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生死、烦恼与涅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牛实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死、烦恼与涅槃
  ---牛实为(中国科学院)
  美国近几年成立了一个心灵学会和一个人体潜能基金会,宗旨是要求研究人类生命如何优质化。其中重要的问题是:生与死的界线,死亡过程,无疾而终,以及生死与人类自性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两个学会的主席琼斯博士对中国人文哲学很感兴趣,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曾两次来北京访问。这篇文章,是与之交谈内容的整理。
  关于生与死、烦恼与涅槃,在人类历史转折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生命如何优质化,如何通过对意识状态的修持,在生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可能是有帮助的。
  一、寿敝天地
  古往今来,效法天地阴阳四时之序,度百岁以去的老寿星大有人在。当他们的形、气分离时.不仅毫无痛苦,而且神志清明,甚至事前都有所准备,到时安然而去。从这一点来说,生与死的界限就不太明显了。
  除了上面的情况以外,根据中国历史记载,还有水平更高的人,他们中间有真人,“提挈大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又有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其寿命而强者,亦归于真人”。
  后面这两种情况,从科学上来看,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但按科学前沿理论分析,虽不能寿敝天地,但数百岁也是可能的。他们借用自己的形体,摄取山川之清气与动植物之精英,转化成为自己体内的生机能量,同时开发大脑深层次的智能,他们认为生机能量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是以高层次的智能为自己的生命。因此,生与死的观念就改变了,当然,要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不单纯是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光能)的问题,必须修持天地的大德,因为长生之道与德行的修持是不能分离的。
  人类为什么不能减少疾病与死亡的痛苦呢?为什么不能无疾而终、度百岁以去?为什么不能独立守神,开显大智呢?这些来自远古圣者痛惜的质问、值得现代人思考。
  二、悠久无疆
  关于生死问题,孔子有一段精辟的说明:“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原始返终,即阴阳迭运。真空寂静为阴,自振波动为阳。阴阳迭运,在脑外即产生粒子而成物质。作用于脑内则演化意识成八识。
  粒子与意识不断有序演化,意味渐变与突变,以及物性与人性之成。在此二性形成的同时,脑内的原来真空可能演化出映照世界的大智。
  潜心修持大德,积德导致心灵纯净,神志清明,自性开朗,谓之阳,走向生。失德促使心灵混浊,物欲蔽空,自性陷溺,谓之阴,走向死。看来原始反终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看来人类自性本空,既有同天大智,又有同地简能,人类自性就可以像天地那样久存。天地与人类自性为什么能久恒其道?因为具有至德。否则不能久恒。所以《易经》下卷又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看来大德之人,自性无所不容,也就无所谓生死的界线了。
  《中庸》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指出,从参赞天地的大德与大智,有可能达到“悠久无疆”的境界。
  三、死而不亡
  从肉体及物质方面来长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道德经》另辟途径,那就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学家河上公注:谷就是养,神就是五脏之神,大意是讲涵养神气,沟通天地,乃可以长生。
  虚空的阴阳阖辟,实际上暗含了现代物理学中的真空波动。这种波动的能量作用,逐渐产生了宇宙与生命,这也就涉及到大乘佛学的中道理论与人类自性问题。
  看来人要长生,首先必须认识这些大道,从而不丧失天地赋予人的精气,借此而存心养性,最后达到“死而不亡者寿”的境界。这里的“死”是生物化学代谢结束,不亡意味着自性光明的开发,类似遗传基因的保留,这是真正的寿。
  这种崇高境界就是归根复命,所以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里讲的修炼方法类似于“灵明洞澈,湛寂常恒”的大智。这就涉及到自性无量光、无量寿的精神依据。
  什么是道呢?从本体来说,那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看来道是天地的“母亲”,大地万物人类生命就是道的“子孙”。所以我们应该“既知其母,复识其子,既保其子,复守其母”;那就殁身不殆,这是死而不亡者寿的根本理论。再从悟证来看,那就是“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事实上,这里的窈兮冥兮意味从信息来看真空之不空,惚兮恍兮意味从能量来看真空之不空。人能悟证这种境界,就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死而不亡者寿的象征。
  四、无量光与无量寿
  大乘佛学哲理专门从大智之有无,讨论涅槃与生死问题。涅槃意味着在无量光、无量寿中自性展现。生死意味无始无明,障碍重重,自性陷溺。为了讨论无量光与无量寿,我们先谈生死,再看涅槃。
  什么是生死?从唯识论来说,有念即生死。意念是八识之内的产物,如果八识不能转成正智与大智,那么它们就对生死起作用。所以从意识状态来说,凡有物欲,就导致生死。第八识染分非常精微,由于漫长的世代遗传,以致根深蒂固,很难转化。即使转化成为净分,有时是藕断丝连,这就表示仍有业相。既有一丝业相,则能(主观)所(客观)分离,意味我执未尽,仍然未达完全纯净的空明状态。
