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什么是般若智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周宏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一个讲智慧的宗教,可是佛教的智慧是什么,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今天就谈谈这个问题。
  佛教认为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智辩聪,就是学习物理、化学、围棋等的智慧;另一种是能够断除烦恼的智慧。在美国心理医生约瑟夫.贝理著的《活出自己的智慧》中谈到,有人智商非常高,可生活却一团糟。他们也修一种类似四念住的方法,大概是学南传佛教,靠一种不同的智慧,来解决烦恼问题。一般人往往将这两种智慧混淆,一个信佛教的中医给我讲中医理论,我听不太懂,他说:“你们这些人就是不求智慧,我也没办法。”当年许多大译师,为了防止将这两种智慧混淆,不把这种特殊的智慧译作“智慧”,而是只译其音“般若”以示区别。
  {这是第二段}这种智慧又是怎样生起的呢?佛在小乘的《阿含经》中说,在欲望息灭中生眼、生智。怎样才是欲望的息灭?即四念住讲的“如实观”,“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如果我有智慧,对它就是如此;如果我没有智慧,对它就是如此,我没有智慧。这就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凡夫见到智慧时,不仅只是看到,马上价值评价就生起(唯识学讲的此量),智慧价值高,要把它抓住或是想将其推向更高。见到愚痴不仅是见到,而是愚痴价值低要将其推开。练气功的人,“执著价值低,不执著价值高”。不执著就成了欲望的对象。讲“完整性”的人,完整价值高,分裂价值低,整天都在欲望完整。对待欲望也要看只是看,一般人容易犯的错误是,看见欲望不只是看见,还想将其除掉。陈燕珠注解的《大念住经要义》中说,欲望来的时候允许它来,允许它要呆多久,就呆多久。
  {第三段}《信心铭》第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最高的道无难,只要不挑肥拣瘦。在智慧、愚痴中不要选择智慧;在完整、分裂中不要选择完整。第二句“但无爱憎,洞然明白”。没有对智慧的爱,对愚痴的憎,修道的很多事情就洞然明白。为什么洞然明白?因为智慧起来了。永嘉大师《证道歌》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绝学”——是指把各种学问丢掉,学道之人因为平凡的东西价值低,不平凡的东西价值高,故好博学多闻。“无为闲道人”——我若对永嘉大师说:“师父,我有执著该怎么办?”回答:“对,它就是如此,不怎么办。”而一些假善知识会说:“执著是个大事,你要解决它”。迷执弟子整天都在想:“我怎样才能不执著呢?”那些讲完整性的,一天到晚都在解决分裂的问题。禅宗说:一有所重,即落巢臼。一个人重视智慧便被智慧所缚,重视完整便被完整缚。有人问大珠禅师:“什么是大涅槃?”“不造生死业是大涅槃。”“什么是造生死业?”“求大涅槃是造生死业”。重视大涅槃便被大涅槃束缚。古德云:“把佛和凡夫统统放下顿时解脱。”同理把智慧、愚痴、散乱、一心不乱统统放下顿时解脱。“不除妄想不求真。”——不会说执著、分裂、欲望、散乱是妄想,须要去除掉,有个什么真的东西可以求。佛教教人行中道,凡夫都是落在两边。哪两边?智慧是一边,愚痴是一边;生死是一边,涅槃是一边;欲望是一边,无欲是另一边。西方一百多年前,处在基督教统治下,当时是欲望价值低,无欲价值高,落在无欲一边,一个人有了性行为会有负罪感。而现在西方是无欲价值低,欲望价值高,落在欲望一边,不达到性高潮,便觉得不对。“中”在哪里呢?“中”就在“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性就是性,这个人是欲望的,那个人是无欲的,仅此而已。如此既没落在欲望这一边,也没落在无欲那一边。
  宋朝佛眼禅师说:“一般人修道修不上去,原因就在总是弃这边,就那边。”总是弃不懂不会、散乱的这一边,就{跑到}懂了、会了、禅定的那一边。佛眼的师兄弟大慧杲教人:“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怎样省力?如修四念住一周尚不能掌握,“对,它就是如此,我还不能很好掌握”。如此修行才能得力。禅宗的智慧是在明心见性后得根本智,明心见性并不难,赵州禅师云:“世间的东西难得见到,见到就容易识别;佛性容易见到,但难于识别。”找一个直指人心的公案勤习之,见性不难。
