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试论沙弥受戒次第与内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界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界崇 杭州佛学院
  【内容提要】 佛教律学,历来都受到教内多数僧人的舍弃与不学,时至今日更趋恶劣;即使有实行向征意义、根本性地传戒法会,那多数也只是形式主义而敷衍了事。为此,本文先就沙弥的受戒次第、意义内涵,及戒师德行等方面作一略要的说明与辩正,余戒亦可仿此。望诸大德为了佛法的住世而能稍稍地依教奉行。则众生辛甚矣!
  【关键词】 三归,五戒,十戒,,遮难,戒体,学处。
  就现前的沙弥受戒情况来看,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为师者大多数只知多收弟子,增胜势力,至于如何正确给予剃度、受戒,是乎不关他事。弟子也只知拜一些有钱有势、德行飘渺、远程摇控、名不符实的大“和尚”。至于自己的出家意趣、学习方向、受戒方法等问题或许从未想及。只知时辰到了,到师傅处要些戒费,象抓彩票一样到戒埸里兜它一圈;之后,便堂而皇之称“比丘或菩萨比丘。”在此之前也不曾了解,佛及祖师、或律或论,都有提及沙弥在未成比丘之前所应了知、学习的戒法次第与内涵。由此,于宋时就有法师欲废去五戒,而直受十戒;如宋.元照律师〈1048—1116〉云:“世有欲废坛下五戒〈而直接为受十戒〉,故此辨之。”为此,今依律典,对沙弥的受戒次第与义涵作一略要的辨正与论述。
  关于沙弥受戒情况,一般而言,应续剃度后进行之。至于剃度之仪轨,因有宋.元照律师宗唐.道宣律师〈596--667〉《四分律行事钞》的撰述,后又经弘一律师“根据现前丛林习惯有碍者,亦略改之”的“剃度仪式”,故在此不作介绍,请有心之师,参阅附二之“剃度仪式”,或《南山律学辞典》 1 等律学著作自可了知。
  以下学人就剃度后的形同沙弥受戒次第及内涵作一介绍。共分二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受五戒法:
  或许有人会问:五戒是居士所受之戒,今不予形同沙弥直受十戒,而先授五戒,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不然,若依律典,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五戒者,一切世间出世间诸善法、戒法之根本,由五戒开出八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一乘菩萨心地妙戒等,若能依之渐次学修,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成圆满尸罗波罗蜜,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故《优婆塞戒经》云:
  “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
  当至心受持五戒。” 2
  既然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础,成佛的根本,作为将来佛教的弘化者——沙弥,肯定要依次的去学习、去受持。又如《行事钞资持记》云:
  “毗尼母云,剃发着袈裟〈缦衣〉已,然后受三归五戒等”。又“五分、十诵:
  先与五戒,后受十戒。” 3
  为什么要先受五戒后受十戒呢?《业疏记》云:
  “五分,先与五戒者,佛法大海,渐渐深故,如多论云,先与五戒,调伏身心,
  信乐渐增,方受十戒也。” 4
  再者,不先受五戒,而直受十戒者,众僧得罪。故此,沙弥先受五戒后受十戒的作法是不可怀疑、也不必惊奇的。亦如登山,不由下而上者,无由是处。若能如是,得佛法味,好乐坚固,不破威仪,难可退败也!
