母的戏。现在最时髦的电影也有目连救母的片子,由于目连救母孝道真诚,超过二十四孝不知多少倍?因此普徧深入民间。

  第二、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使佛教深入民间,深得民心。于是被那些贪妄的道教徒看见,就想出旁门左道的办法,转移人民对佛教的信仰,就把佛教盂兰盆日化为道教的「中元节」,在道教里特别幻化出「七月十五」。

  「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导诣官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叫人于此日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囚徒饿鬼俱包饭,免于众苦,得还人间」。

  由于道教徒伪造的说法,泛出「中元节」来。于是把盂兰盆经原意弄错了。在佛教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重在供养三宝,咒愿施主现世父母得百福乐,现在反变为专事祭祀饿鬼时节了,好像于我们活人没有用处,因此一般人误解了盂兰盆意义,认为迷信,要求禁止或限制。

  盂兰盆经中心思想


  P.150


  我们要了解盂兰盆经的意义,首先要了解盂兰盆经的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悲、敬、孝三心。

  佛教以大悲心为本,方便为门,目连因眼见母亲堕落鬼趣,受种种苦,自己不能救脱,乃告诉于佛,佛以大悲心愿说盂兰盆经救母的方法,普渡过、未、现,一切众生,以彰佛陀无比大悲愿心。故盂兰盆经与一切大乘经典,都有同等价值在发挥佛陀大悲愿力。

  佛法僧三宝为渡世的舟航,为一切众生依止,佛为引导众生植福修善,故叮嘱恭敬三宝。叫目连于僧自恣日,具饭百味,尽世所有甘美饮食,供养十方圣僧,以敬三宝,断除邪见。

  孝敬父母为人人之根本,儒教主张孝道,佛法亦重视孝顺父母,梵网经中,佛以至孝名戒。报恩经、心地观经、地藏经等都发扬孝道,佛教于孝敬父母特别重视。但儒释二教对孝敬父母亦有显著差别的地方。

  (一)儒教于孝顺父母,重在生前孝养,死后安葬,佛教对父母生前孝养,虽与儒教相同,但对父母死后,重在为父母修福忏悔,此于地藏经、盂兰盆经,都有明文规定。

  (二)儒教虽主张孝道,但不能拔苦,譬如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董永哭竹,只能表示一念孝敬的心,然毕竟不能救脱父母的苦厄。佛教对父母孝而能救,佛成道后升天三月为母说法,目连救母,地藏经婆罗门女救母,都能使母亲脱离苦厄。可见佛教孝道,才是彻底的孝道,俗说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P.151


  (三)儒教于父母死丧,杀牲祭祀,表示孝敬,其实,只有增加父母逆缘,延迟超生善趣的时间,此于地藏经有说明。佛教对父母死后,重在为父母植福,诵经忏悔,以人死后,第八阿赖耶识住于中有生,等候辨论业果,故地藏经说:「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这是儒释二教对孝敬父母显著的分别。

  谈到鬼趣,人死不定为鬼,鬼死了有转人身,或再生于鬼趣都不一定,故人不必畏惧死后要做鬼,只要在世不做鬼事,就不会堕落鬼趣。地狱畜生也是这样。要是知道皈敬三宝,念佛改过种善,不做损人利己的亏心事,就不会堕于三途苦趣,假使念佛修道的人,再堕三途苦趣,则世间也就没有人了。地狱就等于人间监狱,好人不会关进去的,至于鬼中也有福德鬼、穷鬼、苦鬼、恶鬼、饿鬼(地藏经里有详述)。今简略分别为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

  (一)无财鬼,就是没有福德的鬼,他是不能得到饮食,他的业报因缘有三种。

  1. 炬口鬼,就是口常常出火,非常痛苦,这是由于生前烧毁村庄,焚烧贤良,掠夺人民财产,专作欺诈损人利己的坏事,故堕入鬼趣。
  2. 饿咽鬼,就是头大如山,咽喉如针,不能得食,这由前生破斋夜里偷食,或盗窃众僧食故堕此道。
  3. 臭口鬼,就是口中腐臭,自恶受苦,这由于多贪名利,自是他非赞欺恶人,毁谤贤良,故感此报。

 

  P.152


  (二)少财鬼,比前者稍好一点:也有三种果报。

  1. 针毛鬼,这种鬼满身毛利如针,行便自刺痛苦万分,这由于贪图利养,妄行针灸,或刺杀畜生,但为求财不愈疾故。
  2. 臭毛鬼,这种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这由于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淋刀剥,痛苦难比地狱,故感此报。
  3. 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这由于妒妒他人,常怀瞋恨心故堕此道。

  (三)多财鬼,或曰福德鬼,也有三种。

  1. 得弃鬼,这种鬼常得人家祭祀弃舍的食品,由于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常以预备弃舍的物品,惠施于人,故感此果。
  2. 得失鬼,这种鬼常于巷间得到所遗食物,这由于现财不肯布施,于疑有所失之时,方行布施,即如世间人往往自己所索不到债务,布施给穷人去讨一样。
  3. 势力鬼,这类鬼在诸鬼中最有势力,就是夜叉、罗剎,或诸多鬼王,他所受富乐类似人天,常住树林中,或山谷间,或灵庙中,或居宫室,形坚而行,由于因地罪福不清,苦乐混乱,故感此报。

  总之,这些饿鬼,都是心识变化,业力所感,如影随形,虽父母至亲,也不能代替。所以凡是有善报人,要乘早觉悟,不要空过,一朝死去,那个为我修福,纵许子孙修建也只能七分得一分,何况没有孝子的人,那悔恨不及哪?在这个末法时代,人多半唯忧妻子,不念祖先,贫穷的人固然为生活

  P.153

  所迫,有钱的人荒于酒色,那里还想到先灵祖宗,即使能追荐超度也只是表面文章做给活人看看!诚心超度父母的人万分中难得其一,何况现在人重妻子轻父母呢?父母活的时候十之九违,不相从而以怒目视之,生存的时候,尚如此,死后还能期望这些子孙超度吗?所以我要劝导有智慧的人赶紧努力,修植善因。

  盂兰盆经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或者有人说:在这国家多难的时候,我们要储蓄一切力量准备反攻大陆,况且现在大陆长江两岸十数省人民都困于水灾,我们要赶紧救济大陆同胞,然后再度死亡。还有人说,基督教徒多办医院救济活人,你们佛教徒多在超度死人,这些都是迷信的事;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

  我们要了解一个问题,不仅从外表上去看,更要从侧面或深处去研究,盂兰盆会,表面上是超度死者,而它的内情,是表彰孝道,怀念祖宗,这是我国慎终追远的传统伦理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现在我们不是天天在喊要复兴国家,振兴民族精神吗?要振兴民族精神,首先要唤起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灵魂,就是祖宗,所以中国民族精神寄托于传统伦理道德慎终追远。精神上,盂兰盆会是表扬慎终追远的精神,是我们唤起民族灵魂,复国建国的根本,除掉那些吃洋教不敬祖宗的人,才否认盂兰盆会是迷信,吃洋教的人,不但说敬祖宗是迷信,连向国旗及总理遗像敬礼也是迷信,我不知道这些人居心何在?

 

  P.154

,


  今日我们举国一致的要求,就是反攻大陆,消灭匪党,然而消灭共匪,不仅要靠军事经济,最重要的,还要靠人心,而人心的归向,就是各人祖宗,只要大家心里不忘大陆祖宗,人人有救祖宗,救同胞的决心,人人就有奋勇为国牺牲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激发民族精神,那就要以盂兰盆会唤起民族灵魂,以慎终追远怀念祖宗精神,肃清共匪不爱爸爸不爱妈妈,无人性,无廉耻的邪说,以此慎终追远伦理的孝道作为复国建国的根本。谁又能说,盂兰盆法会为迷信呢?

 

  P.155


  以佛法立场谈佛法
  从前印度有个外道,说他满肚的智慧,唯恐要从肚里迸出来,所以特用铁链围其腹。并且向国王请求,欲与世尊辩论佛法的道理。那知他肚里不是智慧,是一肚皮的稻草,经过世尊三言五句一问,即理屈辞穷惭愧满面而逃了。就如圆明在「觉生」四十一期所发表的「献给真正的佛教同胞们」一文,好像他肚里的智慧,就差不多同古代印度的外道一样,假使不用铁链把肚皮围起来,恐怕要从肚里迸出来了!可惜他出世太迟,假使出生于佛陀的时代,那释尊座前又要多一个提婆达多争着代佛说法;地狱里也就多了一个谤佛谤法的可怜众生了!

  第一:圆明那篇文章,简直是「胡说」!他所说的「自信」,简直是贡高、我慢、狂妄到了三十三天。只因他业识太重,没有把他「精神内的原子能」发明出来,否则早经飞到月球上去了。要人「自信」,本无不可。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要人自信,不要自轻。要是为强调「自信」,甚至说:「我们不要为神话所欺,当了知悉达多太子也同样是一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奇形异样」!这是痴人的口吻!佛虽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成佛于人间,然毕竟不能以人的心思来测量如来的迹象。世尊深知末法时代有情根机浅薄要对佛陀的圣量发生怀疑,所以在法华经方便品先说:诸佛智慧,甚

  P.156

  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在无量义品再三的说:「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说:今释伽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劫。……」这明确的告诉我们,不能以人的心理眼光来观察佛陀的圣量。佛因为根机浅薄的人,故现八相成道的迹象。以佛陀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无忘失法、恒常舍行……种种殊胜功德,不特我们博地凡夫所不能测知,即一切声闻、缘觉、辟支佛以无漏智也不能思维,知其限数!这种种殊胜的功德完全建立于佛陀殊胜果德上。假使为了强调「自信」,而连佛陀果证上的胜法以及大乘经中所说「万行因华,庄严果海」,一切都否认,认为是「神话」,这不是狂妄胡说是什么?当时提婆达多要与佛陀争佛位,也是这样说:「佛是剎帝利种,我也是剎帝利种,佛具足相好,我也有相好,佛有神通,我也有神通」;所以我说圆明要是早生二千五百年前,必定是个提婆达多第二!

  第二:圆明在「虚心」的一段中,简直抹煞一切,否认一切经典的价值,他说:「我们过去都被前人所欺骗,以为现存的大小乘一切经典,皆是释尊或释尊的报法身金口所直宣。因而对经典中明明与事实,人情,正理相违背,讲不通的地方,也都千万百计,……把它圆谎似的圆起来。……其中不知增进了多少世俗的传说,神话,他教,私人的教权意识,非理攻击他人等言论在内?反使正当教义,弄得神怪百出,伪话连篇,……尤其近代科学知识发达以来,自更多抵触。……佛为大哲学家之一

  P.157

  ,但并未言尽天下后世所有哲学。佛以耆那教婆罗门教为背景,产生自己哲学系统,与后人依佛教,产生法华、华严哲学系统,并无两样」。

  由这段文看来,圆明对于佛教历史及佛教教义根本未弄清楚:

  (一)大小乘一切的经典,皆依据佛陀言语结集而成的文字,而结集经典的圣僧,又都是佛前的大弟子亲闻佛陀宣说,由一人宣诵,并经诸大弟子证明。在佛教史上,经过一、二、三、四次结集所成一切大小乘经藏,何足怀疑?中国五经四书都为后人所集成。智者大师三大部,六祖坛经,都由他的门弟子笔录而成。就是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就中也有部分为同志所补述。太虚大师许多讲稿也是由他弟子记录。要说凡是后来结集笔录的经典都为后人杜撰,否认为佛所说,这是根本不懂佛教历史的意义。

  (二)一切大小乘经典所诠显的教义,或显如来果位性相:若华严法界观,六相十玄,重重无碍法门,或显难行能行的菩萨道,若舍身喂虎,剜身千灯,香城粉骨,雪岭亡驱,以及普贤菩萨无穷无尽的行愿。或为人天众说五戒十善,或为二乘众说四谛十二因缘;或为凡夫说,或为法身菩萨说;如是自有种种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事。如法华经中龙女成佛事,维摩诘经中维摩丈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香国借饭事,维摩诘手接妙喜国,如断取陶家轮事。龙树菩萨于龙宫背诵华严经事,无著菩萨请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为说瑜伽师地论事,梵网经中,由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传之千释迦,再传之千百亿释迦。这种种记载,绝不是用人的心思所能推测得到的,这都是佛菩萨

  P.158

  果位上所显的境界。要是以此说为「神话」,说为「迷信」,那是根本的错误。即如维摩诘的事实,唐代有名的王玄策也曾到过印度,亲访维摩丈室,并用笏量其丈室,东西南北各得十笏,每笏一尺,却成一丈;即赞叹维摩诘神通妙用不可思议。玄奘法师远游印度时,亦曾亲访维摩丈室,颇怀疑维摩经中所说种种神通,恐非事实,并拟亲题维摩室壁,申述己意。孰知濡毫向壁欲书,而壁与身终不能接近,捉摸终日,竟未能得,故未曾写一字,于是奘师搁笔称叹维摩诘的遗迹,尚不可思议;何况当时所现神通妙用,更不可思议矣,于是疑念从此顿释。由此观之,现在人所怀疑的,也就是古人所怀疑的,王玄策、玄奘三藏,都是亲造维摩诘丈室的人。我们对此二人所说的经过必能深信无疑。

  再说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同为印度中观与瑜伽两大学派的领袖,精通大小乘经论。其出生于印度,约为佛灭后六、七百年间,其对佛陀历史上的事迹,必较出于二千五百年后的我们中国人要清楚得多。龙树菩萨依大小乘经所造「中论」,特别是受阿含经所说的缘起、空、无我思想影响的很深。而阿含,众所认为原始的佛教,所记载佛陀与弟子间的事实,都接近于人情,是可足信的。但阿含经中佛陀与佛弟子,也不是平凡的人。就如佛化三迦叶所现神通,及佛诸大弟子所现神通妙用,都普徧的存在于阿含经中。而龙树为引正王点石成金,乃至为其太子所迫害,都富有不可思议的迹象。我们要是完全根据历史眼光及人情的心理来测量佛与佛弟子间事迹,便有不可靠,近乎神话的怀疑。但佛的教义是建设于果位上,在没有亲证究竟圆满无漏无分别智,根本上即不能辨别一切事象的真假。三乘圣人虽有这种智慧,然尚不能彻底识别一切事相,何况博地凡夫,焉能了知个中的真相呢?

 

  P.159


  (三)大小乘经典所诠显的一切法义,都是依据佛陀亲证及圣智所行境,绝不可能用虚妄的分别识来测度;圆明仅拾得一二科学哲学的名词,就说佛法与科学相抵触。其实他懂得什么是科学?是哲学?这完全是欺人的话。近代科学家若王小徐、尢智表等,经他们研究所发表的文章都一致认为佛法所诠显诸法的法义,必较科学哲学更具体,不特不相抵触,并且可补救科学之偏。因为科学哲学仅依于现比二量推理的分别,由于未能实证根本无分别智,对于宇宙万有现象及来源,仅依照推理所得的判断,祇限于假定基础上。爱因斯坦新相对论发明后,一切科学家哲学家以往所得经验及推理的判断都发生了动摇。佛所说宇宙万有的象,都是依据根本无分别智如实照了所得的结论。佛说因缘生法,空无自性,以及说虚空无量无边世界,都与科学的宇宙万有原理判断相符合;而科学依于推理的判断,祇能作为说明佛法真理的注脚。因科学家未能实证根本无分别智,未能深澈诸法的本体。佛法重在亲证诸法的本体,故佛法实比科学哲学高超得多。在未能亲证诸法实相,开发等同佛陀正觉智,照澈宇宙万有一切事事物物的平等真理以前,这所有的一切立论,都是属于推理判断的假定。在佛法上说,全是虚妄分别,假立自性;等于痴人说梦,何有其真实?(这请参阅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第三:圆明又发狂的说:「就我国大乘言,除三论宗以外,由印度太阳神思想影响而产生的经典,都立有一个真常唯心,如一心法界等。……以后所产生的大乘,一味就法性(法身)来强调,以为证得此法性,即得解脱。然而我们真的研究起来,就有疑问了。证法性一事,是否即解脱?而解脱即解脱,又何必一定要与此法性有关?……我偶而翻读无著菩萨在庄严论中,所举大乘为佛说的八因,

  P.160

  不禁使我心惊肉跳。因为这位鼎鼎大名的无著菩萨,在此八因中,乃完全讲蛮理。……佛是否为全知全能?即全知全能,又是否言尽天下后世佛教事」?

  由此看来,圆明简直堕入邪知邪见的深渊。可怜!可怜!

  (一)佛法所诠显的法义,不论是大乘经典,或是小乘的经论,直接与间接都是建立于佛陀果位上。因为佛所演说的经典,都为度众生。如法华经说:「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凡夫为无明烦恼所蔽,不能如实知见宇宙万有的真相。所以法华经说:「诸法究竟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是圣智所行境。即以人而论,人与人之间,由于智慧的浅深,职位的不同,彼此间许多事件,我们尚不能完全推测得到,何况佛果位上圣智所诠显及圣智所行境?以六道诸趣说:人以上有天人,人以下有地狱、饿鬼、畜生。畜生,人可以见到的,但地狱饿鬼又在那里?虽然人在夜深人静时候可遇见鬼,以及名人笔记,乩坛上都说有鬼临坛,然这许多事,都不易以人的立场所能表现的出来。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人所不见到的事,就否认它的存在。要以神鬼人所不易见,就否认它,这无异是否认六道诸趣,六道诸趣既不能成立,这六道以上的三乘圣贤涅槃寂静,以及佛果也就被否认了。佛果都被否认了,那我们还学什么佛呢?由此看来,我们在未能亲证诸法实相,具足一切智慧,五眼六通以前,不特不能了解诸法究竟实相,即自他多生以来所做的事,以及六道诸趣无量劫来随业受身种种事相都不能暸解,又怎么了解那一宗为究竟与不究竟呢?

 

  P.161


  (二)大乘各宗各派要从平等门观之,不论三论唯识,或台、贤、禅、律、凈、密,无不依释尊自觉心所流出的经教为法则,来发挥自宗的教义,故从根本说悉皆平等,并无优劣的分别。要依特殊门观之,在取大乘教义中某一部份胜义,建立自宗特殊地位,以发挥本宗特殊教理,自有自他偏胜的区别。然而龙树菩萨称为八宗祖师,在他所造一切论疏中并未见发现说一切大乘经典,「若法华、华严,都从印度太阳神思想影响而来」。法华经为天台宗所依的经典,并以龙树中观、大智度论为立宗的张本,同属于实相论系。一心法界的思想,导源于华严经,而华严经不特为龙树菩萨从龙宫诵出,龙树并造「十住毗婆沙论」解释华严十地品。密宗与凈土宗属于唯心论系,而密教根本由龙树菩萨于南天竺开铁塔门得法于金刚萨埵,故龙树又为密宗教始祖;其所著「菩提心论」,专为解释密教「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又为发明凈土思想,在禅宗龙树又列为第十四祖。可见龙树菩萨并没有否认唯心系一切经典,若法华、华严等。同时龙树菩萨思想实贯通般若、法华、维摩、十地、入法界、般舟三昧、无量寿诸种大乘经典所成。特别是深入阿含、婆沙及律等研究;所以龙树菩萨绝不是为一般人所认为一经一论一宗的论师。是与马鸣、无着、世亲等菩萨重兴大乘佛教的菩萨,怎么能说舍三论宗以外,就好像没有佛法了?

  (三)吾人修学佛法的目的即在求解脱,但解脱之道,有浅有深,所以先要了解法身,法性,解脱的意义,然后再来说明「证法性是否即解脱」,以及「解脱何必要与法性有关」?法身法性,其名目虽不同,然所诠显的法体并无二样。只有因其立名不同,其含义有广狭的分别。

 

  P.162


  所谓法性,即指徧一切法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佛与众生悉皆具足,只因众生为无明烦恼所障,不能显现,地上菩萨虽显而不全,唯有佛完全觉了。于念念中证此法性,或曰真如、实际、实相,以此为身,名为法性身。这就狭义方面而说。

  所谓法身,即指圆证无上佛果所成就的一切法,无论是佛所证的法,或所说的法,或思惟的法,都名佛法,总名法身。徧摄一切法无欠无余,此在大乘名为法身,简别非二乘解脱身,这是属广义方面而说。所谓解脱,即指二乘圣人以生空智断烦恼障证得我空,所得解脱身。因未得法空智,故未能断除所知障,不能徧知一切法故不能成法身。

  由此看来,菩萨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实证诸法的真实性──法性,还有什么不能解脱呢?也就是说已大学毕业,还愁没有中学的资格吗?要是仅能解脱烦恼障,不能解脱所知障,就等于仅有中学毕业,(二乘)还没有大学资格,(成佛)就不能证得法身。所以要澈底的解脱,必须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实证诸法真如性,才能具体解脱──成佛。要是祇解脱烦恼障,不断所知障,不证法性,不是究竟的解脱,于此可见解脱与法性的关系是如何的重要了。圆明根本对此法身(法性)解脱的关系就未弄清楚,祇随口乱道而已!

  (四)一切经典所诠显的教、理、行、果,皆以佛陀自觉心境为中心。佛是正徧知的觉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独世间一切法义无所不知,即出世间法义,亦复了了分明。法华经说:「不知三界,见于三界」。所以称为三界「独尊」。我们对于佛陀所说的教、理、行、果,所诠显的一切不

  P.163

  可思议的事,都必须以信仰为第一。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善根」。是故信仰为入道之门。善财童子初于福城东大塔庙前,从文殊师利教,辗转南行,求善知识,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一百一十善知识,最后,于弥勒楼阁内,徧证一切境界庄严藏解脱门。自念我今所证,不因福城东际大塔庙前见文殊指教,怎能得到此境界?作此念时,文殊师利唯恐善财童子智信不能合一,遂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城,按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往着。于少功德,便已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徧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华严八十)。这是明确的启示我们,对佛所说的一切教、理、行、果,若徧周知,若趣入,若分别,若证知都必须以信根为第一。若没有信根,这一切善法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不特对佛陀要有绝对的信仰,即佛说的教、理、行、果,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自己心思所不能解答的时候,只有拿信仰去接受他,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华严说十信满心,便成正觉。要是对佛陀伟大的圣格发生怀疑(是否全知全能),则对佛陀所说经教及诠显的法义,又怎么能深信了解呢?

