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与生命有约(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一行禅师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与生命有约(上)
  一行禅师著 陈炯彰译
  只有在此刻,此地,
  我们才与生命产生关系。
  此刻,此地,使我们与生命有约。
  第一部 经文
  上座名经
  我听过佛讲这些话,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城只园林中,当时有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他总是喜爱独处,也经常赞美独处的习惯。他独自行乞、独自禅坐。
  有一次,有一群比丘来拜见佛陀,向佛足俯首行礼,以示尊敬,而后退到一旁,到稍远之处坐下,说道:“世尊,有一位名叫上座的长者,只想一个人独处,总是赞美独处的习惯,他独自到村庄乞食,独自回来并独自坐惮。”
  佛陀告诉其中一个比丘说:“请到上座的住所告诉他我想见他。”比丘应命而去。当长者听到佛陀的邀见时,他毫不迟疑地立即到佛的地方,向佛俯首行礼,退到一旁,到稍远之处坐下。然后世尊问上座比丘:“听说你喜爱独处,赞美独居生活、独自去行乞、独自从村庄回来,并独自坐禅,是真的吗?”
  上座比丘答说:“是真的,世尊。 ”
  佛问上座比丘:“你怎样独居?”
  上座比丘答说:“我自己住,无人同我住在一起。我赞美独处的习惯,我独自去行乞,独自从村庄回来,我独自坐惮,就是这样。”
  佛于是这样教导比丘说:“显然你喜爱独居的习惯,我不想否定它,但我想告诉你:有一个非常好的独居方式,那个方式是深刻观察,以便了解,过去不再存在,而未来还没到来,乎易安和地生活在现在此刻,不受欲望束缚。当人以此一方式生活,他的心中没有犹豫不定,他扫除一切焦虑和悔恨,摒弃一切缠身的欲望,打断那阻碍我们通向自由的锁链,这才叫做“独居的较好方式’,没有其他比这更好的独居方式厂 。 ”
  而后,世尊诵读这个偈:
  深刻观生命,
  能知一切事;
  不受诸事缚,
  能离一切欲;
  生命得和悦,
  此是真独居。
  听毕佛所说的话,上座比丘心中欢喜,向佛恭敬地俯首行礼,而后离去。
  i摘自阿含经(杂阿含1071)。巴利文同一经称做上座名经(相应部21、20) 。
  第二部 经文的主要题材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比丘名叫一住(Ekavihariva),喜欢独居,他的名字EkavihariYa,文义是孤独生活者。他接受这个法号,可能是因为他心性如此平静并且能够专一。佛陀有一次以这首偈赞美他:
  独立默坐,独自卧息,
  独自行进,无有懈惰。
  此人深解,众苦根苗,
  享受欠安,当独居时。
  这个短偈现存于法句经 中,被他的同修们所敬爱尊重,有些他写的偈可以在长老偈第五三七-五四六首中读到。在这些诗句中,他赞美独居的宁静。
  另外有一个比丘,名叫上座,也喜欢独居,并常常称赞独自生活的好处。然而这位比丘并没有受到他的同修或佛陀的赞美。也许他听说过独自生活是值得推崇的,所以他想独居,但他只是过著外在形式上的独居,他的同修们注意到他的独居有点不妥当,他们向佛陀报告,佛陀于是召上座(长者)来见他。当上座长者来时,佛陀问他:“大家说你喜欢独居,而且你也在这么做,是真的吗?”他答说:“世尊,是真的。”佛陀问:“你是用什么方式独居的?”他答:“我独自到村子里托钵行乞,独自离开村子,独自回寺,独自持用午斋,并且独自坐桦。”佛陀说:“长者比丘,你确实独自生活,我无法说不对,但是,我想提供一个独居的方式,也许更能令你快乐,更有深度,更美好。”
  而后佛陀教他:“让过去的事物不住在心中,让未来的事物不住在心中。深刻观察现在所发生的事物,但也不要执著于它,这是最好的独居方式。一
  这段谈话与本书页三(从杂阿含经1071引来)所述很相似,是取自相应部第廿一 、廿二条之上座名经。
  我相信上座长者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后,改变了他独居的方式。佛陀教导我们,活在现在便是最好的独居方式,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地活在现在,那么即使他或她终日独自生活在森林中,也不是真正的独居。但如果人专心地生活在现在,不追悔过去,也不渴盼未来,那么他或她便知道怎样观察而了解到现在所发生的了。我相信上座长者比丘懂了,而且把佛陀的教诲力行实践了。
  第一经的经名叫上座(Theranamo),应指“名叫上座的人一,上座(Thera)可能不是那位比丘的法名,上座(Thera)只是意指“长者”。可能是当佛陀教导上座这部经的内容后,其他的比丘,由于尊敬他,开始在经中把他指为“长者”,而不叫他以前的名字。
  如同佛陀所教的,一个懂得较好独居方式的人,并不需要脱离社会,远离社会及独居森林并不能保证得到清静。如果我们总是持续回到过去,担忧未来,或沉溺于现在,我们绝对不能清净,一个人如果懂得独居的较好方式,他便能在社会中合理地生活。