  一、 问遮难
  所谓遮难,是指在归依前、后做了能障碍发戒的如下等七种过失;若有,于受前应忏悔清净,方可纳体。
  1、盗现前僧物
  2、于六亲男女中行不净行
  3、不污僧〈尼〉梵行
  4、不于父亲有病时弃去
  5、不于母亲有病时弃去
  6、不于师长有病时弃去
  7、不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5
  在此有人会问:刚进佛门于第一次受三归〈翻邪三归〉时没问遮难,至此受五戒为何要问遮难?道宣律师云:
  “翻邪背邪,初心难拔,欻然回向,宜即引归,若更覆踈,容还旧迹。五戒
  不尔,先以归正,心性调柔,堪思我倒,故须简略,方入道门。以五戒有亏,
  三乘无托。” 6
  是说:众生无始以来,背正向邪不知归还,今突然回心宜应接引,若反复简别要求条件,或许使其退心,而失去学佛、了生的一大机会;故受翻邪三归不问遮难。而今所受是五戒三归,由前已受翻邪三归,对佛法有所了解,已有信心,我执我见也有所减轻,对于受戒前提出的一些条件也能接受;再者,五戒能作一切的根本,若不得五戒之体,则三乘圣果无托。为此,受五戒要问遮难。
  二、 三归纳体
  所言纳体,是通过作法,领纳佛所制之戒法于心胸,即戒体也;此体能作为随行修持、不破威仪最直接、最有力的保障和动力。如《多论》云:
  “言三归者,以何为性〈戒体义〉?有论者言:教,无教〈作、无作〉为性。
  若淳重心有无教也。无教者,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办,无由教示方有
  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 7
  此处问:三归以何为体?有造论者说,以作、无作为体。怎样才能得此戒体呢?即对戒法生起恭敬好乐,于正受时以淳重之心,不起余觉而一心缘念法界一切情、无情起断恶、修善、誓度之愿心;那么,即由作戒而得无作戒体。为什么要得此无作戒体呢?因一旦发得戒体,即不必再藉借任何外缘条件,而戒体能够任运起防非止恶之功能,再通过生活的随行防护,即能感得来世之升天乃至解脱妙果。此即无教之义。〈也即得此戒体后,不需要再教示、再作用,即能任运产生防护的作用〉。由此可知,在三归之前后,为师者应教示缘境、发心,引导弟子用心承仰戒体,那是受戒中重要的关键。在翻邪三归、五戒三归、八戒三归、十戒三归乃至具戒三归,皆于三归时发的戒体〈非在宣戒相时发戒体〉。故不可大言不惭地说:“小小三归,用得着那么认真吗?”以下正归: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正常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三作意〉
  所谓三作意,是于三番羯磨时的三次作意观想,将业体领纳于心胸。如《备览》云:
  “初者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 8
  在初翻羯磨〈三归〉时,作意大地振动,尘沙善法从地涌起;于二番三归时,此尘沙善法如云如盖举集于头顶上空;于三番羯磨时,顶上之微妙善法注入身心,充满正报。此即得戒纳体的过程。比丘纳体时之一白三羯磨、三观想与此亦无少别。元照律师云:
  “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毫微,则徒染法流,一生虚丧,可
  不慎哉!” 9
  为此,为师者,于三归时不可不负责任的草草了事。以下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常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
  至此三结,即是嘱累,令不忘失故也,
  三、 宣五戒相
  第一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
  第二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戒,
  第三尽形寿不淫欲,是优婆塞戒,
  〈此处本是“不邪淫”,因是形同受五戒法,已现僧相,故一切断淫〉
  第一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
  第一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
  所谓宣戒相,即是在三归之后,宣说日常行持的五条准则;前面的得戒体,是一种未起行动的愿心,在往后的生活中要依此五戒而守持,以填满受三归时所发的愿心。如《备览》云:
