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感悟人生话苦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感悟人生话苦谛
作者:


一、概说
  人生,是苦还是乐呢?一般来说,是苦乐交集的。但从本质上看,是以苦为本质的,苦的方面胜过于乐的方面。曹操《短歌行》中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法华经》亦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布畏。”然而,导致苦的原因是什么?佛说:“无常故苦。”世间的一切法,只要是无常的东西,就会充满苦悲伤。故佛初成道后,为了救度众生超出六道轮回苦海,引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脱珍御弊,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对示众生,应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修道故,而能证得不生不灭的无上菩提道果。现就通过“苦谛”的概况作一简略介绍。浅谈我对苦谛与人生意义的粗浅认识。
二、苦的概貌
  所谓“苦”,佛经讲,有三苦,八苦,百八烦恼苦,四百四十种痛苦,广说乃至八万四千苦及无量诸苦之多,正所谓:“诸受是苦”。谛,是真实不虚。今且就三苦,八苦等略作说明之。
  三苦。有顺苦,顺乐、顺不苦不乐三种受相的差别。经中说三种苦相,即苦苦相,坏苦相,行苦相。
  (一)苦苦。吾人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色身,是众苦之根本。老子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大乘义章》:“从彼苦缘逼迫而生恼,名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也就是说,吾人这个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色身,是众苦之根本,更加刀杖饥饿疾病等之苦,故云苦苦。犹如热疮上加淋热汤,或增加火炙,都是逼迫中加逼迫,故名苦苦。
  (二)坏苦。是遇到乐事变迁,如富贵的人忽然变为贫贱,或地位高的人,忽而降底等等,而感受到的痛苦,名为坏苦。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喜乐”,如财富、尊荣、健康、聪明……,足令人感到满足,但到了变化的时候,苦就根着来了。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的,就叫坏苦。
  (三)行苦。行为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隐之故,谓之行苦。《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孔子看到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
  1.生苦。生是有情受苦的开始,人们的神识有胞胎中就有感受,母亲吃热的食物,胞胎中的识便感受热毒的苦,吃冷的感受到寒冰一样的冷苦,要是母亲饿了,便有像倒悬般的痛苦。经过十月的内热煎熬,身形渐成,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犹如夹在石缝中间。出胎时,又似巨牛钻穴,生鬼脱壳一般,苦痛难当。一离母胎,为外界燠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犹如利刀将此知躯一寸寸地切割般之痛苦。除了脱离母胎时那一瞬间的痛苦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口气存在,无是无刻不为生存而承受诸多痛苦,因为诸多烦恼业力集于生命体时,令我人一生诸苦交集,这就是生苦。
  2.老苦。老苦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事实,只要生命继续存在,就得面对老苦的来临。佛经云:“诸根衰败名老苦。”随着岁月的推移,时分变怀,我人之色身,生理机能、力气、根用等等,时时刻刻都向衰损方面转烃,如耳聋、眼花、齿发脱落、四肢不灵、行动即难、思维迟钝呆板,凡是力不从心等等,都会令人身心生起种种苦受。至于老苦,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除了生理的痛苦之外,女人更有青春消逝的心理痛苦。正如禅师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有深刻的体会。
  3.痛苦。由四大不调变故苦,有情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组织而成,若四大不调,则有四百零四病生。若火大不调,热烧我身,若风大不调,则冷刺我心,寒热交加,令人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痛苦。古人云:“英雄也怕病来磨。”病苦,是一种身心的煎熬与折磨,无论你是怎样驰骋,纵横的英雄,生病了也不得不倒下,所以病是苦。
