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土真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土真宗"的意思是"净土教理的精髓"。这原不是一个宗派的名称,因亲鸾的意图不是要创立一个新宗派。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国及日本七位高僧所传授与发展的净土教理之核心显示于众人。他从有关净土的经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论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统,能平等解救众生的教理。这就是净土真宗的起缘。这个净土学系在西方被普遍称为"真宗"(Shin Buddhism)                      2   净土宗的教理是以一位名叫阿弥陀的佛为中心,此佛常住于西方的极乐净土(也称为"安乐国","安养国"等)。阿弥陀是古印度语(梵文)Amita(啊密他)的音译,阿弥陀也同时是 Amitabha(啊弥他吧)无量光和 Amitayus (啊弥他由) 无量寿的简称。西方人士较熟悉 Amitabha 及 Amitayus 这两个梵文名。  阿弥陀佛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佛。他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作为一位超时空的佛,阿弥陀拯救一切对他有真诚信心并称其佛名的人们。阿弥陀以他的无量光摄受与保护如是信者,并把他们接引至佛的极乐净土。还有以观世音及大势至为首的诸菩萨们协助佛拯救众生。阿弥陀佛与这两位菩萨(西方三圣)的塑像在日本及其他流行净土思想的亚洲国家中是非常普遍的。  有关阿弥陀佛的来历,拯救众生之力量及净土的经典共有三卷(简称净土三经)。这些经的内容都是向我们解说转生净土并在净土成佛道的方法与过程。                      3   在解说净土三经的内容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与概念。首先是因果与业力。因果之说一般都被印度婆罗门教所接受,但只有佛教的见解才是圆满的。因果之理在于一切生命从无始的过去到现在都是由因果及业力所推动的,生命之存在也会从现在相续至未来。因此,生命不因死亡而消灭或停止,而会以其他形像来延续。这个未来之身的好与坏均由现在及过去善行的数量与素质所决定。换句话说,我们的现在是过去之业的结果,现在所做的也将会影响我们的将来。由此可见,佛教没有万能创世与主宰者的概念。因果也不是宿命论。(宿命论就是一般所说的"一切由天注定","天命"等的概念)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言语与思想)都会造成我们现在及将来的状况。   第二,轮回,即生命的延续是痛苦的。虽然我们能转生看似快乐的天界(注:天堂与净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得混淆这二者。)这个境界也不是永恒与长久的。一旦善业的功德耗尽,我们也会坠入痛苦的恶道中。佛教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从生死轮回之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的境界就是成佛道,即常说的涅盘。   第三,佛教不只单单教导世人行善。行善的素质比数量较为重要。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行善,如果我们是以执著名利为出发点(即以取得他人赞赏之心而行善),所得到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于让我们证得佛道。真正的善行不能沾到自我名利的执著毒,但若要完全做到这种境界,只有通过严格的静坐与参禅才能达成。   第四,缘起及性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概念。简略来说,一切有生命之物(众生)都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孤立存在的(依因缘所生)。由此可见,一个不受时空、条件及其他众生所影响的"我"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明白了以上的观点,菩萨(力求佛道,发慈心救众生者)所积的诸善就不会被任何执著所污。   