  (五)相传龙树为证入初地的菩萨,无着为证入三地的菩萨。初地不知二地事,何况三地呢?所以空有两宗自有因立场不同,发生许多争论。后来到了清辨护法时代,两宗相争更为极烈。清辨对唯

  P.164

  识法相发生许多难题不能解答,而护法又拒绝与清辨论议。所以清辨欲升天请弥勒解答疑问。然自己禅定力又不够,经观世音菩萨指示后,乃步迦叶尊者的后尘,入定于山中,等待弥勒下生,解答一切的疑难。由此看来,在未证圣果的人,对佛法所诠显的法理,发生怀疑,在所难免。然而,我们自己必须认清,这是自己智慧不够,信仰不切。要赶紧发奋修学戒、定、慧,圆证果位,才能了知一切法的究竟义。

  第四:圆明在「合时」一段文中说:「不要为圣教量权威所迷,拾前人的牙慧」。好大胆的家伙,居然连圣教量都不相信了,这是佛教的叛徒!是外道,是波旬。一切菩萨造论释经,或者经疏,都是依于圣教量为本。地上诸大菩萨,虽有自证现量的智境,发挥教义,然于一切法真实义,尚未完全徧知,所以马鸣、龙树、无著菩萨等,皆要依圣教量,或比量,作为傍依造论。未登地的菩萨,根本未得自证现量知境,虽间有类似现量境现前,然不足为凭依,所以贤首大师,必须依照佛果圣教量,发挥本宗的教义;他所依的契经,就是华严经。其次一切宗师论师,若智者、窥基、清凉、圭峰等所著述的一切经疏、论疏,若法华三大部、华严疏钞、唯识述记等,都是依据大小乘经典。永明寿大师依三百种经论及祖师语录所作宗镜录。憨山、莲池、藕益,近代太虚大师都是著作等身。其所有著作,无不依于圣教量。这都能说是「拾前人的牙慧」吗?要是圣教量不可以信,这圆明所认为可信的三论宗,也就发生动摇了。要是智者、贤首、玄奘、窥基、清凉、永明寿、藕益、太虚大师等,所有的著作皆为「拾前人的牙慧」,我们倒希望圆明也来拾拾看,恐怕他再转三十六身也赶不上历代诸大师

  P.165

  了。佛既不可全信──不是全知全能──圣教量又是不可信,龙树中论还要待研究,无著菩萨又在讲蛮理,这样看来,圆明除掉他自己以外,天下恐怕没有他所信仰的了,这不是天下第一号狂夫怪物是什么?

  总观圆明那篇文章,舍去胡说八道,抹煞一切,否认一切而外,根本没有一句正知正见的话。还亏他厚着脸说:「献给真正的佛教教胞们」!这简直给我们佛教徒一种侮辱。好像从释迦佛以来,就没有一个人能懂得佛法,我们对他这种狂妄愚痴我慢的邪见,理应默摈。祇因有位同道愤慨含泪的说:「佛教不得了,洪水猛兽又来了」。马列的信徒说:「宗教是鸦片烟,佛教是迷信」。现在佛教徒自己也说一切经典都是后人幻想出来的,佛不是全知全能,不要为圣教量所迷,否认鬼神……试问这不是洪水猛兽是什么呢?唉!唉!有的人因为看了圆明的文章后,气的连饭都不要吃了,不愿与此魔子同生在这一个世界……。

  我因为受了这许多话感动,所以拿起笔来写了这一点意见。我相信这些意见,虽不能代表百分之百的佛教徒,至少也有九十九。大乘各宗各派的立场,容或不同,但决没有否认圣教量,说佛不是全知全能,甚至说「一切大乘经都从印度太阳神思想影响而来」。佛在涅槃会上,虽说依法不依人,但不是否认佛的智慧不够我们信仰的。假使没有佛陀亲证诸法实相,并且把它宣说出来,吾人焉知道有佛可成?有法可证?所以在未能究竟圆证佛果以前,我们对佛所说的一切经教何能否认狂妄不信呢?况且诸法究竟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我们看了三部经两部论,拾得一二名词,就算懂得佛法吗?

  P.166

  即是懂得,也是相似的懂,不是实证诸法本来的面目。假使我们对这种狂妄邪知邪见的叛徒,都能容忍的话,这还有什么事件不能容忍呢?这整个佛法也就完蛋了,还有什么光明真理可说呢?所以我最后提出几点要求全国正知正见的同道们:

  一、 我们不要以佛法当人情,要一致起来扑灭这种洪水猛兽的邪见!
  二、 一致请求中国佛教会宣布圆明为佛教的叛徒,是摧毁正法的魔子!
  三、 一致要求佛教正信的刊物,拒绝刊载圆明的邪见言论!
  四、 人人要劝请同道亲友们不要看圆明的文章,其功德胜于造七级的浮图!

 

  P.167


  研究佛法应有的态度 示心悟?摩迦二同事
  我们要研究佛法,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态度?

  第一: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是个不够料的人,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的谦虚呢?因为个人的生命、智慧、能力太有限了!(一)在时空上说:时间上,上下几万年,千百万代,我们人只有数十年的生命,在这个悠远的时间上我们能占了几许光阴,真是蜉蝣也不如啊!在空间上,虚空无边,世界无量,我们在这个广博无量世界,无边的宇宙当中又占得几许寸土,真是沧海一粟也不如啊!所以人的一点心光无异萤火,真是渺哉小哉!(二)在学术上说:现在民智大开,科学发达。现在世界上所有各种学术何止千百万种,所谓宗教、文化、科学、哲学、医学、工学、农学、矿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等。再由政治思想的竞争,发生许多主义思想,所谓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共产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如此种种学术,种种主义,我们一个人的精神、智慧、毅力,究竟有限,能于一种学问深入已经不易,何况再精通多种学术!所以现在学术以专家着重。还有比世

  P.168

  间学术更复杂,更广博,更深奥的佛法,则更非个人一生的心力所能穷极。(三)在能力上说:我们人的能力就是两只手,两只脚,乃至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手和脚都能工作,并且都能发生作用。舍此以外,我们的能力,全靠五官的作用,所谓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知味、身感触、意能分别想象为事。眼等五识所缘的色、声、香、味、触,虽然都是真实的现量境,然人的眼等五识所缘的境界毕竟有限得很。即以眼力来说,眼的缘境,不要说十里八里以外,一里之外眼已不能窥见,何况千百万里以外的事?眼是如此,其余耳、鼻、舌、身也不能例外。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学术理论及许多事实,都不能仅凭我们人的五官所能测量。譬如无线电发达后,能使我们看见千百万里以外的现象(电影传真)能听到千百万里以外的音声。甚至我们的身体不仅在地面能走动,并且能飞上天空,能潜入海底,这都是证明不能仅凭人的五官能力测知无量世界,无边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何况宇宙万有实相理体,更不是我们人的分别心力微末智慧所能测度!所以我们要承认自己为一渺小不够料的人。同时,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做一个人决不能忘记求进步!

  第二:我们首先要承认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凡是忠贞的佛教徒对于佛陀圣格及佛说的法,必定有绝对的信仰,不会怀疑:(一)我们绝对相信释迦牟尼佛的确是出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现八相成道的佛陀。佛所说的经教及所诠显的法义,以及佛陀所具足伟大的圣格,是经无量阿僧祇劫,行菩萨道所成就。所以佛陀不可思议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果德,六种神通所显的不可思议的妙用,我们都要绝对相信。(二)我们信佛所说的一切佛法及所诠显宇宙万有实相的真理,是绝对的,圆满的

  P.169

  ,无欠无余。宇宙万有实相的真理,不独我们博地凡夫所不能了解,即二乘人也不能测知,虽地上大菩萨也只能分证,而不能究竟圆满。以诸法实相的真理唯佛与佛乃能了知,唯佛圣智所能究竟;以诸法实相说,是离言法性,诸法相常住,有佛不增,无佛不减,常常时,恒恒时,法尔如是。(三)我们相信依佛说的教法,要能实际的体验──修行──必定也能实证与佛同等的觉慧,同等的神通,同等的果德,同等的相好,一切智、一切种智、无碍智、自然智无不具足。(四)我们相信佛教中所说三乘圣贤历劫修因证果的事实;二乘人证有余涅槃。大乘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苦,救济一切众生;若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普贤菩萨无尽的行愿,文殊大智主化一切众生,以及中印佛教史上开宗说教及造论著疏诸大祖师,都为大菩萨化身乘愿再来。这一一事实我们都要绝对相信,同时我们不仅以绝对相信为满足,必须要进一步求实证!

  第三:我们首先承认自己还没有能亲证到佛所说的真理,在我们未能实证与佛陀同等果德,开发等同佛陀的觉慧,对佛所说一切大小乘经典所诠显教、理、行、果,只有绝对信仰,不容怀疑。所以我们要研究佛法的人,固然要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的精神去体验,不要畏难;然也不能仅凭个人微末的知识来测度,把它看得太易,甚至把三乘圣贤所显神通妙用视为神话。要知佛法所诠显的真义,乃从佛陀自觉心中透露出来,我们既没有这种自觉心境,故对佛法研究要采谨慎的态度,不可妄自猜度,自误误人。

 

  P.170


  一、要研究佛法,应了知佛法根本的宗旨,佛法的宗旨,即在使一切众生觉悟,开发等同佛陀的觉慧。由于一切众生根性不同,诸佛菩萨随机设教,或说小,或说大,或显或密,或直畅本怀,或随机应化,或现净土,或现秽土,或天上,或人间,种种善巧方便设化,其目的无非使一切众生,开发等同佛陀的觉慧,解脱有漏生死,实证诸法实相。所以佛所说教、理、行、果,自有大小渐次顿渐,了义及不了义的分别。故从众生位上说,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妙药,解脱众生的生死。要依佛果位上说,三乘二乘都为方便法门,唯有一乘法才是究竟了义教。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受果位,唯佛一人居净土」。就法义来说,一一法皆为法界,诸法相常住,有佛不增无佛不减,故诸法实相真理,并非释尊所创造,亦非梵天上帝所发明。

  二、要研究佛法的教义,应了知佛法的真理,不属于进化论式的思想,是超越时空的。近代有些人想以辩证法的正反合的方式来核定佛法思想的程序,则徒然使正统佛法思想陷于混乱,根本无助于正法的宣扬。因为佛法所诠显的真理,是绝对的,非相对的,所以许多大乘经典要彰扬佛法的真义,多以非常、非断、非生、非灭、非漏、非净、非有生、非无为、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非一非异等否定方法,乃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识识,因为真理是绝对的,离诸概念,断绝是非,又怎么可以有、无、空、不空、染、净、生、灭等概念意识来诠显?所以大乘般若经等常以否定方法,显示佛法的真义。染净既不可说,涅槃也不可说。因为依经典所发现的涅槃,乃是释尊或祖师的涅槃,不是研究者自身的涅槃。这样的涅槃只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在自己分上不会显

  P.171

  现。涅槃是如此,所谓空、不空的法义也是这样,都属于概念的真理。在学说上虽有相当的价值,但距离离言法性的真理,还遥远的很!

  三、要研究佛教的经典,首先要了知某一种经典思想来源,我们有了这种知识,才能评论某一宗派的思想,所说未尽圆融。比如般若经,是经典中最古的经典。般若主观为智慧,客观的为空,然并不止于空。空,不过是对治妄心缘起的一种方法,实际要灭除妄心而显凈心妙有的世界。所以般若实具足真空妙有的思想。般若由南印度开拓,由南而西,由西而北。般若到了北方,妙有的思想即与华严思想相会合,于是在地理上,南方为般若的中心,北方为华严的中心。后人把般若真空妙有的思想分开而论,实属勉强。即以龙树说,一方学者认为龙树止于空观,龙树本诸般若的思想,实是继承真空妙有的思想的体系,他的思想可分为方便观、真空观、妙有观,此于他著作中可看出其思想的体系。他所著的菩提资粮论、十住毗婆沙论为方便观代表;中论、十二门论为真空的代表。赞法界颂,若为龙树所作,即为妙有的代表。大智度论却居于真空的中心,即以此统摄方便与妙有的思想。再以有、空、中道而论,则方便属有观,真空属空观,妙有属中道观。于此可见龙树思想的体系,并不如一般人所度,仅止于空的思想。如图

南普陀

  P.172


  般若如此,我们于每一种经典的思想,若法华、维摩、首楞三昧、如来藏经、胜鬘经、大乘涅槃经、解深蜜经、楞伽经等,都要作深澈的观察,始能发现其真正的价值。

  四、要研究佛经,对于佛教历史也不可不注意。佛陀的教法,虽超越时空的,但历史的考察,有时也能增加我们对某一种经典认识,但不能作为抉择真理的依据。比如龙树菩萨入龙宫讲出华严经事,这几乎为佛教徒所共同信任的,然此一传说,是否可靠谁也不能确定。近代人对此龙宫取经,尽管为避免神秘的说法,或说为表示深入自心,本着自证而结集的,或说龙宫取经,等于敦煌石室发现古经一样。这些解释,虽近乎情理的推测,然还不能释人的疑虑。要从译经史上研究,即发现问题的核心所在。这问题的关键,即在龙树出世的年代。关于龙树出世年代,经多数学者所共认的在西纪三世纪,华严经要是龙树讲出的话当在三世纪以后出现,然在西纪一六七年赤娄迦谶来华,二二○年支谦东来,二六五年竺法护来华,他们各人都翻译多数华严部经典(单本),总在龙树以前一百多年,至少也三十多年前,华严部经典已传入中国。于此,可见大部华严经必在龙树以前所成立,或者有少部分出于龙树时代,引正王为龙树所造的石室伽蓝,其中藏有大部大乘经典,龙树讲出华严经事,或就基于此。所以说历史的考察,虽然有助于对某一部经典的认识,但不能作为抉择真理的根据。若全根据历史观点来考察某一种经典编纂的年代,或其思想受某一种思想影响,或假托佛说等种种的推测,如解剖死尸一般,则徒然使整个佛法生命弄得支离破碎,并不能增长吾人对佛法真理的了解;至多也不过使佛法成为一种抽象的真理,概念的哲学。若全偏重于理论的发挥,忽视教义思想根深的探讨,

  P.173

  不唯所说无据,反使于佛法无深刻信仰的人误解佛法几全为一种空泛的理论。所以历史与教义二者必要兼顾,互为依证。

  五、要研究佛法,首先要能真正了解佛法的真义。要依照一经一论文句的解释或以一经一论评论佛法的大意,这都很容易。要对于一经一论文句而能察知其意义前后不相联贯,或其中脱落某一部分,或其意义未尽,这个较难。就一经一论的思想解释贯通,或就一经一论思想彰扬一经一论的殊胜义,而不以为满足,要以一经一论文句思想的融化为一整个佛法思想的体系,不偏于一宗一派的知见,不落于偏颇过激的思想。而能以整个佛法思想体系运用,融化为我自己的思想,随意拈来运用,纵横发挥一色一香无非法界全体的妙义,这个较难。

  六、要研究佛法的教义,首先要了知佛法根本的原则,即从三法印到一实相印。所谓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此三法总印一切佛法,与此相印者,即为佛法,否则即非佛法。此虽通于三乘教,然多偏重于小乘教义。所谓一实相印,即是不共大乘教,实相教义。所以研究佛法不应以三法印为满足,要以实相印为终极,故凡契合诸法实相的经典,不论为佛所说,或非佛所说,或天人说,或外道说,皆得视为佛法,故藏经说:「一切外道语皆为佛语」。否则,虽为佛所说,或菩萨说,或小乘经典,皆非究竟了义教,故论法的定义,不在说者身分问题,而在所说的教法,是否契合诸法实相的真理。若胜鬘夫人、宝女、龙女、天女,虽为妇女身分,然所说胜鬘经、大集经宝女品等,皆为发扬大乘实相教义。所以就大乘教义说,不应以诸法缘生毕竟空义为究竟,以诸法缘生毕

  P.174

  竟空义,即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离言法性」义,而此离言法性圆满真实义,即显诸法不生不灭寂然的法性,而此法性,实遍于法界之一一法,以此实相印实遍一切法。与前之三法印不同,然亦非离开三法印而另有一实相印,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所以研究佛法的空义容易,研究不空义者难,从有到空容易,从空而显不空者难。所以禅宗似乎比较三论、法相容易了解,实则更难;由于禅贯彻先期的般若与华严的教义,及后期的楞伽金刚空有两大思想,立于「无一物」的境界,从否定一切(空),而肯定一切(有)。所以禅宗不拘在概念的真理,不落于空谈的理想,着重实际的体验;故以见性成佛,实证诸法实相为终极。

  七、在众生位上对于佛法的见解有所偏差,虽古今大德在所难免。但偏不要紧,偏而要有见解;要是偏而无特殊见解,便不成为偏见,乃是妄见。所以研究佛法,决不可存自己的成见;有了成见就不能获得诸法的真义。故要精通一宗一派,或一经一论,此不难,而精通整个佛法融化无碍者难。要举各宗各派的胜义及其同异点何在,并且能了知其所以同异的关键所在,评其得失是非,这个更难。要以一宗一派标准主观的成见评论其他各宗各派的偏差,或评判某一经论的意义不足,这个犹易。要举出事实材料逐一评判其是非得失,或就所举出材料加以弥补与校正,这个较难。而学者的通病,往往以自己所讲的为最独尊,最高尚,这未免抑人扬己。要知佛为应机说法,法法皆为第一。祖师造论亦复如是,比如唯识多明有义,掌珍多辩空义,辨中边论多辩亦有亦空,中论多辩非有非空,似乎各有所偏。然倘能以中道教义,融会贯通,则有空明目虽相破,实即相成。再以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彰扬

  P.175

  有空相即实相中道义,此为学者应有的态度。

  八、要研究佛法的价值,不仅从文字般若上了解,要从实相般若理趣去体会。以佛法重在亲证不尚空谈理想。现代人都喜欢以哲学或科学的眼光来衡量佛法,这实不智之甚。所以我们要为做文章找材料而究竟佛法,这个容易;而做文章以求自己学问的进步,以理解佛法博大教义,发人所未发的特殊见解,这个不易。要成为当时佛教界一个名人,或是一个着家,或是一宗一派的论师,这个犹易;要能成为「一言而为天下法」,有益无弊,使自己成为「百世师」不朽的着家,这个较难。要折服一宗一派门徒或一般似是而非的信众,这都容易;要折服各宗各派的学者,或是佛法通家,这个较难。要遍览三藏经律论不难,而能精通经律论三藏者难。而精通经律论三藏不难,精通经律论三藏,而自己不憍傲诳妄,且能把自己所有的特殊心得,发挥出来贡献于世者难。要于一宗一派经论有特殊心得犹易,而不以一经一论的心得为满足,而不自矜,不标榜宗派,不抹煞一切,不否认一切,而贯彻佛陀悲天怜人以大悲心教化众生的精神,普为化导一切众生,这个更难。虽然,学者必须以此为目的,且必须要做到!

  九、要研究佛法而了知各宗各派教义偏差,或其教义未尽,或了知古今大德偏差的过错,这个不难。而能融化各宗各派教义的偏差,或者了知古今大德为法的态度,而能发现自己有偏差的错误,或宗派的知见。自己有了偏差的错误,而能自己改正,从今以后不再错,不为宗派偏见所惑,不以一经一论为尚,而好学不厌,不以自己为最尊最高,而知后生可畏,精进不懈,发菩萨心,行普贤愿,以

  P.176

  领导现代青年以期发扬佛法的真义,有助于人类世界文化的开展。而能融通整个佛法的思想,领导整个人类文化新生,这个更难。虽然,但学者必须以此为目的,且应做到。

  十、要研究佛法,首先了知研究佛法的目的,乃在明理断惑证真,而佛法所诠显的真理,不在知解的分别,而重在实际体验的修证。所以六祖一日对徒众说:「吾有一物,无名无字,无头无尾,无面无背,汝等诸人还识得否」?才被神会说为本源佛性,即被斥为知解宗徒,所以要依知解求取佛法的真理,早为释尊斥为说食数宝。三祖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即是一有了拣择,即落于分别知解。维摩诘经中三十二位菩萨各说不二法门真义,前三十一位菩萨都以文字言说描写不二法门,轮到文殊师利,以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来显不二法门。其立义虽较前三十一菩萨高超,然仍用文字般若,未能超越言说。最后维摩诘,却现身说法,默然无言,做出个入不二法门的样子,指示给人看,于是文殊师利极口赞叹说:「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由此可知我们研究佛法的人,绝对不要为经典文字所误,要知文字性离即是解脱。特别要能改变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古今高僧伟人之所以赢人,即在一种超逸洒脱气魄感人。我们要能扩大自己的胸襟为菩萨心,断除我见、法见,渐渐使胸中无一点文字滞塞,视经典如太虚空,所谓「如标月指,舍舟登岸」。世尊最后也说:「我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此实在警戒后来有情不要着于文字般若要趣证实相般若。所以禅宗不立文字,祖师要烧毁经典,都有特别的意义。

  以上所说的各点,虽没有特别意义,然不妨可作参考;因为佛法毕竟为佛所证法及所说法。要照

  P.177

  法的真义,说佛法已落于对待,只可说「法」,或曰「正法」。禅宗以「这个」代表之,尤具特别意义。金刚经说法尚不可得,何况非法?要以知解来肯定佛法的真义,已失去佛法的价值。我们要以这种态度来研究佛法,始有接近真理的希望!

 

  P.178


  禅学思想
  (甲)禅的意思想
  一、禅的意义
  禅,究竟是一种什么知识?这是一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因为禅不是一种理解的知解,是超越的、神秘的,是透彻一一知识的精神根底,是创造出唯一本生活的渊源,是人类慧命活动的基础,是永远地存在我们的血肉中,只要我们在不绝地活动充满溢力向上的生活里,就能领略到禅的风味!