  “然则,受是要期思愿,随是称愿修行,譬如筑营宫宅,先立院墙周匝,即谓
  坛场受体, 后更随处营构,尽于一生,谓受后随行。” 10
  为此,得戒体固然重要,以一切随行之所依故;而依体起行同样更重要。否则,有受无持,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或许还会遭到堕落。为此,佛于律典每每强调,学修必依次第,必依自己承受戒法之能力而去受持,不可好高骛远,求升还堕。
  有认为:至此宣戒相才是真正得体处,以受五戒故。此乃未了戒法或随人语也。《业疏记》云:
  “不比由来,说后戒相方云受戒也。”释云:“多论云,有言受三归竟说一不杀
  生戒,尔时得戒,以势分相着,本意受五故;有言说五戒竟得戒。恐有执此
  故特拣之。彼论自云:诸说中受三归已得者,此是定义,即今所取也。” 11
  由此可知,宣戒相非得戒处,受三归时才是正得体时。亦如比丘之一白三羯磨得戒体后,方为说四重等,意义同彼。《事钞记》云:
  “问,剃发披衣〈受五戒〉已,那名优婆塞耶?答,形同出家,体是婆塞。
  虽复剃染。尚名白衣,今名婆塞,有何不可。疏云,以法分俗,方绝彼此,
  〈谓受十戒方是出家。彼此,指道与俗〉岂以形服而为防乎?” 12
  此处问:形同沙弥受五戒,那他体与相怎么分别呢?也即说,此处是形同沙弥受五戒,而你前面于三归及宣说戒相时,为何还用‘优婆塞’三字呀?答云,形同虽剃染受五戒,但体犹是婆塞,以未受十戒故。也即说明,僧俗之区别在于是否有受‘十戒’。为此,上面宣戒相时称‘优婆塞’,皆合情合理也。《业疏记》亦云:
  “又如形同单白中,但云‘剃发’;法同白中始云‘求出家’。验知受十戒者方
  名出家,已前剃发,体是俗人,不防得受‘在家五戒,’方符五分、多论渐深
  之意。” 13
  但已现僧相,一切行仪、受用与僧大同。
  四、 祝赞回向,
  为师者应视形同自身与当前实际情况,给予有启发性的策导与鼓励,及说明受戒功德、学行的利益,使发好乐坚固不败之信心。
  五、 受后学处,
  受五戒后,必须学习五戒的开遮持犯、给侍和尚及出家智者,勤助作福;以实际的行持来填满愿心;同时,预习十戒基本内容和受授意趣。如此,至少也得经半年,方可受十戒。
  第二部分,受十戒法,
  沙弥戒实为受比丘戒与菩萨戒的初阶和圆成佛道的根本。受持、学习沙弥十戒是一个僧人必经的一个重要的锻炼、考验历程。故更应该重视与谨慎。
  以前于俗时或剃度后已受五戒者,今方可予受十戒。现接下去谈谈沙弥受十戒的情况:
  一、 所受人数
  《事钞记》云:“祗中不得畜众多沙弥,听一极至三人。” 14
  这是僧祗中的明文规定,于一席作法中,大德比丘〈指有学有修的长老比丘〉只能度一二沙弥或最多不得超过三人。佛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呢?因为为师者度弟子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导他学习威仪戒法及经论义含,使其在学修佛法及了脱生死之历程中能一帆风顺,不为岐途所惑。不是为增胜势利和名闻利养而畜一大群帮凶。故为师者应量力而行。
  二、 能授是非
  即为师者的资格、德学与修为。《事钞记》云:
  “四分,不得畜二沙弥,若畜须乞,畜众具德。” 15
  依律制,为师者欲畜众,必须向僧团说明、乞求,僧团为他做畜众羯磨,由大众僧来考察能度师之资格德行、法食具否,及被度弟子条件、形相等等。依律规定,为师者应具以下的众多德行:持戒、有定慧、能出罪、多闻阿毗昙、多闻毗尼、弟子有难、有病能使人送、使人看,满十夏等等的德行与资格。若没有以上的诸多德行,律里面也规定最低限度必须:通二部律、满十夏。
  先别提前面的众多德行,就现前的大多数“大德”来说,后面的二条件,恐怕在百人中未必有二三长老能做到。因为大德们很忙:不是这里开会就是那边开光,不是这边请客就是那边攀缘,请问他老人家有时间结夏吗?他能在夏月里或余时学习戒法吗?既不结夏哪来的十个夏腊。既然很忙,他能通二部律吗?此二条件皆缺,请问拿什么去教导他的徒弟、培养下一代僧人;能符合佛代会的“五大”建设精神吗!
  在每次的地方或中央佛代会上都会大喊特喊:建设道风,培养人才,坚固信仰。请问拿什么作为此三者建设根本?要建设此三,应从何处下手?其它我也不想多说,但肯定的一点,要建设此三必须从源头抓起,从那些所谓方丈,会长,当家,执事抓起,所谓:上梁不斜下柱不歪。上梁不正,而一味要求下面象样,有可能吗?若能这样作,也很符合现前研究佛学的“探源”思想。佛学须探源,管理不应该从源头抓起吗?
  有法师很感慨说:“现前的年青僧人很可怜啊!没有较纯正一批老法师在指导后僧哪!”