最后就是要认识到由大慈悲心所积的善业与功德能显现成诸佛及其净土的形象。这些功德都能由佛授予其他众生。凡是得到这些功德者就能速成佛道。                      4   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大乘佛教相信众生皆有佛性。凡相信自身的佛性,并使佛性萌芽,生长而成佛果者就是一位菩萨(Bodhisattva)。菩萨道之始在于行者立下愿望与坚求无上智慧(菩提)以令一切受苦众生得解脱。大乘佛教相信在这宇宙中有无数菩萨在行或已证得菩萨道。   据净土三经中,最为重要以及最大篇幅的《佛说无量寿经》(以下简称"大经")所记载,阿弥陀佛原为一位国王。当他遇见了一尊佛后深受感动并出家行菩萨道。这时他的法名称之为"法藏",也就是"佛法之宝藏"的意思。他力求佛道并立愿拯救一切众生。在法藏的要求下,那尊佛(世自在王佛)为他显示并解说了210亿种净土。法藏看了这些净土之后,便花了五劫的时间思惟所要建立的净土的特征。(劫:指无法计算之极长时间。)五劫之后,他已经晓得自己所要成立的净土与令众生解脱的方法。于是他便发了四十八大愿来履行他的计划。   《大经》中接著记载法藏的菩萨道行了无数劫与无量世。我们需知单靠发愿并不代表愿望就会自动成事实。为了使愿望成就,发愿者必施行各类善行并修得无上智慧。当法藏的智慧、修行、功德与成就达到了圆满,他便成了佛,号为阿弥陀。他的无上与无边的功德便依照事先所发的愿望而显示成光明无量的佛身与庄严的净土。 在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对净土宗教徒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它能令一切有真诚信心并称阿弥陀佛名的人解脱。这个本愿为众生与阿弥陀之间建立了桥梁。信者以称佛名的渠道而领受佛的功德,有了这个功德,信者就能转生净土。   诸佛及他们感化众生之行不是我们凡夫的观念与思维所能测量。净土三经中的第二部《佛说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中介绍了一种能以自身的法眼来观想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方法。简略地说,一共有十三个观想步骤。首先,行者面西,观注落日并把这个影像牢印在意识中,无论开目闭目都不消失。这个境界成就后,行者便观想水,水观之法在于先观想整个西方被水覆盖。其水后冻成冰再变成琉璃(现代称为青金石,并非指玻璃)。由于净土之地是由琉璃所造,所以能观到琉璃地之后,就能接著观想净土的其他特征以及阿弥陀佛之身。《观经》解说,凡成功观想阿弥陀及极乐净土之人的恶业都会消灭,并会在命终之后往生净土。                      5   在印度、中国及日本的净土宗历史上,以口称念佛的名号为得生净土的要行。这就是所谓的"念佛",也就是以口念"南无(读音为那摩)阿(读音应为啊而非哦)弥陀佛"。这句话的意思是"归命于阿弥陀佛"或"敬礼阿弥陀佛"。观经介绍了十三观想之法后,便接著按依愿生净土者的修持、善行、功德及所造的恶业分成九个等级(九品)。对于那些造诸恶业的下品之人,释迦教此等人单口称佛号以消除自身的恶业。若依因果之理,这些人原本一定会坠入地狱受苦,但凭仗着念佛的无上功德,他们的众罪悉消除,并得以往生净土。   净土三经中最短的《佛说阿弥陀经》(简称"小经"或"阿弥陀经")也专门教导众生念佛。小经里解说只要一日至七日一心称佛名,信者就能往生净土。但是最重要的仍在于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以信佛念佛之行,使一切众生得生净土,离苦得乐。   与观想法门比起来,以口称名的念佛是不受任何人、时间与地区限制的易行道。此念佛虽为易行,但这并不意味口称佛名的功德与功效就比较小。一切在古代的净土祖师,从印度的龙树菩萨到中国的善导大师及日本的法然上人都异口同声地强调口称式的念佛。中国唐代的善导(613-681)是整理与发扬净土教理的先驱之一。他成就了观想法门之后,便写了一部有关《观经》的论著(《观经四贴疏》)及其他解释观想法门的由来与修持法的著作。虽然如此,他修持的体系,仍以念佛为核心,其余之行(包括观想阿弥陀佛)都只起著辅助作用。善导的师父,道绰(562-645),据传每日诵佛名7万遍,善导同样地也一生勤念佛名。善导的念佛传遍了各地,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的法然(1133-1212)以专称佛名即已具足往生净土的教法而成立了日本净土宗。他的弟子在跟随其师念佛之余,也写了一些阐明与澄清法然之教诲的著作。   在法然成立净土宗之前,念佛法门已经在民间以及贵族之中普遍流行。这个现象得归功于源信大师(942-1017)及其他的净土圣人(如空也上人〈903-972〉)等。