  从禅的语义来研究,「禅」是从梵语的 Dhyana 及巴利语的 Jhana 而来的音译,细叫做「禅那」,略称曰「禅」,译为「静虑」,即静止念虑散乱的意思;或译三昧,即定的意思。三昧是Sama- dhi 的意译;或译三摩地、三摩提;照语义上,有依之译为「总持」、等持(Sama dhi)、等至(Samapatti)、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在使用语言上虽有种种差别,但禅的本质,总在使散乱心念专注于一处的意义,或使心思集中某种事情上。

  在大乘义章十三记曰:

 

  P.179

 

  「定,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散乱故名为定。三昧,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为正。正受者,正如前;纳法称受」。
  法界以次第释云:


  「三昧,此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以来,常不正直,得此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云:


  「三摩地,秦云正心行处。此心无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在圆觉经疏说为三观之一:


  「梵语禅那,此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
  照上所引诸种经疏的解释,三昧和禅那、静虑的意义,都可明白。总概而论,三昧或三摩地的特色,是在使精神集中于纯粹的状态,不是肉体修炼的意味。然而禅那──静虑,自然是使精神平静,显兼有修炼肉体的关系,这和三摩地──定有所不同。要是严密的区别,定相当于止(Samatha),以寂静为义;禅,相当于观(Vipasyana),以正见为义,然止与观如车之两轮,缺一或偏于任何一方都不可。大乘起信论止观门说:

 

  P.180

 

  「所谓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察义故;所谓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察义故」。
  明白的说,止,即是制止精神散乱而使之镇定,将心集中于一境上;观,即基于止的境界而观照一切对象上实相;即将澄清的心境不致太过镇定而堕于无气力的半睡眠状态。所以后来教家即以止观双修代表了禅,特别是天台家的止观法门,可说完全脱胎于「禅」。但禅的本质意义,并不完全与止观相同。

  二、禅的种类
  禅的范围非常的广,其类别也很多。禅,虽说是属于修道的法门,然而它的性质也不容易说明。要是想说明它,不外是说「似一物即不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实参实究,冷暖自知的一种境界。实参实究,绝不许轻心慢心可以深入堂奥的。非大彻大悟,放舍诸缘,万事休息,一掷乾坤,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大死一番,断不能体认禅的意味。这种意味,在禅是极贵族的,是专门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容易了知的,然在它的反面,禅是普及一般人士的面前。在这里也没有何等的城壁,极其宽大,任人取舍,是自在、奔放、爱智、批判、说明、表现,所以禅的社会性质,一面极端贵族的专门的,一面是极平民的通俗的。

  一般人对禅附加种种名称,不外是玄人禅、素人禅、专门家的禅、禅宗的禅、文字禅、正宗禅、野狐禅、口头禅、武道禅、店头禅,这样的说法,不过表示禅的范围之广,在任何一个名目上都可附

  P.181

  加禅的名称,并未含有真正禅的意味。然而禅究竟不是可以说的,也不是可以看见的东西,是禅师经过深思体验发挥出来的生命。所以一般文人玩弄文字描写禅的境界,以为得意。但究其实在,他自己并没有实体参究,对禅可说完全不明白,就凭一点文字来论禅的本质,批评禅僧,解释公案,谈论禅理,发挥己见,试想,这样怎能体得禅的滋味呢?

  要审核禅的意义,先要辨别禅的种类,观察其种种相,定其范围。唐代圭峰宗密,是最明白禅的人,在佛教中也是发展禅教一致的人。他是华严宗第五祖,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把禅分类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的五种。在大乘禅中,又分如来禅与祖师禅,更于祖师禅分南顿北渐,南方又有曹洞、云门、临济、沩仰五家,更于临济又与黄龙杨枝合成七宗。

  (一)外道禅 「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即认我以外另有一神的世界,故要厌离这个世界,欣求另一神的世界,作为修禅的主要原因,其目的在于感生天界。佛教以外的印度修禅者,皆以生天为目的,如生天上就得满意的幸福,佛教以三界为迷的世界,故以出三界为目的,决不以生天界为究竟。以天堂为主的耶稣教徒,即以上帝为预想的神灵,即属此类。

  (二)凡夫禅 超出三界为修禅的目的,这属佛教,而厌三界苦,欣求出离的乐,发生取舍的感情意识,还不能说是真正禅定,这在佛教属于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即厌离现前种种苦难,欣求未来的乐,深信因果为第一。一般世俗人畏苦行善也属于此类。

  (三)小乘禅 谓「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即仅空去主观的我,未能空去客观的世界。仅能悟彻

  P.182

  到佛教根本真理的半面,教家判为法有我无宗,在修学上仅仅为佛教初步。

  (四)大乘禅 谓「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不仅空去主观的我,更进一步空除客观世界,彻证我法二空的真理,发挥佛教的真义。于此我法二空所显的真理,应特别注意的,把主观界与客观界否定,彻证我法二空的真理时,即确认于空的以上的真理。普通把这个说为真空妙有,即空的极限,就体得实相、法性、真如、实际、妙法、一心,所以大乘佛教不独否定一面,同时并有肯定的一面,在教义上由于名称及概念构成不同,然其根源,不外我法二空真理。为达到究竟空除一切我见法见而修者,即属此类。

  (五)是如来最上禅 了知自己本来是佛,即于真空显现妙有真理,实际体验,以自己心为对象,不见有什么东西出于自心,这是修禅行间依二空所显为媒介,自己的心性即为本来面目,无漏清凈,体认到自心即是佛,这由大乘禅而进一步为最上乘禅,或名如来禅;即如宗密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凈,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一名祖师禅、如来清净禅,达摩所传的禅,即属此禅。

  宗密把禅这样的分类,虽属很简单,然也很得体。但禅虽属于佛教一部门,在没有澈见本来面目是不易把握的一种境界。

  三、禅的起源
  禅虽属于佛教所有,然非佛陀独创。远在佛教以前,印度哲学的「吠陀时代」,就有其渊源,到

  P.183

  「优婆尼沙士」时代,尤重视冥想的思惟。到佛教时代更形发达,经过佛陀修炼成为佛教独特的法门。虽同名曰「禅」,然佛教的禅与古印度外道的禅,不独其修行方法不同,即其目的也不一致。古印度外道以自我为中心,以禅定的方法而求达「梵我一如」的境界。佛陀则以无我为基本而修禅定。佛教的禅定,以达于空、无相、无愿三昧而入于纯无我境为目的。质言之,即是否定自我的观念,超越了个人的意志,更否定了个人意志的梵而达到第一义空的境地为目的。即从主观和客观细缚中解脱而显出诸法实相的面目,体现出无我根据的真如,实证到无我即真如,得到那个正觉。无异的,为舍却古印度外道,「梵我一如」自我,而体现绝对的无我三界为三昧的正意。所以禅定又称为三昧,所谓三昧,是超越一切诸法而开显的无我平等绝对境界,三学的功德,六度的妙行,八正道的真义,无不悉摄于其中。故「禅」得称为佛法的总府。

  禅定或三昧,从佛教德目说,是三学、六度、八正道之一,然而要以经教文字探讨禅的起源,是毕竟不可能的,因为禅不以经教或文字所能暸解的,是从横贯经教的根源佛陀正觉妙心而来。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为禅的宗旨,所以我们追求禅的根源,最好究明自己的觉性。我们一旦能抓住自己心灵上所独具那个核心,便会发现,「道本圆成,何假修证,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的正觉妙悟所显现的绝对生命。试以释尊成道而论,佛陀的开悟,既不是依于哲学理论的研究,也不是仰赖于神的启示,完全是向着自己内心,与愚痴的欲望战,与盲目的自我战,终于制服一切,达到「一切胜者」,「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透露这个消息出来。所谓「独尊」,就是乾坤唯一人的境界

  P.184

  ,是彻见心源无上正觉的意义,是体现到绝对大我的意义,这心就是禅的心,也就是禅的根源。因此禅的起源与其说限于时代,不如说显现于佛陀自内证的心为起源为确当。禅宗又称为「佛心宗」,也就是把「正觉」为直指的起源。中峰禅师曰:「禅者何物?即吾心之名也,心者何物?即禅之体也」。故禅之本体即是心,以心为中心,心即是禅的根源。所以「禅」的全部精神,即在究竟明白自己的心性,「见性成佛」,就立脚于此。

  四、禅的成立
  依佛教全体说,禅是三学之一,六波罗密之一。然而三学不是个别的分类,是一体三面的,六波罗密也是同样的。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慧,在修学佛法上有此三方面。所谓六波罗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是大乘菩萨道实践的要件。三学,若依修学的程序上说,是依戒律生活而修禅定,由禅定发生智慧;要从完成上说,三者是同时具足的,共同联系功成,构成完全佛教的人格。三者有同时不相离的关系。六波罗密内面的关系,也是同样互具互融,相依相资,完成各个的意义。而实际上禅定与智慧为根本中枢,智慧原来含藏定心,纯精神作用,所以,没有禅定,事实上智慧就不得生出,因此,禅于实践方面,不可说是为抽象,是全体,因为禅不仅仅为三学六度之一,而是实践正觉的一种生命本质。

  一般人于佛教的实践方面,以断惑证理为根干。然而断惑为禅定的力,证理为智慧的作用。故禅定与智慧为佛教实践的根本,其他一切修行项目皆依此为伴。而这两者中,在行的方面,禅定为主体

  P.185

  ,智慧为作用。故论佛教的实践项目,在立于修道的阶段时,常以禅定的进发为标准,这个从原始佛教的末期经过小乘佛教的教义全体,是最明显的事实。即禅为佛教实践中枢本质。佛教非是理论的,必依其实践而发挥其本义,禅不可不说是佛教的本质。若依教义上的分类,或教学构成上的概念,则是三学之一,六度之一,属于部分。然若于佛教全体来说,其本质的生命,不可不推见于禅。于此,可见禅是佛教全面,为其中心的生命。

  禅,虽属为佛教全面的,然由于修学者根机的不同,开始构成一宗派。初为小乘佛教,即以四禅八定为实践的项目,这在小乘教禅经中可看出其梗概。倾向大乘方面,就有种种三昧经典的成立,特别出了许多观佛三昧的行者,又出生唯心的实践的瑜伽行者一派,次第集团的分化倾向发生。大乘禅系统中,楞伽经系统的禅观思想,禅的分类批判,以佛语为心宗,称此不立文字的态度,真实佛教的生命,要把禅发达到高度的中心。因此,禅是佛教的全体,是佛教的精髓。达摩系统的祖师禅,就立足在最高佛教中心点上。

  达摩东来后,对于中国佛教经教理论发生直接革命的影响。我国佛教,从安士高到罗什等来华,各种大乘经典都翻译出来。在研究方面也盛行,义论激烈,开宗立教,由于偏于理论,忽视实践道,渴望在观心体验。因此达摩来后,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分开,中国佛教和宗的色彩显明。而禅竟代替了教掌握佛教的中心,这从梁代的菩提达摩到唐代的六祖惠能间,是祖师禅独立大成时代,惠能以后,其势非常发达,至宋代,整个佛教团体禅宗化。宋代以后中日文化交流,禅宗又很迅速地传入日本。

  P.186

  禅在日本佛教团体中,虽也消长隆替,然无异为日本佛教的核心。所以禅在东方,不仅代表了佛教精神,也代表东方文化的精髓,因为禅是充分包括了东方文化精神,深奥的哲理,崇高的艺术,慈悲的道德,都在这里发生。可以说不能了解禅,就不能了解东方文化,亦非过言。

  (乙)禅的立场
  一、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独标的立场。中国佛教,无论那一宗派,都有它所依据的经典,依照经典的注释,以显示自己宗派所依经典为最胜,其他一切经典皆所不及,说自己所依的经典为佛教正统的思想,并且举出经典文字为证明,以显自宗为第一。这如天台宗依的法华经,贤首家依的华严经,密宗依的大日经,三论宗依的大智度论,各各都有所依据的经典。唯有禅宗,自宗祖达摩大师,即树立不立文字的旗帜,也就没有所依的经典,更没有选择一经一论为特别传承佛陀的真意,因为一切文字的经典等同标月指,并不是真理的本身。即使藉多量的文字来表现真理,也只是表示的意义而不是真理。禅宗不立文字的意义,也就在此。有以文字经典传播佛法的真义,有以视经典文字为佛法的生命,甚至以经典所在即是如来舍利之身,这是一般宗派开立的根本。禅宗不拘泥文字,这与依照文字立国的中国文化根本不同,也与依于文字经典开创宗派不同,这是独特的立场,这样所立的宗派──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的宗风。

 

  P.187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不立文字,并不是轻视经典的意思。经典中有佛法的生命,然要依注释的经疏,并不足以表现佛法实际的生命。所谓不立文字,即是不标榜文字,不拘泥文字,文字是符号,不是真理的本身。文字如标月指,这是显出文字的效用,最适当的评语。由于不忽视经典,所以禅宗于一切经典都自由依用翻读,不分经典的优劣,因此,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不舍去一切大藏的经典,不忽视一切圣典,要能抓住这点,才能明白禅宗「不立文字」的态度。

  实际上说,禅宗所依据的经典也不少,如法华经、楞伽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这些经典内容都显出禅宗的本义,并且着重实际见性悟达诸法实相。从达摩到六祖前后,以楞伽经典金刚经视为禅宗的必要。虽然如此,与其他宗派所依经典,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其他宗派,都希望藉此注释以显开宗立场的优劣。禅宗不以文字为第一义谛。虽不标榜文字,然对文字般若的修养,也不逊于其他的宗派。这可从现存语录、法语、偈颂等著作中看出。不立文字的禅宗,却有无限际禅宗的语录,现存语录将近二千卷,为任何宗派注疏所不及的。我们一见到语录,好像自己即撞着宗风有所悟省,不立文字,是有特殊的意味,决不是忽视这文, 字或语录,不过未把文字立为第一义,或以为立宗开教的根本。事实上,禅宗的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大师,五家七派诸祖,没有不选择特别经典读诵,只是没有依之作注释,或视为宗义的根源。禅宗不依经典标明宗旨,这不同于天台宗依法华经及三大部,华严宗依, 华严经及五教章,或探玄记所成立之各各宗派教义。因此,说为不立文字,以示禅宗立场为第一义。

 

  P.188


  二、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与不立文字,虽大体相同,然亦有不同的意思。所谓别传,即是积极显示自己的立场。所谓教外,就是不立脚于一般教相、教判之内。凡示一宗开立的立场,却要有其组织的方法及其教义。教相或教判,这是隋代以后的习惯。在教判方面:法相宗三时教,天台宗有五时八教,华严宗有五教十宗,以显各宗教义体系的方法论的部门,而此教相成为一宗教义的理论重要部门。就如天台家舍去教判,就没有独立的教义,天台家的概说,以五时八教的说明尽矣。所谓教判详于教相的判释,依佛陀一代所说的经典价值,依此为判教经本的分类。以显示教理内容的组织体系,其结果自宗所依的经典为统一其他经典的代表,这样经典的教义,内容最为卓越;以显示为其他经典的根源,或是归结。于此可明白一宗开立的理论意义,所以一般宗派把教判立为开宗第一义,设没教判,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宗,这是中国佛教的遗规。然而禅宗,没有如此教相教判,既没有文字经典,也就没有显示其教义内容的理论构成的必要。换句话说,禅宗不持教相,不立教判,独树一宗,反映出教外别传独特的意味。要依一般所说,教义成立一宗,必要有教理的体系,及学说的组织。禅宗既然没有概念,当然也就没有依于概念构成理论体系学说组织的必要。由于不立文字,故说为教外别传。因为这样,故与不立文字相同,然也不是完全排斥教义,甚至说其为无价值的东西,不过不同意一般学者依于教理的组织为产生真实的佛法,或是以此视为佛教法的根源。

  所谓别传,就是教相以外所传,这个所传,即显出禅宗独特的立场。所谓传,就是代替开宗的说

  P.189

  法。教外别传,就是教外开宗,或无教开宗,或没有教相教义所开的一宗,于此可明暸禅宗开立历史的意义。更可于此看出中国佛教宗派历史上的特例。然而为什么不说开宗仅说「别传」,也就可窥见禅宗独特的立场。所谓传即是实际上传授的意思。于此中有实习,有体验,同时有师授,受者为弟子,禅宗传统上将传授立为最重要的阶段。

  要更进一步说,禅宗不应视为一宗,因为禅是佛教的总府,不属于一宗一派,更不应开立一宗。在理论上过去七佛以来的正法,于历史上透过释尊的体验,并透澈了历代祖师的皮肉,祖祖相传,从整个佛法传承上说,释尊灭后,迦叶尊者为传承第一代祖师,由迦叶至阿难,舍此别无传授。可见迦叶尊者不仅为禅宗第一代祖,可说为传承佛法第一代祖,所以禅宗称为佛法总府,也就在此。现在称为教外别传,不过要特别开立一宗,独显出佛法总府的所在,所以说为教外别传,或教外开宗。甚至说无教开宗或无教无宗,那更有意味。

  三、直指人心
  「以心传心」,这是表示禅的独特立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人心、自心,都属于抽象的说法。所谓成佛是怎样成的?这含有教家的气味。所以后来禅家对于这句话,并不十分珍重,不过为表示禅的独特的立场,仍保留此说。

  所谓直指,就是直接指向的意思。这不是理论的诠索,也不是推理论证的结果。不借媒介,直接向自心上渗透。所谓人心,即是我们的心,我们生死轮回,迷悟生活都依于这个心展开。因为这样心

  P.190

  的活动为直接彻见其心的本质,依照其本性显现,就可以说为佛教究极的目的──成佛。所谓成佛就是断惑证真,证涅槃,这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一意义,一乘教义特别发达后,不要经过教理上严密阶段,现身即能证悟达到解脱的境地,楞伽宗通中说:


  「若顿悟本心,一超直入如来地,开佛知见,得自觉圣智,三空三种乐住,所谓禅定菩提涅槃」。
  又宗密说:


  「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须令知月不在指,法在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此言,非离文字,说解脱也」。(禅源诸诠上)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菩提,无徧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者,是最上乘禅」。(禅源诸诠上)
  由此得知,直指人心,是禅的生活根本要论,这种内生的反省,是直接向自己内心上渗透,末法时代的众生,都沉溺于文字,埋头于客观的研究,不向自己内心反省,堕落于文字戏论中。达摩大师洞悉了众生趋背,特指示禅是佛教的真生命,不存在于文字经典中,却存在于自己的内心。设不得自心的真理,绝不能成佛,若一旦顿悟了自心,即直入如来地。「开佛知见,得觉圣智」。所以聪明的人不求佛佑,只向自心上追究,愚昧的人只求佛的庇佑,或戏弄文字经典说食数宝,永无解脱的自觉

  P.191

  希望。

  四、见性成佛
  佛教,是自觉中心的宗教,其目的在解脱,也是根据自觉而实现的。所谓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自己的意思,不是仰求神的庇佑,或是上帝的启示,纯粹来自于自身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离开一切执着,超越一切矛盾,触着普遍超脱自在大我的作用。禅家说此为「见性」。

  「见性」,究竟见个什么?在鼓山晚录中说:这是自己的内生命,就是自己认识自己。要进一步的追求,便属于所谓冷暖自知的境界,要想说明它是不可能的。因为见性是禅的生命,禅是宗教的极致,而这种生命与极致,是属于大彻悟的内容,绝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现,自己突入了自己内生活,直觉了活跃灵机的全体之外,更无他道。所以要想用文字表现内心妙机的事实,到底也不可能。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这是佛陀的遗教,指示给我们要实现自觉的解脱必须直向内心中体验──见性。

  所谓「见性」,即彻见本有心性。而性有性法、心性、真性、理性等分别。性与相是相对的。相是可见的,有造作、变化的,属现象的部分。性是不可见,无造作、无变化的,属本体的部分。说明法相与性义,各宗教学都有精密的研究,不论其相,而究明性的教义,实居最高的地位,性是大乘至极教义的重要的概念。但禅家不是依于理解论究性的,必须把握体验这个性,要说彻见本有内在生命显明出来。这个不是议论的,是实际的,非是性的理论,乃是性的发现。见性一语,反映出禅的本质,就是见性悟道,所谓开悟,是禅宗独特的意味。

 

  P.192


  「见性」,也就是直指人心。然而人心与见性是怎样的关系?要直接彻见内心,这个心即是性。然而心的尽处为性?还是性潜伏于心的深奥处呢?心的本质就是性吗?实质的说,心与性是同是异。在异的方面可说为同,在同的方面也可说为异。因为在心的方面有心相与心性二面。心相是具体的,心性是普徧的。又心相就事性上说,心性就理性上说。今所说直指人心,是指两者而说呢?还是就于一面呢?理论上说,是心相与心性两面,在具体的是直指心相。若直指心相,相与性互通,相本无相,无相就是无自性,这是历然分明的如实相。一般教家呼此为心性、真性、法性、真如,都是直指心的当处,不是取其概念构成意味。在活跃于自觉心上灵机妙用,这即呼为见性,这个或叫作心,叫做理,叫做法性,其实仅就其一概念而言。

  照禅的立场来说:直指人心的结果,就是见性,所以见性的性,有心性、理性、一心、心的本质。关于所谓人心,就具体的事心,彻见普遍的理心,把握一心、心性,直指心相活动于禅经验的当处,就是见性。要是把见性的性,当为一心、心性、真如、法界等,便堕于概念世界,逸脱了真生命。所以在佛教教义上说,见性,就是见法、见真如、见法界。法华经所谓悟入诸法实相,华严经的证入法界。总之,见性是一乘佛教究竟地。

  见性成佛,不一定始自达摩祖师的提倡,在大涅槃经等也有这样的话头。

  「昔善星比丘,虽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者,为未见性故。又说: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这些话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有。

 

  P.193


  在达摩血脉论说: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忙忙,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这是达摩大师给我们指示见性的意义。


  「达摩大师西来此土,不涉名言,不立信证,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夫心本无形,云何可指?性本无相,云何可见?佛本自现成,云何复成?其意祇是因众生妄起诸见,迷却本心,故渡海西来,息其妄见,还得本心」。
  用此得知达摩西来的大意,也可洞悉「见性」的真义。

  (丙)禅的思想
  一、禅 ? 教 ? 宗
  禅是非思想的,但思想有关于禅。古来的禅学者严禁思想代表的说法,因此,不可能把禅纳入于思想中。虽然禅不是思想的方面,但禅与思想是有特别关系的。然而关系究竟在那儿?就是禅与思想有本质的关系,因为禅拒绝把思想纳入它的领域内,所以不可承认思想代表禅,于是构成禅与思想分别的根源。

  要以广义说明禅、教、宗的关系,不可不先明了禅的种类。广义的禅:所谓外道禅、小乘禅、大

  P.194

  乘禅等的区别。在大乘禅中又分别为如来禅与祖师禅。圭峰宗密更以三宗配合三教,即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这个配合教家的相宗、空宗、性宗,把禅的思想与教家发生密切关系。禅与思想的关系,即祖师禅与佛教理的关系,禅与教的关系也尽在于此。禅是实现佛教教理的,是侧重在行。一般佛教教理于禅定与禅慧所体认的理论的表现,遂发生各种教理观、四谛观、空观、唯识观。非特是理论,是以禅的体验为根底,成为各宗所示教理体系的究竟地,理想概念的涅槃、毕竟空、一心、法性、真如等,都是假设的智性对象。禅定在把握智慧的对象,实际体验才是智慧的对象,不是识的对象,智以理性为对象,识以事相为对象,而能于智与理,能所主客对立当处,体验出能所不二,便有理智融合当处的真义。这样看来,理论的教与实践的禅的关系,可说是一体两面的,密切不可分的,教属于思想的领域,构成禅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不相离性。禅与教并进,佛法才能兴隆。末法时代众生,不特教家都理显于经教,研究分别名相,不从实践道努力。使宗师更落于野狐禅,真参实究者少。达摩大师早经预测过。达摩传云:


  「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展转至我,我今授之于汝,汝善护持,勿使断绝。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位,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唯恐后世以我与汝异国,或不信师承,然时汝当以此定其宗趣。吾逝后,法虽大荣,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悟理者少」。
  这是达摩洞见了末法时代的趋势所作的警告。时至今日,正是说理者多,悟理者少,野干竞鸣,佛祖慧命焉得不丧,法门寥落,能不悲夫!