  我想,这句正道破现前佛教的基本衰象。又云:
  “五百问云,二人得度沙弥,一人不合。” 16
  这是说明在正剃度或正受十戒时能授之人数:须二师,一是和尚,一是阿闍黎。一师不可。或三师也没太大必要。
  三、 问遮难
  《事钞记》云:
  “应问遮难,一同僧法。”《记》释云:“今须具问十三难;遮中除年岁、三衣、
  钵,但问十三耳。” 17
  此问遮难与大僧所不同者,即不问年岁、三衣、钵。余者同与大僧。
  (1)十三难:
  犯边罪, 破和合僧, 污比丘尼, 恶心出佛身血,
  贼心入道, 非人,
  破内外道, 畜生,
  黄门, 二形,
  弑父,
  弑母,
  弑阿罗汉
  (2)十六轻遮:(因是受沙弥戒,故只问十三轻遮:年满二十否.三衣钵具足否?此二项共三事,受沙弥戒不问。)
  汝今字谁, 非官人耶,
  和尚字谁, 是丈夫否, 从母听否, 丈夫无癞,痈疽,白癞,乾消,癫狂,
  非负债耶, 等诸病耶,
  (如是难遮问答毕,师应随宜开导详示心境令发胜心,不可死板诵文)
  《比丘尼钞》云:“亦须问其遮难,以有难者,不得受戒。” 18
  四、三归纳体(得戒体处):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上某下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三观想)
  三结嘱累: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已.上某下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
  五、宣十戒相
  第一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二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三尽形寿不淫欲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四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五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六尽形寿不着香花蔓.香油涂身.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七尽形寿不歌舞倡伎.故往观听.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八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九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十尽形寿不捉持金银生像宝物,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第一不杀生乃至第十不捉持金银宝物,是沙弥戒.汝今一一能持否?
  宣戒相的意义是,令受者行持有据。
  六、 受后学处,
  沙弥受十戒后,应学哪些应学的学处呢?
  《事钞记》云:“---准如僧尼二律,下三众通结‘吉罗’。故知且列十戒,喜
  犯前标,余所未知,二师别教,如大僧之例。” 19
  即是说,在僧尼的戒相中有“兼制”这一项内容,除比丘、比丘尼不守护而犯本罪外,亦兼制下三众若违亦结‘吉罗’之罪。故知所谓十戒,那只是标出沙弥较容易犯的十条,并不是说沙弥只守此十戒就够了。其余不知者,二师应一一详为指导说明。亦如比丘受戒后和尚只先为说四重,余者稍后一一为其讲说,其意义相同。
  至于受后教导、学习内容应如下列:
  1、四依:依树下坐,依腐烂药,依乞食,依粪扫衣。
  2、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委弃身命,尊崇道故。
  四者永害亲爱,无适莫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3、六念〈沙弥之六念与大僧在点差异〉:
  一念知日月数。二念知食处。三念我若干岁,某年、月、日、时受十戒。
  四念知衣钵有无受净。五念知食同别。六念身强羸。
  4、十数〈为破十种邪见外道〉
  一、一切众生皆依饮食——破自饿外道。
  二、名色——破自然外道。
  三、痛痒想——破梵天为因外道。
  四、四谛——破无因果外道。
  五、五阴——破神我外道。
  六、六入——破一识外道。
  七、七觉知——破不修外道。
  八、八正道——破邪因外道。
  九、九众生居——破色无色天计涅般外道。
  十、十一切入——破色空外道。
  以上几项身为二师者应略为说明指示,以坚定沙弥的学佛信心与正确知见。
  5,随学大僧戒法.