  {第四段}当今学佛者众,可是佛教却很衰败,有的因为追求一心不乱造成心理压力大;有的担心入地狱,陷入深深的恐惧中;有的因持戒动则得的咎没法生活。 还有的对心中的恶念强打强压,致使内心冲突严重。佛法本来是烦恼的止熄,现反增长烦恼,甘露转成毒药。六度万行离不开般若,否则免不了瞎修乱练,森田疗法看这些诚虔的宗教人士,往往都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
  原因就在于大众缺少智慧和正见。临济云:“你们这些人可怜啊,个个都是披枷带锁,想找善知识解粘去缚,这些所谓善知识又给加上一重枷锁(如圆满、不执著、完整性)学人欢喜,彼此不辨(混乱一场)。”佛教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早已不能用了,相反日本心理医生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却能将四圣谛的一些理论用于日常生活。当今佛教还是在走过去“笼统真如,颟顸{manhan糊涂}佛性”的老路,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真如、佛性,可什么是真如、佛性却不知,都知道要不执著,可在具体事情上怎样才是不执著,都笼统带过。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修四念住或明心见性。汉传佛教总觉得四念住是小乘不愿学,《大智度论》讲四念住时有人问:“这不是小乘吗?”龙树菩萨回答:“小乘也得学。”一个想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的人,小学的加减法也得学。
  {第五段}佛陀教导要“依智不依识”。我们平时用的是识,这个识就象猴子的智慧,一个猴子想要学物理,它得先进化,首先具有人的智慧。一个猴子整天拿着物理书看,自认为对物理学有了深刻认识,不过是胡扯。达摩在《血脉论》中说:“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做个喜悦的人》的作者苟嘉陵居士自述,是在修四念住后,对佛法的认识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智慧起来了。大陆《禅》杂志主编黄明尧居士是将《信心铭》背下来,在生活中时时应用后,才开始受用。余学佛十几年,也看过不少书,可临事却不知所措。各种武林秘籍看过不少,却连只鸡都抓不了。学四念住后,时刻将“看只是看”提起,两年半后才有所改观。余在学四念住前也看过些禅,但不知所云,学四念住三年后再看禅,就多少明白一点。曦比丘在《你的烦恼熄灭了吗》中说:“修四念住的人尽管他还不能完全断除烦恼,但他知道这条路不会错,他也不须要看书或是去问别人{因为有了般若},能够自炽燃{作自己的光},法炽燃{用四念住来照亮自己},莫异炽燃{不用别人来照亮自己}。相反一个学佛多年的人还心中没谱,须要看书和问别人,那说明他的修行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智慧}。”
  {第六段}一般人学打坐,念经,念佛,念咒容易,修四念住难,原因是我们平时长于著相,例如我们可以把著相带到打坐中去。打坐时散乱价值低要舍去,心集中价值高要取,《坛经》把爱憎取舍,称为著相。
  一位博览群书的专家一看四念住,马上说,四念住的实质是转变观念。《中阿含。分别圣谛经》说:“你要认为这个思想观念是不好的,要转变到好思想上,或要将好的思想维持住,统统是求而不得苦。”而修四念住却要人不著相。在修四念住时遇到困难,不要勉强修下去,回头看这个困难,允许它存在。大慧杲禅师云: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以前一失眠就很着急,修了二年多四念住,虽有时三、四天睡不好但心里不急,就象森田疗法说的,失眠不用急到真的需要睡眠时,它自然就能睡着。从前对讨厌失眠很熟,现在变得生疏。佛陀说修四念住,早上修了晚上就能有进步,晚上修了第二天早上就有进步。尽管你可能还体会不出来。
  {第七段}佛法讲“体,相,用”“明心见性,看只是看”是智慧的体。大智若愚是其相,临济云:“老僧我只知吃饭睡觉,拉屎送尿,愚人要笑我,只有智者知道。”愚蠢的人总是在欲望一个不平凡的东西。南传佛教诸大师讲的都很平实,一位终日将圆满究竟挂在嘴边的人,拍着胸脯说:“我的水平远在这些南传大师之上。”。在实际生活中知道什么是执著,是智慧之用。
  希望我们能依佛陀的教诲:“依四念住而住”。
  普愿大众 智慧如海,正法久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