源信以他的《往生要集》而出名。在此著作中,源信详细地形容恶道中的痛苦与极乐净土中的快乐,以鼓励大众愿生净土。源信同时也创办了一个在每月某日共修念佛的莲社。当时有一位名叫藤原道长的贵族,他临终时手执著另一端已绑在阿弥陀像手部的五色索。据《观经》及《往生要集》,凡临终之人若能念佛或忆念阿弥陀佛就会由佛及诸圣众接引至西方净土。这五色索被认为有肯定佛亲自来迎的功能。(译者按:真宗认为信者一旦发起信心,往生已被肯定,无需等到临终或使用这种仪式。)                      6   当我们提到净土宗或净土佛教这两个名词时,我们不单单只是指在日本的净土学派。在中国、台湾、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美洲亚裔移民的聚集地都存在各类净土学派。这些学派的佛寺与道场都是由当地的僧人或讲师所主持。   在日本,净土宗与净土真宗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佛教学系。据1987年政府调查所显示,净土佛教的寺院共计30368座,其信徒则有20446912人之多。这个数目几乎是全日本佛教徒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禅宗比起来则只有9481011名信徒。我们虽无法得知以上各宗派寺院与门徒的实际数字,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净土思想对日本根深蒂固的影响。   若您有机会到日本东京旅游,从东京至京都的途中就不会错过镰仓。镰仓之著名在于它在昔日是将军政府长达140年之久的政治中心。此地最为出名的景点是一尊高15米的阿弥陀佛坐像。这尊双手结弥陀定印的坐像立于1250年。他以慈悲的双眼看尽了世间之沧桑。对于海外游客,佛宛如欲说:"欢迎来到阿弥陀佛之土:日本。"   当您在京都下了快速客车之后往北走,您在左方就会看到一座庄严的佛寺。这座寺院是净土真宗两大派系之一大谷派的本山(祖寺),一般人都把此寺叫做东本愿寺。若您再往西走约十分钟,您就会看到另一座类似大小的佛寺,这座就是西本愿寺。据1990年的调查,属于西本愿寺的寺院共有10369座,僧众讲师则有27238人。另外,全国各处9所大学及短期大学,包括我从事教育工作的龙谷大学都属西本愿寺。所属西寺的中学校与高等学校均为35所。此外,西本愿寺在美国,南美以及加拿大各有97、59及18座佛寺,欧洲则有3座寺院以及若干数的念佛道场。
  净土真宗的宗祖亲鸾(见真大师),在1173年生于日本京都,由于父母自幼双亡,所以他在9岁便出家为僧。那个年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当时源氏与平氏二族因争夺权力而大动干戈,此内战最后由源赖朝所胜,并于1192年在仓镰设立了将军政府。   亲鸾后来到了日本天台宗的本山比睿山修学。他在那儿花了20年的光阴苦读天台宗的教理之后,仍发现自己无法开悟和消灭内心烦恼。于是,他便下山到京都寻找一个较为适合的解脱之法。那时,比亲鸾大40岁的法然正向社会各阶层的男女宣扬念佛法门。亲鸾于是投在他门下,并找到了能令众生解脱的念佛法门。   当其他旧宗派因嫉妒之心而起奏朝廷禁止法然的念佛教法之后,法然与其大弟子们便遭到了迫害。亲鸾在1207年也因此被流放至日本北部并后来在那儿结婚成家。当他被赦免后,他便到东京北部的常陆,一边在当地宣扬念佛法门,一边写真宗最浩瀚的论著《教行信证》。亲鸾60岁后回到了京都,直到90岁逝世之前,他的精力都放在编写真宗的著作中。   亲鸾过著与普通人没两样的生活。他有一位妻子(惠信尼)及一男五女(据另一个记载则是二男五女)。据佛教戒律,出家僧人不得结婚生子。因此,成家生子与修习佛道被视为互相违背。当亲鸾被流放时,他的僧籍不但被吊销,而且还被冠上一个罪犯的名字:藤井善信。在这种情况下,他既非僧也非俗。因此与一位合适女子结婚也是非常自然的事。从他成家之举,亲鸾要表示普通男女也是阿弥陀佛拯救的对像。 8   法然之后,在日本所兴起的净土教派中,发展最大的宗派是净土真宗。在教义方面,真宗不拘于形式的特点使它能被大众接受。亲鸾并没有自创新宗派的意愿,他在《教行信证》与其他著作中说明自己只是依着佛与七位高僧的教诲,并把他们的核心与真髓阐明于世。亲鸾对净土教理的见解看似根据他个人的判断而形成。但是,他从人生经验与感触所获得的见识实际上澄清了昔日净土高僧所授的教理。   在此我要强调,研讨与开发新见解的过程往往与静坐参禅息息相关。单单靠凡夫空洞的理论只能说是在纸上谈兵。从佛教历史之始,佛教的超世界观,等都是从禅定中所获得的。这在净土宗等大乘佛教宗派中也都是相同的。