  在相应部鹿纽经(Migajala sutta)中这一点也叙说得很清楚,当佛陀住在瞻婆城(Campa)湖边时,一个名叫鹿纽(Migajala)的比丘来见他。这位比丘已听说过独居的较好方式,他向佛陀请教这件事。
  佛陀教导鹿纽:“我们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影像可能令人愉快、可喜,久记不忘,也可能导致渴求和欲望,如果一个出家人执著于它们,他就被它们束缚,他就不得清净,他总是有其他事物缠著。”
  “有其他事物缠著”(being withanother)这句话是由Sadutivavihari这个字翻译过来的,它是“独居”(living alone)的相反词,但当佛陀使用这个字时,他的意思不是说出家人与其他人一同生活,他的意思是说,当一个出家人被任何事物甚至被“意识”的对象所束缚时,事实上,他便与这些事物一同生活。
  佛陀又说:“真的,鹿纽,如果一个出家人被任何这样的镣铐缚住,即使他住在浓密的森林中,阗寂无人的荒野,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扰,但他仍旧和其他事物一同生活。何以故?因为他仍旧没有把一切加诸身上的镰铐除掉,这些镣铐与他紧密相连。”
  佛陀教导鹿纽,一个人了解到独居的较好方式才会活得安然自在,而不受六根的对象二八尘”——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尘——所形成的内结的束缚。
  佛陀结论说:“鹿纽,如果一个出家人像这般地生活,即使生活在村中,与其他比丘、比丘尼、在家居士相处,与王者或官吏、大臣与外道人等相处,他仍是一个懂得独居较好方式的人,他可以说是独居了,冈为他已解脱一切缠缚。”
  在另一个场合,佛陀在给孤独园中,集合僧众教示他们独居较好的方式的重要观念,这是“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经的题材,这首诗后来甚为著名,并且出现于许多其他经文中,如中国经典中阿含经中,即有三经引用这个偈,第一个是温泉林天经 ,在其中,此诗被引用了四次。第二个是释中惮室尊经,在其中,此偈被引用了三次,第三个是阿难所说经,在其中,此偈被引用一次。
  在巴利文经典,我见过四部经包含有贤善偈,所有都收在Majjhima Nikaya中,第一个是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经,第二个是阿难贤善经经,此与阿难所说经一样,第三侗是摩诃迦旃延贤善经(Nahakaccana—Bhaddekaratta)与温泉林天经一样,第四个是卢夷强老耆善经(Lonasakangiva
  Bhadde Karatta)与释迦苦行经一样。
  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是佛法的重要题材,它有助于说明佛陀教导的证悟生活:不执著于过去和未来,而专注地生活,以便深刻观察并发现一切事物现在所具的真正本性。除了上述四种巴利经文和三种中国经文之外,独居的题材在许多其他经典都曾提到(虽然BhaddekaHtta偈并未用到),例如上文提到的相应部上座名经(Theranamo)及相应部鹿纽经(Migajala)。
  Ekavihari(独居者) 一词与Sadutivavirari(与事物共居者)在相应经中很容易读懂及接受,但bhaddekaratta一词则不容易翻译,将杂阿含经译成中文的译者达摩难提,并不了解这一复合字的意思,所以把它以中文音译,并以之作为标题。
  许多南传佛教的法师们将ekaratta解作“一夜”,而将Bhaddekaratta译作“禅思的良夜”。从经文的内容判断,我认为此一翻译并不正确。Bhadda意为“良好的”或“理想的”。Eka意为“一”或“独自”,Ratta意为“喜欢一。当代佛教学者拿那难陀(Bhik—khu Zanananda)将标题译作“理想的爱好孤独者”,几经思考,我想“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应较接近经文原义。
  这个偈,标示著「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乃是佛陀所作,并把他对比丘上座、鹿纽的教导大意作扼要说明·佛陀在只园精舍向僧众读诵此偈,随后为他们解说,经文的开头几段即描述该次诵经的情景。
  当日有幸谛听佛陀的人只是出席Jetavana寺的僧众,由于这个主题很重要,其他各地的比丘、比丘尼后来渐渐了解“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偈,温泉林天经一经告诉我们:那时佛陀正住在王舍城地方的竹林精舍中,三弥提比丘(Samiddhi)正住在附近的森林中。有一天早上,三弥提在温泉中洗过澡以后,穿好衣服,一个美丽的天神出现,匐伏在他面前,问他是否听过及实行“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偈所教示的,天神说:“可敬的三弥提,你应请求佛陀教导我们这个偈,以便大家依之实行,我听说这个偈中有佛陀教法中最深层的意义,它是证悟生命的基础,它能彻底令人觉悟而入涅盘圣境。”天神说完后,合掌绕行三圈,表达其敬意。