 

  P.195


  禅是佛法的总府,不可以定为一宗,一切宗派都有所依的经典,唯有禅家则否,烧毁经典成为禅家独有的风格。这是经前一句,千圣不传,冷暖自知的境界,永嘉大师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这里的宗与天台宗、华严宗,是名同而异其旨趣。这个宗又为空,空是一切教观的根本,也是智慧的根本,没有智慧怎能说教呢?这是禅、教的区别。

  二、空 ? 一心 ? 圆融
  佛教思想根本的特征,就是空的思想。空是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思想发展的总结,成为大乘佛教的根底。大乘佛教经过南北朝时代盛行的研究,从菩提达摩东来到隋唐初年间,其发达到了绝顶,遂成为中国大乘佛教教理建设的基础。其次,就是一心思想,这是空的思想反面的眞理。基于空的思想发展所组成一大系统的教理。这与达摩祖师倡导禅,同样的发达,进一步成为批评空的思想主要地步。认为诸法理体不唯未空,并且究竟实在的存在,这便是天台宗实相论产生。以一心的思想,对存在的实相加以价值批判,存在即是自己,实相即是法身,把它具体化的发展,树立华严系统的真如缘起论。而这两系统思想都属于实践的方面。一心以接近吾人现前意识为对象,这个常对实相论的批判,因此,遂使天台宗的实相论与华严宗的缘起论,同为发挥大乘佛教究竟的真理,称自宗为一乘圆教,说为佛教根源,显示佛教终极的地位。中国佛教思想发达到最高峰,就是空、一心、圆融的思想,于此得知中国佛教思想理论展开的重要关键。

  天台教理大成的时代就是禅宗的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时期。华严教以帝都为中心,开花完成,适

  P.196

  于禅宗六祖惠能在世。更于整顿天台的典籍,从惠能的弟子青原、南岳、荷泽时起,次代马祖、石头间。又对华严学整理时期,其体系便入禅宗思想;说为禅宗黄金的时代,就是百丈、南泉、药山、沩山、黄檗、云岩等辈出世时期。这时佛教最高理论最为发达,禅宗握住这个时机同时并进,以整备的步骤,完成建设大成。同时同属实践方面的凈土教、律宗、密宗,也于这个时期,各各张开门户,佛教思想全体风行于整个大江南北。

  中国佛教思想最高概念的代表,就是空、真如、实相、中道、一心、心性、法界、法性、圆融等。这些思想大体可分为空、一心、圆融三大系统。而且这空、一心、圆融三思想发展的阶段,相互关联,完成组织教理的体系,今可略言之。

  以此三系统代表中国佛教思想,亦不为过言。同时,此三系统亦可包括其他一切思想;即以空的思想系统而论,即包摄实相、真如、中道、法性等,一心思想的系统,总括如来藏、佛性、心性、法界等。圆融的思想系统即包含无碍、相即、本具、一乘等思想。要以此三系统,分别教理史上的宗派。则空要约无性说,即为三论宗教理;空、假、中三谛圆融,即为天台教理。一心与真性同体,即真如缘起论,即为华严无尽缘起教义;而空、一心,各有其立场,在大乘方面,虽属三乘佛教,天台华严教理来说,圆融依圆满的思想,同属于一乘圆教的立场。换句话说,空与一心为资料,契机,构成圆融的思想,这是一乘佛教根本的特质,是中国佛教思想光辉的成果。而这三系统的思想于禅宗是如何的关系,于此益见。

 

  P.197


  三、无 ? 自 ? 是
  禅宗,属于三论的一系,学者间常说,这是未十分理解的说法。禅,立于否定一切遮诠的立场。明显的是属于空的思想一系。特别当六祖惠能大师常以金刚经、般若心经为见性悟道辅助的法门,历代祖师多以此二经发挥禅门的本义。而禅宗又多使用「无」为表现空的思想。说什么「无一物」、「无佛性」、「无心」、「无念」,这都是以无字为表示其极处,六祖坛经说:「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然而禅宗在否定其极处,有其更高的肯定。三论落于否定的思想,没有最高肯定思想的建设,这显与禅不能同日而语。传心法要云:「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以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所以对禅家所用的「无」字,应有特别体认,不是有无的「无」,「无」的一字是象征的使用,这是空的思想的一大特点。

  就一心而论,若以禅的领域或禅的立场论,关于禅的本质是有极重要的意义。三界唯一心,该为观念论的用语,心田或心地?为实践的表现。若识得心体,则大地无寸土,为形而上学的用句。其他如即心即佛、即心是佛、心印、传心等,都属于心的禅语表现,此类不胜枚举。特别是菩提达摩以佛心为宗,以藏识为论,以楞伽经为心要,并以此授与二祖,这时的禅门所作的安心法门,观心论、无心论、证心论等的文章,当真谛三藏所未于一心思想的教理,摄取得最多。然而禅宗次第把心字改为自,或自己。以一心为自心,心性为自性,即心即佛为自心即佛,心地究明改为自己究明,如此,这

  P.198

  「自」的一字运用于当时禅门。

  其次,要观察一乘圆教的思想,一乘的观念,在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强调圆满妙用,这是众所咸知的,圆融无碍的思想为一乘教的特征,也是指示禅的极致阶段;如洞山五位说:显示正徧回互圆融无碍。临济的四料简,也是显示主宾与夺无碍圆融。当时沩山、仰山间,以圆相表示禅意,显都与圆融圆妙的思想有关联。然而这些圆妙的意味,在禅宗的圆熟时候,即以「这个」为代替。如所示「是法,是一物,这个,那一物,是心是佛」,以代名词具体的指示极处,并且极为普遍,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无碍圆融的思想,所示的极端的圆融,这是禅的思想表现一大特色。因此,禅宗,可说为空、心、圆三系统思想总汇表示其宗意。也就是从一般大乘或三乘教的立场进展到一乘圆教的立场。而大乘教随于抽象的理论,故以「无」代替空,以心代替「自」,以「是」代替圆,活活泼泼的禅的本来面目,具体的显现出来。于此可见「无」为表示论理的立场,「自」为体验的立场,「是」为表示实践的立场。

  在禅家,对这个空、心、圆的三系统的思想是从理论组织体系而体解,是实践体认的问题。在把握这个法的生处,即不会忘怀禅的本来面目。于是禅成为实行的理论,实践的思想,实现生命的眼目,非是否定的思想,是最高度的肯定思想,这个最高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永远的把握住我们的活泼的生命。

  四、佛心(佛性)? 实相


  P.199


  「以心传心」,是禅的命脉,因此有人误解禅属于唯心论系的,这显属误解。今以禅的「佛心」与天台的本体(中),及华严的本体(一心)作比较说明实有必要。

  (一)、禅宗的心(佛心)与天台同属实相论的,以二者所依据的经典,都属实相论系。禅宗引用的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是属实相论而非唯心论。禅宗常采用法华经、维摩诘经;不消说,法华、维摩,是专明诸法实相的,当然属于实相论。初祖达摩授与二祖的楞伽经,虽说是唯心论系,然这不是禅的正统派所依的经典。

  (二)、无的思想,一切万法与心同归于「无」,所以其实「无」属于本体,不应该为唯心论。是以「空」「无」为本体的,属于实相论,非是唯心论。

  (三)、代表禅家的实相论,当以禅的大成者六祖为最适当,特别是南禅,六祖由金刚经「应无所住」而悟道,这属于实相论殆无异议的。慧忠国师、永嘉大师、黄檗、临济、洞山、荣西、道元、梦窻国师等,虽都以唯心论语句,发扬宗意,然其意味所在,还是属于实相论,非是唯心论。黄檗的传心法要说「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在宛陵录中,虽有「故知一切皆用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等语,但在其他地方,却说「无心」,要以「无」代表空无的思想,这就不可能断为「唯心论」。道元禅师,虽有「三界唯心」等语,然其所谓「心」,是指「诸法实相的心」。所谓「有有心的心,有无心的心;有有身的心,有无身的心;有身先的心,有身后的心」。真的唯心论没有这个意味。在禅家也有人把佛心当为唯心论的,圭峰宗密禅师,他属于荷泽宗,又同为华严第五祖,在

  P.200

  他所论的佛心真意上,不可能属于禅的本有思想系;所以在佛经中,所用唯心语极多,不能一概而论都属唯心论系,这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天台于色心完全为平等。禅宗于认识论上,认为心于本体论上为特殊的地位,心于一切法有直接的关系,包括一切法。于是认识论与本体论有极重要的关系,「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等,这该属于认识论。于是同为「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禅与天台的意义不同。禅的心有时类似华严的一切(唯心)处。但其极致指端,还是属于实相论。

  (五)、天台的「性具染净」,即所谓性恶说。但在禅是「染污即不得」,一法不立,都是清凈。此与华严很相似。然此心凈说,非是从华严系而来,直接从般若系而来。

  (六)、天台本体是静的,禅的本体是动的,常在活泼地有化无化变动中。

  以上依天台的比较,说明禅宗的心(佛心)的特色。再就华严的立场说明:

  次就人心而说:禅的人心与华严的人心是怎样的不同呢?同时,又对本体的佛心立于何种关系?禅属实相论,其所说的心,不过为一蕴的要事,其质不同于本体佛心。禅的本体,是超越了心的范围,立于更高的或有的境地,非是「唯心」的。然华严本体是唯心的,人心与这个同一本质。起信论等说:人心─众生心与佛心同质同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华严经的名言。在教方面,心与性(自性─佛性)殆没有差别,但禅宗有时严格的区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是此意。梦窻国师梦中问答集中说:大乘法门,皆谈自心是佛,但不说见心成佛,而说见性成佛。从前有一僧对此生

  P.201

  疑,参慧忠国师,问心性的差别。国师说:譬如到了冷时结水成冰,暖时化冰为水,迷时结性为心,悟时融心为性,心性本同,由于迷悟而有差别。忠国师这样的解答心性,也是一往之说;但诸大乘经中谈法性,诸宗义理很有差别,禅门属于教外别传,说见性,而不说见心,这是特征之一。

 

  P.202


  宗通与说通
  一、叙说
  永嘉大师曰:「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这是指出宗教学者的门径。参禅的人,要得不滞空,必须把握这个「定慧圆明」。然而,怎样才能定慧圆明呢?不特要通宗,并且要通教。质言之,不能通达三藏,即不能透澈三关!没有提持正令的法匠,也就没有通达实相的知识。楞伽经:「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自相,远离一切虚妄受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这是明确地指出,学者要能宗教兼通,不能有所偏差。讲教者曰:「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朦,宗通说不通,如蛇入竹筒。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宗说俱不通,如犬吠茅丛」。既分宗说,已是两歧,何况禅分五派,教分三乘,所以宗说兼通,才能定慧圆明。一般禅学者,因未能通达三藏,也就不能暸解宗教一贯的法义。不知道禅是佛法的总府,是整个佛教的慧命。禅为戒定慧三学之一,不

  P.203

  仅止于定为已足。禅虽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并不否认文字,或是轻视经典。从西天二十八祖到东土六祖,达摩慧可传楞伽,黄梅曹溪演金刚,乃至洪州马祖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等,都是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示徒众的法语皆是依于圣言量为定量,并非出于自心的妄臆。兹录数则以资佐证。

  一、马祖大师曰: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恐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佛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

  二、南阳忠国禅师曰:禅宗法者,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依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具解,遗误后学,俱无利益。

  三、鹅湖大义禅师,因诏入内,遂问宗城诸大师:「大德汝等以何为道」?或有对云:「知见为道」。师曰:「维摩经云:法离见闻觉知,云何以知见为道」?又有对云:「无分别为道」。

  四、思空山本净禅师谓:汝莫执心,此心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常无自性。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五、五祖下庄严大师一生示徒,唯举维摩经,宝积长者赞佛颂句:「不着世间如空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P.204


  这些大善知识,都是博通三藏所示的明训;无不广引经文,显彰佛意,所以宗风不坠,永传后嗣。末法时代的众生,受了若干极端祖师言论的影响。如临济说:「菩提涅槃如系驴橛。看经看教亦是造罪」。这话都是标出禅的最高峰,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的境界,却不是于生死岸头无把握的人所可模仿的。所以唐以后禅家却受了这些极端否认经典的影响,多落于空狂,不独轻视经教,甚至目经典为冤贼,终于抛弃了整个佛法所依的经典,选佛场成为野狐穴!

  二、宗教一致论
  诸法实相,本无可说,更无宗教的分别;宗教的分别,发生在有情分上,由于妄见成宗教对立的形势,这个对立的形势并非始于近代,远在盛唐时代,即形成水火不相容的姿势。裴休刺史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叙说:「能秀二师,俱传达摩之心,而顿渐殊禀,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故数十年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

  圭峰宗密见当时宗教相对的形势,互不相让……遂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依性说相,即息妄修心;破相显性,即泯绝无寄;显示真心,即直明心性),以期江汉殊流,而同归智海。宗密的禅,属于荷泽宗;荷泽神会─磁州智如─益州南印─遂州道圆─圭峰宗密。同时,他又是华严宗第五祖;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他身兼宗教双重的关系,因此,宗教如同水火一般的不

  P.205

  相容,使他衷心怎能不悲痛?乃搜集从古所传的禅学系统诸家偈颂,定名「禅源诸诠集」,都在百卷以上,主张宗教一致论。关于融通宗教诸多差别法义,并非出于他自心的妄臆,乃经过十年入山习定慧观,所体验的结论。都序说:


  「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经十年,微细习气,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现于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诸教,故恳情于心宗。又因辨诸教解修心,故虔诚于教」。
  于此,可见他主张宗教一致的理论,是经过定慧圆明的印证。最可惜的,百卷「禅源诸诠集」,早经散佚,仅剩了四卷「都序」流通于世,这是研究宗教一致极有价值的资料,于此,不难窥见他的宗教一致的卓越的慧解。宗密于「都序」,先举出十门证明宗教一致的理论:

  一、师有本末者 无论那一宗都以佛为始祖,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各宗祖师的相承,根本是佛。因此,历代的祖师,如马鸣龙树造论解什么典,都数十万偈,莫不秉于佛陀本怀的教义。随机说法,虽有多种方便,然从未有教家毁谤禅家,亦未闻修禅者批评教家。龙树马鸣菩萨,既弘教,又传宗。于此,可见佛教史上早经奠定宗教一致的基础。达摩初来,目睹此方学者,都未得法;限于名相的分别,不了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迷于心外求法;故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显宗破执,这并非离开文字经典,而说解脱。他每对众曰:楞伽金刚,此二经是我心要,今时学者迷于本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的修证,便推属于教家,不知修证为禅家的

  P.206

  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归于禅门,不知心佛为教家的根本。如是种种偏差,殊乖本师传承的意趣。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者 黄梅以后,宗派纷起,多至百家,举其特别者,约有十家,即江西(道一)、荷泽(神会)、北秀、南诜(智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传法,互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以寂默为真,有以一切皆妄,有以一切皆真,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经律为依,有以经律为障,种种分别,或空或有,或性或相,各缘己是,斥余为非。如是种种互相违背,等同冰炭,彼此确定,故须和会,尽之则皆非,会之则皆是。皆本佛语,各示其意,各忘其情,同归智源。

  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者 佛教的经典,等于工匠所用的绳墨,以楷定长短邪正的标准。故经典虽非禅法,但传禅家必以经典为标准,大善知识,莫不精通三藏,中下根机的人,可依师自观根源,随分指授;然上根大机的人,悟须圆通,不究经论,何能洞澈佛见,是以大小浅深权实邪正,依经典为标准,始能通达诸法性相,圆融无碍。

  四、经有权实须依了义者 佛说诸种经诠,有权有实,或随自意说,或随机说,故有浅有深,或诠性相,或显顿渐大小,或了义不了义的分别,文字上容或有敌对的相违,但所显义理必圆通无碍,故不可执权废实,或恃有废空,然必须依了义教为究竟。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者 古来学者评论法义,皆以三量为准。所谓三量者:一、比量,二、现

  P.207

  量,三、圣言量。量如升斗知物之多少。比量者,以譬喻比度,如见远地有烟必知有火。现量者,亲自观见,不假推度。圣言量,以诸经为标准。勘契须同者,仅凭佛语不自比度证悟自心,只是泛信,于己无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依比量,既无圣教量及自所亲见,依何比量?比度何法?故须三量互相勘同方可决定。禅门多依现比二量,今更以经论印证,则三量完全具备。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者 或有问曰:教家主张渐修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证菩提,禅家说顿悟自心,则剎那间,便成正觉。经是佛语,禅是佛意,岂不相违?或有问曰:禅家要旨,无是无非,涂割冤亲,不瞋不喜。然何以南能北秀水火不相容?荷泽洪州互相角逐?或问:六代禅宗,师资传授禅,皆说内授密语,外传信衣。曹溪以后,何以不闻此事?或曰:达摩传心不立文字,汝何以违背祖先讲论传经,净名已呵宴坐,荷泽每斥滞碍,曹溪见人结跏,曾杖打起,今反劝人坐禅,乖宗违祖。如是疑难千万,皆属情执偏见,彼此互违,欲释诸疑,须通达诸种经藏。

  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者 凡欲解诸法性相,先要辨别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诠法,法始明显。三藏经论,所诠法义,只是一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经云:无是义者,从一法生,然无是义者,不外二种,一不变义,二随缘义,诸经只说此心为迷悟染净凡圣等所依。或只说此心,原来不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然何法不变?何法随缘?只宜说心也。以不变者为性,随缘者为相,以性相皆为一心上义。今性相二宗互相排斥,皆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只谓八识,不知八识,只是

  P.208

  真心上随缘义。故马鸣菩萨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心真如是体,心生灭是相用。今禅学者多不识义,但呼心为禅,讲说者多不识法,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可会通,或以心为浅,以性为深,或以性为法,以心为义,是故须综合三宗经论以显法义,归于一心,始自无诤无碍。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者 心有多种,或曰肉团心,即身中五藏心;或曰缘虑心,即八识是;或曰集起心,即第八识积集诸法种子生起现行是;或曰真实心,即是真心。第八论无分别自体,只是真心。然以不觉故,乃与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合染凈,故说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故为真如,即是如来藏。如来藏与阿赖耶,如金与指镮相似辗转无差别,体虽相同,但真妄义别。如此曰心,前三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

  九、悟修顿渐以反而符者 由修道者根机的不同,故有顿渐的分别。或先由渐修,豁然领悟。或先由顿悟,然后渐修。或由顿修,然后渐悟,或悟修皆渐,或曰皆顿。或曰法无顿渐,顿渐在机;如此等说,各有意义。然既悟即成佛,本无烦恼,即名顿者,即不应修断?何以复得渐修?渐修即是烦恼未尽,因行未圆,果德未满,何得为顿?顿即非渐,渐即非顿,故曰相反,始以对会,顿渐非唯不乖,反相资助。

  十、师资传授须识药病者 传禅首重师资传授,其传授方便,皆先开示本性,令悟见心性。性本不易悟,多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相,破相方便,乃凡圣俱泯,功过齐祛,三十二相都是空华,

  P.209

  三十七道品皆是梦幻,使学者心无所著,方可修禅。后代学者知识浅陋,便妄执此说为究竟道。乃忽视修学功夫,人多放逸,是以善知识,复广演说,欣厌毁责贪瞋,赞叹勤俭,调身调息,粗细次第,上根利志者,始终事师,钝根浮性者,始闻一意,便以为足,好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见。欲识传授病药者,须穷诸法义。

  前说十意,义理昭然,试以禅之三宗核对教之三种,不难了解宗教一致意义。宗教的分别,乃修学者的己见,并非释尊教法有如此的区别。详说宗教一致的真义,当在次章。

  三、三宗与三教之印证
  宗教虽分为二门,论其法义,实多相资助印证,并无相乖之处。圭峰大师以调和宗教思想为职志,先以禅之三宗: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复以如来三教: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如是三宗与三教,一一相对印证,结归为一味。

  A、禅之三宗

  (一) 息妄修心宗──南诜、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属此类。
  (二) 泯绝无寄宗──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天台等门下,虽说此理,然非所宗。
  (三) 直显心性宗──洪州马祖、荷泽神会,均属此类。

 

  P.210


  B、教之三宗:

  (一) 密意依性说相教:就中分人天因果教,说断灭苦乐教,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所说之理,皆属此类。
  (二) 密意破相显性教:诸部般若及中百门论、广百论、智度论等。
  (三) 显示真心即性教:华严、密严、圆觉、法华、涅槃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起信等论十五部论,所显法体,皆属此类。

  以上三种教法统摄如来一代的时教,再以此三教与前之三宗相配合,一一印证,结归禅教和合一味法。兹分别说明于次:

  第一,息妄修心宗──密意依性说相教 佛说一切有情虽具有佛性,然以妄想执着,不能显现,故流转生死轮回。诸佛断除妄念,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所以凡圣功用的不同,即在此外境内心的分别。当依祖师的言教,背景观心,息灭妄念;妄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拂拭,尘尽明显,即无不照。这在禅门,南诜、北秀、保唐、宣什等,皆属此类。牛头、天台、僧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不同,见解即别。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简称承袭图──说:


  所谓北宗,乃五祖下傍出,谓有神秀等一十人,同为五祖忍大师弟子,大师印许各堪为一方之师故……于中秀及志安、智诜、道德最着,高宗皇帝之所师教。子孙承嗣,就中秀弟子普寂化缘转盛,为「二京法主,三帝门师」,其弘化因缘殊盛于此可见。