从《观经》里看,若我们能成功地依照经中的方法来修持,我们就能够观想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每当我们迷失在牛角尖中时,我们可用静坐之法来对治。但实际上静坐参禅不是每次就能轻易生效。在远离佛的今日,善于静坐的导师少之又少。就算你能找到一位,要持之以恒地修持其法也是困难重重。相比之下,净土观想法门的静坐式比禅宗的修持禅定法较为容易修习。这是因为行者有可专注的对象(佛及净土)以及阿弥陀神力的加持。   法然在比睿山修了多年的天台宗修持法之后仍无法得到自身的解脱。亲鸾同样地也是在该山修习了20年后而发现自己无法成就。法然读了善导大师的论著后恍然大悟,于是便舍掉其他的修持法,一心信愿念佛。法然转信念佛的关键在于发现自身无力使自己解脱的事实。法然发现佛名的背后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之力。以此发现为本,法然以新的角度阐释佛法并把念佛之行放于其他诸行之上。                      9   西方学者常把亲鸾与基督教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相比。这是因为亲鸾对佛教的革新与马丁路德对天主教廷的抗议有些类似。但是亲鸾既没公开抗议佛教的领导层,也没有开创新宗派与思想的念头。亲鸾所密切关心的,与法然和七高僧一样,就是通过净土来使自身解脱。这看起来也许是厌世与自私的。但他的自我与向往净土之心既非自私也非厌世与悲观。这是因为亲鸾领受阿弥陀的慈悲后,他发现自己其实与其他众生在业力上的关系是水乳相溶的。因此,亲鸾在超世间后(即往生西方后),就能依自己的愿望回到这个世间救济其他众生。   亲鸾对自己的反观与对佛解救的了解,深深改变了一般的常理和佛教思想。在真宗的要典《叹异钞》(第三章)中,亲鸾有以下的名言:   "连善人都往生净土,恶人更不在话下。对此,世人的人都经常说:连恶人都往生净土,善人更不在话下。这句话象是有道理,但实际上违背了他力而往生的教理。"   依照佛的教诲,如果我们能通过静坐修智慧并广修善行,我们就能在修持上更上一层楼。若我们无法行任何善,我们肯定会转入恶道中受苦以抵消所做的恶业。虽然亲鸾有行善的能力,但是他以慧眼察觉到自己内心中极大的恶业,而意识到自身所有之行皆不离此恶业之祟。这也意味着亲鸾发觉他自己根本毫无一丝善业与功德,更谈不上如何使自己解脱。 《叹异钞》中还记载亲鸾的另一句名言:  "既然我什么行都不会修,照这个模样,地狱也是命中注定的栖身之处。"   亲鸾既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是觉得自己被佛的解救之力排除在外。他对自己无力自救的证悟,就是证明自己已经被阿弥陀佛所摄受与解救。所以,通过对佛的真诚信心,亲鸾就能领受佛的无边功德、智慧与力量,并完完全全地把执著自我的凡夫之体托付在阿弥陀佛的怀中。   亲鸾对佛教的见解出自于他信受与领受佛力(他力)的人生经验。他把佛教分成两种体系,即自力教与他力教。真宗是全他力教,其余的佛教学系则归纳于自力教。亲鸾甚至没有鼓励念佛。对于善导与法然来说,净土信者得全心全力称念佛名。但是对亲鸾而言,我们所需的只是要真诚地领受佛给予众生无条件的拯救之力。
  真宗历来出现了许多称之为"妙好人"的人物。这些妙好人大多虽识字不多但能深深了解他力教的普通男女。他们并非只是简单与虔诚的念佛之辈。当他们发现了他力并与佛融为一体后,他们的人生,都充分地体现了佛对众生的慈悲心。虽然这些妙好人明白自己是无法以自力解脱之人,但他们却常对佛存感恩之心。由此可见,他们的日常生活洋溢著自发性的法喜与对世间的无我之爱心。 浅原才市(1851-1933)在少年时就对佛法有兴趣。5年中,他已经听过了无数的佛学讲座,但才市深思过自己解脱的可能性后,便决定完全放弃佛法。10年后,他对佛法的渴望又重新出现,当时他已经是一位船业的木匠。才市在工作之余不曾错过任何听法的机会。为了完全了解他力之教,他做出了无数的尝试并在50岁时获得了信心。他接著改行成了一位木屐匠。才市对佛的喜悦,时时刻刻从他心田中流出来。他的法喜是以诗歌的方式表达的。才市虽不识汉字,但他以日文把诗歌写在制木屐所废弃的木片上,并在晚上再把它们抄在笔记本里。在他极多的诗歌中,举几个例子,以让我们了解他对信心的感触。     · 南无阿弥陀佛与南无阿弥陀佛,      是一非是二。      南无阿弥陀佛是我自己      而阿弥陀佛犹如我的父母一样。      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体现的一体化      对于这个待遇,我是多么的高兴。      南无阿弥陀佛     · 啊!才市,你的极乐净土在何处?      我的净土就在此处。     · 您的声音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我对此是多么地感激。      