  《事钞记》云:“其沙弥威仪进止,凡所造修律制同僧,唯罪结一品‘吉罗’……。”
  又“沙弥行事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不在数例.自余众行并制同僧……。” 20
  由此,可更清楚的了解到,沙弥除要守持十戒外,其所学是很多的:威仪进止一切如大僧无别,所应持之戒法基本相同,否则,时时结吉罗之罪。到于行事,除羯磨一法不得参预外,其余之说戒、持衣、自恣、受药、说净、悔罪等律制同修。
  至此有一问题:你说沙弥要学、持与大僧们无别的戒法,请问他该怎样去学、去了解戒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必须回归到二师的学持与德行上去了。元照律师云:
  “沙弥(学习与了解戒法)止问二师,未许学律。” 21
  律制沙弥不得自行阅律,为此二师必须一一为其指示、说明守持的范围、原则。可知为师者不容易哪!否则,如《梵网经直解》引云:
  “昔迦叶佛世时,有一比丘多作三师,多度弟子,而不教诫。其弟子者因不持
  戒,死堕龙中,龙法受罪,七日一受,时对火烧,,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
  复烧之,不能堪苦。龙具五通,自思何罪所致,观知因本师不教,多作非法,
  遂恨其师,欲加毒害。后时有五百贾客入海採宝,其师在内,龙便出水捉船,
  众人大怖,诘问龙故,何以捉般,龙曰:今此般内有我本师,因不教诫于我,
  今受苦痛,故尔捉之。汝等若将比丘下水,便放其般。众人见事不止,欲捉比
  丘,而比丘便自投水身亡。佛言:以此验之,凡度弟子,不可不教诫也。” 22
  每位师傅都不想自己弟子堕落。但在现实僧团中却时而发生意想不到破戒违规、行为不端、道心不坚、贪图名利的不良现象。我想,这些现象的发生,除各别弟子不受教外,大部分的过失将会归咎于无知无教的“伟大”师傅。故道宣律师云:
  “比玄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阙奉
  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光道,焉可得乎?”又云;“佛法增益广
  大,实由师徒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积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斯矣!” 23
  在生活中,偶尔也问一些比丘师傅或沙弥:你认为,在刚出家的一二年中,师傅有启发性、基础性的童蒙教育,或对你不闻不问、不理不理睬的教育,对你往后僧涯生活的引响大吗?大多数的僧众都认为,初出家几年,师傅或好或坏先入为主的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引向的确很大。或有些也无奈的说:“若师傅能好好的教育我,我也不至于到今日这种境地,我也并不想要到这种地步。”或更有气愤说:“我师傅根本就是一个‘法盲’,什么都不懂。就喜欢收一大堆弟子。”为师者看到这种字眼,或会认为:“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弟子往后的好坏与师傅没有多大关系。”那我请问:在弟子的头上刮几刀,拿几件破僧衣一穿,那就叫作‘引进门’啦!远的不说,就近而言,为师者教导一些生活中的为人准则及浅显的戒法内容,那不会过分吧!或许这些当说、该说的都没说;难怪你‘宝贝’弟子会这样在背后气愤的埋怨你、责备你。当此之时,请问‘大德’你有什么感想?在往后的收徒、教导中,你要‘调整’自己吗?你应该怎样‘调整’你自己?
  综上所述,沙弥的受戒次第是:一,俗时未受五戒者,今于剃度后与受五戒,二,经过对五戒的学持与十戒的预习,至少于半年后为受十戒。三,俗时已受五戒者,今于剃度后可直接与受十戒。佛陀在律典每每提到及祖师苦口婆心的一再强调叮咛,制学之用意是:首先,佛法深广无边,非躐等之形式手段而能成就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走;所谓,先以五戒调伏身心,信乐渐增,方受十戒,如此,信心坚固,难可退败。其次,为受比丘戒及菩萨戒打下一个不诲的基础。第三,为培养有道心,能护教,善弘法,且有时代特征的僧人,必定从学习戒法、尊崇遗教开始。第四,要成就定慧,了脱苦恼,必须先打好戒学的基础。由此或能步入威仪端庄、谦敬礼让、道心不退、持戒匡法、知见正确的新世纪有学、有修、有证的僧人本位形象。
  为此,面对佛陀及祖师的淳淳教诲,使佛法能久住世间,已披衣现相之师、徒者都有责任、有义务“依教奉行---先剃度,次受三归五戒,次受沙弥十戒,再受比丘具戒。”所谓:毗尼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
  注释:
  1 、《南山律学辞典》附录三P167。西莲净苑出版社。
  2 、大正24《优婆塞戒经—五戒品》P1064b,
  3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26,P27。正觉精舍印行
  4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十一P30正觉精舍印行
  5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羯磨》卷上P16正觉精舍印行
  6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十P25正觉精舍印行
  7 、《南山律在家备览》P21,台湾南投南林出版社
  8 、《南山律在家备览》P34,台湾南投南林出版社
  9 、《南山律在家备览》P31,台湾南投南林出版社
  10 、《南山律在家备览》P94,台湾南投南林出版社
  11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十P31,正觉精舍印行
  12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26。正觉精舍印行
  13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十一,P31,正觉精舍印行
  14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20。正觉精舍印行
  15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20。正觉精舍印行
  16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27。正觉精舍印行
  17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28。正觉精舍印行
