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朝韩佛教>>正文内容

新罗王子慈藏驻锡之地考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高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罗王子慈藏驻锡之地考证
  刘高明
  (陕西省户县文体 局,陕西户县710300)
  慈 藏,本氏,辰韩(新罗)真骨苏判(三级爵位)茂林之子,大唐贞观十年(636)受敕,与门人僧 实等10余人西行入唐,先谒山西五台山文殊院,得梵偈,受袈裟舍利。再入长安,得太宗皇帝慰抚,安置胜光寺别院。因宠赐频厚,藏嫌其繁,启表入终南山云际寺之东 ,架岩为室,居3年,人神受戒,灵应日错,即再入京师,又蒙敕慰。贞观十七年(643),受本国善德王表请,携藏经一部及杂彩丝绢等回国,任大僧统,主理僧尼一切规猷。其间,颁部僧尼弘通令5部,增设旧学,规定半月说戒,冬春总试,令知持犯。同时设员管理,并遣巡使历检外寺,诫砺僧失,严饰经像,一为恒式。让海一、东僧尼佛事生活从此走上轨道,故后世尊慈藏为韩国律宗师。在担任大僧统期间,他以国人服饰不同于唐,举议于朝,得到签允,至真德女王三年已酉(649),新罗始服中国衣冠。同时于第二年庚戌 (650),又奉正朔,与唐王朝同用永徽年号。在发族间的文化交融中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促进了区域文化及发展。鉴于慈藏在中韩文化交流中的特殊贡献,中韩的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一直在寻找慈藏当年在终南山中的驻锡地____“人神受戒”处,这里以程颢的<.游南山诗>作一考证。
  一、 云际古寺
  慈藏是依云际寺东 而居的,云际寺在哪里呢?位置在古长安西南30余公里(今户县)的太平峪内。盛唐时,云际寺乃天下名寺,不光新罗国的慈藏依东 而居,新罗遣唐僧圆 测也曾依寺而居,后去寺30余里静修8年。唐王朝的文人墨客也无不热衷于此,杜甫在《渼陂行》中写到“船舷瞑戛去际寺水面月出蓝关”,对云际寺是了然于胸的。岑参曾在云际寺留宿,有“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的诗句。岑参到云际寺时,南峰居住眼上人,”且“不下此峰十五年”。岑参<题云际寺南峰眼上人读经堂>诗云;“结宇题三藏,焚香老一峰。云间独坐卧,只是对山松。”温庭筠<宿云际寺>诗曰“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乾鹿在林”。卢伦<题云际寺准人上方>诗云:“松高萝蔓轻,中有石床平,下界水长流,上方灯自明。”李端<题云际寺准人上方>诗云:’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喻凫<游云际寺>诗中有“香门绝顶开”,“钟定虎常来”诗句。由此知,在唐代时云际寺知名度很高,位置在高山上,虽然简陋,与野兽为邻,但游人学士经常光顾,多有诗篇抒情叙景。到了宋代,寺院已以衰微,程颢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任户县主簿时游历于此,有《云际寺》诗,而未提到寺。宋敏求在编撰《长安志》时,已将云际寺与大定寺合二为一。毕源在编撰《关中胜迹图志时,干脆讲“(大定寺)在户县东南云际山,一名云际寺”,实际都错了。云际寺、大定寺本来就是不在一处的两座寺院。2001年7月4日,笔者接待韩国亚洲大学人文学部卞麟锡教授时,卞教授询问云际寺确切位置,当时不能提供。其后韩国<中央日报.>社.一行人员在西北大学李健超教授 带领下进入太平峪,面对客人询问,李教授吟了一名唐诗作了解答,诗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正是由于此,激起了笔者近几年对此的深入探究。
  二、 云际寺的地理及地望
  云际寺的地理位置,可以从程颢<游户县南山诗。序>中查出端倪。程颢,字伯雄,博野人,生于宋仁宗明道 无年(1032),嘉二年(1057)进士,随主簿户县,于嘉五年(1060)五月初四游太平峪,诗<.序>中游 太平峪的行进路线是这样描述的。
  明旦,入太平峪, 息於重云下院。自入太平峪 ,山水益奇绝,殆非人境。石道 甚山献,下视右悸,往往步乱石间。入长哨洞,过虎溪西,南下至重云。转西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峰。登东岭,望大顶积雪。复东北,来云际。下深涧,白石磷于水间,水声清冷可爱。坐石掬水,恋恋不能去者久之,遂宿大定寺。