  三弥提比丘去谒见佛陀,匐伏顶礼世尊后,他告诉世尊有关遇到天神之事,并请佛陀教导他“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偈的意义。佛陀问三弥提他是否知道那天神是谁,当三弥提答说不知时,佛陀告诉三弥提该神的名字,并告诉他他来自三十三天。而后三弥提及诸僧众们趋前请求佛陀再教示该偈一次,佛陀乃作如下阔示:
  不要追念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已不再回来,
  未来还没有到来。
  深刻凝视生命的本然,
  在此地,在现在。
  修行人安住稳定和自由中。
  今天我们必须精追,
  到了明天将会太迟。
  死亡无法预期,
  我们如何能保证长住。
  圣者知道,
  如何专注生活,
  不分昼夜。
  圣者知道,
  独居的较好方式。
  说完这个偈,佛陀离座,回到本处,重入禅定。僧众们,包含三弥提比丘,希望得到详细解说,乃去见迦旃延(Kaccana)长者,一个佛陀的年长弟子,念这个偈给他听,请他解释,迦旃延比丘以许多优越之德行闻名,佛陀也经常赞美他的智慧,僧众们都认为他能提供一个深睿的解释。起初迦旃延犹豫不决,他说僧众们宜直接受教于佛陀,解说应听佛陀的,但最后,由于比丘们坚持,他同意为他们解释。这位长者的解释乃是温泉林天经的重要内容。
  解说完了此偈,长者告诉僧众,有机会的话,大家应直接去请教佛陀,因为长者本人的见解不及佛陀的高深。
  比丘们,包括三弥提,曾在别处听过佛陀开示,他们告诉佛陀有关长者迦旃延为他们所作的“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经的讲解。佛陀开口了,首先赞美长者:“太好了,在我的弟子当中,有许多了解佛法真义的。如果师父读诵一个偈文,而没有机会讲解它,那么弟子们就必须深入偈的意义,对其教导并给予一个较充分的解释·长者迦旃延是一个资深的比丘,他为你们所作的讲解呈现了该偈的真正意义,而且完全符合事物存在的真理,你们应该善用之,并且使它成为你们力行实践的一部份。”
  此一对话是在恒河左岸摩揭陀国(Maeadha)首府王舍城(Rajagriha)进行,后来的记录则发生于稍北恒河右岸拘萨罗国(Kosea)首府舍街城(Srarssti)这个记录见于释迦苦行经。
  “释迦苦行居”是由释迦族人所建,在离舍街城不远的山坡上,此居所还有一个名称叫“无忧居”或“安宁居”。在当时,比丘卢夷强耆正住在此居。有一天晚上,天快亮的时候,他走出户外,把一件衣服晾在树下刚绳索挂在吊床上,当他坐在吊床进入惮定不久后,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问他是否曾听过有关这个偈的解释,比丘卢夷强耆反过来也问他同样的问题,天神答说池听过这个偈,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到有关这个偈深层意义的讲解,卢夷强耆长者问:“为什么你听过这偈而却没听过讲解呢?”
  天神说,有一次当佛陀住在王舍城时,他听到佛陀读诵此偈,但佛陀并没有给予任何解说。
  而后天神读诵了此偈,并劝比丘卢夷强耆去请教佛陀。此经中的偈和温泉林天经中的偈完全一样。
  这事以后,卢夷强耆比丘就向佛陀报告此事,当时佛陀住在舍街城的只园精舍。听完卢夷强耆比丘的讲述后,佛陀告诉他这位天神的名字叫Candana,他来自忉利天,而后卢夷强耆乃请求佛陀解释这个偈。
  那一天,有许多比丘在场,佛陀对此偈的解释形成了释迦苦行经的主要内容(与在中部的Lomasakangiva
  Bhaddekaratta经相似)。我们已经知道,这部经还有另一个中文版本,译者是竺法护(Dharmapala),经名是佛说尊上经(The Sutra Sutra of Great Reverence)。比较一下这两部经是很有趣的,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
  我要引述的最后的经典是阿难所说经,这是佛陀在舍街城宣讲的。有一天晚上,阿难尊者召集僧众于只园精舍的大法堂(Dharma hall),读诵并解释一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偈。第二天一大早,一位比丘去诣见佛陀,告诉佛陀有关阿难的说法。此经并没有说比丘们表示对尊者阿难缺乏信心,但经中说,在佛陀听到有关阿难说法的事情后,他派遣了一位比丘邀请阿难来。
  当阿难到达佛陀的住所,佛陀问他:“听说你昨天晚上读诵而且谈论‘知道独居的较好方式’一偈,这是真的吗?”
  阿难回答说是真的。佛陀于是问:“你能读给我听,并告诉我你的讲解吗?”
  在阿难读诵此偈并告诉佛陀他的解释以后,佛陀问阿难几个其他的问题,佛陀听了阿难的回答,对之加以赞美说:一非常好!在我的弟子中,有你们这些具有了解这些教示主要意义的洞识!”
  佛陀赞美阿难,和赞美比丘迦旃延一样。那一天,有许多比丘在场,报告佛陀有关阿难说法的那位比丘也在场。也许佛陀说那些话的目的是要僧众确信尊者阿难对佛法的理解是如同比丘迦旃延一样可靠,以及要僧众确信比丘们能够将阿难的教示作为力行实践的一部份。阿难对佛陀种种询问加以回答,构成了阿难所说经的主要部份。 (待续)
  《菩提树》1992年第7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