  4.、死苦。由寿命变坏故苦,即由内身的疾病为因缘,或寿终正寝而死;或由外在恶缘逼迫,如遭车祸、水灾、火、风灾等为因缘;寿命变坏而死,引起身心上极难忍受的痛苦,故死是苦。
  5.爱别离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于自己相亲相爱的人,希望常相聚,愿常相离,但偏偏有违缘逆境,或因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致使他们两地分隔,乖离分散,引起心中种种苦受,此种生离,固然痛苦;无常到来,更是难以言喻的痛苦。正如语云:“乐莫乐兮新相识,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人间惨事。
  6.冤僧会苦。古人云:“不是怨家不聚头,”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最讨厌,怨恨的仇敌,面目可憎的坏人,如此两个人不相容的人,希望他(她)长时远离,心里才感觉平衡、畅快。但是愈是互相怨恨的人,偏有凑巧因缘,反而集聚会合,从而引起心中种种苦受,故怨憎会是苦。
  7.求不得苦。是人们对世间的欲求无厌,如希求想得财富、名位、及一切心中所爱乐之事等所求不遂,便生痛苦,是为求不得苦。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说:“人们由意志以生欲望,永不满足故,痛苦亦无已时!”是求不得苦。
  8.五阴炽盛苦。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又叫“五取蕴”。是从过去的“取”,从过去取烦恼招感而来的,在本质上已免不了苦痛,而现在有这五取蕴,更由于取烦恼的妄情计执,所以苦上加苦,我们的“取识”对于物质的色、情绪的受、认识的想、造作的思,处处住著,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者,这就是取识的染著。识对境界一旦有染著,那么境界的每一变动,都会引起内心的关切,不能自主的或苦或乐,当然就免不了苦痛。总之取是“能”住著的,色受相行是“所”住著的,这就是一切痛苦的总汇。
  以上所说的八苦,后一苦为困,前七苦为界,因果相续,永无了期。由此当知,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了业因,今世都难免受此八苦的煎熬与折磨。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盖举三点来略说明诸苦。即五欲之苦,内心与外境互接触所起的苦,及自然界所引起之苦。
  所谓五欲之痛苦,可分为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受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同,烦恼即多,苦闷尤甚;内外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食欲,贪图金钱的巳硕加姓些不同的爱好。由此看来,我们欲望,元是无限的,所以一时的满足,一旦习惯了,就又渐渐的变为不满足,如果达不到欲望,自然亦是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假定以物质生活为基本,我们永远不能脱离也不满足(即是痛苦)。
  就内心与外境相接触的痛苦而言,可分为物质与精神的痛苦。人是精神与物质的复合体,在身体(物质)与心理(精神)的和合中,如果外境与内心所起的种种变化,不能适当调整,物极必反,就会生痛苦。此外外境的还有自然界所引发的痛苦,如干旱、地震环境染污等引发的诸苦,无边无际,无法说完,无法道清。由上所述,苦谛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故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的。
三、认清苦困、拨苦予乐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我们既然生存在娑婆,自然受着生、老、病,死的折磨,我们已深深体会到,这百孔千疮的世间,以及众苦煎迫的人生是苦的结果,然而什么是苦的原因?何以会造成这样凄惨的局面呢?佛陀的遗教揭示我们,是人类违反了理性,放纵于烦恼物欲之恶行的结果。是每个人过去有了无明烦恼,造业之因,现在才感受这身心的苦报。如《光明童子因缘经》曰:“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还自受。”如果我们要未来不受苦报,要果好,须改其因,必须现在修习善道,种下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此佛教阐明人生多苦的用意,是为令人了知人生的缺陷,进而改善,美化身心,还要净化国土;而不是教我们因多苦而厌离人世,逃避现实,消极自了,或去自杀。须知“今生受者是,前生作者是;今生作者是,来生受者是”,因果不爽。已经做了苦因,必受苦报,想躲避也躲不了,自杀了不是好办法,因为恶因未除,自杀之后仍是要受苦的,如犯盗窃罪的人,必受法律之制裁,受牢狱的苦报,任何人都无法挽救,或袒庇。只有肇事者自我解救,努力改造,忏除恶果,方有重见光明之日,快乐而将来临……。所以对于苦谛,我们不要怨天忧人,应以冷静的头脑,智慧的眼光,积极地去挖掘苦的根源,找出解救苦的根本方法,用坚毅奋发的精神,积极地打破对于世间和一切现象主观上所起的偏执成见,并放开心量积极地去广修善因,忏除恶果,作自利利他的工作,为人们、为众生而服务,这便是改造痛苦的身心最好办法。