  从诗《序》中解读云际寺的地理位置,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南下至重云(寺)(二)是登东岭”,复东北,来云际(寺)”,(三)是“下深涧”,“遂宿大定寺”。这三点在程颢的游历路线上,有一条便 捷的山路将其串连。云际寺居中,重云寺、大定寺位在首、尾。到重云,是“南下”,指的是翻过郭家山东侧支脉玛瑙山而至的,这条路线是入太平峪后,从管坪(重云寺下院)向西,越北石槽,过天池、大坡、灌子沟,越龙窝 子,南下至重云寺。这个“南下”二字,标明了程颢入太平峪 ,致到重云寺的行进路线。在生云寺,程颢先“转西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峰”。这里的“西阁”,亦指郭家山,因与术平峪东侧的紫阁、黃章程 、白阁三阁遥遥相对,因故而言,“凤池”,即西寺梁上的天然积水池,约50-60平方米,常年不涸不溢。站在积水池畔,视线向东越过天池梁(东岭)可观览云顶、凌霄、罗汉三峰。从重云寺到云际寺,举步向东,出峡沟,到西寺沟口,“登东岭,望大顶积雪”。这个“东岭”,即天池梁,顶上有水池,亦长年有水。站在梁顶,向南可尽览静峪脑(大顶)积雪。静峪脑,海拔3015米,属秦岭第二高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从天池梁,“复东北”下到山肩,有一个相对平坦的台阶土质黃壤,肥力饱满,约有120~130亩,可供近百人口生息:且旁边有一眼山泉,水质甘洌,可供人畜饮用,是一个难得的山居隐修佳地。程颢《序》中的“来云际”,就指这里。上个世纪80年代,此处居住10数户人家,为一个生产队,丰衣足食,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建国初期,此坪上尚有寺庙,塑有佛像。82岁的穆平刚老人清楚记得动过画工,甚是讲究。今人称此址为黃龙寺,属岁月流失过程中的名称更叠。从云际圭到大定寺,“下深涧”,来到太平峪主沟沟底,约7—8华里路程,地名煤场,是古人伐木制纸,制作煤子(保存火种的一种纸制物)的地方。溪水从秦岭梁上流下来,此处相对平坦,可在溪中洗手濯足。故程颢有“坐石掬水,恋恋不能去者久之”的恋情。当晚程颢宿大定寺,位置在煤场东北侧7---8华里的山脊上,今名东寺场。寺址为一坪台,约20亩大小,<隋书>中的驸马尉迟安柴庄即此;《长安志>中李顺兴诵<金刚经>,垒叠瓦塔贤捧日寺即此。今有僧人弘亮居此,寺门上有“大定寺”三字。笔者与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先生一行于2004年6月21日上午踏勘了此址,在其屋侧后无意中发现唐代莲花纹瓦当,证明此寺创建不晚于唐。从三寺的方位判读,重云寺在西,去际寺居中,大定寺在东,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寺院。
  二、 云际寺的地理及地望
  云际寺的地理位置,可以从程颢<游户县南山诗。序>中查出端倪。程颢,字伯雄,博野人,生于宋仁宗明道 无年(1032),嘉二年(1057)进士,随主簿户县,于嘉五年(1060)五月初四游太平峪,诗<.序>中游 太平峪的行进路线是这样描述的。
  明旦,入太平峪, 息於重云下院。自入太平峪 ,山水益奇绝,殆非人境。石道 甚山献,下视右悸,往往步乱石间。入长哨洞,过虎溪西,南下至重云。转西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峰。登东岭,望大顶积雪。复东北,来云际。下深涧,白石磷于水间,水声清冷可爱。坐石掬水,恋恋不能去者久之,遂宿大定寺。
  从诗《序》中解读云际寺的地理位置,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南下至重云(寺)(二)是登东岭”,复东北,来云际(寺)”,(三)是“下深涧”,“遂宿大定寺”。这三点在程颢的游历路线上,有一条便 捷的山路将其串连。云际寺居中,重云寺、大定寺位在首、尾。到重云,是“南下”,指的是翻过郭家山东侧支脉玛瑙山而至的,这条路线是入太平峪后,从管坪(重云寺下院)向西,越北石槽,过天池、大坡、灌子沟,越龙窝 子,南下至重云寺。这个“南下”二字,标明了程颢入太平峪 ,致到重云寺的行进路线。在生云寺,程颢先“转西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峰”。这里的“西阁”,亦指郭家山,因与术平峪东侧的紫阁、黃章程 、白阁三阁遥遥相对,因故而言,“凤池”,即西寺梁上的天然积水池,约50-60平方米,常年不涸不溢。站在积水池畔,视线向东越过天池梁(东岭)可观览云顶、凌霄、罗汉三峰。从重云寺到云际寺,举步向东,出峡沟,到西寺沟口,“登东岭,望大顶积雪”。这个“东岭”,即天池梁,顶上有水池,亦长年有水。站在梁顶,向南可尽览静峪脑(大顶)积雪。静峪脑,海拔3015米,属秦岭第二高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从天池梁,“复东北”下到山肩,有一个相对平坦的台阶土质黃壤,肥力饱满,约有120~130亩,可供近百人口生息:且旁边有一眼山泉,水质甘洌,可供人畜饮用,是一个难得的山居隐修佳地。