  如果八识能转成正智、大智,则进入涅槃。涅槃是梵语,译成中文则为圆寂,所谓真无不圆(满),妄无不寂(灭)。或言灭度,认为人若灭除烦恼、所知二障,摆脱“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就可渐渐远离死亡。涅槃有四种:
  一、自性净涅槃:人人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修证即显现,污染则不得。
  二、有余依涅槃:既脱三界烦恼后,心识暂时寄居肉身而已。
  三、无余依涅槃:三界烦恼既尽,最后幻身亦灭,一丝不挂,进入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光寿交融,悲智双运,对于生死涅槃,既无欢欣,亦不厌恶。因有大智,故不住于生死;又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为了利人利物,仍有生死。当然,到此境界,生死与涅槃无有分别。既证涅槃,则心华灿发,清净光明之体,当下即是。
  同时心包宇宙虚空,亿万刹外之花光,不离寸步。又宇宙虚空在心,亿万刹外之树色,不出户庭。至此,达到人天合一。
  无量光无量寿的境界,是从此岸到彼岸,超越生死进入涅槃。关于这方面的渐修、渐悟过程,天台宗有六方面的深切体验。
  一、明理:人人本具可与宇宙合一的自性,只因缺少大智,故不能觉悟。所以古人说:“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转,杳杳不知归。”
  二、文字:千经万卷,目的在于教人亲证自心无量光、无量寿,也就是从文字去认识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然后下决心实修。古人说:“乍听无生曲,才闻不死歌。方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三、观修:宇宙万类,究其终极,不离真空,所谓“以空为性”;只有净心观照、行深至极,才能有所认识。古人说:“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非假亦非真。”
  四、相似:在观行过程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证其理,但却近似真证。古人说:“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四住是:三界之一切见惑,欲界之一切思惑,色界之一切思惑,无色界之一切思惑。
  五、分证:无明惑业有四十二种。破一种无明,就会证一分自性。古人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六、究竟:五住二死,尽净无余。根本烦恼能生枝未烦恼,故称为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除去上面的四住外,再加上三界一切未尽之无明,合而为五。识灭名死,识起名生。二死就是上面所说的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究竟”意味着在修行中真实体见到终极实体,犹如人类自性。古人说:“昔年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旧时物,更无一法新。”
  以上六方面的体验证明:要想见性,首先必须从理论认识自性,坚信自性。然后发心、加强修持,逐步悟证。最终定能心光朗耀,见到自性。
  人类历史上,虔诚修持止观、禅定的各宗,实证到光寿交融的圣者,大有人在,例如明心见性的禅宗六祖,人尽皆知。密宗圣者密勒日巴大师的殊胜成就也传播久远。
  密师享寿84岁(1053一1135),比六祖多8年,比爱因斯坦也多8年。他在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亲戚们乘机曾夺走他家的财产,留下母亲与稚妹,生活非常困难。密师长大成人后,先学法术,害死了许多亲戚与仇人,并伤害了很多庄稼。
  玛尔巴上师认为他必须承受九次的大痛苦、大折磨,他才能灭罪而解脱;不尽此蕴,不能即身见性。由于他经历了这些考验,上师就给他传授光明定,让他一人到崖洞中去修持。他在洞中昼夜修定,一直不下座,经历11个月。最后他悟证到的自性是无思虑、无言说、无分别、遍满虚空的一片光明。这是开始的觉受,以后他又到尼伯尔与西藏交界的20个山窟、8个大洞、无数的小山洞中去修持,长年服食山中荨麻,全身都变成了绿色。由于他这样刻苦修持,终于开显心光恒明的大智。
  光明定与参禅极为相似,认为一切妄念最终都可以归为空性,如同海舟中的飞鸽,力尽仍返回舟中;又认为烦恼与业障越大,越能开显自性。所谓蜡烛小火,遇风则灭。森林大火,遇风则炽。同时强调在平常日用中修持,密师说:“行住坐卧观自心,光明禅定无出入。”根据密宗典籍,光明定的成就过程一般是:
  一、自心空明,勿使间断;逐渐觉受到空明更加清晰,更为显露。达到此现量证境后,如果继续用功,会产生很多殊胜觉受。虽然进入如此境界,但能执、所执未除,所见之空明心体,极不稳定。
  二、继续用功,会觉受到自心是无生空性。离却有无、是非等对待之言说戏论。渐断能、所二执,进入毕竟空之境界。
  三、再继续修持,能亲证到:诸法本来平等,无二无别。举凡空、有,生死、涅槃,以及此岸、彼岸,都是一体。至此,因即是果,事即是理。
  上面前两步着重断除能所二执,摄有入空。至第三步则会空入有,不仅于空性得自在,而且于色法得自在。
  四、在第三步的基础上,自心进人究竟圆满境界,得大智慧。
  以上四种觉受与天台宗六种体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显宗或是密宗,看来终极实体都是自性真空.

  五、问题讨论
  一、无量光是什么?根据古人经验,认真修持的行者达到一定阶段,即感心光朗耀,智能提高。即使年老,也不昏馈糊涂。如果进入更高的境界,常觉心量广大,闭目照见有关现象。关于这方面的机理,在未来的脑科学中,也许能给以一些说明。
  二、未证入无量光与无量寿的境界时,从肉体生命来看,生与死是分开的。证入此大智境界后,两岸则无分别。当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时,那就意味着自性无量寿。当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时,那就意味着自性无量光。这里的光与寿并未离开人性中的智与仁,但却又超越了它们。所以智光与仁寿标志着人类生命的崇高德性。要使这个德性变为现实,只有去修戒定慧,开显平等清净心。平等心导致仁寿,清净心闪现智光。二者相辅相成,而不偏颇。试想人类生命的真正价值除了仁寿与智光之外,还有什么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