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的透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倪正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們認識人生麼?我們認識人生的外狀,但對於人生的內容,就不免有些糢糊了。其實不明人生的內容,則其外狀的認識也是靠不住的。佛學是研究人生,說明人生的科學。我們研究佛法,可使我們逐漸認識人生的真相。佛法不但使人認識人生,且能使人透視人生,不但轉變人生,且能超脫人生。佛說苦集滅道四諦,就是要我們認識人生,由認識而改造人生。
  佛說四諦的諦字,先應解釋清楚,依照佛學的定義,必須不違事實,不背真理,方名為諦。所謂事非虛妄,理不顛倒,說名為諦。所以四諦,就是四條事理相應,真實不虛的原則。
  佛以「苦諦」說明人生的真相。人生真相是什麼?人生真相可用一個「苦」字概括一切。凡是人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亦不論世界如何進化,科學如何發達,決定免不了「三苦」「八苦」等苦惱。何謂「三苦」?謂「苦苦」「壞苦」「行苦」。病痛憂愁,本身是苦,謂之「苦苦」。世間無不散之筵席,花好即謝,月圓則缺,美景不常,樂極悲生,樂既有壞,謂之「壞苦」,亦名「樂苦」。不苦不樂,而身心遷流,時間空間,亦復流轉變遷,無時或息。逝者如斯,謂之「行苦」。何謂「八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冤憎會苦(冤家往往打對頭),愛別離苦﹙生離死別之苦﹚求不得苦﹙凡所希求,十九不得﹚,五陰熾盛苦﹙由執我及我所而生苦惱﹚。前七是眾苦之相,後一是生苦之因,合之,總名「八苦」「又八苦即是三苦。生,老,病,死,冤憎會苦,謂之苦苦。愛別離,求不得苦,謂之樂壞之苦。五陰熾盛苦,謂之行苦。試問如是眾苦,有誰能免?所以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如是實事,一經說明,凡有思想,有頭腦的人,誰不了解,誰能否認呢?佛以苦諦說明人生,使我們就自就他,各方觀察。親自印證,因而認識人生的真相。四諦先說苦諦,因為這是最顯而易見的事實。
  佛以「集諦」說明召致苦惱的原因,使我們獲得透視人生的智力。三苦八苦都是結果,既有如是結果,必有如是前因。召苦之因,是集起「貪瞋癡等惑」,造作「殺盜淫等業」,因而召致三苦八苦的結果。「貪」謂貪食,貪色,貪利,貪名,貪逸樂,貪權力等。「瞋」謂心懷憎恚,惱害眾生。「癡」謂愚昧不明事理,不信因果。「等」謂等取「慢」「疑」「邪見」等惑「貪瞋癡等皆是煩惱,總名為「惑」,即以「貪瞋癡等惑」為動機,而使找們在身口意三方面,造作種種殺害生靈,偷盜侵佔,邪淫姦非等罪業,簡稱「殺盜淫等業」,所以致三苦八苦的結果。如是「惑」「業」「苦」三,循環生起,叫做「起惑造業,由業召苦」,苦復起惑,惑復造業,業又召苦,如是循環不己,所以苦惱無窮。佛說集諦,以明「惑」「業」二者,是集苦之因,而使我們明白生苦惱的主因所在,因獲得透視人生的智力。
  既明苦諦是結果,集諦是苦因,即知如欲避免三苦八苦等結果,必須斷除貪瞋癡等惑,不造殺盜淫等業。這叫做「知苦思斷集」。由明苦果,而知苦因,苦因若斷,苦果不生。正如治病,診察病象,查明病根,治其病根,疾病自愈。此與頭痛治頭,腳苦治腳,或執死方,以治變症的不科學方法完全不同。所以苦不認識人生,如何透視人生?苦不透視人生,如何改進人生?佛以苦集二諦說明人生,透視人生,可用任何辯證方法,證明事非虛妄,理不顛倒,所以佛法確是事理相應,不背時代,不背潮流的辯證科學。可惜如是契事契理的真諦,而為大多數世人所不知,所以雖然人人希望避免苦惱,而苦惱終不可免,且有苦上加苦,變本加厲的趨勢,即因現代的人,對於人生,認識不清,不但不知「斷集」的重要,反而多方擴展貪瞋癡惑,廣造殺盜淫業,因而召致災禍交迫,苦況空前的後果。
  問人生是苦,固是事實。然人生豈無樂趣?答﹕樂趣是有。然快樂若由剝削他人而獲得,是名造業,實非快樂。何況樂趣有盡,而苦況無窮呢?例如為富不仁,其快樂全由剝削他人而來。試問清夜捫心,於心安麼,遭人嫉忌,能無危麼?縱使富貴之人,一生安逸,然生必有死,死期一到,樂盡苦來,故知樂非真樂,歡樂時暫,而苦味倒是無窮呢。
  問﹕若知人生是苦,未免令人消極?答﹕真知人生是苦,對於爭權奪利,作姦犯科等事,確將消極起來。如是消極,有益無損,其利一。若知斷除苦因,可免苦果,培植樂因,可得樂果,更將使人自覺自動,積極修因,其利二。觀察自己受苦,而生出離苦海的清淨心,其利三。觀察眾生受苦,而起普度眾生的大悲心,其利四。由心清淨而知見透徹,智慧日增,其利五。由心慈悲而大悲忘我,心量擴大,其利六。總之,不應做的消極不做,應做的積極去做,既以自利,復以利人,增益智慧,擴大心量。說一苦諦,利益甚多,上舉六端,是其著者。何況具說苦集道四諦,何況四諦之外,尚有無量法門,則其利益之大,寧有限量麼?佛法內容之精審博大,與其利益之無量無邊,大略如是。
