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职场商道>>正文内容

成功秘诀:论语与算盘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4日
来源:衢州新闻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称,涩泽荣一“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的经商思想是“日本崛起的秘诀”。涩泽出生于1840年,自幼便修汉学与习剑,但明治维新改变了他的命运。1867年,他作为日本使节团成员出席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后又在欧洲游历将近二年。当时欧洲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他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回国后,他受明治新政府之聘在大藏省任职,但不久便辞职“下海”,投身实业,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堪称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

  作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商,涩泽一生崇拜孔子,并积极地致力于将《论语》思想运用到经商实践中。涩泽认为,传统观念总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这从中国古代到西方古代都有种种说法,如中国儒生有“为富不仁”之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有“所有的商业皆是罪恶”的论述。这些观念的形成当然是与一些不法商人的种种不当牟利有关,以至形成“无商不奸”的看法。但是,当把这种观念绝对化之后,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却产生了极大的害处。其实,孔子并无鄙视富贵的观点,只是劝诫人们不要见利忘义,不要取不义之财。因此,涩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涩泽还指出孔子不仅提出要富民,而且富民的最终目的是强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涩泽认为,要使人民富裕,国家富足,必须走工商兴邦的道路。
  在涩泽那本被称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他把自已成功经营的经验归结为”“《论语》+算盘”。如果《论语》代表仁义、伦理和道德,而“算盘”当然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利”的象征。涩泽说:“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同时《论语》也要靠算盘才能从事真正的致富活动。他认为,“缩小《论语》与算盘间的距离,是今天最紧要的任务。”因为不追求物质的进步和利益,人民、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富庶,这无疑是种灾难;而致富的根源就是要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这样也才能确保其富持下去。为此,他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又要有“商”的才干与务实。“如果偏于士魂而没有商才,经济上也就会招致自灭。因此,有士魂,还须有商才。”但“只有《论语》才是培养士魂的根基”,因为“所谓商才,本来也是要以道德为根基的。离开道德的商才,即不道德、欺瞒、浮华、轻佻的商才,所谓小聪明,决不是真正的商才”。
  今天,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但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时,个人的非法牟取暴利有了一些空间。出现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增多、不公平竞争、唯利是图、商业道德败坏等弊端,而一个没有道德素质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重温儒家传统,借鉴涩泽反对所谓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不相容的观念,主张伦理道德与经济的统一;强调学问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修学向上。这些儒商精神,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正在探求将儒家文化和西方管理科学相融合的中国企业界来说,涩泽的思想也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