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怨偶佳偶只在一念之间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2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君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法唯心,怨偶佳偶只在一念之间
  ——癌症母亲解开心结,安度晚年安详逝世的故事

  在末学以母亲的名义微薄捐赠公益网站并祈祷母亲或者恢复健康或者安详逝世的第三天,在家人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母亲听着佛号在安详中逝世,家里的蝴蝶兰空前盛开。一只美丽的小鸟一直陪伴灵柩左右,给家人带来许多安慰和信心。母亲的逝世,既让我们悲痛,也让我们安慰。毕竟,她和父亲多年的心结终于在皈依后解开,相濡以沫,在父亲和儿女的搀扶下安详走完人生之路。
 

  徐师兄命末学写下以鼓励他人,当时写完后感到不满意,搁置多时等再找却再也找不到。这是末学过于拘泥细节过于注重自我,其实也是以小失大,不明理自私的表现,阿弥陀佛。此刻,末学怀着忏悔的心(忏悔自己的拖延),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佛菩萨的加持,感谢大德医生的教育和治疗,感谢徐师兄的鼓励并帮忙母亲布施祈愿!)讲述父母亲解开心结,化解双方怨恨的故事,但愿对其他尚且互有心结的朋友们能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父母双方的矛盾和心结

 

  末学父母亲属于他人介绍结婚,婚前互相了解并不充分。他们都是孝敬父母善良而有责任心之人,两个人都是知识分子,母亲还曾担任小小的领导职务。只是可惜两个人性格以及待人处事方式不够融洽。父亲相当大男子主义,屡屡要按照传统的家规,男主外女主内的标准要求母亲,对母亲的意见也不够尊重,常常打断她的发言,母亲的个性则外柔内刚,自尊坚强,对其他人态度都相当柔和,唯独对待父亲也不够恭敬。因此两人常常在许多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能很好地互相沟通和理解,在母亲不恭敬的时候,往往父亲会对母亲用很伤人的语言破口大骂。通常情况下,母亲不争吵,却常常生闷气,流泪。有的时候,父亲在嗔恨心的作用下,会说一些非常绝情的话,母亲常常记住这些话,一直无法释怀。一想起父亲的话,就很生气。
 

  二、矛盾的化解与佛力的帮助
 

  两个人别扭了几十年,仍然无法互相谅解。作为子女,作了许多工作,流了不少眼泪,祈求他们放开心胸,原谅对方,可惜效果甚微。一直到母亲被查出得了癌症,父亲很后悔,希望母亲原谅她。然而母亲仍然无法释怀。因缘巧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位大德医生,是一位修行颇深的佛弟子。大德医生不仅提供了医药,而且明确指出,一切癌症都是心结无法解开的最后结果,只有从细胞深处清洗,从心灵里忏悔自己的过失,清除怨恨和不满,才有治愈的可能。遇到自己心里过不去的坎,也要问问自己,在这件无法原谅的事件中,自己是否存在过错,是否也有不对之处。通过忏悔,进而原谅他人。他讲道,人们得病的渠道其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治疗的途径也应该是多个渠道并进,吃药打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清除内心的垃圾。与此同时,他还传授了去除怨恨的方法,如把无法原谅的事情记录下来,看看自己能否原谅,能原谅则撕掉。大德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讲述了不少他个人在人生旅程中如何化解自己的嗔恨心,如何原谅他人,化敌为友。难得的是,在离开疗养地之前,在佛友的牵引下,母亲皈依了佛门,并受了五戒。
 

  皈依后,母亲难得的不太疼痛,人也逐渐开朗,更难得的是,终于能够原谅父亲敬重父亲。而父亲在大德医生的开导下,发挥了慈悲心,把母亲当一个孩子关心宠爱,不再计较她的任何过失。两个人在吵闹了三十几年后,终于可以互相搀扶,互相谅解,互相敬重。母亲在这个阶段屡次说“你们的父亲变得如此好,我也要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好好照顾他。”我们听到母亲所说的话,既欢喜又心酸,既感谢佛祖大德的帮助,也感叹,如果他们能够早些领悟到善待对方之道该有多好。父母亲的和好,给了子女无限的安慰和鼓舞。
 

  三、母亲的逝世
 

  由于内心不再嗔恨,也是佛力的加持,母亲一直没有癌痛的症状。按照一般常识,这类癌症病人会在临终前两个月疼入骨髓,于是家属就可以预计病人何时逝世。由于母亲没有任何癌痛,而且气色越加红润,家人都以为可以康复。唯一的症状是感到虚弱,最后躺在床上午休的时候,听着佛号走了。而家人居然一无所知,只是以为她在午睡。在整个告别仪式中,她一直保持着安详的睡容,听到佛号,脸色越加红润。
 

  顺便提一句,在确诊后,母亲基本就素食了,皈依受戒之后,更是素食。看到母亲走得这么平安,父亲说,他也准备延长素食的天数。
 

  末学屡屡感到,父母如同两尊菩萨,演出这人生的悲喜剧来点醒子女。尤其是母亲从患病到逝世,增强了全家人乃至亲朋熟人对佛法的信心。其实万法唯心,同样一个人,只要换一种心态,原谅了对方,其实也解放了自己,只要有一方能够多领悟一点,从自己做起,必然可以逐渐改善两个人的关系,怨偶与恩爱夫妻原来就在一念之间。人生苦短,珍惜相处的缘分,从善念出发,只要改变心念,改变言行,改变因,就可以改变果。
 

  以上末学匆匆写就,但愿能对于解开亲人间的嗔恨有所帮助,个别末学发挥的见解颇粗浅甚至谬误,希望诸位指正。

  ——感恩的佛弟子于2007年1月3日

标签:智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