  P.211


  北宗的大意,乃众生本有之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祖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无所不了,如镜拂昏尘,尘去,则镜体明净,无所不明,故宗主神秀大师呈五祖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据此一偈,即可明白北宗的大意。南诜、保唐、宣什等门下,见解略同,均属此类。牛头、天台智者、僧稠、求那跋陀罗,他们所行的方法,都很类似,唯见解不同。牛头禅系属般若空宗,天台宗一心三观──空假中,属空的初门。僧稠以止观四念处十六观禅为主,求那跋陀罗,系译楞伽经者,它是否为禅者,尚不甚明暸。然五祖弟子玄颐的楞伽人法志,其弟子凈觉于历代三宝记,以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达摩为第二祖,以下举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门下,但以求那跋陀罗为第一祖,此以楞伽经系统为主,然可视为禅宗另一系统。

  此息妄修心宗与佛之三教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互相印证。圭峰三教的分类,早于原人论所说五教: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一乘显性教。今以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合起来名为密意依性说相教。何谓密意依性?佛观六道众生皆是真性之相,因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说「依性」。然以钝根众生难以开悟,妄执境相说法渐度,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曰「密意」。大乘破相教,称为密意破相显性教。一乘显性教──称为显示真心即性教。第一第二于密意上为相通的,第一为相,第二为性。第二第三显性又相通。唯第二破相,第三直显稍有不同。三教从相渐次

  P.212

  进于显性,教相判释,甚为明显。就中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分为三类:

  (一)人天因果教 说人生善恶的遭遇,皆由宿业因果。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堕饿鬼,下品堕畜生。故佛说令修五戒十善及施戒禅定等一切善行。后生于人天道,乃至色界无色界天趣,故名人天教。

  (二)说断惑灭苦乐教 这是原人论中所说小乘教,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令修苦集灭道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前说人天教,以明世间因果,今说四谛教,以明出世间因果。再修无我观智,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得须陀洹果,乃至灭尽患累,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永离诸苦,获最后解脱,轮回永息。诸部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经,婆娑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论,所说法理虽多,然皆不出小乘及前人天因果教也。

  (三)将识破境教 说一切有情无始以来,即具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就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眼缘色、耳缘声乃至第七缘第八见分。第八缘根身、种子、器界。是以舍此八识变现而外别无实法,故说一切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由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有情不了唯识所现,乃妄执为实我实法,如梦中所见,都无实体。醒时方知唯梦所变。吾人身相及一切外境,亦复系唯识所变,都无实我实法。由此我空法空智,修唯识解及六度四摄法等,如此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实证二空所显真如,由入初地渐至十地。转八识成四智菩提,实证涅槃,成法王身。解深密经等数十

  P.213

  本经,瑜伽唯识数百部论,所谓六经十一论,所诠显法义,皆不出此类。

  以上说三教都属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唯以第一类将识破境教与禅门息妄修心宗相扶会,以调和禅教一致。以知一切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所谓息妄,即息我法的妄念,所谓修心,即修唯识之心。故唯识之教,既与前说相同,何以毁他渐门,息妄着凈及凝心注心,专注一境,如此调息身心,种种方便,皆为诸佛之所劝赞。北宗神秀大弘渐教,曹溪荷泽,虽呵斥注心伏心等事,但除其病,非除其法也。

  第二,泯绝无寄宗──密宗破相显性教 贤首大师五教分判,说唯识法相为大乘分教,以与三论同为大乘始教,均属大乘权教。圭峰大师以三宗分判,说唯识为相宗,三论为破相宗,自居为法性宗,曰一乘显性。其实圭峰所说法性,亦可为法相。因性与相二名,诸多经论互相说明,即如深密说依他起自性,其他经论,则说依他起相。太虚大师曾谓性有体性之性,相用之性;相有形相之相,体相之相。相用之性,即相之性,法华之实相,涅槃之佛性,实无欠余。体用之相,于即性之相,楞伽之识海,华严之法界,亦无欠余。三论以扫荡一切法相,显毕竟空,显真性当名之法性宗,自能空一切相。唯识虽以表彰一切法,然依他起缘生如幻,即显圆成实性,此与即相之性法华等,同名为中实宗也。圭峰于三论遗其法实,但名破相,于唯识唯指其假相,而遗其实性。但彰形相,此皆有所偏,而未能适其真实。泯绝无寄一语,原出于杜顺禅师,法界观。以内外一切泯绝,究竟空无所寄为宗。此可说属空真如一派。都序说:

 

  P.214


  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法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所示法理,与此相同,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凡圣情尽,则怨亲苦乐一切无碍。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虽亦说此理,然非所宗。此与牛头宗意相同。牛头,乃从四祖下傍出,有融慧禅师者,道性高简,神会聪利,先因穷诸般若,已悟诸法本来空寂,后遇四祖,印其所解空理;然于空处显示不空妙性。后于牛头山,别建一宗,当第一祖,承袭图说其宗意,极为明显。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没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忌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荷泽、江西,虽亦说此理,然非所宗,此与石头、牛头显有不同。天台依空假中显一心三观中道义,其不滞于空观的思想,更为明显。

  所说牛头宗意与密意破相显性教,所诠法义相扶会。以唯识所说一切外境,都是虚妄唯识所变,所变之境旣空,能变之识,何能独存。以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空即境灭,

  P.215

  境灭即心空,未有无境之心,亦无无心之境,故能缘所缘,同属虚妄分别,都无所有。辨中边论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诸识诸境,皆以假托因缘而生,空无自性。故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业无报,无修无证,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无执无着,而为道行。此诸部般若千余卷,中百门三论,广百论智论等,所诠法义,皆属此类。

  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极为相同。所诠法义,同依佛陀所说,何以渐门禅学者及教家学者,每闻此说,即谤为拨无因果。佛自说无业无报,岂属邪见?若以佛说此言,更有深意,则禅家所说,岂无深意?所以后来学者,多执文迷旨,各执一见,互相排斥。诸如龙树提婆等,依破相教广说空义,其目的,乃在破其执有而显真空,故真空不碍妙有。无着世亲等,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析性相,不同染凈各别,乃在破其执空而彰妙有。故真空妙有,互为表彰。举体圆具,互不相碍,及至清辨护法时代,两宗虽有争论,并不相乖。清辨等破一切相,显毕竟空,乃成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显无性真空,文极相破,意即相成。后世浅学者,相斥相非,何时得证无生法忍?

  第三,直显心性宗──显示真心即性教 所谓性宗,即显不空真如,说一切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而此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

  P.216

  种,能凡能圣,现种种相,于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一是说能言动作,造诸善恶受苦乐者,即是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此外无别佛也,了此本源天真,任运自在,不修不断,性如虚空,不增不减,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真悟真修真证也。一是说诸法如梦,诸佛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唯此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昧,妄执身心,起贪瞋痴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即无念无形,谁为人我等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都序)

  显不空真如门,圭峰大师,复分二类:一是洪州宗,二是荷泽宗。

  (一)洪州宗:谓有禅师,姓马,名道一,乃六祖下傍出,多方游行,随处坐禅,迨至南岳,遇让禅师,论量宗教,理不及让。后居洪州开元寺,弘传让之言旨,时人称为洪州宗。让即曹溪门傍出之派徒,是荷泽之同学。其宗之大意,在承袭图说:


  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瞋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故知,能言语动作者,必是佛性。且四大骨肉,一一细推,都不解贪瞋烦恼,故知,贪瞋烦恼并是佛性,佛性体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造作差别种种体非种种者,谓此佛性,非圣非凡,非因非果,非善非恶,无色无相,无根无住,乃至无佛无众生也。能作种种者,谓此性即体之用故,能凡能圣,能因能果,能善能恶,现色现相,能佛能众生,乃至能贪瞋等。若

  P.217

  覆其体性,则毕竟不可见,不可证,如眼不自见眼等,若就其应用,即举运动为,一切皆是,更无别法而为能证所证。……何以故?心性之外,更无一法。
  于此,可知本宗的大意。圭峰禅师,本属知解宗徒,兼知解教徒,故于承袭图,以善用种种美辞形容,分别各宗意旨。北宗意,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妄;洪宗意,则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真,牛头宗意,任心为修,以本无事为悟,忘情为修,故说一切皆无。若就行者说:初伏心灭妄,次信任情性,后休心不起。这是圭峰一一会参,勘定各宗旨趣如此。

  (二)荷泽宗:圭峰禅师勘定各宗旨趣的差别,唯有他的荷泽宗为最高超。由于神会居于河南荷泽寺,故称荷泽宗。神会未亲近六祖以前,先住玉泉寺,此寺属于北宗神秀派,故有说神会为秀弟子。襄阳神会,俗姓高,年十四,会见六祖,六祖问:「知识远来,太辛苦,将本来否」?神会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六祖说:「遮沙弥争敢取次语」,便以杖乱打,神会杖下颇有省悟。六祖一日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纔被神会唤作诸佛本源、佛性,即被呵之为知解宗徒。自此,神会以假文字诠解可得,遂滞于知解名相,失去教外别传的真义。

  六祖将入涅槃,默授密语于神会:「从上以来,相承准的只付一人,内传法印,以印自心。外传袈裟,标定宗旨。然我为此衣几失身命,此衣宜留镇山,汝机缘在北方,二十年后,当弘此法广度众生」。神会于开元八年奉敕住南阳龙兴寺,于洛阳鼓吹南宗;但此时神秀弟子义福普寂很得势,「普寂为二京法主,三帝门师」。使南宗无法行于北方。普寂自称为达摩以来第七祖。神会于开元二十二

  P.218

  年正月十五日于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宣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都是假宗,唯有惠能大师为正统。此时义福、普寂先后示寂,从此南宗为正系。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定神会为第七祖。然自圭峰以后,此宗法系,殆已断绝。南宗系统,只有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连绵不断。荷泽的宗意,都序说: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用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妙。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瞋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与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于此可知,荷泽宗意,其着重在发挥「知之一字为众妙之门」。圭峰宗密本属知解教徒,然以不悟诸法离言自性,故曰心是其名,知是其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以为举知字即能得心体,六祖所以呵斥神会,即因他落于知解,故知之一字,实众祸之门,明永觉贤说真心具空寂灵知二义,圭峰仅取灵知而遗空寂,不了悟无性,即契真如。故达摩东来,目睹北方学人,陷于名相分别,直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即在要令顿悟真心,由于不解真心,乃将马祖与神会说为「同一宗」。并说神会知解凌驾真心之上。此种偏私出于讲教者犹可,而出于宗教兼通之圭峰,殊令人不解。而泯绝无寄宗与直心显性宗,应为一类。在空到最后的时候,就能亲证不空真如,何以能分开?圭峰自出于荷泽宗,意在提高荷泽宗地位,以傲诸家,未免偏私太过耳。

 

  P.219


  圭峰复将本宗与教之第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相配合。所谓显示真心即性教,也就是直指自心,即是真性。此种真性不假托事相而显,更不约心相而谈,故为「即性」。这与禅家明心见性,其性质相同,都在显示有情本有清凈自性。这个真性名目繁多,或曰本性、法性、如来藏、佛性、心地,都是指有情本有觉性而言。达摩所传的是此心,教家所显示的也是此心。华严经出现品说:

  一、 「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此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
  二、 实性论说:「清净有二,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
  三、 华严经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可由他」。
  四、 起信论说:「三界虚妄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五、 楞伽经说:「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
  六、 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七、 宝藏论说:「知有有坏,知无无败」。

  这些经论,都是开示灵知真心,即此真心真性与佛无异。故标以显示真心即性教。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鬘、如来藏、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实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论,诸种经论,所诠法义,虽或有顿渐不同,然所显真心法体,均属此类。这与禅门第三直显心性宗相同。由此可见,马鸣既标心为本源,文殊以拣知为真体,何以破相的学者,只云寂灭,不许真

  P.220

  知。说相的学者,只执凡圣相异,不许即佛,如此种种皆有所偏。未能洞澈如以一真心性,显示染凈诸法,全拣全收。全拣,即克体直指灵知觉性,即是真心。其余都为虚妄。故非识所识,非心境等,凡圣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全收,则染凈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流转六道,心悟故实证菩提。故全拣门,则摄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门则摄前第一说相教,前后相望,此则迥异于前将此摄前,前则同于此。深必赅浅,浅必至深。乃直显出真心的体,亦即是拣一切,收一切的真义。

  综上所说三教与三宗,原来为一味法,只以一分学者限于门户知见,执己为是,余者为非。今先以如来三种教法证三种禅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不是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一句不是禅。这样,听说泯绝无寄,自然了知为破我执情,听说息妄修心,即知为断我习气,执情既破,真情必显,故泯绝即为显性之宗,习气既尽,而佛道必成,故修心必为成佛的根本,顿渐空有即无所乖,荷泽江西,秀能岂不相契?倘能如此通达,则一切教门,一切宗门,所说无非方便,其在应病与药而已!

  四、性相与空性
  前说三种教法,殆统摄如来一代时教。要细寻法义,则三义全殊,一法无别。就三教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此为显然易见也。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不论讲者禅者,误以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兹将广辨空宗与性宗差别义。

 

  P.221


  一、性相相对性相二字的定义,很明显的,性是指空宗,相是指相宗。性相的对立,早在盛唐时代。性宗学者说相宗为大乘初门,或说为权教大乘,判瑜伽为法相宗。圭峰判般若为破相宗,自居法性宗,曰一乘显性宗。以有情有本觉真心,名如来藏,此如来藏,亦可名佛性或法性。法性宗,以立于法性,即真如的立场,说实教大乘。然由于法相宗,以三自性明一切法相,彰显诸法体相如幻,悟审圆成实性。以立义超越,引起当时学者间互相争论。清凉大师于「华严纲要」举出性相二宗十种异相。圭峰禅师乃取清凉大师相异为范本,亦立空性二宗十相异。大有助于学者间对二宗法义的了解。

  今先举清凉十相异于次:

  第一相宗──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

  性宗──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

  第二相宗──五性各别为了义,一性皆成佛未了义;

  性宗──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佛为真实。

  第三相宗──万法从阿赖耶识一心生;

  性宗──真如无明和合为诸法缘起。

  第四相宗──真如凝然不变不许随缘;

  性宗──真如具不变弥缘义。

 

  P.222

  第五相宗──徧计空,依圆有,有为无为各别;

  性宗──依他无性即圆成实。

  第六相宗──五性中有无种性众生定不成佛,故说生界不减佛界不增;

  性宗──一理齐等生佛不二,故说生佛二界不增不减。

  第七相宗──真俗二谛俗空真有,空有各别;

  性宗──即有之空为真谛,即空之有为俗谛,真空妙有体一名异。

  第八相宗──生住异灭四相,前后异时;

  性宗──四相同时,生即灭,剎那具足四相义。

  第九相宗──能断为智,所断为惑,能证为心,所证无为理,体性俱别;

  性宗──智之外无惑,智之外无真如,故智与真如不二。

  第十相宗──如来四智依生灭识种故,佛身有为无漏;

  性宗──智依如来藏,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堕诸数,况报体耶?

  以上所举性相十别,全就性宗而说,若以相宗立场来说,则所说性相各别之点,显未能尽符合法相宗的本意,此为学者应注意之点。

  二、空宗与性宗 依唯识家说:「空宗即显示诸法空无自性,故属于性宗。圭峰禅师,把空宗与性宗划分为二宗,以破相为空宗;以一乘显性为性宗。自居为法性宗。其实圭峰所说性空,即是法性

  P.223

  。肇论宗本意、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空宗即在显示诸法空无自性,自属性宗。圭峰巧立为破相宗,自居法性宗,用意甚显抬高自己身价。当学者间所应知者,今分别说明于后:

  第一空宗──差别相即是法──俗谛,无为乃至无灭之义──真谛;

  性宗──一真性即是法──真谛,空有种种差别为义──俗谛。

  第二空宗──诸法本源为性;

  性宗──诸法本源为心。

  第三空宗──诸法无性为性;

  性宗──灵明不空之体为性。性字虽同,而体异也。

  第四空宗──以分别为知──浅,无分别为智──深;

  性宗──诠理之妙慧为智,以赅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

  第五空宗──有我为妄,无我为真;

  性宗──无我为妄,有我为真。

  第六空宗──遮诠──遮谓遣其所非,如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凈,无因无果,非凡非圣等;

 

  P.224

  性宗──表诠──表谓直示当体,如云知见觉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惶惶寂寂等。

  第七空宗──标名;

  性宗──认体。

  第八空宗──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二谛;

  性宗──以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为三谛(以缘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为真谛,一真心体非空非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为三谛)。

  第九空宗──徧依为有,圆成为空,三法皆无性;

  性宗──徧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理无,圆成情无情有,相无性有,三法皆具空有。

  第十空宗──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见声求皆行邪道,离一切相即名为佛;

  性宗──一切诸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凈十身十智功德,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前举十异,显示空宗与性宗的分别,但未可一一限定如此。如第五有我无我异,应归为一,今强立为说不同,以性宗并不限于有我为真。又第八性宗亦非限于三谛。第九所说三性,原属唯识家主张,非是空宗所有。依空宗意,三性皆是俗谛有,空是超越了三性,所以决不限于圆成实性。三性,即是三法,都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因此说三性皆为俗谛摄,故说为空。圆成实性非是空,故空非是圆成实性。又性宗说三性各有二义,则属前将识破境教──唯识家──然唯识法相系统,无论是地论宗、摄论宗,对于性宗、法相宗的相,都有不同的解释,而于二性说各具二义,于此可见各宗慧解之

  P.225

  一斑也。

  五、顿渐与迷悟
  甲、顿与渐
  佛出世一大因缘,即在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悟入佛之知见。所以佛陀本怀的教义,是一味平等的,没有顿渐的分别。由于有情根机的不同,佛以种种的方便随类说法,有时称性顿说,如三七日说华严;有随机渐说,如说阿含等经,并非于前说三教以外另有顿渐。渐者,乃中下根机,未能即时信悟圆成妙理,故佛随机应说,则如前说三教中,初说人天小乘因果,乃至法相一教,破相第二教。因有情根没有成熟,所说都为未了义教。待有情根机成熟,方说法华、涅槃等经,这是随顺有情的根机的顿渐,正合前说第三显示真心一性教。因此,于顿机方面,可分二类,一随机顿,二化仪顿:

  一、所谓随机顿者 遇上根利智的有情,直畅本怀,说一真法界,使有情顿悟圆成妙理,全同佛果。如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觉经说:「观行成时,即成佛道」。若遇机说,不定初后,渐除凡习,逐显圣德。如风激海浪,不能现像,风若顿息,波浪渐停,影像渐显。则起信论中一一可配合,华严一分,及圆觉、佛顶、密严、胜鬘、如来藏二十余部经,则与禅门第三直显心性宗完全相同也。

 

  P.226


  二、所谓化仪顿者释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为上根利智有情,一时顿说性相理事,圆融妙理,性相圆融,一多自在,相入相即,无碍镕融。诸佛与众生交彻,净秽融通。众生万惑,菩萨万行,因赅果海,果彻因原,位满犹称菩萨。则唯华严及十地论,斯为圆顿大教。

  这里所说的顿渐乃就佛陀而说。若就机约悟修方面,则显又不同,随机可分为四类:

  一、渐修而顿悟先积修福慧资根,功行成熟,一悟一切悟,一了百了。这如人远赴都城,步步渐行,一日顿到。

  二、顿悟而渐修先顿悟一切法,然后渐次修行。如日顿出,霜露渐消。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然后三贤十圣,次第修证,若未悟而修,是非真修。

  三、渐修而渐悟一面修集种种资粮,一面证悟诸法,所谓烦恼分分断,法身分分证,犹如登九层塔,足步渐高,所见渐远,非一步而能登天。

  四、顿悟而顿修此就上智根性说,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法华经说:「父母所生眼耳彻见三千界等」。金刚三昧经说:「空心不动,具六波罗密」。这是就顿根性而说也。

  以上所说顿渐,显然皆就今生而说。要以远推宿世因缘,则唯有渐而没有顿。今生所见的顿,乃宿世渐修渐熏,于今成熟。所以说;「法无顿渐,顿渐在机」。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又顿从渐得名,俱称方便」。明确的说,诸法本体上没有顿渐,离去言说,还有什么顿渐呢?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知世间一切相,本来常住」。楞伽经偈云

  P.227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是故顿渐随诸有情根机说。

  佛在楞伽经说四顿四渐,与前说四种顿渐,其意义相同。「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除非顿,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渐净非顿。又主张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

  后世修禅学者,依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高谈顿悟,不知道平时修集种种资粮,福慧不具足,怎么能见道,更谈不到顿悟?所以释尊一代时教,随有情根机不同,故有浅有深,并非佛法有顿有渐。禅与教更不可分为二门,同以释尊为祖,有情不了自心,妄生种种分别执己所修法门为大为顿。

  乙、迷与悟
  佛与有情的区别,并非本质上有所不同,乃在迷悟之间,迷则凡夫,悟则成佛。而迷悟的根本,乃在众生心。华严经说:「众生本具清净如来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谓德相,即指众生清净真心性觉的灵光。既不名佛,又不名为众生。由此清净灵妙真心,不守自性,随迷而缘,造业受

  P.228

  报,故名众生;转迷而悟,修道证果,就名为佛。虽说随缘,但仍不失自性。其性常自清凈,并非虚妄,常无变异,不可转境,唯此一心,故名真如。因此,真心具足真如生灭二门,此一真心法尔具有真妄二义,二义又各具二义。真有不变随缘二义,妄有体空成事二义。由真心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心随缘故妄成事为生灭门,以生灭即真如,故诸经说:「无佛无众生,本来涅槃,常寂灭相,又真如即生灭,故经说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所以说迷悟凡圣等,属生灭事。今此于显示凡圣二相,即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约众生位讲本来有觉不觉二:「觉是三乘圣贤的根本。不觉为六道凡夫的根本」。兹将上二义示图如次:

南普陀

南普陀

  P.229


  一、迷之十重圭峰大师依起信论立迷悟各具十重,并以梦喻显示十重迷悟义:一、谓一切众生,虽皆有本觉真心──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在自宅中住。二、未遇善知识开示,法尔本来不觉──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论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也。三、不觉故,法尔念起──如睡法尔有梦,论云:依不觉故,生三细六麤。四、念起故,有能见相──如梦中之想。五、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梦中,别见身在他乡,及见种种恶事。六、不知此等从自念起,执为实有,名为法执──正梦时,法尔必执所见物为实有也。七、执法实故,便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梦见必认他乡贫苦身为己本身。八、执此四大为我身故,法尔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违情诸境,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此是三毒,如梦在他乡所见违顺等事,亦贪瞋也。九、由此故,造善恶等业──梦中或偷夺打骂,或行恩布施。十、业成难逃,如影响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苦乐相──如梦因偷夺打骂,被捉枷禁决罚,或因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此上十重生起次第,血脉连接,行相甚明。兹照圭峰图示如次: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如达官贵人端正多智,在自室中住也。