我,才市已被其名号所救度。      您与我在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体的。     · 佛名能在我的口中随便地找到。      这真是一位美妙的佛。      这是我们的父母阿弥陀对我们的呼唤。      我,才市已被此所缚。     · 此信心是奇妙的信心      佛已听到佛的声音      这里已没有让我才市插手的余地      佛对于我的恩宠我是多么地感激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对于才市及其他净信之人,念佛与信心已经融为一体。念佛不是需要努力修持之行,而是信心所流露的自然法喜。所以,南无阿弥陀佛代表著阿弥陀与信者溶为一体的境界。这是因为"南无"是信者之信心,而"阿弥陀佛"是佛无碍与绝对的救度之力。   源左(1842-1930)是另一位妙好人。佛无边的慈悲在他的心中以无私的爱心显示出来。有一天,他看到园子里的柿子树被绑上许多带刺的树枝。见此,源左问:"这是谁做的?"他的儿子回答:"是我为了防止小孩子把树上的柿子偷掉,而把柿子树弄成这样。"源左说:"如果有人因此而受伤,那该如何是好?"他说完便把树枝除去,然后再取来一个梯子靠在树旁。源左的儿子看到此举便问:"这岂不是让人能更容易地偷我们的柿子?"源左应道:"就让他们拿他们所要吃的吧,反正我们还会剩下足够的柿子。"   另一回,有一位男子从源左的园子中取了一些豆子喂他的马。源左见到他便呼道:"小伙子,那边的豆子不好吃,你再往里头走就能给你的马找到比较好的豆子!"听到此言,那位男子立刻骑著马儿跑掉了。   庄松(1799-1871)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贫民。他虽以散工及编草鞋、草绳为生,但他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有深层的见解。有人问他:"对佛有绝对信心时是什么样子的?"听此问题后,庄松便在家中的佛坛前舒舒服服地躺下。   当他与友人上佛寺时,庄松在大殿中侧躺。友人责骂他:"你太无礼了,正经点!"庄松回答说:"这是我们父母的家,不必太客气,难道你是位女婿吗?"   有一次,他与一些朋友乘船到京都朝礼本愿寺。在返回的途中,他们的船遇到了大风。当时,所有乘客都被吓坏了,只有庄松一人仍在若无其事地睡觉。当朋友叫醒他时,他呼道:"我们还没到净土啊?"   诸如此类的妙好人,显示了获得对他力的绝对信心的真宗门徒,与禅宗的悟道者没有两样。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不受任何牵挂,也同时充满了爱心和对世事的大彻大悟。此等人甚至已超越了世间,善与恶以及净土和秽土的界线。妙好人对周围人既不贡高也不骄傲,反而会以积极体谅的态度来帮助他人走上同样的净土之道。                      11   从以上的例子可看出,真宗包涵了人世间以及超世间的许多层次。总之,无论如何,真宗之信者是依佛的本愿之力而得以解脱。"解脱"这一词在真宗有三个层次。第一,我等凡夫能与超世间的阿弥陀融为一体,以使自身脱离六道轮回,都是因为我等从佛所领受的信心,所以我们对佛的大恩会无时地深表感激;第二,我们在逝世之后,定能永脱六道与娑婆国土,并往生极乐净土。此往生之举,基本上与涅盘成佛道没有差别。净土是无量功德的大宝藏,所以生于净土之者不但享受取之不尽的法悦,还可以菩萨之身广化其他众生。最后,生在净土的我们都会证得无上佛道,无碍地成佛。   这三种层次可以依时间上的过去和未来而划分,但最重要的,仍在于了解成佛不是未来或过去之事,而是在体验信心的"现在"。才市在一首诗中如此写道:     啊!才市,谁是佛?    他就是我自己。    谁是净土真宗的创始人?    他就是我自己。    什么是经典与论著?    他们也是我自己。   对于亲鸾而言,信心不单是阿弥陀佛所给予大家的免费之礼物,它基本上是阿弥陀佛之本体。亲鸾在一首和赞(第94赞)中写道:     欢喜信心无疑者,经言与诸如来等。    大信心既是佛性,佛性者既是如来。   这说明信心就包涵了一切。当我们领受信心之后,我们往生成佛之事已被肯定。这不单是亲鸾在纸上所写对净土教理的新学说而已。通过信心,亲鸾与阿弥陀佛得以融为一体。其他像才市等真宗门徒也是如此。所以说,信心是欢喜与庆幸之心,信心就是高兴地接受阿弥陀拯救之力。阿弥陀佛以"南无阿弥陀佛"的形象亲近我们。一旦我们领受此六字名号,六字就变成了信心。换句话说,六字圣号是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信心呢,也就是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