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见护法师:以戒为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见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见护法师:以戒为师

  许多宗教的诫条,简单易守,所以信者亦众。而对佛教的戒律,则认识不多,或以为吃素即是信佛,或以为佛戒苛刻艰苦,望之却步。其实,戒律正是佛教的一大特色。从在家人的三皈、五戒,到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以及出家人的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到大乘菩萨戒、一心实相戒,从简入繁,复归于一心,在在都显示出佛法的周密详尽,无论在家、出家,新学、耆宿,在修持上皆有适得其位的行为依止。

  持戒的实践,要先明理,知正邪。一般世俗有一些不合理的禁忌、陃俗,如印度相信在恒河洗浴能除罪业,或种种无益的苦行,以及中国民间杀生祭祀等。这些行为不符因果,不称为戒,不但无益,甚且反招罪过。

  故知心若不正,或不明真理,不习戒、持戒,则起心动念皆是造业,终将遭受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种种苦报,轮堕三界无有出期。这不是危言耸听,戒律是佛以其甚深智慧,不忍众生无端受苦而制定的,我等若能洞彻因果,方能体会佛祖用心良苦。

  然而,这种种的戒律,是否让人动弹不得、动辄得咎?是不是唯有清心寡欲、宿慧善根的人才能持守的?其实,戒律本就是为凡人所立,若是心念清净无染,行为从未偏离戒之规范,又何须戒?要知,五戒、十戒、比丘戒等,又称为“别解脱戒”,就是因为持戒不但不是约束,而是解脱!

  为什么会觉得持戒是约束呢?这正是我们的恶念在作祟。凡夫之心,有善有恶,以贪巧、自私、懈怠的心来看,则戒律皆是约束;以慈悲、平等、精进的心来看,则所有的戒行,本应如此。

  子曰:“吾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持戒,从心所欲就是自在解脱。这正说明了孔子讲礼教的目的,也是为了得自在,而自在以仁为本,心仁而后发之于行,则事事合乎礼法。这是举儒家为证。佛法亦然,真正的解脱,即是心正,心正而后发之于行,则事事合乎戒法。心正,自能从心所欲而不虞越戒,不但不虞越戒,更能定慧自在,妙用无边,所以称为解脱。

  然而如何达到此从心所欲的解脱境界?佛法所教,较之所有一切宗教、哲学皆为具体详尽。戒法中除了“别解脱戒”的次第,还有“定共戒”及“道共戒”。“定共戒”指修得禅定,如初禅、二禅等,则虽不受戒,以禅定故,自然不犯杀盗淫等戒;然而烦恼无明未尽,定力散去又会造业,故非究竟。“道共戒”则指成道证果之人,心念恒正,行为无染,则不刻意持戒而永不犯戒,至此方可真正称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们既知此理,理当由三皈五戒入门。譬如五戒:不杀、盗、淫、妄、酒,一人持之,则为人中龙凤,善神护持;人人能持,则社会安乐,国家太平。如此渐进,受持菩萨戒,即入菩萨位。菩萨戒经云:“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顿悟一心,于无住心中饶益一切有情,即是究竟持戒。以持戒而成就无上菩提,故云:持戒波罗蜜。

  佛入灭时,阿难问佛:“佛在时以佛为师,佛灭后当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大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是知持戒对修行学佛者的重要与殊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