  南普陀二、不觉──未遇善知识开示,法尔本来不觉──参照前文。

  南普陀三、念起──不觉故,法尔念起。

  南普陀四、见起──念起,有能见相。

  ◐五、境现──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


  P.230

  南普陀六、执法──不知境从自心起,执为实有,名为法执。

  南普陀七、执我──执法空故,见自他之殊,计自为我,名为我执。

  南普陀八、烦恼──执四大为我身故,贪爱顺情境,瞋违情境愚痴计校。

  南普陀九、造业──由三毒系发故,造善恶等业。

  ●十、受报──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系苦乐之报。

  这是有情从本觉而不觉,由不觉而生三细六粗,辗转造业受报,六道轮回,受业苦之报,故有情生死苦报,全在一念不觉心起,故有六道凡夫,觉则三贤十圣。舍此而外,别无主宰赏罚者在。

  二、悟之十重前是迷真逐妄,今是翻妄为真,迷悟的差别,顺逆次殊。前说迷真逐妄,因有情,由于一念不觉,而生三细六粗,种种相,妄计执实我法,从细至粗。受诸苦报,今悟之十重,乃翻妄为真。觉此妄体本空,从粗至细,逆次断除。故论说:「觉故,则三贤十圣」。然有情觉此妄心,亦有次第。圭峰大师,列为十种次第,从粗至细,逆次断除,非由顿悟。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悟解。四大非我,五蕴本空。信真如及三宝德。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及止观等。增长信根。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五六、以知法性无悭等心,随顺修行六波罗密,空慧力用,我法双亡, ,无自无他,常空常幻。七、于一色自在,一切融通。八、于心自在,无所不照。九、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离微细念;心即常住,真觉于迷源,名究竟觉。十、心改无念,则无别始觉之殊,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冥于根本真净

  P.231

  心源,应用尘沙,尽未来际,常住法界,感而即通,名大觉尊。兹示图如次:

  ○一、顿悟本觉 悟前一,翻前二,为第一重。

  ○十、成佛 证而实无始觉之异,本来平等同一觉境。

  南普陀九、离念 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离微细念,心即常住,觉于迷源,名究竟觉

  南普陀八、心自在 心自在地,不见外有空实之境故,于一切自在,无所不照。

  南普陀七、色自在 色自在地,于色自在融通,定慧力用,我法双亡。

  ◐六、法空 法无性故,常空常幻,悟色空不异故。

  南普陀五、我空 于真如理,深解现前,所修离相,无悭,无染,离念,常寂常照故。

  南普陀四、开发 开发悲智愿心,信真如及三宝功德。

  南普陀三、修五行 修五行,正念唯心,观察世间无可乐境,觉妄心止恶修善。

  ●二、怖苦发心 发悲智愿,度一切众生,证大菩提。

  前说迷悟十重顺逆相翻关系,行相甚为明显。今悟之第一对前迷之一、二,此悟之十合前迷之第一。其余八重皆从后逆次翻破前八。其中一,悟前第一本觉,翻前第二不觉。前,以不觉乖于本觉,真妄相违故,开为两重。今以悟即冥符,冥符相顺,无别始悟故,令之为一。若据逆顺次第,此一合翻前十,今以顿悟门中,理须直认本体,翻前本迷故,对前一、二。其中二,由怖生死之苦,发三心

  P.232

  ,自度度他故,对前第十,六道生死,三、修五行翻前第九造业,四、三心开发翻前第八三毒,五、证我空翻前第七我执,六、证法空翻前第六法执,七、色自在翻前第五境现,八、心自在翻前第四能见。九、离念翻前第三念起。故十成佛,佛无别体,但是始觉,翻前第二不觉,合前第一本觉。始本不二,唯是真如显现,名法身大觉。故与初悟无二体也。兹特示表如下:

  迷悟十重关系

南普陀


 

  P.233


  上来所叙三教、三宗,及迷悟十重本末,轮回及修证次第,理无不穷,事无不备,随举一法门,必能通达无碍,然不可拘于一法门,必须融通诸家,始能通达诸法根源,于同中见到异,于异中见到同。镜像千差,莫执好丑,镜明一相,莫异青黄。

 

  P.234


  佛教报恩主义
  佛教虽有部分思想主张出世,但大乘佛教实重视入世,故对世间人伦关系上所应有的种种美德都有具体的说明。尤其对人伦上报恩主义说得非常彻底圆满,佛教可以说是一个报恩主义。

  以佛教立场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父母兄弟姊妹。所以佛教主张戒杀放生,乃至对于一切人类社会大众,没有妒忌心及瞋恨心,而以慈悲心、欢喜心、报恩心,爱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在佛教大报恩思想里,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丝毫欺诈,或残杀斗争的意向。佛教视残杀欺诈为罪恶,在断除之类。

  佛说人生有四种恩德:一、国家恩,二、父母恩,三、三宝恩,四、众生恩。

  所谓国家恩,在君主时代就是国恩,为普通国民所不易知道的。尤其民主时代人民对于政府稍不满意,动辄指责政府,殊不知作为一个自由独立国家的人民,是何等荣幸!我们居住自由,不虑人来侵占,我们生命财产不虑盗匪抢劫,不虑邻国来侵略,是有国家保障,非时风雨的灾难,有国家救济;这种种都是国家有恩于人民的地方。在失去自由独立国家的国民,他的生命财产,随时会遭人残杀与掠夺,而丧失一切,国家能够自由独立,人民生命财产才有绝对的保障。今日无政府状态下及生命

  P.235

  财产失去保障的国民,始知无国家的痛苦。人民对国家应有服兵役及纳税尽忠报国的义务。

  所谓父母恩,是为人人应知的恩德。父母不但有养育恩,十月怀胎恩重如泰山。我们能知礼仪,解仁义,都是父母教育的,所以说:「慈父慈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慈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经一劫,说慈母恩不能尽」。为人应知父母甚深恩。我们对于现前父母不但使其温暖,并且要劝令皈依三宝,修诸功德,悟解人生三世所造罪业,一念悔过,罪性本空,往生人天,或生十方凈土中,以七宝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苦趣,这是真正报父母恩。

  所谓众生恩,指九法界内一切人与非人众生而言。以吾人无量劫来轮回六道,不知经过多少生死,每一生有一父母,无量生死有无量父母,而无量父母又互为兄弟姊妹,如此生生世世父母兄弟姊妹不知凡几。故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是为佛教广大报恩眞义。我们要报答生生世世的父母恩,必须要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乃至度尽众生方证菩提,要有这样度生的宏愿。能度众生,就是报众生恩。佛说度脱一切众生,乃至不杀、不盗、不邪淫皆是以报众生恩为出发点。以杀盗淫对象不是众生,乃是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父母兄弟姊妹,我们又如何能杀父母呢?以视众生为父母观念,爱护一切众生,不杀一切众生,不淫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就是报众生恩。

  所谓三宝恩,就是佛法僧三宝。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说法,指示我们断惑证真离苦得乐的方法,若不是佛陀出世,我们那里能知

  P.236

  道有人生真理可求,甚至有十方凈土可生?所谓三宝出世作大船师,是度脱人类及一切苦恼众生,故应知三宝恩高。尤其要仰仗三宝功德度脱生生世世父母。要普劝现前一切父母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法。人人以报生生世世父母恩为观念,以视众生为父母,以此观念爱护一切人民,救济一切众生,是为报三宝恩之一。

  由此我们感到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及一切众生恩的深重,尤感谢佛陀指示现前一切国土及一切人民,皆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姊妹,祇为宿业所迷,妄想颠倒,认亲为疏,视父母为仇敌,互相斗争格杀,造成人类恐怖的劫难,这是何等悲痛呢?

  现在国际不协调,民族间不团结,勾心鬪角,互相猜忌,仇恨妒忌,欺诈百出,及种种无道德无人性举动,残杀人民,恼害众生,推其原因皆由于不明佛说大报恩主义,今日人人有救国报恩的义务,尤其是我们佛教徒有救人、救国、救世、救教的责任,应如何把一切国土中受罪的生生世世父母救度出来?

  一、以佛教大报恩主义,调和国际间,息灭鬪争,使一切国土中人民互视为父母,以爱护父母的心,爱护一切国土中人民,化除一切猜忌仇恨,甚至残杀的观念,互相敦睦亲善,以亲善精神合作建设人类永远的和平。

  二、以佛教大报恩主义团结一切民族,在一个国土内人民不分高下,不分优劣,以一切人民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父母兄弟姊妹,应以父母的观念,爱护一切同胞,今日国内的战争,互为仇恨,残杀以

  P.237

  及社会间互相仇视,都是缺少大报恩精神。今日本省尤存有台湾人、内地人的分别,实是遗憾!彼此皆是黄帝的子孙,内地来台人民应以一切众生为父母观念视台湾人,反之,台湾人亦应以一切众生为父母观念视内地人。彼此互相亲爱,以人世间关系密切再没有超过父母,果能视为父母,互相恭敬,必能眞诚团结安定台湾。

  三、以佛大报恩主义化导一切民众,使一切人民深知四恩主义,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视众生为父母,以父母视人民,互相亲善、互不相杀、互不相盗、互不邪淫,互以眞诚亲善和睦,必能安定社会,繁荣民族,达到建国安邦的目的。

 

  P.238


  佛教几个基本的理论
  佛教是什么?不但一般人不能了解,就是佛教徒往往也不能具体了解佛教的真义。不是视佛为神灵,就是视为财神,或视为阎罗王等。尤其是本省一般民众,差不多都是把佛、菩萨、神灵、城隍、土地、圣母、妈祖、仙姑、娘娘、天后、保义大夫等混为一谈,等量齐观。这固然是人民知识浅薄,同时也是佛教徒没有能尽到宣传的责任,致人民到现在尚蒙在迷信神教的观念里,真是可怜愍哉。

  第一、要知道佛、菩萨,不是神仙,不是财神。一般无知识的人,认为宇宙间形形色色如风、霜、雨、露,一切变化都操诸于神,甚至人生幸福祸患,寿命长短,贫穷富贵,贤愚不肖,一切赏罚也都操诸神,神即是佛,佛即是神,烧香拜佛求签问卦,无异向佛乞怜,不是希望佛赐给他的幸福免他灾难,就是希望佛赐给他的金钱,使他发财。甚至一般下等社会靠卖女色吃饭的妇女,不是求长生,求免灾,求智慧,是希佛能保佑她生意兴隆。以这种种自私自利卑鄙污浊的心理去求佛祖、拜神仙,不但求不到福,并且要折福短寿啊!真是愚痴极了,实可怜愍哉!

  佛,是印度的梵语,是佛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佛是印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因为看不惯当时印度迷信神教的风俗,剥削人民,于是舍去皇太子的荣位入雪山修道,终于彻底觉悟宇宙人生实相

  P.239

  的真理,了知一切法生起皆假以因缘和合相资相助而成,并无真实体性及主宰宇宙神的存在,因此,佛是极端否认神格的,佛教可说是无神教。所谓神仙,论其资格甚低,也是三界内众生之一,在天之下,人之上,而其生命虽较人类业报长久,但依然要随业受果报,虽寿至万年,业报尽了还是要沦入生死轮回。至于民间流传风神、雨神、树神、土地、鬼神,都属于六道类鬼趣所摄,其福报智慧尚不及人类,何况超出三界不受生死束缚,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的佛陀呢?我们求道于鬼神,无异问道于盲。佛是人类最高的觉者,具足广大的智慧,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德相,以慈悲喜舍为基础觉范人类。佛的精神不在一国、一族、一域,乃在整个人类,甚至非人类一切众生都在佛陀同体大悲心中所应拯救的。我们信佛陀,是信仰他伟大的人格,以牺牲自我求全人类一切众生解脱,不是求佛陀给我的幸福,免我的灾难,使我发财,这是我们学佛人应了解的地方。

  第二、要知道佛不是法官,不是阎罗王,一般愚夫愚妇,以为人死了必定要经过阎罗王审判,把佛当为阎罗王,是操人生死赏罚大权的,于是信佛、念佛、拜佛,都是求佛菩萨免他的罪恶,不判堕地狱,甚至还希求幸福,这种想法果真合理,则人世间作恶的人永不受报,真是岂有此理。

  要知道佛根本不是法官,不是阎罗王,人的罪恶业报,佛虽然大慈大悲同情人类,但人的业报,佛是无法改变的。佛尚受金枪马麦之报,何况人呢?元珪禅师曰:「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万劫,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但不能尽众生界,是三不能也」。

 

  P.240


  人生善恶业是自作自受逃避不了,祇有转恶为净业。我们信佛、念佛、礼佛、供养佛,是依照佛指示的人生因果法则,以佛法凈化身口意三业,乃至业由心造,仍由内心改造起。改造的方法,就是忏悔宿业念佛,转不净业为净业,转恶业为善业。我们信佛不是求佛祖免除罪恶,祇是仗佛光明忏悔众罪,消除灾难。人的罪恶是人的,佛是无办法的,更没有什么神主宰,这是我们学佛人应了解的地方。

  第三、要知道佛经不是美钞,锡箔不是金钱,人死了不一定为鬼,一般愚鲁无知识的人,以为人死了必定都要变鬼。而鬼趣又必定要用钱钞,鬼趣似乎科学也不发达,没有印钞票机器,经济也不能独立,所用的金钱全靠阳间人接济。于是孝子贤孙都要为新死的人烧锡箔,念佛的老太婆要烧经咒(往生咒、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在老太婆眼里,视之为黄金美钞,无异视经咒锡箔为鬼趣通用的币制,这实在是一种愚鲁迷信的思想。

  要知道人死了不一定为鬼,鬼趣又不一定要用锡箔。佛说一切经咒,是启示人生道理,增长智慧的,不是可以当金钱的。鬼趣是否要烧经咒尚成问题。佛说的六道轮回是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人在世间能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就能感受天人果报;假使我们在人世间对于人与人之间乃至一切众生界犯了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等行为,重的堕地狱,轻的即堕饿鬼畜生。这样说来,社会上普通人不守正道,也不致个个犯上十恶,何况我们信佛、念佛、礼佛呢?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

  P.241

  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亦见念佛功德的伟大了!我敢说,学佛的人死了决不会堕鬼趣,既不堕鬼趣,何必要烧锡箔呢?世间有许多人预先烧锡箔,叫作存库,是留给自己将来作鬼用,这就叫人不做做鬼,真是愚鲁极了!

  谈到饿鬼,也是天道众生之一。鬼有身体,有动作,有生死,有行动,一切举动都与人同,朝夕与人相处,而人之所以不能见者,以各有业报不同耳!鬼死了可再转为鬼或转为人,但不可说已死之人或已死之畜类决定为鬼,且人死为鬼为畜,或转生天人,全视现在行为为标准,怎能一概而论之。人死了不定为鬼为畜生,甚至堕地狱呢!人死了既不定为鬼,我们又何必预先烧锡箔存库呢?甚至扎纸衣造纸房,为新死人居住呢?佛说经咒,是指示我们不迷于业识,而悟入佛之知见,怎能视为鬼的金钱呢?这是必须了解的地方。

  我们无论信仰那一种教,其目的在求精神上的安慰与真理的亲证。所谓神仙、上帝、玉皇、仙姑一类东西,都是神权时代的产物,今日人民只要受过自然科学教育的,都知道神仙、上帝是束缚人民的迷信思想。神仙、上帝究竟在那里?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既无事实可凭,又无真理可求,实是渺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骗局,是阻碍人类思想进步的。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要注意这一点。本省民众,对佛教虽有信仰,但仍迷于神权观念里。

  释迦佛生在印度,有历史可凭,佛说三藏经典有真理可证,何况佛具足一切智慧为牺牲自我以求真理的觉者。所以说佛不是神仙,不是阎罗王,是主张以正义化导人类的伟大圣人,学佛的人要能破

  P.242

  除鬼的观念,才能获得佛法真正的利益,也才能真正地认识佛法。这是佛教基本的道理。

  P.243


  佛法真精神
  一般人把偶像,或仪式,视为佛法的象征,这实在是错误的。要知佛法的精神,绝不在偶像或仪式的表彰。若以这种形式主义视为佛法,这佛法有什么价值呢?佛法的精神,即在佛陀的坚强(忍辱)、毅力(精进)、正义(大悲),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精神,这是建立佛法的根本,也是佛陀伟大圣格的所在。我们信仰佛陀,景仰佛陀,就是这种精神,绝不是崇拜偶像!这种坚强、毅力、正义的精神,不独为建立佛法的根本,并且为建国救民,挽救危亡的一种正义不屈的精神。我常说宗教家与革命家所持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是相等的,其出发点虽各有不同,但终止的目的,都在建立一个合理化正义庄严的世界。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是一个邪说猖狂的社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一样,特别是受唯物毒素思想影响;所谓无因无果,无善恶报,无今后世。这种思想实无异于今日唯物史观的论理,今日唯物学者把人不当人,视人与草木禽兽一样,杀一个人算什么,等于折了一根青草,有什么罪恶,毫无怜愍心地施用人海战术,清算鬪争,残杀同胞,这种残暴无人性的罪状,为历史上从所未有。然而今日自由国家中,虽然痛恨共党残暴的行为,然在一般时髦的学者的思想上,也尚未能认为杀人为极有罪过

  P.244

  的事,至多表示同情,至于做好事有什么善报,也未能十分深信,人死了等于灯熄了一般,有什么后世?升天堂固然是一种幻想,求生西方,以及在人以上的一切圣者都是假托的说法,甚至说宗教是迷信,这些思想都近于无赏罚的唯物论思想。所以今日一般人虽然同样在喊反共的口号,可是他的思想在先天上就犯了一个忽视精神文化的毛病,否认善恶因果报应,排斥宗教的错误。因此,今日我们要肃清唯物论毒素的思想,首先要建全自己的思想,把那些忽视善恶业报,否认今世后世的说法,近于马列主义的思想,都要严格纠正。

  佛陀虽出生于二千五百年前,但他的思想,却为我们今日反对唯物史观邪说的指针。佛陀为拯救当时广大的人民,为贯彻救国救民的目的,特别放弃国城妻子,入山专从事于真理的探讨,经六年深思谛观,终于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故积极以摧邪显彰真理的精神出现于世。古今一体,正邪不两立,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并存。由于佛陀具足一切大智慧,及无量的功德,使一切邪说的首领都感到灭亡的恐怖。所以一切邪说魔王都在暗中计划,欲趁佛陀进王舍城宣说佛法的时候,在途中或在四城门或天上,以种种残暴的手段结束佛陀的慧命。当时诸天人民听说一切邪魔欲害如来,都感到莫大的苦恼,都劝请世尊放弃王舍城之行,有的人含泪的劝请世尊停止入王舍城。但佛陀为贯彻拯救人民,摧毁邪说的目的,绝不肯为谣言所惑,并且坚决对他的门徒说:我许久以来,为一切人民受诸苦恼,放舍一切金银珠宝,国城妻子,以及身命,在过去先知先觉前发过宣誓,我以纯洁的人格及忍辱的精神,谁能害我?我以正义为救一切人民,必能战胜一切,克服一切。佛陀以这种坚强毅力,大

  P.245

  悲的态度,谢绝一切人民的劝请,终于如期进入王舍城,孰知预先埋伏在途中的那些欲害如来的邪说首领,见了佛陀,为其伟大庄严的法相所感动,并且了知佛陀具一切智能深解甚深法义,都不约而同为佛陀伟大精神所感召,都情愿舍邪皈降如来座下,这一个事实,在大集经中调伏品、神通品有详细的说明。

  我们根据这一种事实,就可明白了解佛陀的真精神,绝不在使人仅崇拜偶像,或烧香跪拜;然而,这种形式不过表示个人对伟大教主崇仰的虔诚,不能说佛法的真精神,即止此而已。最遗憾的,一般人都不能明了佛法的精神,往往误解佛法为迷信的,或说佛教无益于社会。于是有的人以为说几句时髦话,或什么自由民主博爱,或是散几包药品及少许食物救济,认为这是有益于社会的,要知道这种利益,是暂时的利益,是有限度的利益,是短视的利益,殊不知还有最高尚,无限度,永远广大的利益,这个利益不是物质,是精神,是法益。今日我们国家在这拯救危亡的时期,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几包药品或少许面包,乃是伟大佛陀舍己为国为民,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正义战胜一切,伟大圣格感召,深邃的智慧启发;自私,颓废,意志不坚决,没有正义感的国民是要有这种教育。佛陀住世八十年没有一日停止为主教奋鬪,最后临灭度的一日一夜,还说了一部涅槃经,嘱咐一切佛弟子,要依照佛的教法去实行。最有名的是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种为法为人的精神,我们果能诚意的效法,不独可救国救民,并且可救世界。实是挽救今日人类的一道光明。

  佛法根本的精神,简单的说:一、以正义战胜一切邪说,二、以坚强忍辱克服一切苦难,舍己拯

  P.246

  救一切人民。三、以精诚感召一切敌人。今日我们无论为一个宗教的领袖,或为一国元首,或为一党的党魁,或为社会的领袖,都要有佛陀的这种精神,我们有了这种精神不独临敌不屈,并且对内军政大事必能应付裕如,并且达到最后正义战胜一切。总结的说:佛法指示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乃是一种精神教育,一个佛教徒不能贯彻佛陀救世的精神,仅在形式上崇拜,是未可实践佛法的理想,今日佛法未能普遍的发扬,即在多数佛教徒昧于佛法的真精神。要使社会得以安宁,世界得以和谐,唯有发扬佛法的真理,捐除各人心理上自私的昧见,融化于佛法无我大悲的精神中,人类始可获救!

