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浅述《沙弥律仪要略》之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温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述《沙弥律仪要略》之意义
  文 / 温泉
  遗教经偈云:“戒为第一功德安稳住处,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律,乃为佛制,清规而是祖定。戒律,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只有法盛乃能教兴,正法方可久住也!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我们即生中国,又得人生,进入佛门,听闻佛法,真可谓是:“因缘殊胜、六根具足”也!有言道:“初入佛家,以信为本;住入佛家,以戒为本。”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由此可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众生未得成佛者,以有妄想故。是故要想成佛,先除妄想。要除妄想,须先持戒,受持清净戒,妄想则不生。
  《沙弥律仪要略》为该书的标题,“沙弥律仪”四字是别题,“要略”二字是通题,名为通别一对。
  沙弥律仪者,即本书的内容,为沙弥所受的十条戒律和二十四威仪。此四字为本书特别专用的标题,所以叫做别题。此别题中,沙弥是能学之人,律仪是所学之法,能所合称,故曰沙弥律仪。要略者,凡是将一部文字冗长,事义繁杂的书,扬弃无关宏旨,节录切合需要的事义,用简略的文字,编辑成书,就叫做要略。要略二字,可通用于其他的书题,故名通题。
  沙弥者,术语也。梵音SRAMANERA,旧译息慈,谓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
  亦云勤策,亦云求寂。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也。沙弥,分为三品。一者,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初,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佛言:“若能驱食上乌者听度!”二者,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该沙弥者,谓正合沙弥之位,以其五岁依师调练纯熟,堪以进具也;三者,二十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此沙弥者,本是僧之位,以其缘未及,故称沙弥之名。三品者,统称沙弥,是沙弥故,应持沙弥十戒。戒律门云:“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
  沙弥虽分三品,但又分为两类。一者,谓法同沙弥,是指受持沙弥十戒法,称为法同沙弥;二者,谓形同沙弥,是指虽然剃发染衣,但未受沙弥戒的,称为形同沙弥。
  《沙弥律仪要略》明株宏辑。株宏大师(1534——1616),俗姓沈,杭州仁和县人。出家法名株宏,字佛慧,号莲池。后人尊称云栖大师。大师著作很多,以《沙弥律仪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及〈〈阿弥陀经疏钞〉〉最盛行。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戒律门,下篇为威仪门。
  戒律门是讲沙弥、沙弥尼之十戒。十戒者,谓一曰不杀生;二曰不盗;三曰不淫;四曰不妄语;五曰不饮酒;六曰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七曰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八曰不坐高广大床;九曰不非时食;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此十项乃如来金口所制定的教诫,近则为比丘戒之阶梯,远则为菩萨戒之根本,也乃是获得究竟解脱、证果成佛之基石,故沙弥不可不读,比丘不可不阅。沙弥律仪者,是出家人日常生活之规范,为一切出家人皆应受持的宝典。
  威仪门共二十四篇。威者,谓有威可畏,折服从生,由此严净戒行,从德威显,故令人可畏,非势力所威也;仪者,谓有仪可敬,摄受众生,由此心具戒德,容止和雅,故令人可敬非诈现之仪也!威仪,是出家佛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衣着整齐,外表庄严,举止大方,不失威仪,让人见之欢喜,生恭敬心。倘若有失威仪,不讲行止,随便放逸,让人见之不恭,招其毁谤,毁谤三宝者,造罪不浅,如此一来,对己对彼皆无利益,故需慎之!
  《沙弥律仪要略》文字虽少,但功用无穷。如能守持沙弥十戒者,则可称为清净沙弥。而且也能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方能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凡事顺心等。来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成佛度生等,其功德不可估量。出家沙弥,应学习《沙弥律仪》,守持沙弥十戒,不得有犯。若故犯者,不名清净沙弥,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上成佛度生了。
  《华严经》曰:“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律的制定,给我们指定了前进的方向,它是大海中的一艘航船,能够载着我们到达光辉的彼岸;它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够照亮我们苦恼的人生。沙弥十戒,出自《沙弥十戒经》,十条戒律,文字浅显,意理深刻,易学易懂,但严格遵行,也并非易事。佛教的戒律,禁止作恶,也禁止不作善,当作要作,称为作持;当作而不作,便是犯戒。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
  什么是戒?戒,是通向涅盘的桥梁,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因业缘;戒,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世界上最为人尊重的是道德,而道德是戒的浓缩;戒,是出生一切善法的功德根本,也是完成涅盘菩提的根本;戒,是佛性种子,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戒律,能够克制贪、嗔、痴,更能对治身、口、意。持净戒者,身心无垢,智慧增长,龙天赞叹,诸佛欢喜。故《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云:“若人能持净戒,是者能有善法。”
  五浊恶世,苦不可言,业障凡夫,深受熬煎,若欲脱离生死苦海、无量诸苦,唯有严持净戒,保持清净的戒体,才能自度度人,脱离六道,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回到我们真正的归宿——极乐世界!
  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戒无别,合二为一,末世众生,应依此戒,若不依戒,必难证果。故《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佛子离我数千里,忆念我戒,必得道果。在我左右,虽常见吾,不顺我戒,终不得道。”
  持戒见实相,一切诸佛皆从实相中流出,实相是诸佛之本源,菩萨六度万行,以实相为体,以戒为本。毗尼住世,正法久住,具足受持戒律威仪教法,必无忧悔,顺佛正法,不违其数,是故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学戒必须持戒,倘不持戒,必招果报。知戒犯戒者,曰:“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如犯方便可悔戒,当下就要忏悔,若不忏悔,名不清净。《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 ,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成痊损耳。”
  此外,佛菩萨为了方便众生,制定戒律也可开缘,譬如饮酒戒,人若身患重病,非酒莫治者,便可白众方服,其他各戒,也有开缘,但须是善意,否则曰犯。
  最后,愿十方同修、诸位道友,严持净戒,依教奉行。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登上般若法船,驶向那“无有诸苦、但受诸乐”的光辉彼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菩萨戒疑义(下)
下一篇:淫戒三问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