  18 、《比丘尼钞》卷一,华云印刷公司承印
  19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P30。正觉精舍印行
  20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十一P30正觉精舍印行
  21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十一,P34,正觉精舍印行
  22 、《梵网经直解》卷下P303,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行
  23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一P1。正觉精舍印行
  附一,《沙弥受五戒.十戒仪略》
  特别说明:
  1.沙弥先受五戒,后受十戒及问遮难等理论依据,请有心法师详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沙弥别行篇》及《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释诸戒受法篇》等律学资料自可了知。
  2.于俗时已受五戒者,今于剃度后可直接予受十戒。
  3.本仪式是续剃度后,故“请师.举赞.开示文”等即不列出,请师至时增之。
  4.剃度及受戒,必须二师(和尚.阿阇梨),一人不合;三师也没必要。
  5.剃度程序(请参阅‘弘一法师全集’等律学书籍):
  (1)出家者请二师——和尚向众僧乞畜众羯磨。
  (2)正剃:庄严设座→师僧入场→白众招入→入众请师→师为说法、灌顶→礼十方佛→ 阇梨剃边发→和尚剃顶发→授衣披着→受归戒(即是以下内容)→宣说戒相→祝赞回向.〈此次序与下附二的次序完全一样,只是名称有所不同而己,〉
  一、沙弥受五戒法.〈忏悔、请师、升座、开示等如常不列〉
  1、问遮难
  汝不盗僧物否? 无
  汝不于六亲男女中行不净行否? 无
  汝不污僧或尼梵行否? 无
  汝于父亲有病时弃去否 无
  汝于母亲有病时弃去否 无
  汝于师长有病时弃去否? 无
  汝不杀青害发菩提心众生否? 无
  (一一答问后,师应随宜开导令发胜心)
  2、三归纳体(得戒体处)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 (三说三观想)
  三结嘱累: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常是我世尊,慈愍故。(三结)
  3、宣五戒相
  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 能持。
  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戒,能持否? 能持 尽形寿不淫欲,是优婆塞戒,能持否? 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能持否? 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能持否? 能持。
  第一不杀生乃至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能持
  4、祝贺开导(随机)
  5.回向.(需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去学习、持守五戒及预习十戒,)
  二、沙弥受十戒法〈忏悔、请师、升座、开示等如常不列〉
  (注意:已前已受过五戒者方可受十戒,五戒十戒不可同时进行,应隔半年至一年间为授之,以保证得益。)
  1、问遮难
  (1)十三难:
  汝不犯边罪耶? 无!
  汝不污比丘尼耶? 无!
  汝非贼心入道耶? 非!
  汝不破内外道耶? 非!
  汝非黄门耶? 非!
  汝非杀父耶? 无!
  汝非弑母耶? 无!
  汝非弑阿罗汉耶? 无!
  汝非破和合僧耶? 无!
  汝不恶心出佛身血耶? 无!
  汝非非人耶? 非!
  汝非畜生耶? 非!
  汝非二形耶? 非!
  (2)十六轻遮(因是受沙弥戒,故只问十三轻遮:年满二十否.三衣钵具足否?此二项共三事,受沙弥戒不问。)
  汝今字谁? 我字某甲。
  和尚字谁? 上某下甲为和尚。
  父母听否? 听。
  汝非负债人耶? 非
  汝非奴耶? 非
  汝非官人耶? 非
  汝是丈夫否? 是
  丈夫无如是癞.痈疽.白癞.干消.癫狂等诸病。
  汝无如是诸病否? 无。
  (如是难遮问答毕,师应随宜开导详、示心境,令发胜心,不可死板诵文)
  2、三归纳体(得戒体处)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上某下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三观想)
  三结嘱累: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已.上某下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
  3、宣十戒相
  第一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二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三尽形寿不淫欲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四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五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六尽形寿不着香花蔓.香油涂身.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七尽形寿不歌舞倡伎.故往观听.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八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九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十尽形寿不捉持金银生像宝物,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 能持
  第一不杀生乃至第十不捉持金银宝物,是沙弥戒.汝今一一能持否? 能持
  4、说出家殊胜等.(令发喜心)
  5.祝赞回向.
  沙弥受戒后.除学十戒外,必须学习以下内容.
  1,学、持十戒的开遮持犯
  2.四依.五德.六念.十数.
  3.随学大僧戒法.