  P.247


  素食的科学观
  一、序说
  人类已进步到了太空时代,依然未能脱离血食,实是人类最大的耻辱。因此我们对人生衣、食、住、行,该有重新理解的必要,不能再以旧观念来评定衣、食、住、行的问题;当依据科学的理解及实验的结论。人的生命延续,要靠衣、食、住、行,尤其是饮食几乎是一日也不可缺少的。但是饮食选择不慎,就会严重地影响人的心理、生理、气质、性情,乃至健康等多方面。古人说:「百病从口入」,这是有科学经验的名言。因此,饮食不仅有关个人的身体营养部门,且有关人生健康、天资、气质、德性,诸多的问题。今据科学的理解来分析人生素食的问题。

  佛教以慈悲为本,固然不主张杀生荤食,但提倡素食,并不始于佛教。佛教流行区域很广,各地区僧侣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有荤食的,有素食的,譬如蒙古、西藏的喇嘛,都是荤食,但禁止畋猎

  P.248

  渔网。泰国、缅甸、锡兰、柬埔寨等地小乘佛教的僧侣,以沿门托钵的制度,随施主而食,故不择荤素。唯我国奉行大乘佛教的僧徒,既不杀生,又不荤食,吃素念佛,成为我国佛教良好的风尚。梁武帝奉行佛教后,启告宗庙、天地、社稷,祭坛大典,改以面制象形祭品,代替太牢三牲血食。此外,欧美各国有识的人士,虽未奉行佛教,但早有素食会的组织。托尔斯泰是世界提倡素食最有名的人,圣雄甘地是提倡戒杀有名的人,我国党国元老张静江、李石曾诸先生,是竭力提倡素食的人。素食的理趣极为深广,绝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的。误认素食为信仰佛教的一种条件,那是全未了解素食的意义。

  今日人类世界,正是血肉横飞,临于毁灭的前夕,无疑地将是人类代表动物报复血债的时期,也是人类残杀动物总结账的时期。所以我们提倡素食,不仅是佛教慈悲观念因果报应,同时也是为了灭免人类的杀报,发扬人性,促进人类生活合理化的进步,实现世界永远的和平。

  二、从进化论人类应该素食
  谁也不能否认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进化的历史。人类由低级动物而进化到高等动物,由高等动物进化至最灵性之人类,则人类与动物原属一体。弥猴是人类的始祖,似乎已成为生物科学界的定论,但弥猴时期的人类饮食,食的并非是同类动物,确是食的植物上的果实。所以弥猴时期的人性灵敏,超过其他一切的动物。由于弥猴性情善良没有残害其他动物的野心,人类与其他动物界尚能保持「物我

  P.249

  同仁」互不加害的状态。后来也许受了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反放弃食果实,改为茹毛饮血,致使人性从此秽浊,日渐野蛮,人类与动物互相惨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而人类专以动物为食,其生活习惯几同禽兽。后来大圣人燧人氏、神农氏,相继出世,提倡谷食,改变人类生活习惯,肉食渐减,人类饮食渐渐改食植物,因此,人类血液清朗,灵性启发,人类文化思想始日渐进步。可是人类进化到今日,由于旧习惯未能尽除,以致现在还有大部分人专以动物为食品,这不但违背人类进化的历史,并且违背人性,中伤天地大德曰「生」的德性。今日人类应依照科学的经验,使人类谷食采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解剖化学提炼最精的物质以为食料,以少胜多,一日一餐,或数日一餐,使人类不复为饮食而鬪争,理智清醒,回复人性,回到最纯洁原始时期的素食,人类聪明智慧,始能进步发扬,人类的幸福始有增进的希望。

  由此,我们可以证明人类荤食,并非人性使然,实由于环境转移。即以儿童而验,小孩始初认识食品,多喜欢果品,不爱腥膻鱼肉,四五岁后,父母始渐以荤类食物饲之,有的从幼就不爱荤食,故荤食全为习惯使然。而荤类饮食,必藉醋、酱、油、盐、椒、姜、葱、蒜诸味混杂调和,以掩饰其秽恶,使食的人忘其形状,然后吞食。否则,血淋淋的动物,谁敢吞食,唯有植物的蔬菜或果品,可以生食,亦可热食,而生食的营养比较热食更为丰富。

  人类原是纯善的,敦睦温柔喜爱和平,为什么现在人类为了少许权利,就互相残杀好鬪凶勇,而这种残暴凶勇性情养成,并非全由于教育不良,实由于生理发生变化,促成生理变化主要的因素,乃

  P.250

  由于荤食影响于人性,使人性变成兽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生理学博士利喜氏曾参加欧洲戎行,尝过硝烟弹雨生活,目击尸骸徧野,肝脑涂地之惨,恻然而动仁者之心,乃着「非战问题」一书,传诵于世,并继续以学理研究人类之好战与残杀,苦不得肯綮。终恍然有悟,于柏林生物学会演讲,谓人类之好战与残杀,实关于食牛肉与饮牛乳,西方之人无不藉牛肉牛乳以为滋养要品。牛善斗,往往同类相残,人类食其肉饮其乳,则人之性日以离,牛之性日以近。岁积月累,子孙继承而不自觉,人性变成牛性,于是弱肉强食,兵争以起,人类死亡不可数计,惨酷情形不堪言说,实皆由于饮食而来。故欲免世界战争,首宜禁止食牛肉饮牛乳,以恢复人之本性。

  我们看了利喜博士,这种锐智深澈研究的结论,固足钦佩,然恢复人性,不仅不食牛肉及牛乳,必须要依说:「不食一切众生肉」,才能彻底圆满。以「性质同化」的原理,食牛肉成牛性,食猪肉变成猪性,牛性好斗,猪性痴浊,同样影响人性。即以婴孩食母的乳而论,其性质十之八九相肖乳母,故饮食影响于人性的气质,性情关系至大。

  今日要挽救人类的劫运,实现人类清平温和的世界,但仅靠圣人德化的教育,无疑地,是不够的,因为人类五千年的历史,中间没有战争的,仅二百年。孔子的仁慈,墨子的兼爱,老子的无争,都无济于世。因为人性已经变浊,凶勇好鬪,好残杀。故今日当以恢复人性为第一着。恢复人性,首要澄清人的血液,人的血气肃清,人性自善,人性恢复,世界自然安宁,这是必然的道理。因为人所食

  P.251

  的禽兽的血液直接渗于人的血液,人的血气与禽兽的血气混杂其间,故有「气质同化」,人性变成牛性、猪性,故欲清理人的血气,首先要断除荤食,不食一切众生肉,始能恢复人性,人性恢复,理智清朗,始可接受圣人德化教育,人类自然和睦相处,互不相妨碍,乐其太平的生活。

  三、从卫生学论人类应该素食
  一般人对饮食的观念,最大的错误认为荤食比素食营养丰富,这由于不了解植物学理使然。植物受日光雨露滋长,其所含维他命成分实比动物多。肉食所含的滋养料,如淀粉、蛋白、脂肪、糖盐等质,这些在植物的米、豆类中都有,而且比肉类更易消化。豆类所含的蛋白质已达百分之四十;而肉类仅达百分之二十。而肉类蛋白质,且不易消化。而动物脂肪层多含霉菌,当动, 物被宰杀的时候,所发生怨恨恐怖的气质浸入血液,致使肉类多含充分的毒素,人食之易于发生精神等病态。一切植物所含矿物质及维他命,是为肉类所缺少的,此种成分现在根据理化学多方面研究的结果,分别介绍于后:

  一、植物多碱性:从前日本有位研究, 营养品医学者,着了一本书,名为「素食论」。他从生理化学试验的结果,证明动物性食品,使人体内增加酸性,植物性食品,使人体内增多碱性,酸性会常促使人发生风湿、痛风、动脉硬化(中风病根)等病,易于衰老(慢性中毒),而碱性,则无此种现象。这是科学化验的结果,并非空谈。

  P.252


  二、鱼肉多磷质:从前上海聂云台先生于荤食对人生利害的关系有特别的研究,认为酸碱于人生的利害,更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他从前患神经衰弱症,当时有几位医师,总教他多服磷质以补益神经,但每次食了都有不良的反应,原来神经衰弱,最怕磷质的兴奋,却喜欢钙质,能使神经镇静,磷质属酸性,钙质属碱性。有肺病的人,最忌磷质,适宜钙质。豆浆内钙质磷质均多,肺病或衰弱的人,宜服豆浆,稍加石灰水,使钙质碱性稍为有余,以防磷质过多。鱼肉之类,含磷较多,蔬谷之类含钙最多,磷质食物,多带兴奋,所以食肉的人,外表较为活泼,喜欢动作,然而缺少耐久力,偏于动的精神,缺乏静的涵养。素食的人,神经较为镇静,静能发智,神态清明。故佛教不主张肉食,固然保持慈悲心的观念,同时亦系保持头脑安静,修养智慧,乃至一切肉食烟酒,都在禁止内,以免神智昏浊。所以素食于人生身体健康上大有裨益。

  三、心念善恶影响于肉体:心念善恶不仅能影响人的精神,并且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由人类而推至于其他动物,是同样的道理。一切动物当被宰杀时,其恐怖怨恨悲痛等各种心念,结集于心中,直接影响于肉体者至为剧烈,故其遗体满含毒素,固不待言。世人尝杀生物,不加审察以享口福,自受灾害。美国尔姆哈力斯氏(Elmer. Harris),所作「恶念致毒质」(Rad. Jhoughte. Great. Paisane),他在华盛顿心理实验室试验的结果,说明吾人恶念于生理上能引起化学的变化,而使一种毒素注入血液。其实验方法,用一玻璃管,置于冰杯中,令人向玻璃管之另一端呼吸,使所呼之气遇冷凝集于玻璃管内。此人之心理在正常状态时,其凝集之物为透明无色之体。若在怨恨、

  P.253

  暴怒、惊怖及妒忌时,则凝集之物即显出不同之颜色,经化学分析,证明内含致命之毒汁。妒毒之凝集物,可毒毙豚鼠于数分钟内,其发自深刻怨恨心达一小时之久者,可毒毙八十人。又美国食物检查局之慧力博士(Drowilly)证明,惊怖能使身上某种液质转变成各种毒素,而渗入器官,以致身体组织崩解,即所谓疾病死亡。从前德国有一解剖化学家,将一只被人用木棍打死的白狗,经解剖化验后,发现狗的心脏部门印有一个人的黑影子,显系其怨恨恐怖的结果。

  同样,凡纯洁信念,能令人精神向上、强壮、兴奋、振作、苏生等现象,殆纯洁信念发展至清洁,此种液质,能使人心理、生理变化,使人生获得健康的快乐。

  根据科学的指示,忧愁能伤人,损人身体的健康,素食营养丰富,肉类含有充分的毒质,食之足可发生种种灾害。素食长寿,肉食早衰,素食嗜欲淡,肉食嗜欲浓,素食神志清,肉食神志浊,素食血液清,富于抵抗力,肉食的血液浊,易患痛风症。所以佛教主张素食,叫人断除贪瞋痴,叫人断除烦恼,都符合生理及心理学的原理,有益于人生。这并非空谈理论,实有无上至理。

  四、荤素营养的比较:米勒先生根据科学研究的方法,对荤素食品于人生利害的关系,曾作精细的分析比较,兹择录于次:

  (一)人体所需之一切滋养料,蔬果五谷中无不具备,肉类则为间接之食物,其所含营养品,皆从植物中得来,且不完全。蔬菜所含矿物质及维他命,肉食中尤极缺乏,不如素食为佳。

  (二)肉食中常含种种细菌,以及动物体中必有之废料与毒汁,危害人身至巨。食肉之人,最易患毒

  P.254

  瘤、皮肤症、肝毒、头腺肿、肾结石、血管变质、痛风及各种胃肠症。食素之人,却无此种危险,盖蔬菜非毒菌滋生之地。

  (三)蔬菜五谷,较肉食易于消化多矣;其中所含原料于中咀嚼时,即起消化作用,故愈嚼愈觉甘美。肉则反之,其所含成分,不能在口消化,故愈嚼愈觉淡涩无味。

  (四)食肉者易患肝部与肾部之症,盖肝与肾,专司消化蛋白质及排除废料之职。肉类中含蛋白质极多,含其他养料则不足,且多废料,故易使肝与肾负担过重,而遭亏损。

  (五)兽畜食蔬菜八磅,方可长一磅之肉,但一磅蔬菜,则较一磅之肉多三倍之滋养料。故肉类之滋养料,却较蔬菜之滋养料价昻二十五倍。

  (六)肉类较蔬菜易于腐败,腐败之肉较腐败之蔬菜更足危害人体,且腐败之肉较腐败之蔬菜更难察觉,故欲免危险,莫如戒肉,尤于夏季为然。

  (七)肉类因有毒汁与废料,易使人感烦燥困惫之意,食素之人,必较肉食之人强壮而寿长,此为无异议之事实。

  然食肉最可取之点,即为其味之可口,但人之胃口,亦不过习惯耳。实则肉类之味,蔬菜中无不有之,在于调制得法与否。

  我们于此可以明了荤素饮食,两者间那一种于人生有益的确实证据。而蔬菜里具足各种维他命,并且又特别丰富,这又是肉食里所没有的东西。聂云台先生经过详细分析发现蔬菜里有七种维他命,

  P.255

  且都有它特别预防某种疾病的功能,兹择录于后:

  维他命甲(A)

  (一)、 最丰富的来源,干酪、波罗、菠菜、萝卜、梅子。
  (二)、 次丰富的来源,乳酪、生菜、马铃薯、橙子、白柠檬。
  (三)、 更次丰富来源,桃子、牛乳。
  (四)、 欠缺维他命甲的病征:夜盲,发育迟缓,眼球眼皮发炎(烂弦眼),腺的萎缩。

  维他命乙(B)

  (一)、 最丰富的来源,酵母、落花生、豆,其他有壳果、糖、扁豆、米麦胚芽(非指已萌发之芽)。
  (二)、 次丰富的来源,大麦、雀麦、小麦、米、苡米。
  (三)、 更次丰富的来源,橙子、蕃茄、马铃薯、包心菜、向日葵。
  (四)、 欠缺维他命乙的病征:脚气症(包含腿肿、手足麻木、心脏麻痹等现象),胃口不良,发育迟缓,神经痛,神经诸病,心脏扩大,心脏跳跃(即心脏弱)。

  维他命丙(C)

  (一)、 最丰富的来源,橙子、柠檬、葡萄、橘类、生菜、米麦胚芽,和兰鸭儿芹、洋葱、生卷心菜、草莓、大头菜。
  (二)、 次丰富的来源,生莱菔、萝卜、黑莓、覆盆子、大头菜。
  (三)、 更次丰富的来源,马铃薯、牛奶、苹果、香蕉、胡椒。
  (四)、 欠缺维他命丙的病征:牙肉出血、骨节炎、失眠、坏血病、牙齿各病。

  维他命丁(D)

  (一)、 最丰富的来源,牛奶、乳油。
  (二)、 次丰富的来源,酵母、乳酪。
  (三)、 更次丰富的来源,日光浴,可令人体皮下产生维他命丁。
  (四)、 欠缺维他命丁的病征:牙齿欠陷,软骨鸡胸龟背,肌肉衰弱,曲脚症,易怒,脊骨弯曲,膝外翻症,及肺痨骨痨瘰疬结核等症。

  维他命戊(E)

  (一)、 最丰富的来源,米内所含之油、大麻士油、生菜、米麦胚芽、青菜。
  (二)、 次丰富的来源,棕油、棉子油。
  (三)、 更次丰富的来源,橄榄油。
  (四)、 欠缺维他命戊之病征:男子无生殖能力,女子不能成孕 。

  维他命己(F),或称维他命乙种第二类之复性维他命。

  (一)、 最丰富的来源,酵母。
  (二)、 次丰富的来源,落花生、牛奶、干酪。
  (三)、 更次丰富的来源,蕃茄。
  (四)、 欠缺维他命己之病征:蜀麦疹,皮肤病,精神系病,肠脏各病。

  维他命庚(K)

  (一)、 来源,大麻子油、卷心菜、菠菜、蕃茄、紫花、蓿苜叶。
  (二)、 欠缺维他命庚之病征,血液不能于需要时凝结。

  维他命在新鲜蔬果内,分 ABCDE等数种,为养生之宝,能治各种疾病,几于一切蔬果中皆有之。植物得地力之厚,阳光之暖,雨露之润,其滋养力之伟大,岂动物之死尸所能比,食肉有害,能发生各种疾病。寄生虫,及烟酒欲,以金钱报效屠户、烟店、酒店、药店,其数总计甚巨,最为失策。又昔年米麦皆以石臼舂之,虽粗而实卫生;自碾谷机发明后,珍贵之滋养料,尽被碾除,故今人不及古人健康,因不食粗粝故。

  四、从物我一体论人类应该素食
  人为万物之灵,或曰:「人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人具有天赋仁慈德性,禽兽则否,人与禽兽相差也就仅此而已,故曰「几希」。古今圣人出世,就是要特别把人类的灵性发扬出来,以此灵性为本,再推进「物我一体,同体大悲」的精神。佛教各大乘经典,尤其是楞伽

  P.258

  经、涅槃经均不主张肉食,就是为养成慈悲心。人类果能多数人保持素食,不伤一切动物,自然对于同类不忍屠杀,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根本办法。现在世界还有部分人主张和平,不忍人类自相屠杀,就是受了古今先贤古德、宗教家仁慈教化的影响。证诸科学,素食有利益于人生,更应顺从佛教悲心,提倡素食。今日人类仍不能消弭战争,和平相处,实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高度同情心、慈悲心,所以动辄互相残杀。佛教叫人断除肉食,主张素食,就是要养成多数人的慈悲心,断除杀机,消弭战祸。「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怨恨厉气所结,乃成现在悲惨世界,提倡素食,实为挽救世道人心根本方法。

  一、涅槃经: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悲种」。所以佛教主张不食肉,是要养成慈悲心,以慈悲心来说,一切众生皆有好生愿望,食众生肉,分明对众生没有慈悲心。

  二、楞严经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数,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这是根据因果观念,人应断除肉食。人生善恶的遭遇,全系循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兹举两则故事以证明因果不爽:蓬溪县官,刘道原,下任时宿在姓秦家里,梦见一妇人,哭诉说:「是秦家妇,生前捶杀一妾,阴官捉去罚为羊,我现在园里,明天要捶杀给你吃,我死不惜,只因肚里有小羊,他因我同死,我罪更大」。天明告知秦家主人,羊已被杀死了,秦家人悲痛,拿小羊放入老羊肚里埋葬了。(见广仁录)

  P.259


  藕益大师:南安县山里,有居民半夜起来,看见一人,杖赶一人,到邻居家去,那人不肯进门,说我只欠他家三分银子,赶他的人,用杖打他进去,居民看见很奇怪,明天早晨到邻家探问,生了一只猪,心疑这猪的价钱,不止三分银子,没多日,这猪落在粪坑里淹死了,果然有人出三分银子买去。(见闻录)

  三、梵网经说: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四、大乘入楞伽经说:「悉曾为亲属,众秽所成长,恐怖诸合生,是故不应食。一切肉与葱、韭、蒜及诸酒,如是不凈物,修行者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大惊怖。饮食生放逸,生于贪,是故不应食。邪觉生贪故,心为贪所醉,心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为利杀众生,以财取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不想、不教求,此三种名净,世无如是肉,食者我诃责,更互相食啖,死堕恶兽中,臭秽而颠狂,是故不应食,猎所旗荼罗,屠儿罗杀婆,此等种中生,斯皆食肉报,食已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嫌恶,象胁与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以其恶习故,愚者妄分别。如贪障解脱,贪等亦复然,若有食之者,不能入圣道。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净食尚如药,犹如子肉想,是故修行者,知量而行乞,食肉背解脱,反达圣表相,令诸众生怖,是故不应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猴子及虎狼,应其同游止,一切皆不食,必生贤圣中,丰财具智慧」。

  P.260


  依楞伽经的颂文,可敷演其不食肉的真义,人与禽兽,同属有情,随业流动,无量劫来,互为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夫妇、朋友,骨肉至戚,天性攸关,今竟何以一反宿情不相亲爱,而竟忍心杀而食之。一切猪羊牛马身分污浊,内贮屎尿,外依泥泞,犹如粪坑,等同脓聚,即号称为人类,性如清洁,何以竟效蛆狗争相啖食?人类所食的鱼肉,气质粗臊,内含毒汁,以葱、蒜、盐、油,调其味,人食之,神志昏迷,增恚助淫,恶臭熏蒸,易染疫疠。人号称为万物之灵,应有仁慈德性,怜愍一切众生,不加杀害,怎能杀害生命,取食其肉呢?有情肉身皆从淫欲而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种,人若食肉,则增长淫欲,因淫欲故,愈贪食肉,因贪食故,愈贪淫欲,遂使人变成畜身,愈淫愈杀,愈杀愈淫,妄杀妄死,乱淫乱生,生生死死,不获解脱。人所食的肉,皆由杀而来,杀习相传,因果不昧,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由人杀生,人之与人互相残杀,尸积千里,流血百川。因有食肉的人,就有从事杀生图利的屠夫,杀生图利的人,就是杀人的强盗,为图利杀生的人,固属不智,而贪图口福食肉的人,间接使人犯了杀生的罪恶,非唯不智,且复不仁。人倘能不食肉,杀念既除,慈心增长,能成慈心,祥和可致。人人皆可期于圣贤,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于此,可知佛教主张不食肉的真义。

  五、释疑
  或有人说:假使人人都学佛,不食肉的话,则猪羊牛马鱼蟹等动物,岂不充满世间,甚而与人争

  P.261

  食,现在人口增加,已感食粮不够分配,人食动物,正是减少世界因人口增加发生粮食的恐慌。这话说得并不尽然。虎豹豺狼潜居深山,人不食它,虎豹豺狼并未见增加。反之,因人食肉,始有图利饲养鸡猪牛羊等,人人倘能不肉食,就没有人饲养鸡猪牛羊,不饲养鸡猪牛羊,正是减少人类粮食的恐慌。现时人口虽日渐增加,尚未见到因缺少食粮饿死人的地方,即使有之,亦复因其他因素使然,绝非因素食的关系。

  或有人说:修行念佛,我是可以的,但是要我素食,以年老气弱,若不藉荤菜资补,则体力难以支持。这话说得更是不彻底,既然肯发心修行,必须明白修行的道理,素食的营养比荤菜丰富,已如前面所说;自己既然感觉年老,光阴无多,尚爱惜生命,而年龄未老的动物,先受刀砧,试问这于心何忍?人要乐生,欲以肉补,难道动物就不怕死,甘愿受你烹煎吗?利己忘物,即是贪生造罪,欲益反损,怎能终老其寿命呢?

  复有一种邪见的人,看见人茹素,认为可怜得很,说修行是修的心,只要心好,又何必素食呢?这话说得更是似是而非。贪图口福,残杀物命,杀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凶心、惨心、毒心、恶心还有胜于此者吗?试问好心当在何处?

