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境界之我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刀子的博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生境界之我见
  刀子的博客
  在历史和岁月交织的长河中漫漫寻溯,究竟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会让我们仰望,如同仰望天穹上那些那崇高的星辰。
  晚清王国维在他著名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其实按我的理解,王国维讲述的只是一个总体框架,里面还有很多个分框架、子框架,而每一个分、子框架里面都有这三层境界,思想境界应该是无数个这样三重境界的累积和叠加。有些类似于《华严经》中奇妙的帝释天之网,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的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的珠影,并且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这张网网住了我们的人生,也辉映着无穷无尽的自然,呈显着博大圆融的人文景观和思想境界。
  青原惟信禅师在谈到自己的禅悟体验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后来禅宗将见山三阶段的命题作为衡量悟境深浅的标尺,其形象凝练,内涵丰厚,味之不尽,挹之无竭,故而蜚声禅林,广为传诵。肯定、否定和再肯定,两元,一元和融合,这里边有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复杂的求证过程。
  “我”有四种,第一是“原我”,就是“口喃喃而欲语”的婴儿时代,第二是“自我”,自我意识觉醒,两元世界分离。第三“无我”,顺应天命,忘记自我。第四是“真我”,繁华散尽,真我显现。惟信的见山三阶段说,从禅宗审美感悟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由“原我” 的素朴到“自我”的迷执,由“自我”的迷执到“无我”的初悟,由“无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彻悟这样一个禅悟生发机制,高度浓缩了禅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佛心、禅韵和诗情。
  禅宗有很多这样的例证,有很多甚至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我自己私下觉得,和禅宗相比,儒家和道家更是中国正宗的传统文化,其所形成的人格和境界理论更实用,但若是论要分层次、分阶段、渐进式的人生境界,还是不比佛教的。不过儒道释都讲究人在面对自身或外在世界时能处在一种自由境界作为各自人生境界的归宿。从这一点上看,三者殊途而同归。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倡导积极“入世”的思想,要求人们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价值体现是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中庸之道”。而道家的人生哲学则倡导“遁世”,讲退隐、超脱和无为,以恬淡寡欲、抱全守真作为人的生活准则和生存方式,追求清净虚明、无思无虑的人生境界。“道”是最高的范畴。“道”法之于“自然”,其特质即是“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做人的至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儒家强调“君子人格”,道家崇尚“圣人人格”,这两种精神境界是互补的,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实践性的辩证的互补。由此也影响着数千年来中国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审美、道德和宗教三个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合群、沙漠和创造三个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古今中外的哲人们对生命、人生、境界的思想居然如此的接近,决非偶然。
  世界上的绝对真理只有唯一的一个,就藏在高高的群山之巅,所有的宗教、文化甚至科学技术都朝着真理向上爬,不过他们选择登山的方式、起点、角度、速度都是那么的不同,基督教从西北边,佛教从东南方,伊斯兰教从正南方,物理学从东北方……所有的学科都在登山的过程中构建了一整套庞大的技术或理论体系,试图用不同的专业化来诠释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并不完整的绝对真理。
  那么,人的境界又会是怎样的呢?
  人生象一个正弦曲线,不断上升又不断落下。如果把时间作为X轴,境界作为Y轴的话,这一正弦曲线总体的趋势又是向右上方倾斜而上的。倾斜的角度稍陡,人生境界越高远,倾斜的角度越缓,人生境界越肤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确把握好曲线的角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在螺旋式的上升,无知,学习、钻研,最后豁然开朗,然后再无知,学习,钻研,最后豁然开朗,一切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幸好,故事的主题随时而变,我们因此成长。
  高楼理论也同样适合人生境界和生活的描述,譬如人生若是一幢100层的摩天大楼,我们现在生活在大楼的第5层,你认识的所有人都是5层以下生活的人,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爱情等所有的一切都将再5层楼内发生,随着我们思想素质的提高,或是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宽,或是生活阅历的增加,我们也许会搬到第10层楼居住,我们认识的人和圈子也将是10层以内所有的人,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看到的风景原来是那样的美,吹来的风是那样的温暖,竟是生活在5层楼时不曾看到和触摸的。选择范围变得如此之大,甚至还会碰见一个人,也许比5层楼时遭遇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更适合自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能到100层上去呢,那里的风景会不会更美,遇到的爱情会不会更适合自己?
  这样的想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极具诱惑力,同时也是危险的,但这描述了一个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流动的个体,不断提高自己、修炼自己的境界符合生命的本能,但不一定适合现实和道德。生命是一个变量,境界也是一个变量,这种不确定造就了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宇宙的奥秘远远赶不上生命的奥秘,最复杂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的心灵。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
  参考:吴言生《禅宗的诗歌境界》
  《周易》“时”“位”观与中华人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