  《事钞记---沙弥别行篇》云:“其沙弥威仪进止,凡所造修律制同僧,唯罪结一品‘吉罗’……。”又“沙弥行事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不在数例.自余众行并制同僧……。”故此,法同沙弥必须在知律二师至少一二年的戒法指导下,与自身努力学持下,方可进受大戒。
  附 二、《 剃 度 仪 式 》
  弘一律师编定〈出家落发仪删定本〉
  剃发仪式一卷,宋.灵芝律师宗行事钞撰述。
  ▲其中阇梨及引请师开示等文,且举一例。今人用时,宜观机而酌定之,应令行者了解其意;若依文谨诵,茫然莫解,则徒劳无益。
  ▲又原定仪式,与现时丛林习惯有碍者,亦略改之。于彼原文,亦稍删润。匪敢擅竄古本,亦欲今人能依此行,广为流通,无所滞耳。
  一、 选处设座
  据律,令在露地,洒以香水,周匝七尺,四角悬幡等;今时多在大殿,或在法堂,亦无不可。
  ●和尚及阇梨二师之座,当须左右相对。今多背佛像而坐,大乖尊敬,罪过匪轻。南山律中,屡痛戒之。诸有智者,幸宜改悛。
  ●应预以缦衣一件,置于和尚座前。
  ●众僧坐处,随宜铺设。
  行者应预洗浴,著俗人净衣,顶鬓留少发,立于殿堂外。
  二、师僧入堂
  打钟集僧,众人礼佛竟。和尚及阇梨二师,至佛前,拈香礼佛。
  ●二师礼佛时,大众同唱供养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或依常例改唱‘卢香赞’亦可。〉
  二师即登本座,僧众随坐。
  三,白众召入
  阇梨云:敬白大众,今有某寺某甲〈若是当处,则改云当寺或本寺〉厌世出家归心三宝,将从和尚乞求剃发;今令教授座主引入道场与其披剃。
  教授座主〈今时谓引请师或引礼师〉即从座起,至众前,合掌揖僧竟;即出众去,引彼行者。
  四、入众请师
  引请师引前,行者后随,至佛前,教行者作礼已;复引至和尚前,行者作礼已;长跪合掌。
  引请师云:夫以儒敦事父,惟重于成身。释制依师,务存于学道。庶使四仪轨度,藉此以琢磨;五分法身因兹而成立。理须竭诚事奉,克志陈词,恐汝未能,我今教汝。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发出家,慈悯故。〈三说〉
  和尚告云:可为汝作剃发和尚。
  次又引至阇梨前,行者作礼已长跪合掌。
  引请师云:夫以厌处凡流,欣参宝位,将剪除于俗态,理宜警策于蒙心。矧在中人,必由名匠。今为汝请某人作剃发阿阇梨;此人诲人不倦,接物在方;故须专禀一心,恭陈三请。恐汝未能,我今教汝。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剃发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剃发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剃发出家,慈悯故。〈三说〉
  阇梨告云:可为汝作剃发阇梨;所有教示,须当谛听。
  五、辞亲脱素
  阇梨云:出家之人,高超俗表,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应受人天供养;是故剃发著袈裟已,至于君父尚无设礼之义,况余人乎?然父母生汝,养育之恩;当往显处,拜辞父母尊长竟;却入道场,为汝落发。
  言讫,行者即起。引请师引出阶庭之下,于彼父母尊长前,行者作礼已;长跪合掌。
  引请师教唱辞亲偈云: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唱偈讫,行者即起。除俗衣,著僧服。但不著袈裟。
  六、策导礼佛
  引礼师复引入众。至阇梨前,行者长跪合掌。
  阇梨云:善男子谛听。六道之中,人身难得。人伦之中,出家者难。汝今生处人道,值佛出家;自非宿植业深,何由至此?当须建出家心,立丈夫志,誓勤学道以求解脱。南山律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至爱,舍五欲之深著;故知一切众生,系属于四怨,恋著于三界,情缠于六亲,心耽于五欲;由是流转生死,经百千劫,舍身受身,无由解脱。汝当舍诸虚妄,回向真实。持戒修定习慧,行六度万行,学无量法门。于末世中,建立法幢,续佛慧命,令三宝不断,使众生获益;若能如是,是名真出家。可以为六道福田,作三乘因种,堪受信施,不负四恩。是以佛言:若人以四事供养四天下满中罗汉,尽于百年;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发心出家功德。又云:若人起七宝塔,高三十三天;亦不如出家功德胜。广在大藏不复繁引;既知此身如此尊胜,弥生珍敬,勿得自轻。
  如是随机劝诱,临时自述,不必诵语。
  阇梨说已;即取香汤,以指滴少许,灌于行者顶上,说偈云: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此偈阇梨一人直声自说〉
  资持云:以香汤灌顶者,使身器清净,堪受善法故。
  ●说偈讫,告云:汝当往佛前,礼拜十方佛,说归依偈。
  行者即起,引请师引至佛前,行者作礼已;长跪合掌。
  引请师教唱归依偈云:
  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七、落发披衣
  引请师复引至阇梨前,行者长跪合掌以净巾围肩项。
  阇梨告云:剃除须发,为舍骄慢,著坏色衣,为除贪爱。少选之间,即与三乘贤圣仪相无别,当自欣庆。
  言讫;为剃四边发,留顶上少许。正剃发时,大众同唱出家偈云:
  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
  剃已,立起。又引至和尚前,行者长跪合掌。
  和尚云:今为汝剃去顶发可否?