  佛以「滅諦」說明煩惱己斷,苦因永滅,清淨安樂的超脫境界。如是超勝的解脫境界,決非出於幻想的空中樓閣。只要大家皈依三寶,發願修行,是人人可以到達的真實家鄉。佛是己證滅諦的過來人,鑒於眾生百苦交煎,不勝哀憫,故說「道諦」,指示我們通達超脫境界的道路,告訢我們修行證滅的法門,以便我們同樣得到離苦得樂的後果,而使我們的人生,完成一種究竟圓滿的轉變。此之謂由知滅諦而超脫人生,由修道諦而轉變人生。佛在世時,聞法證滅的弟子,其數甚多。自佛滅度,以迄於今,證滅得道的人,所在多有,數亦無量。是皆足資明證的事實。
  苦集二諦是流浪生死的苦果苦因,亦稱世間流轉因果。滅道二諦是解脫生死的樂果樂因,亦稱出世間還滅因果。流轉還滅二類因果,何以皆先說果而後說因?因為果相顯而易見,因相幽微難知,所以先果後因,由果明因,而使我們「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這是應用辯證,最極善巧令人易解的說法。
  何謂「慕滅」」謂羨慕佛果的殊勝功德,因而積極生起學佛成佛的心願。佛果功德,功德無量,舉其要者,不外三德。一者斷德,亦稱解脫德。佛以大雄大力,大願大行,永斷煩惱,解脫繫縳,證滅得道,常樂我淨,是謂斷德成就。二者悲德,亦稱福德,就生方面說,亦即佛對我們的無邊恩德。佛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與樂拔苦,饒益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謂悲德成就。三者智德,亦稱般若德。佛智大徹大悟,大智大覺,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自在無礙,悉知悉見,是謂智德成就。或約三德而為斷智二德。由斷煩惱障,空人我執,成就斷德,而證大涅槃果。由斷所知障,空法我執,成就智德,廣修福德,而證大菩提果。是謂斷二障,空二執,成二德,證二果。或約三德而為悲智二德。悲德成就,福德圓滿,謂之福足。智德成就,智徹究竟,謂之慧足。故佛功德,悲智雙運,福慧俱足,稱二足尊。──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翻無上正等正覺,是表佛智的專用名詞,佛智與外道邪智不同,故稱正覺。佛智與二乘偏智有別,故稱正等正覺。菩薩亦具正等正覺,然非無上,惟佛智慧,至高無上,故名無上正等正覺。因此佛稱大覺。何謂大覺?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二乘一切智,菩薩道種智,佛智兼之,名一切種智。佛果轉識成智,四智圓明。何謂轉識成智?何謂四智圓明?謂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神通變化,利濟眾生,名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見果知因,見相識性,名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觀他即自,自他不二,名平等性智。
  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無始無終,常寂常照,名大圓鏡智。總之,佛果功德,廣說無盡,我們如果羨慕佛德之偉大而起學佛成佛的心願,則應如法修行,此之謂慕滅乃修行。(本節及下節中多專門名詞,限於篇幅,無法詳釋,另請多閱佛書,多聽講演,亦不難遂漸明了。)
  如何「修道」?修道方法,法門無量,然約之不外三十山道品,更約之不外戒定慧三無漏學。何謂三十七道品?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如是諸道品,略為四念處,開則三十七,更廣復無盡,不以一種藥,而治眾病故。餘無量修法,皆攝在此中。何謂戒定慧三無漏學?謂由持五戒,十善,律儀戒等,而使諸根調伏,三業清淨,是謂戒學。由修止觀禪定,而使四大轉變,心一境性,是謂定學。若能持戒清淨,修定精進,於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此慧非世間有漏劣慧,乃知緣生性空的無漏勝慧,即以此慧伏斷無明,(即斷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斷一分無明,增一分智慧,斷一分無明,是謂無漏慧學。如是分斷無明,分證真如,直至最後無明究竟斷盡,於是三德圓彰,四智圓明,證菩提涅槃,而成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佛果。
  以上說明由修道諦而轉變人生,由證滅諦而超脫人生。初由慕滅而修道,終由修道而證滅。積集樂因(修道),求得樂果(證滅),此其真實可信,正與欲求「離苦」,必先「斷集」,同樣真實。於此可見「明因」「修因」的重要。若不明因,不從因地努力,而妄求離苦得樂,決難如願。何以故?因其違背科學,不合事理故。所以任何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倒果為因,倒因作果的學說,皆是於事無補的戲論。若能明因識果,洞見底蘊,則但事修因,所求必遂。何以故?因其對症用藥,正本清源故。故知佛法確是研究人生,透視人生的科學。佛法說苦集滅道四諦,確是轉變人生,促成進化的科學說明。

  《弘化月刊》第一零三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