程颢《序》中的“来云际”,就指这里。上个世纪80年代,此处居住10数户人家,为一个生产队,丰衣足食,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建国初期,此坪上尚有寺庙,塑有佛像。82岁的穆平刚老人清楚记得动过画工,甚是讲究。今人称此址为黃龙寺,属岁月流失过程中的名称更叠。从云际圭到大定寺,“下深涧”,来到太平峪主沟沟底,约7—8华里路程,地名煤场,是古人伐木制纸,制作煤子(保存火种的一种纸制物)的地方。溪水从秦岭梁上流下来,此处相对平坦,可在溪中洗手濯足。故程颢有“坐石掬水,恋恋不能去者久之”的恋情。当晚程颢宿大定寺,位置在煤场东北侧7---8华里的山脊上,今名东寺场。寺址为一坪台,约20亩大小,<隋书>中的驸马尉迟安柴庄即此;《长安志>中李顺兴诵<金刚经>,垒叠瓦塔贤捧日寺即此。今有僧人弘亮居此,寺门上有“大定寺”三字。笔者与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先生一行于2004年6月21日上午踏勘了此址,在其屋侧后无意中发现唐代莲花纹瓦当,证明此寺创建不晚于唐。从三寺的方位判读,重云寺在西,去际寺居中,大定寺在东,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寺院。
  三、慈藏驻锡地地望考
  慈藏居云际寺东崿,架岩为室斩位置在哪里?就在此坪的东北角上。东北角确有一突出小峰,三面临空,西南与寺址接壤。崖顶东侧呈“L”状,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为一平台,约20平方米,一侧依崖,三侧临空,只有南侧有几个脚窝供人们登临。所依的崖壁壁面平整,高约4米,正可架梁、架檩筑室,与<三国遗事.慈藏定律>中的记述一致。笔者登临此平台,沐浴东来日光,遐想慈藏当年面向故国,在参天古木中筑此陋室,澄心静志,参悟佛理,期以解救众生,诚心难得,恒心难得,让人敬重。这里海拔约1500米,秦岭北麓的高山性气候,一会儿云来,一会儿云往,常锁云雾之中,人居此,如在仙境。但这儿见云就是雨,雨随风来,雨随云行,一会儿洒向山涧,一会儿飘落山头,浠浠漓漓,滋润着万物。细雨中苍山在滴翠,溪水在织瀑,鱼在游,树在长,山原在勃发,在这儿能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但一会儿风过,云收雨停,天空一派湛蓝,蓝得晶莹透亮,无一丝杂垢,让人澄心静虑,确为一处修心养性之佳地。在这儿,白天可以观览感受在地壳上颤抖蠕动的万叠重山,夜晚可以视望在宇宙中运行的满天星斗,清晨可以沐浴万道 霞光,确为一吸食在自然真气、参悟大自然无穷奥妙的佳处。慈藏入唐,恒心所诣,在于通过佛学理论参悟大自然的有序演进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于此处觉悟,“人神受戒”,环境确为理想。
  清代晚期,关中理学名士贺瑞麟游太平峪,有《游太平峪访明道先生遗迹》诗曰“明道 遗迹此地传,太平峪口万花前。奔流波浪争趋海,矗立 岩欲倚天,霁月初更东岭出,危桥百丈半空悬。只嫌未到深山里,云际峰头枕石眠。”将云际用程颢的游迹确认在万花山,就更错了。因为万花山不在程颢从重骥寺东北方向很远距离上,程 颢 从西边来,向东北很远的万花山。
  今人薄希昭先生作《历代名人游户县诗选注》,对云际有两次较深入注释,其一是在杜莆的《 行》诗下,为:“云际寺,在户县东南40多里的云际山上,隋仁寿无年置 ,为居贤捧日寺,现已毁。”此注来源于《长安志》和《关中胜迹图志》,交云际寺与大定寺合二为一,显然错了。从和颢游历所知,两寺有相当距离,一在沟东,一在沟西,地理与名称上均为两寺。其二在寇准的《云霁(际池上亭)诗下,为:“云际,即云际山,在户县东南高冠峪口,上有云际亭。”此注出错了,云际山在太平峪深处,上文已讲,程颢曾经历之,不在高冠峪口。。在高冠峪口者,乃云际寺下院,院名云际,山不名云际。
  <大周西圾寺故大德圆 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云:“法师性乐山水,往依终南山云际寺,又去寺三十余里闲居一所,静志八年。”此静志之所在太平峪外焦西村,离程颢所游之云际寺正好30余里。此址亦以去际为名,现在尚有遗迹保存,门额上有“云际古寺”四个大字,存千年古银杏树一株,唐代佛像残头一尊,唐代行龙图案焚纸炉盆一口,有殿宇数间,有僧人居住。
  云际山作为历史名山,云际寺作为千年古寺,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史上以及中韩文化交往史上均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弄清其确切位置及文化渊源,可补正史不足,可澄清野史遗误,亦可弘扬传统文化,资中韩文化友好交往。谨以此文求教方家,抛砖引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