四、人生生活与苦谛之意义
  综上所述,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痛苦,难道就没有快乐可言吗?非也。苦与乐是辨证存在的统一体,又是可以互为转化的。众生因苦得乐,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张载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是儒家圣贤面对苦的方法,阐明了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也强调了后天努力奋斗之重要性。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作家帕特里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长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了。由苦的体验进而寻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这方是大自在,大解脱。这原因是什么呢?是“菩”刺激了他的思想,促使他成熟,使他对于各种问题,深入推理,终于找到解决的方法,于是他们或成为宗教家,哲学家,或各部门的杰出人才,能为社会国家多作奉献。
  佛教讲“烦恼即菩提”,何为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这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其含有火中生莲之义。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恼是苦,菩提是乐。学佛人要由苦得乐,须于烦恼火宅之中,生出红莲,方为究竟。修行人须于烦恼火宅之中、磨练陶熔,借烦恼为促进发心之善缘,以困苦为锻炼身心之炉灶。如此用功,方成法器。无烦恼磨练,不但难发大心,纵不有成就,一遇环境逼迫即随境转。如二祖之立雪断臂,六祖之卖柴舂米,憨山之为法入狱,乃至或行乞执投,或燃指烧身,或舍身饲虎等等,如此之例,不胜枚举,成功者无一不从艰难险阻中磨练而来,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曰:“道在苦中求”,且,学佛乃是逆行返本之事,不逆行,何能返本还源?逆行之道,不独学佛为然。如剑不磨则不利,玉不琢不成器。天无秋杀冬藏之逆,何能在春生夏长之荣?人无坚苦卓绝之逆行,何能创济世利人之功业?舜无父顽母嚣象傲之逆境,何以能成其大孝之名?禹无洪水鲧殛之逆境,何能成其治水之功?可知烦恼之火,即菩提之因,此即火中生莲义。
  又菩提是觉心,烦恼是启发觉心的善知识。盖人生如梦,如处暗室,惟处于暗。故生求明之心;惟其烦恼,故生厌离烦恼之心,释迦佛当日,因见生、老、病、死苦,方立不断八苦,不回王宫,不成正觉,不转法轮之愿。乃至更历五年访道,六年雪山,一麻一麦之苦,方得圆满菩提,大觉世尊是由大舍大苦中得来的。不但学佛如此,以上如儒家世法中欲负大任,亦须经历如许烦恼。不独负大任者为然,小如一名之显,一技之成,乃科学上一切发明,皆非久经磨练,深研苦思,不能成功。语云:“国乱出忠臣、家贫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茅屋出公卿。”皆是由苦得乐的道理,故曰烦恼即菩提。望大家认清此点。逆来顺受,逆顺不二,即是至诚。所谓唯天下至诚为难化,不但化烦恼为菩提,且能化度一切矣。《维摩洁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其实这个世间无处不是人间净土,无处不是清凉地。当我们走出苦欲纵横的迷宫时,遂之也步入了妙乐弥满的天地。由此观之,“生活中的快乐与生命的幸福,是决定在你对生命的认识上,而不是物质,快乐幸福应是植基于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人生若被苦系缚,则非有意义价值;反之,若能征服驾御苦谛,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五、结说
  综上所述;痛苦的根源是自己的心,快乐的根源也是自己的心。只要我们从苦的噩梦中清醒过来,改造自心,消灭烦恼,拥有一颗理智的心,反省的心,慈悲宽容的心。就能摆脱人生的虚伪尘垢,挣脱生命的无常苦空。为人生建树庄严的意义,替自己的生命开创出无限的生机。作为佛陀的弟子,人生最究极的目的,在于证入无生的境界,才能从生死轮回的痛苦中彻底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让我们携手并进,进进做个快乐之人,共创美好的人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