  行者答云:尔!
  和尚便为剃之,大众再同唱出家偈云:
  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
  剃已,除去净巾。
  ●和尚取袈裟,授与行者。便顶戴受已,复还和尚。如是三反已,和尚亲为著之。说偈云:
  大哉解脱服,无相实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此偈和尚一人直声自说〉
  所授袈裟,即是缦衣。所以三授三反者,资持记云:三授与者,示勤至也。三反者,表辞让也。
  八、授归教诫
  引请师复引至阇梨前,行者长跪合掌。
  阇梨告云:准毗尼母论,剃发著袈裟已,然后受三归五戒十戒。各登坛时,当自受之。今且为受翻邪三归,翻无始邪心,归三宝正觉。应示三宝境界。但创入道门,未谙法义;且示住持三宝,令寄在所。应云:雕塑灵仪是佛宝,琅函玉轴是法宝,剃染禀戒是僧宝;汝当志诚归向。从今以后,尽此形命,誓依佛为师,誓学法藏,誓同僧海。
  如是种种,随机开导已;阇梨教行者说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前之三说,即发善法;后之三说者,重更结嘱,不令忘失也。
  授三归已,复告云:
  汝既出家,当依出家法,修出家行;不得懒惰懈怠,悠悠度日。从今已后,先须远离诸恶,且说六种:一、淫,二、盗,三、杀,四、妄,五、饮酒,六,食肉;是六种恶,障道之源,轮回之本,深须远离,慎勿为之。当须预择明师,咨问受戒方便仪式,策发开导令心明了。若茫无所知,名为受戒,实不得戒;由无戒故,一生虚受信施,将来隧堕恶道,长劫轮回,无由解脱。此非小事,宜切用心。又从今以去,即须除去杂务,日夜诵持,志诚祈祷,乞圣加被。及至受戒之后,或依师学律、或复听经、或参寻知识、或诵经课佛、或营事作福,荷护佛法,利益众生;不应求名逐利,作恶破戒,滥污僧伦,覆灭正法,翻种苦业,转增生死,是则出家无所利益。常记此语,以自策勤。无为空死,后致在悔。
  按:原文在劝告预办衣钵等言。现今受戒,皆由戒场备办,不许自制;故删备之。
  九、自庆礼谢
  引请师复引至佛前,行者作礼已;绕佛三匝,长跪合掌。引请师教行者唱自庆偈云:
  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唱已;即起。礼众僧及和尚阇梨二师,即在众僧下座。
  ●引请师事毕,至众前,合掌揖僧竟,复位。
  十、祝赞回向
  二师即从座起,大众随起。二师至佛前拈香,长跪合掌。
  维那白云:上来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真宰、土地灵聪、各轸威神,安邦护法。今上国主,圣化无穷,文武官员,长居实录位。师僧父母、善恶知识、十方信施、法界众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
  白讫二师起立,大众同念释迦牟尼佛号,绕佛数匝,复位,同唱偈云:
  处世界如虚空,犹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或如常例,再增加唱三归偈,亦可。
  大众礼佛退出。
  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