  又有神教徒说:上帝祇赋给人类的灵魂,其他一切动物如火鸡一类飞禽走兽都是没有灵魂啊!这些动物都是上帝赐给人类哥哥姊姊们佐食品的,人类天生赋有屠杀一切动物的特权。唉!想不到以博爱为主的神教,竟说出这种残酷的话,怎不令人唏嘘叹息!上帝怎能配称为「博爱」?佛教提倡素食

  P.262

  ,完全依照佛教的慈悲观,佛视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一切飞禽走兽在内)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姊妹,相敬相爱之不暇,怎么能加以屠杀?佛视食众生肉,等于食自己过去父母、兄弟、姊妹。所以佛教同体大悲的愿力,绝不是神教偏私「博爱」所能及啊!我们希望神教徒放下屠刀,让一切众生与我们人类兄弟姊妹,同享着生存的自由!

  或者有人说:「我食肉已成为一种习惯,叫我素食实在感觉有许多困难,甚至出门不方便」。这话说来似乎有点理由,其实荤食素食,都是一种习惯,但习惯有善的也有坏的,譬如嗜好吃烟喝酒赌钱的习惯,就是一种坏的习惯,荤食虽不说是一种坏习惯,但至少有伤仁慈德性,影响身体健康。而荤食容易发生病患,这在前面已说过。素菜内营养丰富,比荤菜内多。为了增长自己德性,及卫生起见,应力行改变这种荤食习惯。至于出门不方便,这是一种藉词,现在各地都有素食馆,即使没有素食馆,豆浆面包到处有得买,怎能说不方便呢?

  世间人不能素食的原因,不外二种;一是贪图荤食的口味,一是恐怕素食营养不够,有损害身体。要知道人的寿命长短,不在荤素的关系,乃在各人业力的问题。鹿食草,但它的寿命比一切走兽都长;虎食肉,但它的寿命,却不及鹿。试看深山修行的老僧,多活到八、九十岁,他所食的蔬菜,并且是最粗劣的,既没有油,也没有什么口味,甚至一日一食,可见人的寿命长短,绝不系于荤食与素食之间!

  P.263


  佛化家庭生活准则
  佛学是从万有本源为出发点,以促进社会进化及救度人类为目的。要使佛教与社会人生发生密切关系,必须佛法深入民间,革除民间之鬼神迷信及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应积极提倡大乘佛教,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使佛教救世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并使民间能够普遍地领受到眞实法益。台湾民众对佛教虽有真诚信仰,但对佛教真理的认识,似乎未能具体,因此一般佛化家庭供奉神像都未能合乎佛教规定。为使佛法深入民间,建设佛化家庭,特拟定二十项佛化生活准则,作为民间奉行佛法之标准。

  (一)信念:佛化家庭必须信守三皈五戒。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及耶回神教;自皈依法,永不习学外道经典及耶回经典;自皈依僧,永不皈依邪师外道及耶回牧师。于日常生活中严守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而为生活基本信念。

  (二)供佛:佛化家庭应供佛菩萨像。以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弥陀佛为主。不供一切天魔邪像。早晚供养香花水果。礼拜默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P.264


  (三)敬法:佛化家庭,每逢朔望或诸佛菩萨圣诞,必须沐手焚香礼拜、正坐,于讽诵大乘经典时,先端坐默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念毕,合掌展开经卷。

  (四)敬僧:佛化家庭,须经常与佛教团体接近,研究佛法,培植精神上之修养。若遇比丘、比丘尼或大德法师,要以真诚礼节敬待,即是普通僧尼,亦当以常不轻菩萨,「吾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作佛」的态度待之。

  (五)事亲:佛化家庭,应孝敬父母。其孝敬方法,不仅使其温暖、饱食,便为满足,更当劝令近事三宝,或托亲友劝说,令生善根,使其永离轮回苦海,往生十方净土,庶为真正孝敬父母。每见父母须端身正坐,不得依靠,并默念曰:「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六)修持:佛化家庭,应早晚集合家中夫妇子女,于佛前作简单礼拜,时间长短以不妨碍工作为准则。若遇附近佛教团体讲经法会,必须前往参加聆听。诵经以佛说善生经、玉耶女经、普门品、药师经、地藏经、心地观经报恩品、弥陀经及早晚功课为准则。其余一切外道经卷:太阳经、太阴经、血湖经、北斗经、三官经、灶王经、地母经,以及耶回教等经,不可迷信妄从。

  (七)训育:佛化家庭训育子女,当以循循善诱,不可以扑挞呵骂,常宜默念:「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对于仆人以感化为主,勿用厉色为是。对于妻子宜多谈佛教因果故事,随时输以慈悲喜舍五戒十善,忠孝节义等美德,使全家养成良好习惯及个人修养的基础。宜常默

  P.265

  念:「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无贪着」。

  (八)家政:佛化家庭,以开源节流为原则,不浪费不鄙吝为度。家庭子女行住坐卧静穆威仪,以不违背佛制「六和合」、「四摄法」的意义为生活的规则,对待宾客,不论亲疏以真诚相待,是信仰佛教者,讨论佛法道理,非佛教信徒,亦以真诚劝信佛。凡待客饭菜,须用素餐,不得杀鸡宰鱼。万不得已时,买市中不见杀不闻杀者待之。

  (九)斋戒:佛化家庭,应遵守佛戒,凡有生命不可杀害,能长斋更好,否则当持八关斋或观音斋,或每朔望或诸佛成道纪念日,一定吃素,以示个人崇敬真诚。每日早中受食时,先须供佛,然后合掌默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十声。每餐食时,先食三匙:初念愿断一切恶,次念愿修一切善,后念誓度一切众。每餐如是作,则功德不可思议,凡遇美味不得贪食,每日三餐,晚宜少食,零食习惯极宜改除。

  (十)庆吊:佛化家庭,凡遇庆吊喜丧等事,当遵佛制,破除陋俗及一切迷信恶习惯例,以庄严节俭为原则。庆丧宴客,均宜素食。男女婚嫁,以非佛教徒不通婚,若天主耶稣教不与外教通婚者然。夫妇以一夫一妻为制度。遵守佛戒,凡非夫妇不得行淫。勿蓄妾婢,以免家庭不睦。各依佛法努力修持,以符合菩提眷属真谛,至于丧事,更应遵佛制,念佛助生,实行火葬。尤须戒除世俗烧公据焚楮钱及纸衣纸屋各项无意义之举动。

  (十一)疾病:佛化家庭,应知人生生老病死皆为宿业所感。一般愚夫愚妇,每遇色身患病,不

  P.266

  肯就医,迷信神鬼,说是邪魔作祟,或说窗户不当,或祖坟不是。如是种种迷信神权,妄食香末仙丹,致遗误生命者不知凡几。凡人有病,应就医诊治,不可迷信乩坛谶语。若精神不宁,求佛加被,当依法忏悔。

  (十二)寿祭:佛化家庭,如遇父母及家主夫妇生辰,宜戒杀放生,诵消灾延寿药师经,悲慈母不在,应诵弥勒上生经,或观经,或请僧诵,或自诵,用报母恩,要知生辰为母亲难日,不可恣情纵欲杀生。如遇祖先忌日,宜供香花果品,自己讽诵佛号、经典;为亡灵回向净土。不得用荤牲余礼。其民间流传一切邪教邪鬼祭祀举动,都须戒除。

  (十三)静坐:佛化家庭,每日工作余暇,或晚食后,率领家人子女静坐默念:「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然后以左足安右足上,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仰掌向上,以两拇指端相接,腰须直竖,背脊如壁,头少俯,鼻与脐成一直线,唇齿相着,两目微闭,观心下视,正身端坐,不得偏斜,不得动摇,不得依靠,不得鼾鼻,调和呼吸,令息细微,坐定后,或数息,或持咒,或念佛,或作观,或习定,或参话头,由各人自择。果能逐日实行,不唯强健身体,且能增长智慧。

  (十四)睡眠:佛化家庭:家人子女睡眠要吉祥而卧,以右掌枕头,左掌搭膝,右胁而卧,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盖胃之幽门出口向右(幽门为胃通小肠之门),胃中之食物易入肠中。每晚九、十时须睡眠,每日须睡六、七时足矣。临睡时,不得高声语笑,不得多用思想。虽在家夫妇,应宜节欲。睡眠先后均宜静坐一时,先令身心安静,然后就床而卧,并默念:「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

  P.267

  安稳,心无动乱」。早觉时念:「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十方」。

  (十五)看病:佛化家庭,凡遇家人子女及邻舍病人,均宜看护,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无差。凡看病时须默念:「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念毕,以善言安慰病人,劝其念佛。

  (十六)盥洗:佛化家庭,日常生活,均宜节省。盥洗不得多用水,用水时,须低头引水,不得喷水溅人,不得高声擤鼻呕吐,不得于殿塔净地中涕吐,洗浴时常默念:「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入厕不得仓卒入内,先弹三指,使内人知。入厕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大小便后,必须洗手,每日最宜大便一次,能使肠胃健全,而无疾病,小便时宜将牙关紧闭,行之日久,可除牙痛虫蛀症等,并能保持牙齿至老不落之患。

  (十七)经商:佛化家庭,如果经商,当以不违背佛法为原则。不营屠业,不营酒业,不营鸡鱼及贩卖男女奴仆。凡出售货物皆标明价码,不卖假货,不卖二价,不得折扣,不瞒关税,不欺老小。客如不受,任其自由,不生忿恨,货坏价廉,皆须明示,不得遮蔽,不放账,不负债,心地清净,自然安乐。虽经商场,不生贪念。

  (十八)公仆:佛化家庭,为政府官吏,既有势位,正好依佛行事,广行法化,于处理案件,切宜秉公,不受私贿,不抑是非,不妄赏罚,对双方讯问后,以佛法因果开导之,劝今后明因识果,依

  P.268

  佛法国法,安善良民;对于犯人,以怜愍开示,不得含恨妄罚,凡遇佛教寺院庵堂及佛教文化公益慈善,须热心护持,经济裕时,协助佛教徒兴办诸善公益及倡印佛经,以善化导万民。

  (十九)出外:佛化家庭,家主因事出外,不得摇臂而行,不得故视女人,不得眼角傍视女人。凡入街中,不得坐酒肆,不得坐屠家,不得行柳巷。凡逢尊长,均宜先立路旁。凡遇鬪争、争胜、神会、妓院、烟馆、博弈等,须端身直行,不得观看。凡见一切生物,应生慈心,梵网经云:「见一切众生应唱念:汝等众生,尽应三皈五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众生,应心念口言:「汝等畜生应发菩提心」。

  (二十)娱乐:佛化家庭,应严禁烟酒脂粉赌博,奢侈等品,力求朴实,提倡高尚娱乐,或结伴朝礼名山,或兴办佛化事业,化导社会,或举办讲经法会,引度众生,或习学佛教唱诵,以增长家庭子女佛教的情绪。

  P.269


  与朱镜宙居士论佛法 朱镜宙居士来函
  般若大德赐鉴: 拜读人生四周年纪念刊出大着「胡适博士谈佛学」一文,对于吾佛教文物之被摧残,语重心长,愤慨之情时溢言表!乃知大德为一有心人也。敬佩无量!惟言六祖否认菩提,则于义似有未审,坛经经文具在。学人自开卷至终卷,觉无一语否认菩提之处,当可复案,其曰:「菩提本无树」,仅一本字即是为六祖不加否认之证。惟菩提无头无尾,非黑非白,不方不圆,非一非异,不可以形求,言语道断,故其曰无树。乃针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句而言,仅一转语便见工夫高下,禅宗之妙绝处,往往如是。坛经般若品偈曰:「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然则六祖何尝有一字否认菩提耶?上求菩提,下度众生,为吾侪佛弟子惟一鹄的。如果连菩提也要否认,则三藏十二部便无处着落,吾辈将如大海中无舵之船,东南西北,无所适从矣!故不可以不辨。末法众生邪说炽盛,闻有冒牌佛徒掮着佛教金字招牌,公开倡言不必发菩提心,不必持戒,仅信持名,即可往生成佛者,深恐大德之言为若辈所利用,此为六祖亦否认菩提者,重诬贤哲,其罪尚轻,响影初机,长其邪见,其过甚大,用敢略抒所见,拉杂奉陈,倘能将打破

  P.270

  明镜句下加入有台二字,否认菩提句下,加入有树二字,即圆融无碍矣。不审大德以为然否?

  敬请

  撰安

  学人 朱镜宙敬叩 四二、一、二三

  镜宙居士慧鉴:顷读

  惠书,敬悉 居士对不慧于「胡适博士谈佛学」一文中所说:「六祖否认菩提」一句,有所指教,欣喜无量!

  六祖否认菩提,虽六祖坛经无有明文,然此句由来,乃在六祖与神秀竞选传法的答偈。要解答六祖的答偈,不可仅拘泥于前二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必须贯彻第三句(本来无一物)。这一句,才是六祖本怀的教义,前二句仅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作消极的反击,第三句不独显出六祖超越一切知解教义的自证境,并且积极的挥出「无一物」的慧剑,直向被情识史解所缚的神秀胸堂猛刺,所以才「打破了明镜,否认了菩提」,把千圣不传声前一句的消息透露出来。

  在本来无一物的境上,绝对没有什么形相概念,乃至生死、涅槃、烦恼、菩提、迷悟等一切的相对法。是故六祖「无一物」的无字,不仅否定了一切的相对法,并且揭出更高的见地。所以禅门特于此唤起人注意,「勿为虚无会,勿为有无会」,这就是指根本无差别智实际的体验。所以后人展开地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由此可明白六祖用「无一物」来表现心性卓然独立的风

  P.271

  度!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的中心思想。所以禅门祖师都惯用离四句绝百非的否定方法,以扫荡学者的知解,要人把握现实,「凡圣情尽,体露眞常」,故有劈佛骂祖的宗风。古代有些极端的祖师,不独否认菩提,烧毁经典,并且以为释尊说法为祸胎,遗害后来子孙撒尿泼粪,致人无出身处,当前要与三十棒,贵图天下太平。这即是要人凡圣情尽,顿悟自心,本来空寂,说凡说圣,都如梦幻,即此了如梦幻之智,亦是假定。故圆觉经说:「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所以要拘于文字知解觅取自觉的真生命,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宗密解释最上乘禅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菩提,无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者,是最上乘禅』。
  由此可明白禅,祇以求顿悟见性为目的,舍此都不是禅的根本要谛。由于修道者根机关系,故有顿渐的分别。宗密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最上禅。特别指达摩所传的禅为如来最上禅,这个最上禅,也就是六祖顿悟禅。当然这个顿悟禅,不是初机所能了解。故不慧对居士的指教,除掉彼此立脚处不同,并不觉得有其他什么?这一点,也许会同意吧!

  谨此奉覆 敬颂

  撰安

  不慧 般若谨启

  P.272


  般若大德尊鉴:敬启者:顷自乡间回城拜读人生月刊第五卷第三期大函多所诲示,欢慰无量!鄙意「否认菩提」与「否认菩提有相」(有树即有相之意),其间相去,不知几千万里!「否认菩提」是根本否定了菩提。「否认菩提有相」,即非根本否定菩提,不过认菩提不可以形相求而已。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云:「若以色身者,则不见佛。……若以法身,法身不可见;所以者何?法身离见闻,不可取故」。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六:「所谓法身,如虚空身;非色相身」。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我于真境界的菩提,诸见平等故。无相境界的菩提,诸相平等故。无愿境界的菩提,三界平等故,无作境界的菩提,诸行平等故」。曰如来,曰实际,曰法身,曰菩提,异名同义,皆说菩提之不可以形相求,亦即尊函所云离四句,绝百非,言离言绝,言外之物,其性宛然,不道此物不可从四句中寻求,亦不可在百非中议拟而已。此与六祖「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其义正同。又与尊函引古德:「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圆觉经:「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相合。曰:「无尽藏」,曰:「实相中」,其非「否认菩提」,彰彰明正。

  现在姑置胜义边事不论,且就文字方面来说:「本来无一物」是说这个无头无尾,非黑非白,不长不短,「离四句,绝百非」,「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怪东西,本来自性清凈,无一物可名。以其不惹一物故,所以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此句乃重申,亦即

  P.273

  总结,上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二句,更进一步加以有力之说明而已。设无以上二句,则本来无一物,便觉突如其来,首尾无法相应矣。言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就表面看来,好像轻描淡写;然一按其实质便见分量,简直与秀大师真枪真刀相见,是何等一幕凶险格斗镜头!打得秀大师落花流水,片甲无留!我侪以千载后之观众资格,尤不觉翘起大拇指,连声说道:「顶好!顶好」!岂可以消极反击,等闲视之!

  自来教门与宗门(吾国通称禅宗为宗门),手法本来不同。就教门论,佛说三藏十二部经教,吾人均不妨用恒河数沙方法,细细去数一回;究竟数得清,抑或数不清,此是另一问题,非数沙者所宜问,即明知数不清,也要尽可能去数一遭,方算尽了责任。以是之故,佛说法四十九年,我侪应该感恩。佛法僧三宝,我侪应该恭敬供养。祖师立门庭,定早晚课,说戒,参禅,念佛,持咒,度四众弟子,使传灯不绝,慧焰永张,我侪应该欢喜赞叹。毁戒败德,便是狮虫。呵佛骂祖,应堕地狱。绝无保留余地,更不许减价议卖。至若大函所列举那几句不必拘泥,那一句必须贯彻,那一句是六祖本怀的教义,条分缕析,纤细不遗,在演教本分上,学人极端赞佩,若就宗门立场而言,那就大大不然!所有拟议,尽是识影门头事,与人们本分无干,故一开口,就要吃棒。可怜云祖师未会这个,弄得七零八落,打出关外,狼狈不堪!总算维摩透得一些消息,默然无语。不料文殊法王子,又弄聪明,说什么善哉!善哉!此乃入不二法门,真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糟糕万分!说到此处,我也认为佛说法是易事;祖师呵佛骂祖是多事;参禅念佛明心见性是多事,胡适谈佛法亦多事;大德评胡适博士谈

  P.274

  佛法更多事,学人于葛藤之上,更加葛藤,「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此自扰扰人,罪该万死!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大函说了许多公案,是否欲回教门,趣于宗门?如然,我们祇有恳求文殊师利菩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将这杀人不留情的宝剑,给我们当头一下,将一切葛藤,斩得干干净净,结束这一桩大事因缘,免得再来生是生非,处处多事。如其不然,那末,「否认菩提」,还是「否认菩提」。「否认菩提有相」,还是「否认菩提有相」。二者之间,毫厘千里!孔子曰:「必也正名」。演教之人,正名是一件大事哟!

  大作「评胡适博士谈佛学」,分明是一篇演教文章,并不是教胡适博士去参什么「念佛是谁」?「一归何处」?「那个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拖死尸」等类把戏;既是演教,正名亦何可忽?偶因复谕,略有所触,用敢再抒所见,藉补前函之所未逮,草草不恭,伏乞恕罪,敬颂

  撰安

  学人 朱镜宙和南 四二、三、八灯下

  镜宙大居士道鉴:兹再获读

  大函,妙义重重,欢喜无量!山野前函所陈,乃就题而论,并非如大函谓:「是否欲回教门,趣于宗门」。是则宗与教将辟为二门矣!其实,二而为一未可分为两事。宗密禅师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先以十门总论宗教一致,继以禅之三宗(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印证三教

  P.275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皆为显宗教一味法。盖以经为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不相违。达摩东来,因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着于名数知解,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因此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非离文字而说解脱也。今人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教家,殊不知禅正以修证为本事;闻谈即心即佛,便推属宗门,殊不知心佛正是教家本意」。此宗与教未可分也明矣。

  唯关「六祖否认菩提」一句,前函尽说,本不再论。兹以大函谓:「否认菩提与否认菩提有相,其间相去不知几千里」。其实二者同属世俗说故;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说:「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无形无色,无定无相;无向无入无道,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变无知,亦无所得,亦无戏论,无问无示,无有文字,无语言道……是故于此法中,无有得者,无所有法,亦无菩提」。大乘伽耶山顶经说:「菩提相者,独超三界,虽随世俗而有名字,远离一切音声言说」。是故菩提不特不可以形相求,亦不可以名字求。凈名经亦曰:「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故二者之间,未必有若何距离也。大函复以「正名是一件大事」,究不知欲正何名?为菩提名欤?抑菩提相名欤?然二者均应如前说,同依世俗故。瑜伽真实品说:「一切法假立自性,或说为色,或说为受,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假立非有自性」。殆以一切名言,皆是虚妄分别,能诠之名辞,并无所诠之事实,譬如说火并无火之体性。深密、楞伽同说:一切名字皆为徧计所执,不成实故。起信论说:大乘之体,遣无可遣,强名曰「真如」。摄论说:「名事互为容」。此皆显名字假立

  P.276

  自性。愚妄凡夫,由于业蔽,真智不彰,不了知诸法离言自性,妄起分别。亦即真实品说:「便有八种邪分别,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乃至有种种生老病死等苦流转不息」。故于名言中欲正其名,则无异依幻说觉。左右主张用恒河沙数方法,欲细数佛说三藏十二部经教,用心虽善,唯恐误初机执月必在指,而佛法要人明心见性,不究自心,即使数尽尘沙于己何益?法句经曰:「虽诵千章,不义何益」?说食数宝,如来之所呵斥!永嘉大师曰:「分别名相不知修,入海数沙徒自困」。故山野对入海数沙方法,以测量如来圣智所行境界,唯恐徒遭自困耳!

  大函最后把「念佛是谁?拖死尸」等类,视为「弘宗的把戏」,岂但此也!如来转*轮,一时说有,一时说空,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最后犹说一字未说,不也是把戏?以世相说,无一事不是把戏,祇是好丑不同耳!依实相论:粗言细语皆是妙谛,一色一香无非法界全体,此所以洞山答僧问「如何是佛?麻三斤也」,究不知世间犹有一法胜于此种把戏乎?古今看把戏者虽多,然真能识得把戏,不为把戏所惑者,毕竟很少。即今吾人为此一句名言,惹出如许葛藤,不也成为把戏?故山野同意大函谓:恳求文殊师利菩萨挥DB法王剑,给吾人当头一下,斩断一切葛藤;「结束这一椿大事因缘,免得再来生是生非,处处多事」。谨此匆覆,聊谢不敏而已。并颂

  撰安

  山野般若 四二、三、十五

  注:「山野般若」为著者当时笔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